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秋季的一天,有两个失落的少年在加州的一个林场里玩,恶作剧地点燃了那片丛林,他们想象着消防警察们灭火时的慌乱和焦灼,得意不已。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这一次火灾,一名消防警察在扑救火灾的时候不幸牺牲了。
这名消防警察才22岁,在全力以赴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他被浓烟熏倒后烧死在丛林里头。更让人伤痛的是,这名消防警察早年丧父,是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的。成长的过程充满艰辛,他常常对母亲表示,成人后要好好回报她。而这正是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周,连第一次薪水都没领到就……
在查明这是一起蓄意纵火案后,整座城市的人们顿时愤怒了,市长表示一定要将罪犯抓捕归案,让他们接受严厉的惩罚。警察开始四处追捕,那两名被列入嫌疑人的少年的头像也开始出现在各个角落。
而这一切都不是这两个少年最初想象的,他们只能惊恐地离开这座城市,四处流窜。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愤怒的声音,他们陷入深深的悔恨、无奈和恐慌之中。
除了这两个少年,媒体的目光更多地投放到那位警察的单身母亲身上。但是当她说出第一句话时,所有人都震惊了。她是这样说的:“我很伤心地看到我的儿子离开了我,但是我现在只想对制造灾难的两个孩子说几句话——你们现在一定活得很糟糕,很可能生不如死。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谴责你们的我,我想说,请你们回家吧,家里还有等待你们的父母。只要你们这样做了,我会和上帝一道宽容你们……”
那一刻,全场的记者都无语了,没人想到这位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他们以为等来的声音会是哀伤,或是愤怒,没想到竟然是宽恕!
而人们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母亲发表讲话后的一个小时,在邻城一个小镇的一家旅馆里,两名少年投案自首了。
两名少年告诉警察:就在那位母亲发表电视讲话的那天下午,他们因为承受不了这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购买了大量安眠药,准备一道离开这个世界。但就在这时,他们从电视里听到了那位母亲的声音。他们顿时泪如雨下,而后,将安眠药丢到一边,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
现在这两名鲁莽的少年已为人父,他们会时常领着自己的孩子去看望那位可敬的母亲,那已经是他们心灵上的另一位母亲。一个悲剧故事就这样以温馨的结局收尾了,而谁都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母亲当时说出的是另一番话语,这两条鲜活的生命就将从此逝去,母亲也就永远陷入了孤寂之中。
About
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
放生与成全
由于,承接的案子,大都是日本客户、德国客户、或美国客户,要求的水准比较高,所以,我的国际专利事务部门,一向采用非常昂贵的世界级制图仪器,并投保了巨额的安全险。
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套全自动的新型电脑制图仪不见了。为了自律自清,全体同仁都主张尽速报警,以便早日把窃贼给逮捕起来,也好在对方销赃之前,找回失踪的制图器材。
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同仁,成为阶下囚,而毁了一生的名节,我认为自己同仁的人品人格,比这昂贵的制图仪还昂贵。我实在不忍心去报警,也不请求保险赔偿。
我约略知道会起贪念的大抵是那些人。特别是我收容的一位越南难民,他从越南逃亡来台湾,举目无亲,潦倒到流落街头,且贫病交加。我给了他一栋差强人意的宿舍,给了他一个可以糊口的缺,但他似乎很不满意,随着生活的改善,需索越来越大,真是欲壑难填。
仪器丢了,这位越南同事也辞职了,这哪会是巧合呢?
有同业来查询这同事的言行资料,我都不准我们的人事部门揭他疮疤,希望放他一条生路,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我一生不伤害人,也不背后出卖自己的同事。
约莫一个月左右,有个同业经好友辗转介绍来拜访我,因为有人向他们兜售一种非常昂贵的全自动新型电脑制图仪,他们不懂如何使用,也不知开价合理不合理。
这位同业说:这么高级的器材很少有人舍得用,但他知道我曾进口过一套。
我听了这同业的简介,我心里有数,但我知道向他们兜售这仪器的人,目前的处境很拮据,很紧。我实在狠不下心来断他生路,也实在狠不下心来毁他名节,我真的做不下手。
我告诉这同业:“这个价钱很便宜,值得买。如果有不会用的地方,还可以找我们支持。我会派我们的人去免费指导,就请放心把这仪器买下来吧!”
后来,这同业果真接受我的意见把这仪器买了下来,但他们没有人会用,卖的人也不知道怎么用。
我派人去支持,并带了一大堆重要组件,这些全是我怕失窃的心脏部分,特别秘密收藏在金柜里的,没有这些,即使偷走整套仪器,大不了也只是一堆烂铜废铁而已。我说:“以前,我进口过这种仪器,后来改换别种厂牌,留着这些也没用,就送你们吧。”
这位同业好是高兴,而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从此再也不用看到这些伤我心的东西了。随我前往支持的同事,回到事务所很不平衡地告诉我:“这明明是我们丢的那一套全自动新型电脑制图仪,机件批号也全对,为什么不报警把人给抓起来,把东西给追讨回来呢?”
我说:“丢仪器是小事,丢人可是一生的大事,仪器可以再买,但人品与人格呢?至老至死都无法弥补。别拆穿对方,别为这区区几拾万元,去毁损一个人一生的名节,就放他一条生路,让对方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吧!”
我这越南同事,现在旅居美国从事越南难民的救济工作,颇有地位,也颇有成就,而且儿女成群,家庭还算幸福。他多次要求我给他机会,让他归还当年他卖那制图仪的钱,他说他当时确有不得已的苦衷,而且真的已经山穷水尽,无路可走,才会做出那见不得人的勾当。可是,“他偷”是他自己说的,我怎能确定真的是他偷的呢?我根本没有亲眼目睹,也没有任何证据,我怎能这样就入他于罪呢?
犯罪的人,自己说自己犯了罪,是不能拿来当审判依据的,除非我们能找出客观的证据。我多年来,一直想忘掉这个人,也真的早已忘掉这个入,但二十年后,他却带了一家大小回台湾来看我,并且把我供奉成恩公来崇拜,很使我为难,始终不知该如何来面对才好。
我说:“您说是您偷的,可是我不能说是您偷的。如果您真想赔我钱,就把钱全数捐给您那些越南难民吧!”我告诉我的同仁,怀疑只是怀疑,与事实尚有一大段距离。我希望我们不审判自己的同仁,也不定自己同仁的罪,所以,这人的所作所为,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为什么不让他自己去审判他自己,让他去定他自己的罪呢!
我很诚恳地告诉我这越南同仁,我期待他永远是一个人前人后拍得起头的正人君子,不管他以前做错过什么。古人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就让过去的,全都过去吧!
每个人都不免有犯错的时候,但千万不可让自己一时的迷糊,永远成为自己一生无法摆脱的沉重包袱和负担。且一起来努力,让我们大家都忘了过去的他,而他也彻底地忘掉他过去的自己。
当一切都变成新的,我们就重生了,就复活了。成全别人,又何尝不也成全了自己,因为神总是按我们如何原谅别人,来决定如何原谅我们。何况,每个人都难免会有求人宽恕的时候,您说不是吗?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
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套全自动的新型电脑制图仪不见了。为了自律自清,全体同仁都主张尽速报警,以便早日把窃贼给逮捕起来,也好在对方销赃之前,找回失踪的制图器材。
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同仁,成为阶下囚,而毁了一生的名节,我认为自己同仁的人品人格,比这昂贵的制图仪还昂贵。我实在不忍心去报警,也不请求保险赔偿。
我约略知道会起贪念的大抵是那些人。特别是我收容的一位越南难民,他从越南逃亡来台湾,举目无亲,潦倒到流落街头,且贫病交加。我给了他一栋差强人意的宿舍,给了他一个可以糊口的缺,但他似乎很不满意,随着生活的改善,需索越来越大,真是欲壑难填。
仪器丢了,这位越南同事也辞职了,这哪会是巧合呢?
有同业来查询这同事的言行资料,我都不准我们的人事部门揭他疮疤,希望放他一条生路,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我一生不伤害人,也不背后出卖自己的同事。
约莫一个月左右,有个同业经好友辗转介绍来拜访我,因为有人向他们兜售一种非常昂贵的全自动新型电脑制图仪,他们不懂如何使用,也不知开价合理不合理。
这位同业说:这么高级的器材很少有人舍得用,但他知道我曾进口过一套。
我听了这同业的简介,我心里有数,但我知道向他们兜售这仪器的人,目前的处境很拮据,很紧。我实在狠不下心来断他生路,也实在狠不下心来毁他名节,我真的做不下手。
我告诉这同业:“这个价钱很便宜,值得买。如果有不会用的地方,还可以找我们支持。我会派我们的人去免费指导,就请放心把这仪器买下来吧!”
后来,这同业果真接受我的意见把这仪器买了下来,但他们没有人会用,卖的人也不知道怎么用。
我派人去支持,并带了一大堆重要组件,这些全是我怕失窃的心脏部分,特别秘密收藏在金柜里的,没有这些,即使偷走整套仪器,大不了也只是一堆烂铜废铁而已。我说:“以前,我进口过这种仪器,后来改换别种厂牌,留着这些也没用,就送你们吧。”
这位同业好是高兴,而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从此再也不用看到这些伤我心的东西了。随我前往支持的同事,回到事务所很不平衡地告诉我:“这明明是我们丢的那一套全自动新型电脑制图仪,机件批号也全对,为什么不报警把人给抓起来,把东西给追讨回来呢?”
我说:“丢仪器是小事,丢人可是一生的大事,仪器可以再买,但人品与人格呢?至老至死都无法弥补。别拆穿对方,别为这区区几拾万元,去毁损一个人一生的名节,就放他一条生路,让对方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吧!”
我这越南同事,现在旅居美国从事越南难民的救济工作,颇有地位,也颇有成就,而且儿女成群,家庭还算幸福。他多次要求我给他机会,让他归还当年他卖那制图仪的钱,他说他当时确有不得已的苦衷,而且真的已经山穷水尽,无路可走,才会做出那见不得人的勾当。可是,“他偷”是他自己说的,我怎能确定真的是他偷的呢?我根本没有亲眼目睹,也没有任何证据,我怎能这样就入他于罪呢?
犯罪的人,自己说自己犯了罪,是不能拿来当审判依据的,除非我们能找出客观的证据。我多年来,一直想忘掉这个人,也真的早已忘掉这个入,但二十年后,他却带了一家大小回台湾来看我,并且把我供奉成恩公来崇拜,很使我为难,始终不知该如何来面对才好。
我说:“您说是您偷的,可是我不能说是您偷的。如果您真想赔我钱,就把钱全数捐给您那些越南难民吧!”我告诉我的同仁,怀疑只是怀疑,与事实尚有一大段距离。我希望我们不审判自己的同仁,也不定自己同仁的罪,所以,这人的所作所为,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为什么不让他自己去审判他自己,让他去定他自己的罪呢!
我很诚恳地告诉我这越南同仁,我期待他永远是一个人前人后拍得起头的正人君子,不管他以前做错过什么。古人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就让过去的,全都过去吧!
