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在帕布帕德著作的经典中涉及含义有spiritual、consciousness、cognitive、knowledge,对应中文:精神、意识、认知、知识。(具体可搜索vedabase或通过网站
http://www.vedabase.net/c/cit了解相关出处。)“cit”只是至尊人格首神主奎师那内在能量展示的形式之一,奎师那或奎师那意识以永恒存在、知识及喜乐这三个方面展示,当受到伞迪尼能量支配的时候,它就被感知为一切的存在。当受到桑维特能量支配的时候,它就被感知为超然中的知识。而当受到哈拉迪尼能量支配的时候,它就被感知为对首神机密的爱。这就是奎师那意识的三个方面。
可见充满知识这一特征显然是显著的意识,精神或知识都离不开思想或思维。在一些瑜伽师或非人格灵修者的中文著作中也将cit翻译解释为绝对意识、意识、神圣能力、无限能力、充满了意识,因为不再有黑暗、智能、意识和存在两者。一些著作在阐述意识的时候也有讲述知觉或译为觉知在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此类著作或灵修团体如《瑜伽经》、奥修的著作、玛赫西大师的超觉静坐、尤迦南达等等。
“意识”一词据说是二十世纪初才引入的,但作为这一词的重要词根——“识”早就存在,字典定义有:1、见识;知识 [knowledge] 2、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4、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5、思想或意识 [thought] 6、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以上定义可知,“识”和“Cit”的定义基本相同,包括认知、知识、精神、意识、思想。提到佛教用语中的——识,通常佛教人士用现代汉语即称为意识。唯识学是佛法领域甚深微细,极难通达的一门学问。识的梵语为“vijnana”(帕布帕德解释为觉悟的知识或实践了的知识),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概括感觉、认识力和有意识的思想。九识中的前五识是与眼、耳、鼻、舌、身五官有关的感觉。第六识的功能,是统合和处理来自五识的官能感觉,加以推断衡量,组成整体的思维和判断。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靠这六种机能来维持。在这底下的是第七识(manas vijnana,manas译为:意或意根)。与上述朝向外在世界的各层意识不同的是,第七识是朝向人的内在生命,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受感官感受的影响。第七识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造成自我执着、使人拘泥于与他人的区别。此外,对“对”与“错”的判断也出于此识。
佛法阐明,比第七识更深的意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alaya vijnana,alaya居所的意思),亦称无没识和藏识。人的业便是深藏在第八识里。前七识将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是无论是生是死,第八识依旧存在。第八识可被视作是支持其它意识运行的生命源流。对于曾一度经历过濒临死亡而被救活的人而言,他们的体验或可说是发生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边界。关健在于生命最深的意识层,第九识——阿摩罗识(amala vijnana,纯粹意识),或称为根本意识。可被理解为宇宙的生命,它是众生所具备的佛性,有无垢识、清净识等称谓,是生命真如、真正自我的所在。
索甲仁波切所著《西藏生死书》中对意识也很多描述,Guru喇嘛解释道“根据佛教的解释,最终极的创造元是意识。意识有不同的层面。我们称为最内部的微细意识总是在那儿。那个意识的连系作用几乎是永恒不变的,就像宇宙粒子。在物质的领域里,那是宇宙粒子,在意识的领域里,那是“明光”(Clear Light )……“明光”,以其特殊的能量,能够和意识连接。” “佛教徒接受的轮回观念,主要是以意识的连续为基础。就以物质世界为例:目前宇宙的一切元素,即使是小到极微的程度,我们相信,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根源,在这个起点,物质世界的一切元素都被凝缩成所谓的「宇宙粒子」。这些粒子则是前一个宇宙分解的结果。因此,这就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圈子,宇宙成住坏空,然后又生成。心也是非常类似。我们拥有某种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这个事实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同时,我们又可以从经验得知,我们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当它遇到不同的条件和环境时,是会改变的。这告诉我们它分分秒秒的性质,它会改变的必然性。 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粗略的层次上,「心或意识」与身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事实上还会受后者的影响。但是在心与物质粒子互动时,如果要产生具有意识的生命,必然有某种基础、能量或来源。 就像物质面一样,现在心一定是过去心的连续。所以,如果你追溯自己的现在心或现在意识,一定会发现你在探讨心如何连续时,必然可以追溯其根源到无穷尽的层面,就像物质宇宙的根源一般,是无始的。因此,一定有持续不断的轮回,让那个心连续地存在。” 说到意识就像“宇宙粒子”,顺便让我们了解一下科学家们对“粒子”有什么研究。Michael Talbot在《超越量子》中提到,在1982年,进行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实验,一个由巴黎的 「理论与实用光学学会」的阿连·艾思白克、尚·达里巴及耶哈德·罗吉组成之研究小组做出了随后被证实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发现。他们的发现,不仅给科学史上最长久的争论划下了句点, 并且对我们称之为真实世界(Reality)之一些最基本的假设造成非常严重的疑问。 艾氏实验证明了下面两种可能性之一:要不就是,客观的真实世界(实相)并不存在,而我们若要说东西或物体具有存于一个观察者的心智之上之外的任何实相的话,都是毫无意义的;或是,与未来及过去超光速之沟通是可能的。就这两点而言,艾氏实验的结论是很明白的这些并非假设的主张,以上两者现在至少有一者必需被接受为事实。 “超越量子”从物理、数学、生物各方面的角度,向我们说明了量子、粒子全是由更深的、非局部的实相的投射,那意谓著:在宇宙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幻象?过去、现在与未来全都同时包入在里面并存著,而实相是一个“无缝之网”,意识并不能被认为基本上是与物质分开的,两者都是次级的和衍生出的范筹,而两者都包入在一个更高的共同基础里。
