About
2009年3月6日星期五
灵魂的感性和理性
灵魂的感性
普罗达哥拉斯说人与万物有别,因为人是“万物的衡量”。这是近代人类历史中第一个对人下一个很重要定义的思想家。但是,可能比普罗达哥拉斯还更早的时候,中国人已经给人类下一个比普罗达哥拉斯更好的定论了。中国不是说人是万物之“衡量”,人是万物之什么?---- 万物之灵。“人是万物之灵”,所以这里就把“灵界”和“物界”做了一个分割。而人是唯一能在这两界当中能够有所了解,有所感应的。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在万物中间只有人,具有物质身体的人,竟然有灵性的反应。所以我们提到“心灵”、“性灵”、“灵感”、“灵意”这些的东西有“灵敏”、“灵活”的反应,这些名词表达了人确实是万物之灵。
东方的宗教思想以“心性”为主及“灵”的感受,注重人对物的反应和里面的感受的问题,是着重心灵感应的宗教,无论是传统的佛教、道教,还是近年来流行的非人格修炼或新时代思想,都充斥着这样一种主流。所以将“krishna consciousness”倾向翻译成偏重身心灵感受的“知觉”一词,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事。通过实际的调查也可以得知很多奉献者认为“奎师那知觉”就是“知觉奎师那”,一种对神的全心身的领悟、感受,或者是一种感知及直觉。
韦达经典中表明个体灵魂也有灵性的感官,而灵魂的一个本性就是充满喜乐,喜乐的确是一种感受,在达到对奎师那纯粹的爱之后,还能品味到更多的茹阿莎。个体灵魂和主奎师那在各种不同关系的交流中,主奎师那充分享受自己的永恒极乐,并在爱的娱乐活动中不断增强这种灵性喜乐。但只有主奎师那才是享受者,而个体灵魂是被享受者,这是重要的区别。我们是可以通过爱神而感受到超然的情感和狂喜,但不能误以为感知超然的情感和狂喜是我们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提出“感性”这个词,“感性”辞典定义是: [perceptual] 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跟‘理性 ’相对)。感性即是灵魂意识的一个方面。
在生物体中我们看见有感性的存在,感性的表现越高的,生物的存在形式越高,就象动物肯定比植物的感性高,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的感性高。感性产生对于伤害它的一切行动有所反应。所以这个反应越高的就因为感受越强,而感受越强的,就感觉到痛苦越深。在有感性的世界的中间,所有的生物体就比没有感性的物质更容易保护自己。但是,人不但有感性,人还有理性。
《圣典博伽瓦谭》(12.2.1)中预言“在这个充满纷争与虚伪的卡利年代,宗教心、诚实、清洁、容忍、记性、体力、寿命及仁慈等品格将日益衰退。”帕布帕德也说:逻辑学中讲“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所以当失去理性的时候,人就是动物。还有什么做人的可能性呢?动物不仅没有人的品质,更不会去询问真理、辩别是非。
所以人的理性不是单单觉悟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单单反应那些对自我存在有所威胁的动作而已,他还需要了解我与我以外的一切,甚至了解我自己是什么?这个理性的高度高过所有的生物体,高过所有的物质存在;理性的程度使我们与万物有所分别,这个理性从哪里来?理性的内容怎么达到?通过物质世界展示的理性高于感性这个现象,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灵魂的理性
经典的结论是个体灵魂和至尊灵魂一样拥有永恒、充满知识、极乐的本质。至尊灵魂——至尊人格首神主奎师那也被称为绝对真理,所谓真理就是真实的道理,让我们看一下这真实的道理,即构成绝对真理本质之一的知识。
奎师那在博伽梵歌中说:“谦逊、不骄傲,非暴力,忍受,纯朴,投靠一位真正的灵性导师,清洁,稳定,自制,弃绝感官享乐的对象,没有假我,理解生、老、病、死的不幸,超脱,不受孩子、妻子、家庭及其它有关事物的束缚,不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心平气和,一直不断地为我做纯粹的奉爱服务,渴望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与普通大众分开,相信觉悟自我的重要性,通过哲学研究寻找绝对真理。我宣布:所有这一切都是知识,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无知。”(BG13.8-12)
从上述可以了解到知识本身就是真理,包含了神圣的品质(品德、道德),如:谦逊、仁慈、清洁、平和等,及能够思想或辩别仁义、按着真理去行动的本性。这些知识使我们和其他生物体有所区别,这就是理性。
理性在字典中的定义是,[intellect;reason] 同“理智”;理性认识[rational knowledge; cognition] 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把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就会飞跃和升华到这一高级阶段的认识。这种更深刻、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能更有效地指导行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理学”,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指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
理性英文一字是logos,源于希腊文。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句话:太初有什么?有“道”,道的希腊文就是这个字Logos。和中国庄子几乎同时代的斯多亚派把人当做logikos。logikos 是什么呢?就是“小理性”;有小理性的是人,而宇宙的大理性叫做logos。所以小理性的目的就是去理解大理性,并把自己同大理性联合在一起。
这些哲学思想和韦达文献的描述是一致的,理性就代表着知识、绝对真理至尊主本人的本性(cit 或 samvit)。《博伽梵歌》(13.18)中说:祂是一切发光体的光源;祂不展示,超越物质黑暗;祂是知识、知识的对象和知识的目标;祂处在每个生物体的心中。他的知识是超然的。韦达文献确认,布茹阿曼(Brahman,梵)是浓缩了的超然知识。处在众生心中的至尊主,把知识赐给渴望升入灵性世界的人。《圣典博伽瓦谭》(3.26.2)中主卡皮拉对她母亲说:知识是自我觉悟的最高完美境界。我会给你讲解那知识,它可以斩断对物质世界的依恋之结。圣帕布帕德要旨解释:当人能够斩断对物质世界的依恋之结,他的了解便称为知识。因此,当人通过培养真正的知识去除错误的自我意识,他就看清了自我,而那是人生最高的需求。
如果说人类正渐渐丧失理性,变得和动物没有两样,那便意味着灵魂的知识本性正在不断被强大的物质欲望所覆盖。五千年来的人类近代史显然展示了这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哲学思想从唯心产生出唯物,从有神到无神论,而现在人们更崇尚物质享乐的追求。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