每个人都不免有犯错的时候,但千万不可让自己一时的迷糊,永远成为自己一生无法摆脱的沉重包袱和负担。且一起来努力,让我们大家都忘了过去的他,而他也彻底地忘掉他过去的自己。
当一切都变成新的,我们就重生了,就复活了。成全别人,又何尝不也成全了自己,因为神总是按我们如何原谅别人,来决定如何原谅我们。何况,每个人都难免会有求人宽恕的时候,您说不是吗?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以传统非洲的名义-读图图《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记得几年前在瑞典电视上看到温妮·曼德拉接受采访,穿着雍容华贵的她态度坚定地说,她要继续为贫苦的黑人而战斗。最富平等意识的瑞典记者便把镜头对准她那豪华住宅、珠光宝气的衣饰,不无讽刺地问:「你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为穷人战斗?」
那位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前夫人似乎不认为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正如她涉嫌刑求并谋杀一些被怀疑为叛徒的年轻黑人,对于一些黑人解放运动的参与者来说,不应该算是一项罪行。在南非长期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下,极端的压迫导致奋勇的反抗,制度性的犯罪使得被压迫者也和压迫他们的人一样,视暴力为理所当然。
从被剥夺者那里并不能必然地生长出正义和真理,受难的经历并不能自然打开通向智慧之门。那么,我们从那里去寻找真理、正义和智慧?在经历过比任何殖民地都更为严酷的种族专制后,从长期梦魇中醒来的南非黑人与白人,他们如何找到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南非前开普顿大主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Desmond Tutu)在他的新书<<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以热情感人、泥土般令人亲近的语调,叙述了他作为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的三年经历。1994年,黑人终于从种族隔离制度下解放出来,而后,南非走上一条寻求种族和解的道路,昔日你死我活的各党派,组成了一个新的民主政府。他们为世界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挣脱锁链的不只是被压迫的黑人,同时,还有与他们长久地铐在一起的、被视为压迫者的白人。
图图告诉我们:南非成功地进行了一个相对和平的转型,他们的精神资源来自非洲传统的正义观--宽恕与和谐。在传统精神的支持下,南非人用一种新的方式,告别血腥恐怖的过去--从仇恨、压迫走向相对稳定的民主。这个奇特的现象,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不能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
此书不同寻常之处,即它就像是一个神学性的思辨,探讨善、恶和上帝的意图;它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性的历史撰述,叙述那些最艰难、最具戏剧性的政治冲突事件;它几乎还可以成为一本介绍有关解决争执的方法指南;它当然更是一本私人性的自传;……这么多特殊的内容,全都包含在一本书中。它例举了许多人性无法想象的罪行,但仍然令人感到希望和力量。
一,揭开真相为了一个新的南非
作为一个黑人,图图在62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获得自己国家的选举权。多年来的企盼,无数次向上帝祈祷,南非黑人终于在1994年4月27日参与选举。那一天好象一个初醒的梦--他们获得一个没有种族隔离的南非,一切都变得美丽无比,黑人们载歌载舞,相互亲吻时止不住泪水。
自从1975年成为约翰内斯堡的主教,图图即开始为将黑人和白人一起从种族歧视制度下解放出来,不懈地进行他的高层抗争。他在1976年写信给当时任南非总理的Vorster,警告他种族歧视政策导致黑人的愤怒日益增长,然而他的警告只得到轻蔑的回答。这之后几个星期,即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索维托爆炸事件,从此南非黑人抗争发展成激烈的武装斗争--南非再也没有安宁之日。
在聚光灯下抗争二十余年,图图终于看到了祖国的民主化与正常化。当他和太太正准备享受退休的闲暇时,突然,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他被总统曼德拉任命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这个名字指明了这个机构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它不仅仅是关系到披露所有的内幕,打开过去的刑讯室,曝光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不仅仅关系到给受难者平反,使作恶者承认其罪行并请求宽恕,--上述的内容只是和解进程的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促使全体南非人手牵手,一起为建立一个新的南非而工作。
1995年9月,「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由16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每一个种族的代表,有黑人、印度人、阿非利卡人(荷兰裔布尔人)、白人(英裔),甚至还选进一位犹太人。委员会成员的政治倾向从左派到右派全都包括,不同的宗教信仰如基督教、穆斯林、印度教及其他宗教都有其代表。委员们的职业有反对党议员、著名律师、法官、妇女运动领导人和心理学医生。
之所以这样精心选择委员会成员名单,特别照顾到各个地区、不同性别、不同的政治和宗教属性,为的是打开一切真相的窗口。委员会直接由总统任命,总统赋予他们不受任何干涉、独立做出决定的权利。
为什么不是选择一个法官,而是任命一位主教来担任众所瞩目的主席职务?委员会的工作显然是属于法律范围,但是,它具有一种超越法律的精神目的:抛弃通常的政治丛林哲学--以尸还尸、吃人或者被吃,主张宽恕认罪者并与其和解。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宗教的意味。
图图在书中幽默地说,他甚至不希望自己最可恨的敌人接受这一艰难的使命。这个巨大而实际的工程开始的时候,他们除了自己的意志之外两手空空。而且,长期的种族仇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这个制度下生活过的每一个人,刚开始工作的委员会,其不同背景的委员们之间很难建立起互信和共识。在头半年里,他们甚至做不出一个共同的决议。
然而,来自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委员们却必须合作,那么,他们从哪里去寻找共同的精神资源?图图带领他们环游旅行,去到昔日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从一个囚室到一个囚室,委员们被冷酷的历史触动了,他们重新认识到,为了使他们各种肤色的人走到一起,南非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委员们因此接受了图图的一个特殊建议,在每一次会议召开前和会议结束后,都用几分钟时间来静默祈祷,以纪念那些在斗争中死去的人们。就是这种诉诸人心宗教情感的祈祷,帮助委员会在后来完成了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当「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委员们开始工作时,曾经接受过一个心理学家的指导,专家建议他们尽可能地与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团聚,以分担其工作重压。委员们都听取了这一心理学的建议。但在他们在承担这一历史性的调查工作中,间接地经历到受难者的深重痛苦,他们还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每一个委员都差点被心理重压所击垮。他们依靠安眠药镇静自己,一位女性委员的婚姻仍然因此破裂。
1997年,图图被诊断出患了摄护腺癌。自己的患病使他增添了紧迫感,他因此加速了疗救受难者的工作速度。在生命随时都面临危险之际,他获得一个新的透视人生的角度:承认自己将死,深深感谢上帝赐予他的一切恩惠--妻子的支持,孙子的笑脸,落日的余晖,以及自己有机会为南非自由抗争并参加「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二,在纽伦堡与无条件赦免之间
面对历史留下的沉重阴影,怎样才能有效地治愈过去了的、但仍然流血的伤口,从而完成新的南非有次序的转型?
这里有一个纽伦堡模式可供借鉴。二战后,胜利的列强在纽伦堡大审纳粹头目,以「戕害人类罪」的罪名起诉战犯。虽然是大快人心,但有人认为,纽伦堡大审只是「战胜者的片面正义」。因为在这种「胜利者的正义」下,被起诉者几乎无话可说,而盟军胜利者一方,如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犯下了同样侵犯人权的暴行,却无人敢去追究。
像二战后盟军把所有的战犯送上法庭,这个方案对于南非的稳定与发展,显然是很不适合的。图图说,如果使用纽伦堡模式,那么,治愈南非民族的创伤将成为不可能。因为,如果那些被确认为失败者的白人都被审判惩罚,让他们参与南非的重建就会非常困难。那些决定纽伦堡审判的同盟国成员,在审判完毕后收拾行李回家走人就是了,而南非人--无论白人还是黑人,都必须在一个国家共同生活下去--这里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
图图解释说,南非人确实没有能力像犹太人那样,对纳粹案件的每一个当事人穷追不舍五十余年。有人抱怨新政权没有把所有的罪犯送上法庭,图图认为这种抱怨太奢侈了。将犯罪者绳之以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正视历史创伤,用赦免去医治它。南非选择的第三条道路,是换取和平稳定的必要妥协。让步是力量的象征,不是由于软弱。有时,输一张牌是为了赢得全局的胜利。
那么是否应该对过去实行一笔勾销的普遍性大赦呢?图图认为,不问是非的无条件大赦,对于受难者和他们的家庭,势必制造巨大的痛苦,因为这意味着整个民族失去记忆--忘却过去意味着一切罪恶将可能会重复。
为了在正义、责任、稳定、和平与宽恕之间取得平衡,也为了不让事情变得更复杂难办,图图和他的同事们独创出第三条道路--既不是纽伦堡审判模式,也不是无条件地大赦,而是选择这样一条寻求种族和解的道路--由南非最高法院制定了有关赦免的法令。「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做出一个决议:只要那些在旧制度下犯罪的人坦白自己所有的罪行,并真诚地请求宽恕,他们将得到赦免。
将「胡萝卜」给予那些真诚忏悔的人,对顽固不化分子则以长期刑期的「大棒」来惩罚。赦免绝不是无条件的,首先是犯罪者自己必须申请特殊的赦免,再由一个独立的专家小组按照他们严格的尺度,决定是否批准某人的赦免申请。当时,有7000以上的旧政权支持者向委员会寻求赦免。许多寻求赦免的白人,都充满悔意地向受害者请求原谅。图图在书中特意以较长的篇幅,公布了一位白人警察的太太的信,那位太太叙说其夫在执行屠杀黑人的任务后所经受的心理折磨,以及自己目睹丈夫痛苦的难受心情,其真诚感人至深。
在调查过去的罪行中,委员会发现,一些犯下恐怖罪行的人,其内心深处往往怀有病态的恶意,一般人往往因此视他们为恶魔。但图图说,宗教理论教导人们区分行为与人,在判决犯罪行为的同时,人们应该对犯罪者怀有同情。不管犯罪者如何令人憎恨,但作为上帝的孩子,相信他们有认罪和改变自己的能力。这是委员会工作的一个前提:相信人们可以改变自己,永远不放弃拯救。
一切大宗教,无论是西方的耶稣还是东方的释迦牟尼,都提出人类最高的境界是「以德报怨」。而在现实中,比较实际的作法则是「以直报怨」,即面对多年的怨恨,报以公平和正直。南非方式中最难得的是上述的宗教救赎精神,使得他们面对昔日的作恶者时,能克服种族和个人的怨恨,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坚持公道宽容。笔者在为此文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国内出版的<<殖民主义史>>和<<非洲史>>都闭口不提图图主教的长期抗争,可见专制政权多么忌讳宗教的力量。
三,非洲哲学说:「我与他人分享」
在自述中,图图特别指出,这充满赦免意味的第三条道路,其理念来自非洲传统的一个特殊观点,即在当地语言中叫做「ubuntu」的一个词。当非洲人以他们的标准称赞某人是ubuntu的,这意味着此人是慷慨好客、友好谨慎、充满同情心并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所有。
在非洲传统哲学里,人们不像欧洲人一样说「我思故我在」,而宁愿说:「因为我属于某个家园,所以我是人性的。我是某地的一部分,我与他人分享。」「我的人性与你的人性不可分割地连接在一起。」换言之:「个人通过他人的存在而存在。」
在图图主持委员会有关法律问题的讨论时,他复还了传统非洲的这一哲学概念。他因此遭到许多批评。因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制定有时间和目的限制的赦免措施,有人指责他们忽略了正义。为此图图说:「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正义--一个恢复性的、强大的正义,它具有我们非洲传统中主持正义的特征。在这样另一种正义观念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医治那些破碎的心灵,使被损坏的关系回归平衡,而且,试图给予犯罪者与受难者同样的恢复的机会,使他们重新适应这个他们曾经损害的社会。」
图图例举一些放弃ubuntu传统的非洲国家所遭受的灾难:肯尼亚由于恣意地报复,因而成为白人移民的坟墓;六十年代的比属刚果、九十年代的卢旺达都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图图写作此书时,正好是北约轰炸南斯拉夫之际,图图也谈到塞族对科索沃的种族清洗是如何难以描述的残忍。因此,图图例举非洲古老智者的话:「剥夺他人的人生,即意味自己不成其为人。」他一再告诫南非人:社会和谐具有最大的价值。他坚信这个世界存在着一种更为强大的正义,ubuntu的重要使命是医治被旧制度残害的人,使社会重建平衡。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不是法庭,他们的工作宗旨是恢复受难者的人性价值与公民价值。一个法庭只会使受害的证人惶惑,甚至会再次受到伤害。但如果给受难者叙说自己的历史的机会,让受害者用自己的语言叙说他们的历史--那被撕裂了的个人生命的真实,叙说便成为医治创伤的一种有效方式,并对他们意味着恢复名誉。许多到「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诉说的人,其长期不能解脱的心理痛苦,都因为倾诉和被人亲切地聆听而感到如释重负。图图写道:「我们在委员会里看到,那些受难者在叙述历史之后,获得了一种多么有效的治愈和恢复。」