就像物理学家戴森一样,他承认即使在次原子粒子里也有意识存在,虽然他强调,显示在这个层面上的物质的意识程度,不应被认作是具有“人类特性”的。
《超越量子》书中还提到新时代思想的著名人物“赛斯”有关意识的描述,赛斯说,“意识是我们所感知的宇宙的唯一创造者”。
科学家不仅说粒子有意识,也提出有了自由意志。最近普林斯顿的两位学者发表了一篇论文《THE FREE WILL THEOREM》(基本粒子层次的自由意志)(英文论文地址:http://arxiv.org/PS_cache/quant-ph/pdf/0604/0604079.pdf),早前也有相关的文章,如(http://www.cs.auckland.ac.nz/~jas/one/freewill-theorem.html)
这些物理家可能不被一般中国人所知,那就说说斯蒂芬·霍金,他是当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说“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智的最终极的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霍金的这一论述是在他全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是他对存在本质的根本性看法与郑重结论。下面探讨一些他提出的与意识相关的问题。
一、物质存在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闭环系统,因而无法仅仅由物质原因来说明这种存在的事实。特别的,物质在量子层面上直接表现出对意识的依赖性,或者说是意识决定了物质的现实性。概括地说,当意识未介入时,全部物质以能量波叠加的方式存在;而当意识介入时,物质就坍缩为现实存在。这表明,第一,意识不依赖与物质而存在,否则,物质将永远以能量波叠加的方式存在,而意识也永远不会在其中产生。
第二,因此,意识(或精神、灵魂)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第三、显然,物质存在是为意识(或精神、灵魂)存在服务的,否则,物质就不会唯一地为意识而坍缩为现实存在。 二、宇宙的产生和存在体现出精确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的原因不能由宇宙存在本身得到解答。物质不是存在的最基本形式,而能量是比物质更为基本的存在形式,并且,能量最初是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物质是由非物质所决定的。
三、人对存在的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上有局限性,因而不可能得到关于存在本质的最终答案。
四、存在的本质必然与意识(或非物质、精神、灵魂)存在有关;同时,不可能以人对存在认识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证明存在的本质与精神存在的必然关系,当然,也不可能证伪这种关系。但是,由于可以得出存在本源的非物质性,也就间接证明了存在本源的精神性。
五、在科学研究中,对无法证明但确实是正确的原理称之为公理,同时由于第三点,在探讨存在本质时有必要引用这一原则,即确定意识(或精神、灵魂)存在为不可直接证明的事实。但由于可以接证明存在本源的精神性,所以,人类应该在这一证明的基础上来认识存在。
六、由于人对存在的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上有局限性,因而有必要以科学认识之外的方式来认识存在的本质,如直感、信仰等。
七、“我”是意识(或精神、灵魂)与“物”的结合体,“我”与“物”在物质上的不可分性决定了意识(或精神、灵魂)要和“物” 相接触、相作用,而接触与作用的具体情况就形成了“我”的内涵。灵魂是不需要证明的安宁、快乐、善良、完美的精神状态,而“我”是变异的精神状态,在灵魂与“物”接触中,“我”可以磨练得崇高、伟大,也可以改变得卑鄙、渺小,其间的状态有形形色色。
除了物理学外,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不同层面的意识和其中的知觉也有很多的研究探讨,而一般来说知觉都是作为较低层面的意识功能的展示,涉及的著作也很广泛,象《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一文中Francis Crick以视觉作为研究意识问题的突破口,认为意识源于“注意”和“短时记忆”相结合的过程。在本书的末尾,作者大胆地涉足“自由意志”问题,还提出了研究意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学、解剖学和神经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方法,这些观点、理论和方法显然是对意识问题研究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方法的严重挑战。“惊人的假说”把一个长期困扰哲学、心理学界的复杂的意识问题还原成一个典型的现代神经科学问题,确实有些出人意外。
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了不同结论。如此众多的纷繁复杂的不同见解,主要区分为两个相对的派别:唯心和唯物。
虽然由于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神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眼中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会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学说,但在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思想影响更深远,早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很多契合韦达知识的真理被提出来,但随着人类理性的丧失,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也被广泛提出。
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但他们也承认意识的能动性,认为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们认识到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总结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这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
