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觉”离不开感觉的基础,但因构成这一词的字根“觉”本身有更多的理解,所以在社会文化不知不觉地影响下,每个人对“知觉”都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觉”的各种含义:
觉 become aware feel sleep wake
睡醒 [wake up]睡眠为睡觉 [sleep]醒悟,明白[awake;wake up]
感觉到,意识到 [feel;sense]
启发;使人觉悟 [arouse]
发觉,发现 [discover;find out]感觉器官 [sense]。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觉元(脑神)
贤智者之称 [sage]
“觉”甚至作为贤智者之称,可见“觉”在东方的宗教文化中举足轻重,知觉、觉醒、觉悟、觉察诸多意涵皆不离“觉”,佛学中要众生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六袓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恍如求兔角。”又有言:人欲摆脱终日为“无明”所宰制,便是要“体觉明察”,以“觉”达“明”。博伽瓦谭第三篇物质自然的基本构造中,讲述了“觉”的状态是什么。 “善良属性是了解人格首神的清晰、清醒状态,通常被称为华苏戴瓦—意识(cittam)。它在物质能量总体中展现。”“华苏戴瓦状态也称为奎师那意识,因为它丝毫没有物质的激情和愚昧属性。这种领悟的清明状态,帮助人了解至尊人格首神。《博伽梵歌》中也把华苏戴瓦状态解释为是“场所的知悉者”(ksetra-jna),以指活动场所的知悉者和至高无上的知悉者。”
“纯净意识的特征是平静、清晰,没有困惑和焦躁不安。”“在纯净意识状态中,生物可以感知到至尊人格首神淡淡的影像。在清澈、洁净和平静的水中,人可以看到水中的一切;同样,在纯净的意识状态—奎师那意识状态中,生物可以看清事情的真相。生物可以看到至尊人格首神的影像,也能看到自己存在。这种意识状态使人非常快乐、坦率和持重。在一开始,意识是纯净的。”
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觉”如果作为一种状态的话就是指灵魂处于清醒、清明、清晰、平静的纯净意识状态,即觉醒的状态。如果“觉”作为一种行为就是感觉到、意识到、觉察到。
无论觉、觉察、觉醒……皆来自于内心无形的感受而有别于依靠外在的感官的感知,一些非人格流派引入了“觉知”一词,有别于通常所指的“知觉”,与觉察一词相近,指对内在的觉察和感知,似乎比知觉的层面要高一点,不过总归是心理过程的部分。再深入的了解这些不同的词语,我们会觉察到每一个都有特定的含义。觉察,表示是一种发现和认识,最高形式的觉察即是对灵魂纯净状态的认识。觉醒,恢复到灵魂纯净的清醒状态。
觉知,暗示了一个“场所的知悉者”的存在。通过觉知,达到客观存在的觉醒状态是可能的,因为觉知意味着它是一个有意识的(conscious)行为。通常我们的活动都是无意识(不知不觉)的,按着我们的本性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变得有意识,那么就能够觉知。那觉知就是朝向觉醒的一个技巧和方法,它不是觉醒,但与平常的行动、无意识的行动相比,它是更高的一点。我们的行动已经变成有意识的。
觉醒意味着整个头脑都成了觉醒的,但我们不能说头脑是觉醒的,只能说头脑是有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头脑没有杂念,只有纯粹的意识,是灵魂纯粹意识的苏醒。你无法先改变知觉,你只能改变意识。如果说你通过灵修的净化对外界事物的知觉度越来越高,那是你的意识净化了,纯净的意识带来纯净的知觉。意识是灵魂的功能,意识和头脑之间是有区别的。意识是灵魂投射到头脑中(mind)的一种品质和能力,但头脑不是全部,它只是一个影像。
在学习奉爱瑜伽这门艺术的时候,我们通过有意识的将感官从事于对主的服务,目的就是让我们总是记着奎师那,永远不忘记奎师那,通过不断的训练让意识或者潜意识都离不开这种思想,这种意识就是奎师那意识。
博伽梵歌第十三章中主奎师那先描述了活动场所和场所的知悉者,也解释了了解活动场所知悉者的程序(培养知识),然后开始解释可认识的,先解释灵魂,然后解释超灵。了解知悉者——灵魂和超灵,可以使人品尝到生命的甘露。主奎师那说:只有我的奉献者才能彻底了解这一切,因而获得我的本性。即彻底了解活动场所、场所的知悉者(灵魂和超灵)相互关系的人就能够觉醒。达到觉醒并希望融合在华苏戴瓦存在状态中是佛法、非人格等修行法门的最高解脱,但主奎师那揭示了更高的奉爱服务之途,我们不仅要清醒过来,还要知道自己应该从事的活动是什么。真正的统一融合并非是放弃个体性,而是将自己的意识和奎师那的超意识相统一。这些有关躯体、灵魂、超灵等等的知识都通过韦达经典向我们展示了,奎师那同时讲述了解活动场所知悉者的程序,即通过培养知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