追求公正的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是否给苦难以赔偿?图图和同事们商量,是给予个人以补偿,还是仅仅只给予集体性的赔偿。他心中「经常充满巨大的谦卑,看到许多受难者带着羞怯的表情,带着期待和希望前来找委员会」。图图得解决那些叫人心酸的问题,诸如:「我可以给我的孩子设立一个墓碑吗?」「你们委员会可以帮助我寻找我丈夫的遗物吗?哪怕是一条腿也行,这样我们就可以帮他举行葬礼了。」「你们可以帮我的孩子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吗?」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象征性的姿态,都可以使深重的创伤得以康复,图图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这一点。他强调在宽恕过程中给予受难者经济赔偿的意义。巨大的贫富差距仍然是今天南非稳定的最大危险,图图因此警告人们应努力去改善穷人的生活:如果那大多数黑人仍然居住在茅棚破屋里,如果黑人仍然得不到饮水、电力和医疗,仍然不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工作和安全的环境--这一切长久以来是白人夺走了的,那么,他们也同样愿意告别「和解进程」。
四,审讯温妮--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南非样板中无与伦比的,即:不仅仅是前压迫者被送上法庭,而且,作为胜利者的解放运动参与者自己,也不免除法律的追究。在图图报告中详细叙述了有关温妮·曼德拉的审讯。追究解放运动参与者的罪行,是否侮辱了那些曾经勇敢地反抗旧制度的人?图图坚持说:「一个严重的侵犯罪行就是罪行,不管是谁犯下的,也不管其动机如何。」他认为,我们生存在一个道德的宇宙,这即是说,「如果我们不遵守法律去生活,那么我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南非是一个 「充斥受害者的国家」。
温妮·曼德拉的足球俱乐部,于1988年开始在索维托活动。作为温妮保镖的一批黑人青年,被人们传说为一伙恐怖主义匪帮。他们刑求并处死那些被白人收买的黑人,并烧毁其房屋。人们说,温妮不仅仅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些恐怖行为,而且直接指挥这些暴行的实施。针对温妮的一个最重要的控诉案件,是她涉嫌绑架14岁的斯托比尔。这个黑人少年被怀疑与白人警察合作,1989年1月,他的尸体被人发现,已经腐烂在草原上。
这是委员会最棘手、最难以做出决定的一个案件,也是图图本人的一个恶梦。此案之特殊,在于它的被告是一位著名的政治领导人。其他类似的案件,其审讯过程一般都不对外公开,而温妮却自己要求进行公开审讯。对温妮的传讯进行了九天。一个接一个的证人,证实了温妮参与谋杀的罪责。过去的保镖作证叙述,温妮「妈妈」曾经怎样观赏他们用酷刑虐待「警察线人」,当孩子们报告「妈妈」说,他们已经执行了谋杀的命令,于是他们获得「妈妈」的亲切拥抱和夸奖。 这是一位激进的、不平凡的黑人女性。在她的前夫曼德拉被判取终身监禁时,她也曾遭受过各种严酷的迫害--被监禁、被隔离。当其他反抗种族隔离运动领导人不是入狱、就是被逼逃亡时,她成为一个坚强的富有吸引力的黑人运动发言人。她精干并深具草根性,富有魅力,善于赢得人们的支持。黑人们热爱她,甚至授予她「国母」的称号。
在温妮被隔离居住的那些岁月里,图图经常去探望她,为她做神圣的晚祈祷。图图在书中承认,他很喜欢温妮以及温妮的两个女儿。但审讯温妮的案子,给图图上了生平最难忘的一堂课。他因此悟出:「我们的智慧与能力不足以真正了解他人。」尽管图图承认温妮为黑人解放运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他不愿意帮助温妮推卸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的责任。
1997年,委员会对温妮公开听讯。会场被各国媒体所包围,温妮没有让人们失望--她身穿设计高雅的时装,一副神闲气定的样子。她的支持者在会场外面嘶着嗓子为她歌舞打气。不顾委员会有关做伪证的人将被法律惩处的三申五令,温妮在听讯会上面不改色地说谎,矢口否认所有对她的指控,并反过来指责那些证人证言如何荒唐可笑。
就在这严峻的时刻,就在委员会必须对温妮及其足球俱乐部的案件做出裁决之前,图图痛彻肺腑地对温妮做出了一番公开呼吁。他深情地回顾自己与曼德拉一家长期的亲密关系,回顾他们共同经历过的旧制度的压迫,赞美温妮永不屈服的精神与贡献,最后,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说: 「我们长期的奋斗,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不同已往的次序,这个次序将包含新的道德,真理与责任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感到心碎,因为我们最杰出的领导人在这里受审。……」「我们必须显示,这个新次序有着质量的道德的不同,我们必须敢于为善、真理与同情而奋斗,而不是逃避。」
他直接面对温妮,无比诚恳地说:「我告诉你--你是我挚爱的人,我爱你的一家也是这样深沉。我想说的是:让我们正式面对这一切,在这个会场上,请你告诉我们,有一些事情你做错了,而你不知道为什么错了。在这个会场外有许多人想拥抱你,我也想拥抱你,这个国家有许多人像我一样深深爱着你,他们在等待着你--如果你能说:请原谅,宽恕我的那些错误。」 「我请求你,我真诚地请求你,--我还没有对这些发生的事情做出决定。你是一个大人物,你不知道,如果你能说:『我道歉,我做错了,请原谅我!』这只会增加你的尊严。」
一直说谎面不改色的温妮,也被图图这番话触动了,她终于向受难者的母亲说:「我真诚地请求原谅!」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个半心半意的道歉,但这却是温妮--一个非常骄傲的女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请求宽恕。
图图在传讯会上对温妮的呼吁,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即使那些爱挑剔的白人,他们虽然怀疑图图这番话是有意给温妮提供出路,但他们也不能不承认,那是最令人紧张与激动的一刻,委员会的努力是成功的。而图图本人则感谢上帝的恩惠。如果对温妮的审讯结果不是这样,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温妮的悔过,不但给黑人激进分子提供了宽恕之途,而且帮助整个受害的南非民族,更进一步地从仇恨走向和解。
五,南非成为一个和解的样板
图图说,委员会的工作显然有很多不足,但却是南非令人绝望的局势中,所能找到的一个处理问题的最好工具。他们的工作,也给这个争执不休的疲惫世界,给仍然在痛苦中的人们一线希望。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图图把这个疗治整个民族心灵的进程,归结为「上帝的一个梦」,而教会则是宽恕的象征。虽然人类毫无疑问地存在许多邪恶,但图图发现人类有一种奇妙的能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正是这种体验,使图图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不肯绝望。由于图图主教本人的宗教境界达到了不凡的高度,南非人相信他的「上帝因为我们宽恕而贴近我们」这一结论。
在三年的调查工作中,委员会接见了2万多个证人,一系列开馆验尸的现场,其悲惨图景将伴随图图终生。图图说:「我们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人,我们自己也是一再受到伤害的。长久以来,整个南非的国家命运就是这样自我戕害。」
深思一个剥夺人的种族歧视制度之所以存在,图图认识到,这是由于,许多白人在这个对他们来说非常舒服的制度下成长,他们因此不觉得有改变的必要。而那些反对旧制度的黑人,也变得像对手一样野蛮,从而把自己降低到与对手同样的道德水平。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受害者在潜意识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因而自我仇恨、自我作贱,给自己塑造了负面的形象。图图告诫说:「社会和谐是每一个南非人的任务,是整个民族必须努力完成的进程。每一个南非人都有义务,通过学习他民族的语言文化、去除陈腐的观念,尊重人权,学习宽容,来促进这个和谐进程。」
由于有了宽恕,南非才有了未来。南非成为一个和解的样板。对于世界各地陷入苦苦争执中的人们,对于那些习惯性地用传统思路考虑问题的人们,南非这样一个样板有别于那些使用暴力的途径,它让人们重新思考:怎样用和解的方式处理种族问题。
作为非洲基督教会的一位著名领袖,图图曾访问过大屠杀之后的卢旺达--那里尸首遍地,连教堂也成了可怖的停尸房。现代非洲历史的一幕幕内战惨景,在尼日利亚、利比亚、安哥拉以及其他国家一再发生。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形成了巨大的恶性循环。图图在各国一再呼吁:恢复非洲传统中的宽容与正义,改变野蛮的复仇方式。
人类的历史总是在寻求和谐与友谊。图图去了耶路沙冷,去了北爱尔兰,到处演说:「被伤害的人们不要拒绝宽恕对方。」各国人民聆听他,仿佛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天真的人,但图图例举不少例子证明其可能性。他所说的「宽恕」,并不是来自个人天性中的情感,他认为「宽恕」真正的含义是:解放受难者。为了说明这一点,图图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三位前美军士兵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其中一个问道:「你已经宽恕了那些抓你做俘虏的人吗?」第二个士兵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第三个士兵评论说:「这样,你仍然是一个囚徒!」
2000年11月11日
那位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前夫人似乎不认为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正如她涉嫌刑求并谋杀一些被怀疑为叛徒的年轻黑人,对于一些黑人解放运动的参与者来说,不应该算是一项罪行。在南非长期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下,极端的压迫导致奋勇的反抗,制度性的犯罪使得被压迫者也和压迫他们的人一样,视暴力为理所当然。
从被剥夺者那里并不能必然地生长出正义和真理,受难的经历并不能自然打开通向智慧之门。那么,我们从那里去寻找真理、正义和智慧?在经历过比任何殖民地都更为严酷的种族专制后,从长期梦魇中醒来的南非黑人与白人,他们如何找到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南非前开普顿大主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Desmond Tutu)在他的新书<<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以热情感人、泥土般令人亲近的语调,叙述了他作为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的三年经历。1994年,黑人终于从种族隔离制度下解放出来,而后,南非走上一条寻求种族和解的道路,昔日你死我活的各党派,组成了一个新的民主政府。他们为世界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挣脱锁链的不只是被压迫的黑人,同时,还有与他们长久地铐在一起的、被视为压迫者的白人。
图图告诉我们:南非成功地进行了一个相对和平的转型,他们的精神资源来自非洲传统的正义观--宽恕与和谐。在传统精神的支持下,南非人用一种新的方式,告别血腥恐怖的过去--从仇恨、压迫走向相对稳定的民主。这个奇特的现象,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不能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
此书不同寻常之处,即它就像是一个神学性的思辨,探讨善、恶和上帝的意图;它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性的历史撰述,叙述那些最艰难、最具戏剧性的政治冲突事件;它几乎还可以成为一本介绍有关解决争执的方法指南;它当然更是一本私人性的自传;……这么多特殊的内容,全都包含在一本书中。它例举了许多人性无法想象的罪行,但仍然令人感到希望和力量。
一,揭开真相为了一个新的南非
作为一个黑人,图图在62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获得自己国家的选举权。多年来的企盼,无数次向上帝祈祷,南非黑人终于在1994年4月27日参与选举。那一天好象一个初醒的梦--他们获得一个没有种族隔离的南非,一切都变得美丽无比,黑人们载歌载舞,相互亲吻时止不住泪水。
自从1975年成为约翰内斯堡的主教,图图即开始为将黑人和白人一起从种族歧视制度下解放出来,不懈地进行他的高层抗争。他在1976年写信给当时任南非总理的Vorster,警告他种族歧视政策导致黑人的愤怒日益增长,然而他的警告只得到轻蔑的回答。这之后几个星期,即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索维托爆炸事件,从此南非黑人抗争发展成激烈的武装斗争--南非再也没有安宁之日。
在聚光灯下抗争二十余年,图图终于看到了祖国的民主化与正常化。当他和太太正准备享受退休的闲暇时,突然,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他被总统曼德拉任命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这个名字指明了这个机构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它不仅仅是关系到披露所有的内幕,打开过去的刑讯室,曝光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不仅仅关系到给受难者平反,使作恶者承认其罪行并请求宽恕,--上述的内容只是和解进程的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促使全体南非人手牵手,一起为建立一个新的南非而工作。
1995年9月,「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由16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每一个种族的代表,有黑人、印度人、阿非利卡人(荷兰裔布尔人)、白人(英裔),甚至还选进一位犹太人。委员会成员的政治倾向从左派到右派全都包括,不同的宗教信仰如基督教、穆斯林、印度教及其他宗教都有其代表。委员们的职业有反对党议员、著名律师、法官、妇女运动领导人和心理学医生。
之所以这样精心选择委员会成员名单,特别照顾到各个地区、不同性别、不同的政治和宗教属性,为的是打开一切真相的窗口。委员会直接由总统任命,总统赋予他们不受任何干涉、独立做出决定的权利。