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
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归根到底,它仍然受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和制约。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
以上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研究可以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受制于客观规律之下的,换句话说意识的活动离不开绝对知识的范围,所以他们认为意识是基于物质之上的,他们没有意识到物质运动本身受制于绝对意识——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他们所研究的意识都属于能够被察觉到的处于较低层面的意识。
著名客观唯心主义者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谈论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宗教,最后提出了绝对意识的存在。他声称只有在“宗教”和“绝对知识”的形态中,意识才以无限的、无所不包的“绝对精神”、“绝对理念”为对象,意识本身才发展成“绝对精神”,使主体与客观达到了最终的统一。“绝对知识”和“宗教”二者的内容都是“绝对精神”。“绝对知识”高于“宗教”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用“表象”而是用“概念”来把握“概念”,以达到手段与对象或形式和内容的直接统一。 被称为“唯心论之父”(The father of idealism)是柏拉图,他谈的宇宙论是“唯心”的,idea一字,中文翻译成:心、心意、观念、意念、看法、见解。当代华人基督教传教士唐崇荣博士,认为翻译成“思观”较符合他的idea,在思想里面的观念,所以是“思观”。从他的“思观”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基督教对意识的理解。
《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
1.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1.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约翰福音注释》中解释到:
1.1 对希腊人来说,这字是指“思想”、它背后的“道理”“智慧”、表达出来的“话语”,以至宇宙间万物所本的“道”。旧约圣经则记载:神的“话”和智慧,远在未有世界之先就与神同在(箴8:22),是神藉以创造世界(创1:3, 6;诗33:6;箴8:30)及向人启示神旨的媒介(诗107:20;147:15-18;赛55:10-11)。
1.2 道与神。未有世界以先道已存在,既与神同在,(彼此相交,互不混淆),却在本质上与神相同(参串3)。
以上对“道”的描述是符合韦达经对意识的描述的。而“道”在中国文化中,即是老子所说的一个普遍存在的、永恒运动的、绝对独立于世界万物的宇宙本体;它先天地而生,派生天地万物;它不可捉摸,是不可述说的,具有无规定性。因此具有本体论意义。这和《圣经》的道是同一描述,只是《圣经》明确告诉大家“道就是神”。 希腊原文的“道”称为Logos,Logos中文基本词意是:理念, 理性, 圣子 ,(基督教教义中)与神同一的道。象逻辑(logic),由logos派生,一门研究推理规律的科学,尤其是研究命题中区别于内容的结构和演绎推理中的方法和有效性,通常也指思维的规律、客观的规律性。就象中国人讲的符合道理。道理,词语解释为:事物的规律;道德,词语解释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这两个词描述了意识是有自身的规律的,所包含的道德品质,即是符合规律的行为表现。可见为什么说品质也是一种知识,在《博伽梵歌》中主奎师那也明确说明了。那可理解所讲的“知识”,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并按照规律去活动。
再看看《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二十四节,“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这里也描述了意识是有仁义和圣洁的特征的。唐崇荣博士将意识描述为有三个本性,或说作为意识创造的人,人的人性有三个本性。 第一个本性就是“真理”在人的心中,表示人是有理性的(运行规律)。“仁义”在人的生命里面,表示人是有法性的(能分辩是否符合规律)。“圣洁”在人的生命中间表示人是有德性的(符合规律的运行)。这样,你看见了“人之所以为人”,与所有动物不同的地方有这三个基本的本性使人有资格被称为“神的形像”。“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是有理性的活物。
到此,我们已经了解了多个领域,还有很多其它宗教及思想,在此就不需一一说明了。大概的道理大家都应该有些了解了。我们看到意识无处不在,这个意识或说“Logos”运行在万有的中间,是宇宙一切思想之因, 也是一切思想之本体。你会思想吗?因为有一个本体,你能有理性吗?因为有一个因。那个宇宙之因,思想之本体叫做Logos。那么你呢?你和动物不一样。猫不会想的,狗不会想的,没有一种动物有理性的思想,只有人有高等思维,为什么?因为斯多亚派说,“人是 Logikos”。 Logos 是什么?是宇宙的大道,Logikos 是什么?是人心中的小道。韦达知识也印证了这点,东、西方文化的根源本来就是一个。在韦达思想里面,有至尊灵魂,而人心里面的那是个体灵魂。所以当Logikos(个体灵魂的意识)有一天回归Logos(至尊灵魂意识)时,我们就可以停止一切的辩论。当我们今天还在Logikos(体困灵魂)的范围里面,你说你的对,我说我的对;你说我没有道理,我说你岂有此理。每个人都相信“理“是存在的,但是就不在你那里,在我这里;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有那个理,那个理与理之间与理之间超过万理之上的公理是什么呢?圣帕布帕德根据韦达经典说是“奎师那意识”。
现在是国际学术界对意识问题重新发生兴趣的时期,各种各样涉及“意识”的物理学、心理学、哲学、宗教等著作学说广泛普及,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查阅到相关研究资料。我们不能只抓着“知觉遍布全身”这一点不放,一定要将所有的consciousness都翻译成知觉,这样是不能让帕布帕德的书让有文化的大众广泛接受认同的。帕布帕德说他的书将成为未来一万年的法律书,我们怎么能够以没有提到任何“意识”这个词的经典,告诉科学家们、哲学家们、心理学家们那就是他们无法用物质方法研究获得的有关“终极意识”的权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