为什么不是选择一个法官,而是任命一位主教来担任众所瞩目的主席职务?委员会的工作显然是属于法律范围,但是,它具有一种超越法律的精神目的:抛弃通常的政治丛林哲学--以尸还尸、吃人或者被吃,主张宽恕认罪者并与其和解。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宗教的意味。
图图在书中幽默地说,他甚至不希望自己最可恨的敌人接受这一艰难的使命。这个巨大而实际的工程开始的时候,他们除了自己的意志之外两手空空。而且,长期的种族仇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这个制度下生活过的每一个人,刚开始工作的委员会,其不同背景的委员们之间很难建立起互信和共识。在头半年里,他们甚至做不出一个共同的决议。
然而,来自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委员们却必须合作,那么,他们从哪里去寻找共同的精神资源?图图带领他们环游旅行,去到昔日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从一个囚室到一个囚室,委员们被冷酷的历史触动了,他们重新认识到,为了使他们各种肤色的人走到一起,南非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委员们因此接受了图图的一个特殊建议,在每一次会议召开前和会议结束后,都用几分钟时间来静默祈祷,以纪念那些在斗争中死去的人们。就是这种诉诸人心宗教情感的祈祷,帮助委员会在后来完成了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当「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委员们开始工作时,曾经接受过一个心理学家的指导,专家建议他们尽可能地与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团聚,以分担其工作重压。委员们都听取了这一心理学的建议。但在他们在承担这一历史性的调查工作中,间接地经历到受难者的深重痛苦,他们还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每一个委员都差点被心理重压所击垮。他们依靠安眠药镇静自己,一位女性委员的婚姻仍然因此破裂。
1997年,图图被诊断出患了摄护腺癌。自己的患病使他增添了紧迫感,他因此加速了疗救受难者的工作速度。在生命随时都面临危险之际,他获得一个新的透视人生的角度:承认自己将死,深深感谢上帝赐予他的一切恩惠--妻子的支持,孙子的笑脸,落日的余晖,以及自己有机会为南非自由抗争并参加「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二,在纽伦堡与无条件赦免之间
面对历史留下的沉重阴影,怎样才能有效地治愈过去了的、但仍然流血的伤口,从而完成新的南非有次序的转型?
这里有一个纽伦堡模式可供借鉴。二战后,胜利的列强在纽伦堡大审纳粹头目,以「戕害人类罪」的罪名起诉战犯。虽然是大快人心,但有人认为,纽伦堡大审只是「战胜者的片面正义」。因为在这种「胜利者的正义」下,被起诉者几乎无话可说,而盟军胜利者一方,如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犯下了同样侵犯人权的暴行,却无人敢去追究。
像二战后盟军把所有的战犯送上法庭,这个方案对于南非的稳定与发展,显然是很不适合的。图图说,如果使用纽伦堡模式,那么,治愈南非民族的创伤将成为不可能。因为,如果那些被确认为失败者的白人都被审判惩罚,让他们参与南非的重建就会非常困难。那些决定纽伦堡审判的同盟国成员,在审判完毕后收拾行李回家走人就是了,而南非人--无论白人还是黑人,都必须在一个国家共同生活下去--这里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
图图解释说,南非人确实没有能力像犹太人那样,对纳粹案件的每一个当事人穷追不舍五十余年。有人抱怨新政权没有把所有的罪犯送上法庭,图图认为这种抱怨太奢侈了。将犯罪者绳之以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正视历史创伤,用赦免去医治它。南非选择的第三条道路,是换取和平稳定的必要妥协。让步是力量的象征,不是由于软弱。有时,输一张牌是为了赢得全局的胜利。
那么是否应该对过去实行一笔勾销的普遍性大赦呢?图图认为,不问是非的无条件大赦,对于受难者和他们的家庭,势必制造巨大的痛苦,因为这意味着整个民族失去记忆--忘却过去意味着一切罪恶将可能会重复。
为了在正义、责任、稳定、和平与宽恕之间取得平衡,也为了不让事情变得更复杂难办,图图和他的同事们独创出第三条道路--既不是纽伦堡审判模式,也不是无条件地大赦,而是选择这样一条寻求种族和解的道路--由南非最高法院制定了有关赦免的法令。「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做出一个决议:只要那些在旧制度下犯罪的人坦白自己所有的罪行,并真诚地请求宽恕,他们将得到赦免。
将「胡萝卜」给予那些真诚忏悔的人,对顽固不化分子则以长期刑期的「大棒」来惩罚。赦免绝不是无条件的,首先是犯罪者自己必须申请特殊的赦免,再由一个独立的专家小组按照他们严格的尺度,决定是否批准某人的赦免申请。当时,有7000以上的旧政权支持者向委员会寻求赦免。许多寻求赦免的白人,都充满悔意地向受害者请求原谅。图图在书中特意以较长的篇幅,公布了一位白人警察的太太的信,那位太太叙说其夫在执行屠杀黑人的任务后所经受的心理折磨,以及自己目睹丈夫痛苦的难受心情,其真诚感人至深。
在调查过去的罪行中,委员会发现,一些犯下恐怖罪行的人,其内心深处往往怀有病态的恶意,一般人往往因此视他们为恶魔。但图图说,宗教理论教导人们区分行为与人,在判决犯罪行为的同时,人们应该对犯罪者怀有同情。不管犯罪者如何令人憎恨,但作为上帝的孩子,相信他们有认罪和改变自己的能力。这是委员会工作的一个前提:相信人们可以改变自己,永远不放弃拯救。
一切大宗教,无论是西方的耶稣还是东方的释迦牟尼,都提出人类最高的境界是「以德报怨」。而在现实中,比较实际的作法则是「以直报怨」,即面对多年的怨恨,报以公平和正直。南非方式中最难得的是上述的宗教救赎精神,使得他们面对昔日的作恶者时,能克服种族和个人的怨恨,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坚持公道宽容。笔者在为此文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国内出版的<<殖民主义史>>和<<非洲史>>都闭口不提图图主教的长期抗争,可见专制政权多么忌讳宗教的力量。
三,非洲哲学说:「我与他人分享」
在自述中,图图特别指出,这充满赦免意味的第三条道路,其理念来自非洲传统的一个特殊观点,即在当地语言中叫做「ubuntu」的一个词。当非洲人以他们的标准称赞某人是ubuntu的,这意味着此人是慷慨好客、友好谨慎、充满同情心并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所有。
在非洲传统哲学里,人们不像欧洲人一样说「我思故我在」,而宁愿说:「因为我属于某个家园,所以我是人性的。我是某地的一部分,我与他人分享。」「我的人性与你的人性不可分割地连接在一起。」换言之:「个人通过他人的存在而存在。」
在图图主持委员会有关法律问题的讨论时,他复还了传统非洲的这一哲学概念。他因此遭到许多批评。因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制定有时间和目的限制的赦免措施,有人指责他们忽略了正义。为此图图说:「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正义--一个恢复性的、强大的正义,它具有我们非洲传统中主持正义的特征。在这样另一种正义观念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医治那些破碎的心灵,使被损坏的关系回归平衡,而且,试图给予犯罪者与受难者同样的恢复的机会,使他们重新适应这个他们曾经损害的社会。」
图图例举一些放弃ubuntu传统的非洲国家所遭受的灾难:肯尼亚由于恣意地报复,因而成为白人移民的坟墓;六十年代的比属刚果、九十年代的卢旺达都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图图写作此书时,正好是北约轰炸南斯拉夫之际,图图也谈到塞族对科索沃的种族清洗是如何难以描述的残忍。因此,图图例举非洲古老智者的话:「剥夺他人的人生,即意味自己不成其为人。」他一再告诫南非人:社会和谐具有最大的价值。他坚信这个世界存在着一种更为强大的正义,ubuntu的重要使命是医治被旧制度残害的人,使社会重建平衡。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不是法庭,他们的工作宗旨是恢复受难者的人性价值与公民价值。一个法庭只会使受害的证人惶惑,甚至会再次受到伤害。但如果给受难者叙说自己的历史的机会,让受害者用自己的语言叙说他们的历史--那被撕裂了的个人生命的真实,叙说便成为医治创伤的一种有效方式,并对他们意味着恢复名誉。许多到「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诉说的人,其长期不能解脱的心理痛苦,都因为倾诉和被人亲切地聆听而感到如释重负。图图写道:「我们在委员会里看到,那些受难者在叙述历史之后,获得了一种多么有效的治愈和恢复。」
追求公正的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是否给苦难以赔偿?图图和同事们商量,是给予个人以补偿,还是仅仅只给予集体性的赔偿。他心中「经常充满巨大的谦卑,看到许多受难者带着羞怯的表情,带着期待和希望前来找委员会」。图图得解决那些叫人心酸的问题,诸如:「我可以给我的孩子设立一个墓碑吗?」「你们委员会可以帮助我寻找我丈夫的遗物吗?哪怕是一条腿也行,这样我们就可以帮他举行葬礼了。」「你们可以帮我的孩子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吗?」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象征性的姿态,都可以使深重的创伤得以康复,图图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这一点。他强调在宽恕过程中给予受难者经济赔偿的意义。巨大的贫富差距仍然是今天南非稳定的最大危险,图图因此警告人们应努力去改善穷人的生活:如果那大多数黑人仍然居住在茅棚破屋里,如果黑人仍然得不到饮水、电力和医疗,仍然不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工作和安全的环境--这一切长久以来是白人夺走了的,那么,他们也同样愿意告别「和解进程」。
四,审讯温妮--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南非样板中无与伦比的,即:不仅仅是前压迫者被送上法庭,而且,作为胜利者的解放运动参与者自己,也不免除法律的追究。在图图报告中详细叙述了有关温妮·曼德拉的审讯。追究解放运动参与者的罪行,是否侮辱了那些曾经勇敢地反抗旧制度的人?图图坚持说:「一个严重的侵犯罪行就是罪行,不管是谁犯下的,也不管其动机如何。」他认为,我们生存在一个道德的宇宙,这即是说,「如果我们不遵守法律去生活,那么我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南非是一个 「充斥受害者的国家」。
温妮·曼德拉的足球俱乐部,于1988年开始在索维托活动。作为温妮保镖的一批黑人青年,被人们传说为一伙恐怖主义匪帮。他们刑求并处死那些被白人收买的黑人,并烧毁其房屋。人们说,温妮不仅仅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些恐怖行为,而且直接指挥这些暴行的实施。针对温妮的一个最重要的控诉案件,是她涉嫌绑架14岁的斯托比尔。这个黑人少年被怀疑与白人警察合作,1989年1月,他的尸体被人发现,已经腐烂在草原上。
这是委员会最棘手、最难以做出决定的一个案件,也是图图本人的一个恶梦。此案之特殊,在于它的被告是一位著名的政治领导人。其他类似的案件,其审讯过程一般都不对外公开,而温妮却自己要求进行公开审讯。对温妮的传讯进行了九天。一个接一个的证人,证实了温妮参与谋杀的罪责。过去的保镖作证叙述,温妮「妈妈」曾经怎样观赏他们用酷刑虐待「警察线人」,当孩子们报告「妈妈」说,他们已经执行了谋杀的命令,于是他们获得「妈妈」的亲切拥抱和夸奖。 这是一位激进的、不平凡的黑人女性。在她的前夫曼德拉被判取终身监禁时,她也曾遭受过各种严酷的迫害--被监禁、被隔离。当其他反抗种族隔离运动领导人不是入狱、就是被逼逃亡时,她成为一个坚强的富有吸引力的黑人运动发言人。她精干并深具草根性,富有魅力,善于赢得人们的支持。黑人们热爱她,甚至授予她「国母」的称号。
在温妮被隔离居住的那些岁月里,图图经常去探望她,为她做神圣的晚祈祷。图图在书中承认,他很喜欢温妮以及温妮的两个女儿。但审讯温妮的案子,给图图上了生平最难忘的一堂课。他因此悟出:「我们的智慧与能力不足以真正了解他人。」尽管图图承认温妮为黑人解放运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他不愿意帮助温妮推卸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的责任。
1997年,委员会对温妮公开听讯。会场被各国媒体所包围,温妮没有让人们失望--她身穿设计高雅的时装,一副神闲气定的样子。她的支持者在会场外面嘶着嗓子为她歌舞打气。不顾委员会有关做伪证的人将被法律惩处的三申五令,温妮在听讯会上面不改色地说谎,矢口否认所有对她的指控,并反过来指责那些证人证言如何荒唐可笑。
就在这严峻的时刻,就在委员会必须对温妮及其足球俱乐部的案件做出裁决之前,图图痛彻肺腑地对温妮做出了一番公开呼吁。他深情地回顾自己与曼德拉一家长期的亲密关系,回顾他们共同经历过的旧制度的压迫,赞美温妮永不屈服的精神与贡献,最后,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说: 「我们长期的奋斗,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不同已往的次序,这个次序将包含新的道德,真理与责任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感到心碎,因为我们最杰出的领导人在这里受审。……」「我们必须显示,这个新次序有着质量的道德的不同,我们必须敢于为善、真理与同情而奋斗,而不是逃避。」
他直接面对温妮,无比诚恳地说:「我告诉你--你是我挚爱的人,我爱你的一家也是这样深沉。我想说的是:让我们正式面对这一切,在这个会场上,请你告诉我们,有一些事情你做错了,而你不知道为什么错了。在这个会场外有许多人想拥抱你,我也想拥抱你,这个国家有许多人像我一样深深爱着你,他们在等待着你--如果你能说:请原谅,宽恕我的那些错误。」 「我请求你,我真诚地请求你,--我还没有对这些发生的事情做出决定。你是一个大人物,你不知道,如果你能说:『我道歉,我做错了,请原谅我!』这只会增加你的尊严。」
一直说谎面不改色的温妮,也被图图这番话触动了,她终于向受难者的母亲说:「我真诚地请求原谅!」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这只是一个半心半意的道歉,但这却是温妮--一个非常骄傲的女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请求宽恕。
图图在传讯会上对温妮的呼吁,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即使那些爱挑剔的白人,他们虽然怀疑图图这番话是有意给温妮提供出路,但他们也不能不承认,那是最令人紧张与激动的一刻,委员会的努力是成功的。而图图本人则感谢上帝的恩惠。如果对温妮的审讯结果不是这样,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温妮的悔过,不但给黑人激进分子提供了宽恕之途,而且帮助整个受害的南非民族,更进一步地从仇恨走向和解。
五,南非成为一个和解的样板
图图说,委员会的工作显然有很多不足,但却是南非令人绝望的局势中,所能找到的一个处理问题的最好工具。他们的工作,也给这个争执不休的疲惫世界,给仍然在痛苦中的人们一线希望。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图图把这个疗治整个民族心灵的进程,归结为「上帝的一个梦」,而教会则是宽恕的象征。虽然人类毫无疑问地存在许多邪恶,但图图发现人类有一种奇妙的能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正是这种体验,使图图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不肯绝望。由于图图主教本人的宗教境界达到了不凡的高度,南非人相信他的「上帝因为我们宽恕而贴近我们」这一结论。
在三年的调查工作中,委员会接见了2万多个证人,一系列开馆验尸的现场,其悲惨图景将伴随图图终生。图图说:「我们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人,我们自己也是一再受到伤害的。长久以来,整个南非的国家命运就是这样自我戕害。」
深思一个剥夺人的种族歧视制度之所以存在,图图认识到,这是由于,许多白人在这个对他们来说非常舒服的制度下成长,他们因此不觉得有改变的必要。而那些反对旧制度的黑人,也变得像对手一样野蛮,从而把自己降低到与对手同样的道德水平。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受害者在潜意识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因而自我仇恨、自我作贱,给自己塑造了负面的形象。图图告诫说:「社会和谐是每一个南非人的任务,是整个民族必须努力完成的进程。每一个南非人都有义务,通过学习他民族的语言文化、去除陈腐的观念,尊重人权,学习宽容,来促进这个和谐进程。」
由于有了宽恕,南非才有了未来。南非成为一个和解的样板。对于世界各地陷入苦苦争执中的人们,对于那些习惯性地用传统思路考虑问题的人们,南非这样一个样板有别于那些使用暴力的途径,它让人们重新思考:怎样用和解的方式处理种族问题。
作为非洲基督教会的一位著名领袖,图图曾访问过大屠杀之后的卢旺达--那里尸首遍地,连教堂也成了可怖的停尸房。现代非洲历史的一幕幕内战惨景,在尼日利亚、利比亚、安哥拉以及其他国家一再发生。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形成了巨大的恶性循环。图图在各国一再呼吁:恢复非洲传统中的宽容与正义,改变野蛮的复仇方式。
人类的历史总是在寻求和谐与友谊。图图去了耶路沙冷,去了北爱尔兰,到处演说:「被伤害的人们不要拒绝宽恕对方。」各国人民聆听他,仿佛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天真的人,但图图例举不少例子证明其可能性。他所说的「宽恕」,并不是来自个人天性中的情感,他认为「宽恕」真正的含义是:解放受难者。为了说明这一点,图图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三位前美军士兵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其中一个问道:「你已经宽恕了那些抓你做俘虏的人吗?」第二个士兵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第三个士兵评论说:「这样,你仍然是一个囚徒!」
2000年11月11日
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阶级斗争哲学使人失掉宽恕意识
文:八喜 7/20/2007
刚刚发生的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至今令人悲叹不已。4月21日,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操场上,33块纪念遇难者的花岗岩悼念石摆成一个半圆形,其中还包括凶手赵承熙的悼念石。美国民众认为赵承熙也是受害者。
看了这则新闻,很多人不禁要赞赏美国人的气度与宽恕的精神,进而联想到如果是我们中国人,恐怕很难做到这一步,记得有报道说,马加爵被判死刑的时候,云南大学居然有学生说“大快人心”,甚至有人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和美国人有着很大的差异呢?有人认为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缺乏宽恕的元素,而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提倡爱和宽容。我认为这种说法算不上是主因,因为说到传统文化,在中国和西方都是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宣传“慈悲为怀”精神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西方也不乏“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在文革中传统文化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我们这几代人究竟受过多少传统文化的熏陶?判断一个民族的特性,不能盲目的追溯太远。我认为,怜悯和同情心是人的本性,面对死亡,这种本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如果我们习惯性的忽略它,一定是受到了一种强烈意识的影响,这种意识,就是斗争哲学。这种意识的典型表现就是把一类人划归为“坏人”,然后对“坏人”进行人格贬损,只要你是“坏人”,便“非我族类”,便不需要当“人”来对待,最后,造成了一种黑白分明的“我们”-“他们”的二元思维。使得“我们”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怜悯的意识、宽恕的习惯。
在斗争哲学里,首先,“坏”阶级成分者和“坏人”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以至最后完全消失。一切成分不好者都成了当然的“坏人”,而一切坏人又都是“牛鬼蛇神”。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牛鬼蛇神”便成为统称各种各样“坏人”的标准语,它既非分析中国社会政治群体区别的概念,也不是法律对罪犯的定义名词。但正是这样一种绰号式的比喻说法,却支配了人们对社会群体矛盾,尤其是“我们”-“他们”关系定位的思维方式。“牛鬼蛇神”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非我族类”。
其次,“坏人”遭受到彻底的人格贬损(devaluation)并被尽可能地非人化。这从对他们的动物化称呼可以看出,如“牛鬼蛇神”、“变色龙”、“小爬虫”、“狗崽子”等等。人格贬损和动物化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运用而已,而是成为支配人际相互看法和对待方式的潜在意识主导。例如,关押“坏人”的地方称为“牛棚”,这一名称往往导致为关押人犯专门寻找阴暗潮湿、窄小简陋的破房子,并尽量地限制人犯作为人的生存条件。人犯被随意地象展览动物一样拉到大街上去游斗示众,在“牛棚”中象牛马一样受到管制,与外界隔绝。他们任人蹂躏,剃“阴阳头”,抹“黑鬼脸”,挂牌,罚跪。
再者,无论是把坏阶级成分者等同为“坏人”,还是把“坏人”贬抑为“非人”,在这两种把人牛鬼蛇神化的过程中,阶级斗争意识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两种过程又都反过来要求阶级斗争意识直接为迫害性暴力提供合理依据。正是因为如此,阶级斗争对中国社会矛盾和阶级利益关系的解释完全变成了一种“敌对性意识形态”(ideology of antagonism)。这种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社会中树起一道黑白分明的“我们”-“他们”壁障。它要求所有属于“我们”这一阵营的人无条件地服从,奉献忠诚,并与“他者”誓不两立。在这一意识形态中起关键作用的“我类”-“他类”区别本身就包含着具有贬损和迫害作用的暴力意识。把别人定为不如自己的“他类”,其中包含的贬损更反过来助长“我”“他”分类的意识。人格贬损不仅能加剧虐待和迫害,使之顺理成章,更使虐待和迫害者能时时处处为自己的失误从“他类”去寻找替罪羊(scapegoating)。人格贬损和寻找替罪羊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替罪羊通常是从那些已遭人格贬损的人群中去找出。
刚刚发生的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至今令人悲叹不已。4月21日,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操场上,33块纪念遇难者的花岗岩悼念石摆成一个半圆形,其中还包括凶手赵承熙的悼念石。美国民众认为赵承熙也是受害者。
看了这则新闻,很多人不禁要赞赏美国人的气度与宽恕的精神,进而联想到如果是我们中国人,恐怕很难做到这一步,记得有报道说,马加爵被判死刑的时候,云南大学居然有学生说“大快人心”,甚至有人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和美国人有着很大的差异呢?有人认为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缺乏宽恕的元素,而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提倡爱和宽容。我认为这种说法算不上是主因,因为说到传统文化,在中国和西方都是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宣传“慈悲为怀”精神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西方也不乏“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在文革中传统文化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我们这几代人究竟受过多少传统文化的熏陶?判断一个民族的特性,不能盲目的追溯太远。我认为,怜悯和同情心是人的本性,面对死亡,这种本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如果我们习惯性的忽略它,一定是受到了一种强烈意识的影响,这种意识,就是斗争哲学。这种意识的典型表现就是把一类人划归为“坏人”,然后对“坏人”进行人格贬损,只要你是“坏人”,便“非我族类”,便不需要当“人”来对待,最后,造成了一种黑白分明的“我们”-“他们”的二元思维。使得“我们”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怜悯的意识、宽恕的习惯。
在斗争哲学里,首先,“坏”阶级成分者和“坏人”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以至最后完全消失。一切成分不好者都成了当然的“坏人”,而一切坏人又都是“牛鬼蛇神”。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牛鬼蛇神”便成为统称各种各样“坏人”的标准语,它既非分析中国社会政治群体区别的概念,也不是法律对罪犯的定义名词。但正是这样一种绰号式的比喻说法,却支配了人们对社会群体矛盾,尤其是“我们”-“他们”关系定位的思维方式。“牛鬼蛇神”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非我族类”。
其次,“坏人”遭受到彻底的人格贬损(devaluation)并被尽可能地非人化。这从对他们的动物化称呼可以看出,如“牛鬼蛇神”、“变色龙”、“小爬虫”、“狗崽子”等等。人格贬损和动物化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运用而已,而是成为支配人际相互看法和对待方式的潜在意识主导。例如,关押“坏人”的地方称为“牛棚”,这一名称往往导致为关押人犯专门寻找阴暗潮湿、窄小简陋的破房子,并尽量地限制人犯作为人的生存条件。人犯被随意地象展览动物一样拉到大街上去游斗示众,在“牛棚”中象牛马一样受到管制,与外界隔绝。他们任人蹂躏,剃“阴阳头”,抹“黑鬼脸”,挂牌,罚跪。
再者,无论是把坏阶级成分者等同为“坏人”,还是把“坏人”贬抑为“非人”,在这两种把人牛鬼蛇神化的过程中,阶级斗争意识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两种过程又都反过来要求阶级斗争意识直接为迫害性暴力提供合理依据。正是因为如此,阶级斗争对中国社会矛盾和阶级利益关系的解释完全变成了一种“敌对性意识形态”(ideology of antagonism)。这种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社会中树起一道黑白分明的“我们”-“他们”壁障。它要求所有属于“我们”这一阵营的人无条件地服从,奉献忠诚,并与“他者”誓不两立。在这一意识形态中起关键作用的“我类”-“他类”区别本身就包含着具有贬损和迫害作用的暴力意识。把别人定为不如自己的“他类”,其中包含的贬损更反过来助长“我”“他”分类的意识。人格贬损不仅能加剧虐待和迫害,使之顺理成章,更使虐待和迫害者能时时处处为自己的失误从“他类”去寻找替罪羊(scapegoating)。人格贬损和寻找替罪羊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替罪羊通常是从那些已遭人格贬损的人群中去找出。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
特蕾莎修女箴言录
爱源自家庭:今天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极度忙碌,渴求更大的发展和追求更多的财富等等,以致做子女的腾不出时间去关怀父母,做父母的也没有时间彼此关心。这招致家庭生活瓦解,直接扰乱着这个和谐的世界。能够彼此真正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最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生活快乐。
苦难: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极度痛苦。
披戴基督的爱:事实上,我们接触穷人时,也就是在触摸基督的身体。当我们给穷人食物、衣物、居所时,我们所作的一切,也就是作在那饥饿、赤身露体、无处容身的基督身上。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都在切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我们感到所作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紧密接触。假如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在数目中迷失,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的惟一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位。就让我们成为神慈爱的活见证:面容中有慈爱、目光中有慈爱、笑容中有慈爱、亲切问安中有慈爱。在贫民窟中,我们对穷苦大众而言,就是神恩慈的光。我们对小孩子、贫困者,和所有受苦和孤单的人,都要常常展露笑容。让他们不但得到你的关怀,也感受得到你的爱心。
富足:有些人的生活比较富足,个中必有原因,他们肯定曾为生活奔波过。而我只会在看见他人浪费时,才会感到愤怒,因为他们在抛弃我们可用的东西。
怜悯的地理学:数星期前,我听闻一个消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数天没有吃东西,所以我拿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我还没弄清楚究竟时,那家庭中的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那信奉回教的邻居。接着,我问她:"你们一家每人可以吃到多少呢?我给你们的米粮只有那么一点,而你们却共有十个成员,你们如何够吃呢?"那母亲这样回答:"他们也没有东西吃。"这就是伟大。在墨尔本,我们有一个专为无处容身的酗酒者设立的收容所。其中有一个人被人严重殴伤。我认为这是一件刑事案,所以召唤警方处理。奉命到场的警员问这位先生:"是谁打伤你的?"那人不愿意说出真相,只在不断地捏造谎言。那警员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离去。我们问他:"你为何不告发凶手?"他望了我一眼说:"就是要他受苦,也无法减轻我的痛楚。"他为免弟兄受苦,不愿告发他。我们当中的穷人真是何等美妙和伟大。而在穷人当中,我们可以不断体验到爱的奇迹。在纽约,修女正在做一些低微的工作--帮助孩童,探访那些孤寂的、患病的及被人遗弃的人。我们从而明白,被人弃绝乃是最严重的病症,这才是我们四周出现的真正贫困。我们的修女曾在探访一户人家时,发现住在里面的妇人,已死去多日,躯体开始腐烂发臭时才被人发觉。但她的左邻右舍连她的姓名也不知道。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她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工,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因为耶稣会为了一个人而死,也会为了一个罪人而死。英国虽然是一个福利国,但当我在晚上拜访他们的家时,依然看到有人在爱的匮乏中死去。在那里,他们有另一种贫困--心灵上的贫乏,即那种孤寂及被人弃绝的情况。在今天世界中,肺结核或麻疯不是可怕的疾病,心灵上的贫乏才是最严重的病症。英国须要兴起更多的人,明白谁是穷人。在英国的人应以爱心善待穷人,用行动服侍他们,但除非他们先知道谁是真正的穷人,否则,他们没法照着去行,他们认识真相后,才会去爱,因而作出服侍。
爱祈祷:成为真理--被人传颂;成为生命--以生命见证;成为光--被点燃发光;成为爱--为人所爱;成为道路--让人在上走过;成为喜乐--赐人喜乐;成为和平--四处洋溢;成为祭牲--为他人献上。
家庭:有一次,一位女士来到我跟前,她心里有极大的忧伤。她告诉我她女儿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女儿把心中的怨愤都发泄在她身上。她甚至不想看见母亲。
因此我告诉她:"现在你试想一想你女儿童年时所珍惜的一些小玩意。也许是一些花朵或特别喜好的食品。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而切莫指望回报。"
她依我的话去做,把她女儿喜爱的花朵放在桌子上,或留给她一块漂亮的花布;她并没有期望女儿的回报。
几天后,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来我这里,我爱你,我需要你。" 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这母亲所做的事,唤起她女儿童年时的欢乐,使她联想起她的家庭生活。她必定曾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重新领会母亲对她的爱是何等令人欢乐愉快。
苦难: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极度痛苦。
披戴基督的爱:事实上,我们接触穷人时,也就是在触摸基督的身体。当我们给穷人食物、衣物、居所时,我们所作的一切,也就是作在那饥饿、赤身露体、无处容身的基督身上。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都在切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我们感到所作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紧密接触。假如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在数目中迷失,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的惟一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位。就让我们成为神慈爱的活见证:面容中有慈爱、目光中有慈爱、笑容中有慈爱、亲切问安中有慈爱。在贫民窟中,我们对穷苦大众而言,就是神恩慈的光。我们对小孩子、贫困者,和所有受苦和孤单的人,都要常常展露笑容。让他们不但得到你的关怀,也感受得到你的爱心。
富足:有些人的生活比较富足,个中必有原因,他们肯定曾为生活奔波过。而我只会在看见他人浪费时,才会感到愤怒,因为他们在抛弃我们可用的东西。
怜悯的地理学:数星期前,我听闻一个消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数天没有吃东西,所以我拿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我还没弄清楚究竟时,那家庭中的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那信奉回教的邻居。接着,我问她:"你们一家每人可以吃到多少呢?我给你们的米粮只有那么一点,而你们却共有十个成员,你们如何够吃呢?"那母亲这样回答:"他们也没有东西吃。"这就是伟大。在墨尔本,我们有一个专为无处容身的酗酒者设立的收容所。其中有一个人被人严重殴伤。我认为这是一件刑事案,所以召唤警方处理。奉命到场的警员问这位先生:"是谁打伤你的?"那人不愿意说出真相,只在不断地捏造谎言。那警员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离去。我们问他:"你为何不告发凶手?"他望了我一眼说:"就是要他受苦,也无法减轻我的痛楚。"他为免弟兄受苦,不愿告发他。我们当中的穷人真是何等美妙和伟大。而在穷人当中,我们可以不断体验到爱的奇迹。在纽约,修女正在做一些低微的工作--帮助孩童,探访那些孤寂的、患病的及被人遗弃的人。我们从而明白,被人弃绝乃是最严重的病症,这才是我们四周出现的真正贫困。我们的修女曾在探访一户人家时,发现住在里面的妇人,已死去多日,躯体开始腐烂发臭时才被人发觉。但她的左邻右舍连她的姓名也不知道。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她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工,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因为耶稣会为了一个人而死,也会为了一个罪人而死。英国虽然是一个福利国,但当我在晚上拜访他们的家时,依然看到有人在爱的匮乏中死去。在那里,他们有另一种贫困--心灵上的贫乏,即那种孤寂及被人弃绝的情况。在今天世界中,肺结核或麻疯不是可怕的疾病,心灵上的贫乏才是最严重的病症。英国须要兴起更多的人,明白谁是穷人。在英国的人应以爱心善待穷人,用行动服侍他们,但除非他们先知道谁是真正的穷人,否则,他们没法照着去行,他们认识真相后,才会去爱,因而作出服侍。
爱祈祷:成为真理--被人传颂;成为生命--以生命见证;成为光--被点燃发光;成为爱--为人所爱;成为道路--让人在上走过;成为喜乐--赐人喜乐;成为和平--四处洋溢;成为祭牲--为他人献上。
家庭:有一次,一位女士来到我跟前,她心里有极大的忧伤。她告诉我她女儿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女儿把心中的怨愤都发泄在她身上。她甚至不想看见母亲。
因此我告诉她:"现在你试想一想你女儿童年时所珍惜的一些小玩意。也许是一些花朵或特别喜好的食品。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而切莫指望回报。"
她依我的话去做,把她女儿喜爱的花朵放在桌子上,或留给她一块漂亮的花布;她并没有期望女儿的回报。
几天后,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来我这里,我爱你,我需要你。" 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这母亲所做的事,唤起她女儿童年时的欢乐,使她联想起她的家庭生活。她必定曾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重新领会母亲对她的爱是何等令人欢乐愉快。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
美之歌
作者:纪伯伦
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
我是一朵玫瑰,迎着晨曦,敞开心扉,于是少女把我摘下枝头,吻着我,把我戴上她的胸口。
我是幸福的家园,是欢乐的源泉,是舒适的开端。
我是姑娘樱唇上的嫣然一笑,小伙子见到我,霎时把疲劳和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使自己的生活变成美好的梦想的舞台。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我是孩子回眸的笑眼,慈爱的母亲一见,不禁顶礼膜模拜,赞美上帝,感谢苍天。
我借夏娃的躯体,显现在亚当面前,并使他变得好似我的奴仆一般;我在所罗门王面前,幻化成佳丽使之倾心,从而使他成了贤哲和诗人。
我向海伦莞尔一笑,于特洛伊成了废墟一片;我给克娄巴特拉戴上王冠,于是尼罗河谷地变得处处是欢歌笑语,生机盎然。
我是造化,人世沧桑由我安排,我是上帝,生死存亡归我主宰。
我温柔时,胜过紫罗兰的馥郁;我粗暴时,赛过狂风骤雨。
人们啊!我是真理,我是真理啊,你们要把这一点牢记在心里
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
我是一朵玫瑰,迎着晨曦,敞开心扉,于是少女把我摘下枝头,吻着我,把我戴上她的胸口。
我是幸福的家园,是欢乐的源泉,是舒适的开端。
我是姑娘樱唇上的嫣然一笑,小伙子见到我,霎时把疲劳和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使自己的生活变成美好的梦想的舞台。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我是孩子回眸的笑眼,慈爱的母亲一见,不禁顶礼膜模拜,赞美上帝,感谢苍天。
我借夏娃的躯体,显现在亚当面前,并使他变得好似我的奴仆一般;我在所罗门王面前,幻化成佳丽使之倾心,从而使他成了贤哲和诗人。
我向海伦莞尔一笑,于特洛伊成了废墟一片;我给克娄巴特拉戴上王冠,于是尼罗河谷地变得处处是欢歌笑语,生机盎然。
我是造化,人世沧桑由我安排,我是上帝,生死存亡归我主宰。
我温柔时,胜过紫罗兰的馥郁;我粗暴时,赛过狂风骤雨。
人们啊!我是真理,我是真理啊,你们要把这一点牢记在心里
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爱是恒久忍耐(圣经)
哥林多前书 1 Corinthians 13 -->
1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呜的锣,响的钹一般。 -->
2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
3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
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
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
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
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
9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 -->
10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
11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
12 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馍糊不清。(馍糊不清原文作如同谜)到那时,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
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1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呜的锣,响的钹一般。 -->
2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
3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
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
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
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
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
9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 -->
10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
11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
12 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馍糊不清。(馍糊不清原文作如同谜)到那时,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
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2009年3月14日星期六
你是胜利者还是受害者
我们的寓言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的。跟着故事的主人翁,我们看到了他从一个“受害者”转变为一个“胜利者”的过程。扪心自问,你到底属于哪一种?
“两个关在监狱里的人通过栏杆看外面——一个看到的是泥土,另一个看到的是繁星。” 兰斯敦·休斯(Langstion Hughes),诗人、小说家,以其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教育而闻名。
受害者
说:“我应该做……”
说:“这些人简直让我发疯!”
关注的是另别人出现了什么问题。
想:我怎样才能熬过去?
穷于应付。
说:“我要被吞没了,我永远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完。”
不断抱怨,最终导致精疲力竭,从而放弃。
抱怨:“这项工作太烦了。”
关注的是出错的地方。
哀叹:“我被搞糊涂了,看来我永远也无法从中脱身。”
发怒:“我总是犯错,我痛恨这一切。”
胜利者
说:“我想做……”
说:“我能控制我自己的感觉。我不会让这些人影响我的。”
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
想: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主动出击。
说:“我会把工作制定出优先级,最重要的工作先做。”
不断自我激励最终采取行动。
坚信:“我可以创造性地找到享受工作的方法——至少不去讨厌它。”
关注的是能为挽回局面做些什么。
坚定地说:“虽然有很多事情我不明白,对此也有很多疑问,但对我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重新认识:“这比我想像的要难,看来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受害者
使用被动的语言。
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把权力和控制局面看做与自己毫不相关。
认为没有别的选择。
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
说:“如果我能,我应该可以……我也许能做到……”
胜利者
使用创造性的语言。
认识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局面。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选择的机会。
看到问题的正反面,全面地看问题。
说:“我已经完成了!”
再也不当受害者
谁会愿意当受害者呢?
谁会希望感觉无助,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呢?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当受害者,但有的时候我们却不由自主地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不管怎么说,成为受害者是很容易的。我不需要做任何事,我不需要改变。不用付出什么努力,也没有风险,不用面对失败,即使是犯了错误,也不必为行动负责。另外,批评他人还能让自己觉得与错误毫无关系,这是多么美妙啊!
显然,人们愿意选择扮演受害者是因为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益处。他们并不是坏人——他们只是很长时间以来已经习惯这样的思考模式以至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因为我们都是人,所以难免会产生自怜的情绪,认为“我才是最悲苦的”。但时代在变化,公司也在不断发展。一般来说我们会跟着改变,但有的时候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成了牺牲品,由于我们无法控制或是无法预料的原因受到影响,内心感到沮丧。“可怜的我。”“为什么这会发生在我身上?”“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呢?”我们会陷入自怜的情绪中。我们的这种情绪进而会感染我们的朋友从而让大家都成为这样。
但是,偶尔陷入成为受害者的想法中和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以受害者的形象示人,这二者之间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要点就是:这都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对问题踌躇不决,我们也可以选择积极面对问题;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每天、每个时候、每种情况,我们其实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选择成为受害者或牺牲品的角色其实并不是说你人怎样坏或者是行为有什么错——这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但是问题在于:这样选择是否能带给你你想要的?它对你是否适用?它能否帮助你取得你所梦想的工作和生活?它是否使你获得真正想要的东西和你在乎的人?如果你的回答是“不”,你所做的只能是另外选择。曾经有一句话这样说过:“没有所谓的失败者,只是人们想不想做而已。”
所以只要能意识到当你不自觉地陷入受害者的思考模式的时候,你要知道,其实还是有别的选择的。“唉,请听我诉说,我是失败者”或者“我感到自己是牺牲品,无辜地受到了伤害”,自我意识和对自己的诚恳态度告诉你,你还有别的选择方案。“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能做什么来改变这一切呢?我怎样才能使最坏的局面好转,怎样做才能得到最好的弥补呢?”总而言之,你要关注的是你能做的,而不是你做不到的。
成为胜利者而不是受害者其实是一种持续不断地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每天我们都面临许多的选择。无论对我、对你还是对我们所有人,我们永远都能选择成为胜利者而不是受害者。“受害者”是一种生活方式,“胜利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权在你手中,所以必须谨慎,因为你的未来就在你自己掌控之中。
“那些能够抵御高传染性‘受害者’病毒,并对公司、家庭、社区或自己的生活采取主动的人都是真正的领导者。成功的领导者与他人面对的困惑和复杂局面都是相同的。但是与普通人不同的是,领导者不会陷入气馁和平庸之中。领导者会选择自己想走的路线,然后想说一切办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吉姆·克莱默(Jim Clemmer),作家、演说家、商业咨询顾问
“我及早意识到并不断提醒自己:很多时候我就是问题的所在。我的思想、我的构想以及我的预期都是阻碍我成功的最大障碍。”
“当我学会把自己看做问题的焦点以后,我发现自己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学会了当看到问题出现的时候,首先问问自己:‘是我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才导致问题的出现?’”
“理解了我就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后,使我学会了如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吉姆·布菜斯科(Jim Belasco)和拉尔夫·斯德尔(Ralph Stayer)
“两个关在监狱里的人通过栏杆看外面——一个看到的是泥土,另一个看到的是繁星。” 兰斯敦·休斯(Langstion Hughes),诗人、小说家,以其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教育而闻名。
受害者
说:“我应该做……”
说:“这些人简直让我发疯!”
关注的是另别人出现了什么问题。
想:我怎样才能熬过去?
穷于应付。
说:“我要被吞没了,我永远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完。”
不断抱怨,最终导致精疲力竭,从而放弃。
抱怨:“这项工作太烦了。”
关注的是出错的地方。
哀叹:“我被搞糊涂了,看来我永远也无法从中脱身。”
发怒:“我总是犯错,我痛恨这一切。”
胜利者
说:“我想做……”
说:“我能控制我自己的感觉。我不会让这些人影响我的。”
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
想: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主动出击。
说:“我会把工作制定出优先级,最重要的工作先做。”
不断自我激励最终采取行动。
坚信:“我可以创造性地找到享受工作的方法——至少不去讨厌它。”
关注的是能为挽回局面做些什么。
坚定地说:“虽然有很多事情我不明白,对此也有很多疑问,但对我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重新认识:“这比我想像的要难,看来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受害者
使用被动的语言。
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把权力和控制局面看做与自己毫不相关。
认为没有别的选择。
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
说:“如果我能,我应该可以……我也许能做到……”
胜利者
使用创造性的语言。
认识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局面。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选择的机会。
看到问题的正反面,全面地看问题。
说:“我已经完成了!”
再也不当受害者
谁会愿意当受害者呢?
谁会希望感觉无助,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呢?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当受害者,但有的时候我们却不由自主地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不管怎么说,成为受害者是很容易的。我不需要做任何事,我不需要改变。不用付出什么努力,也没有风险,不用面对失败,即使是犯了错误,也不必为行动负责。另外,批评他人还能让自己觉得与错误毫无关系,这是多么美妙啊!
显然,人们愿意选择扮演受害者是因为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益处。他们并不是坏人——他们只是很长时间以来已经习惯这样的思考模式以至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因为我们都是人,所以难免会产生自怜的情绪,认为“我才是最悲苦的”。但时代在变化,公司也在不断发展。一般来说我们会跟着改变,但有的时候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成了牺牲品,由于我们无法控制或是无法预料的原因受到影响,内心感到沮丧。“可怜的我。”“为什么这会发生在我身上?”“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呢?”我们会陷入自怜的情绪中。我们的这种情绪进而会感染我们的朋友从而让大家都成为这样。
但是,偶尔陷入成为受害者的想法中和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以受害者的形象示人,这二者之间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要点就是:这都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对问题踌躇不决,我们也可以选择积极面对问题;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每天、每个时候、每种情况,我们其实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选择成为受害者或牺牲品的角色其实并不是说你人怎样坏或者是行为有什么错——这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但是问题在于:这样选择是否能带给你你想要的?它对你是否适用?它能否帮助你取得你所梦想的工作和生活?它是否使你获得真正想要的东西和你在乎的人?如果你的回答是“不”,你所做的只能是另外选择。曾经有一句话这样说过:“没有所谓的失败者,只是人们想不想做而已。”
所以只要能意识到当你不自觉地陷入受害者的思考模式的时候,你要知道,其实还是有别的选择的。“唉,请听我诉说,我是失败者”或者“我感到自己是牺牲品,无辜地受到了伤害”,自我意识和对自己的诚恳态度告诉你,你还有别的选择方案。“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能做什么来改变这一切呢?我怎样才能使最坏的局面好转,怎样做才能得到最好的弥补呢?”总而言之,你要关注的是你能做的,而不是你做不到的。
成为胜利者而不是受害者其实是一种持续不断地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每天我们都面临许多的选择。无论对我、对你还是对我们所有人,我们永远都能选择成为胜利者而不是受害者。“受害者”是一种生活方式,“胜利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权在你手中,所以必须谨慎,因为你的未来就在你自己掌控之中。
“那些能够抵御高传染性‘受害者’病毒,并对公司、家庭、社区或自己的生活采取主动的人都是真正的领导者。成功的领导者与他人面对的困惑和复杂局面都是相同的。但是与普通人不同的是,领导者不会陷入气馁和平庸之中。领导者会选择自己想走的路线,然后想说一切办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吉姆·克莱默(Jim Clemmer),作家、演说家、商业咨询顾问
“我及早意识到并不断提醒自己:很多时候我就是问题的所在。我的思想、我的构想以及我的预期都是阻碍我成功的最大障碍。”
“当我学会把自己看做问题的焦点以后,我发现自己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学会了当看到问题出现的时候,首先问问自己:‘是我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才导致问题的出现?’”
“理解了我就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后,使我学会了如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吉姆·布菜斯科(Jim Belasco)和拉尔夫·斯德尔(Ralph Stayer)
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
心念决定心态
有一位囚犯,被关在牢狱里面,他的牢房却只有一两坪大,空间非常的狭小,住在里面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动。他的内心充满着愤慨与不平,备受委曲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一间小囚牢里面,简直是人间炼狱,每天就这么怨天尤人,不停的抱怨着。
有一天,这个小牢房里面突然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心想:我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只讨厌的家伙,实在气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的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时,就轻盈的飞走了。
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还是无法捉到,这才慨叹的说,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所以说,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囚房里,亦能转境,把小囚房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常常计较环境的好与坏,要注重内心的力量与宽容,所以内心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无门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
有一天,这个小牢房里面突然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心想:我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只讨厌的家伙,实在气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的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时,就轻盈的飞走了。
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还是无法捉到,这才慨叹的说,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所以说,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囚房里,亦能转境,把小囚房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常常计较环境的好与坏,要注重内心的力量与宽容,所以内心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无门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
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
心与心念有什么差别
心是主体,心念是客体,我们历缘对境时,常跟著心念走,就是反客为主,但自己还觉得很正常,这就是一般人错误的认知。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这就是最佳的说明。
「雁过穿潭不留影」,这句话中,雁子代表「境」,雁子在潭面上的影子代表「心念」,寒潭代表「心」,当雁子在穿潭上空时,雁子的影像映在寒潭上,两我们历缘对境时,心念的产生速度快到不可思议,只能用「刹那」来形容;当雁子飞走了,寒潭上就没有雁子的影子,只剩清澈的潭面,反而是我们的心,还留下那心念在转,而且转个不停,事过境迁好久以后,还可能再转,不断的反客为主。
当静坐时,眼睛闭上后,耳、鼻、身、意还在运作,外在的干扰已降低很多,但内心所涌现的,可能比不静坐还精彩,五光十色的影像或纷飞的妄念超乎我们的想像,一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这里,所以要以「正念相续」来避免「妄念迁流」,久而久之,就会如实的知道「心念」并不等于「心」,也就是「雁子的影子」并不代表「寒潭」一样,不必在意「心念」的川流不息,而是要放下对「心念」的批判与执著。
「雁过穿潭不留影」,这句话中,雁子代表「境」,雁子在潭面上的影子代表「心念」,寒潭代表「心」,当雁子在穿潭上空时,雁子的影像映在寒潭上,两我们历缘对境时,心念的产生速度快到不可思议,只能用「刹那」来形容;当雁子飞走了,寒潭上就没有雁子的影子,只剩清澈的潭面,反而是我们的心,还留下那心念在转,而且转个不停,事过境迁好久以后,还可能再转,不断的反客为主。
当静坐时,眼睛闭上后,耳、鼻、身、意还在运作,外在的干扰已降低很多,但内心所涌现的,可能比不静坐还精彩,五光十色的影像或纷飞的妄念超乎我们的想像,一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这里,所以要以「正念相续」来避免「妄念迁流」,久而久之,就会如实的知道「心念」并不等于「心」,也就是「雁子的影子」并不代表「寒潭」一样,不必在意「心念」的川流不息,而是要放下对「心念」的批判与执著。
2009年3月11日星期三
人的心念
心念是万相的因,是行为动机的源,人世间所有的苦乐、美丑、善恶、包括祸福皆与心念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心生善爱之念时,良知善如天使,造福于人民;心生憎恶之念时,恶毒如野兽妖魔,祸害于苍生。
心念不但影响着人的健康、面相和命运,更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国运能否昌盛的运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世间的所有的吉凶祸福,其实皆来自于人的心念对于善恶的感召果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其殃。
人的心念,因爱而生善,因恨而变恶,因私欲而起贪婪,因怀仁而成道德。 相书有云:相由心念而生。易书有云:卦由心念而起。世上有一真理:万事万物皆因缘起,缘起于善念,为福百年,缘起于恶念,为祸百年。人有了什么样的心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民族有了什么样的心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精神,国家有了什么样的心念,就会发生什么样的动机。
回望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的潮起潮落,无一不是人的心念在重复点燃竞技场上夺冠的贪恋。
远一点:始皇赢政霸业一念由心而起,六国不复存在;成吉思汗民族心念一动,横空出世马踏欧亚陆地边缘;近一点:比尔盖茨网络一念既出,微软理念全球知晓;拉登报复一念只是刚刚一动,恐怖与人体炸弹已炸得世人心惊胆寒。。。。。。
人的心念,因爱而生善,因恨而变恶,如流水,既无常形,也无常态。人的心念,因不同的位置,作用力也有所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庶民心中一念,其力只在十里之内,士人心中一念,影响力不过百里之遥,仕人心中一念,影响一方安泰,臣之心中一念,直达社稷安泰,君的心中一念,摇动百年宗庙基业。
人的心念,随环境而生变,随所触而动变。曾几时起,几万万的炎黄子孙被一种称作“共产主义”的心念和理想动员了起来,组织了起来,在最低的物质条件下,舍小家为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奋斗,创造出了人类史上的无数个奇迹而不知疲倦;曾几时起,无数的眼睛望着眼前耸立起的无数的高楼大厦,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弯曲着劳作压弯的脊梁,汗珠滴在千疮百孔的禾下焦土,麻木的看着精神家园日渐荒芜,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
心念支撑着人的精神,心念支撑着人的灵魂,心念一旦崩塌,所有的花里胡哨的名词,转眼间都会成为一种虚无缥缈,可笑的概念。
心念不但影响着人的健康、面相和命运,更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国运能否昌盛的运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世间的所有的吉凶祸福,其实皆来自于人的心念对于善恶的感召果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其殃。
人的心念,因爱而生善,因恨而变恶,因私欲而起贪婪,因怀仁而成道德。 相书有云:相由心念而生。易书有云:卦由心念而起。世上有一真理:万事万物皆因缘起,缘起于善念,为福百年,缘起于恶念,为祸百年。人有了什么样的心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民族有了什么样的心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精神,国家有了什么样的心念,就会发生什么样的动机。
回望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的潮起潮落,无一不是人的心念在重复点燃竞技场上夺冠的贪恋。
远一点:始皇赢政霸业一念由心而起,六国不复存在;成吉思汗民族心念一动,横空出世马踏欧亚陆地边缘;近一点:比尔盖茨网络一念既出,微软理念全球知晓;拉登报复一念只是刚刚一动,恐怖与人体炸弹已炸得世人心惊胆寒。。。。。。
人的心念,因爱而生善,因恨而变恶,如流水,既无常形,也无常态。人的心念,因不同的位置,作用力也有所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庶民心中一念,其力只在十里之内,士人心中一念,影响力不过百里之遥,仕人心中一念,影响一方安泰,臣之心中一念,直达社稷安泰,君的心中一念,摇动百年宗庙基业。
人的心念,随环境而生变,随所触而动变。曾几时起,几万万的炎黄子孙被一种称作“共产主义”的心念和理想动员了起来,组织了起来,在最低的物质条件下,舍小家为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奋斗,创造出了人类史上的无数个奇迹而不知疲倦;曾几时起,无数的眼睛望着眼前耸立起的无数的高楼大厦,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弯曲着劳作压弯的脊梁,汗珠滴在千疮百孔的禾下焦土,麻木的看着精神家园日渐荒芜,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
心念支撑着人的精神,心念支撑着人的灵魂,心念一旦崩塌,所有的花里胡哨的名词,转眼间都会成为一种虚无缥缈,可笑的概念。
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觉和知觉
虽然“知觉”离不开感觉的基础,但因构成这一词的字根“觉”本身有更多的理解,所以在社会文化不知不觉地影响下,每个人对“知觉”都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觉”的各种含义:
觉 become aware feel sleep wake
睡醒 [wake up]睡眠为睡觉 [sleep]醒悟,明白[awake;wake up]
感觉到,意识到 [feel;sense]
启发;使人觉悟 [arouse]
发觉,发现 [discover;find out]感觉器官 [sense]。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觉元(脑神)
贤智者之称 [sage]
“觉”甚至作为贤智者之称,可见“觉”在东方的宗教文化中举足轻重,知觉、觉醒、觉悟、觉察诸多意涵皆不离“觉”,佛学中要众生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六袓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恍如求兔角。”又有言:人欲摆脱终日为“无明”所宰制,便是要“体觉明察”,以“觉”达“明”。博伽瓦谭第三篇物质自然的基本构造中,讲述了“觉”的状态是什么。 “善良属性是了解人格首神的清晰、清醒状态,通常被称为华苏戴瓦—意识(cittam)。它在物质能量总体中展现。”“华苏戴瓦状态也称为奎师那意识,因为它丝毫没有物质的激情和愚昧属性。这种领悟的清明状态,帮助人了解至尊人格首神。《博伽梵歌》中也把华苏戴瓦状态解释为是“场所的知悉者”(ksetra-jna),以指活动场所的知悉者和至高无上的知悉者。”
“纯净意识的特征是平静、清晰,没有困惑和焦躁不安。”“在纯净意识状态中,生物可以感知到至尊人格首神淡淡的影像。在清澈、洁净和平静的水中,人可以看到水中的一切;同样,在纯净的意识状态—奎师那意识状态中,生物可以看清事情的真相。生物可以看到至尊人格首神的影像,也能看到自己存在。这种意识状态使人非常快乐、坦率和持重。在一开始,意识是纯净的。”
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觉”如果作为一种状态的话就是指灵魂处于清醒、清明、清晰、平静的纯净意识状态,即觉醒的状态。如果“觉”作为一种行为就是感觉到、意识到、觉察到。
无论觉、觉察、觉醒……皆来自于内心无形的感受而有别于依靠外在的感官的感知,一些非人格流派引入了“觉知”一词,有别于通常所指的“知觉”,与觉察一词相近,指对内在的觉察和感知,似乎比知觉的层面要高一点,不过总归是心理过程的部分。再深入的了解这些不同的词语,我们会觉察到每一个都有特定的含义。觉察,表示是一种发现和认识,最高形式的觉察即是对灵魂纯净状态的认识。觉醒,恢复到灵魂纯净的清醒状态。
觉知,暗示了一个“场所的知悉者”的存在。通过觉知,达到客观存在的觉醒状态是可能的,因为觉知意味着它是一个有意识的(conscious)行为。通常我们的活动都是无意识(不知不觉)的,按着我们的本性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变得有意识,那么就能够觉知。那觉知就是朝向觉醒的一个技巧和方法,它不是觉醒,但与平常的行动、无意识的行动相比,它是更高的一点。我们的行动已经变成有意识的。
觉醒意味着整个头脑都成了觉醒的,但我们不能说头脑是觉醒的,只能说头脑是有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头脑没有杂念,只有纯粹的意识,是灵魂纯粹意识的苏醒。你无法先改变知觉,你只能改变意识。如果说你通过灵修的净化对外界事物的知觉度越来越高,那是你的意识净化了,纯净的意识带来纯净的知觉。意识是灵魂的功能,意识和头脑之间是有区别的。意识是灵魂投射到头脑中(mind)的一种品质和能力,但头脑不是全部,它只是一个影像。
在学习奉爱瑜伽这门艺术的时候,我们通过有意识的将感官从事于对主的服务,目的就是让我们总是记着奎师那,永远不忘记奎师那,通过不断的训练让意识或者潜意识都离不开这种思想,这种意识就是奎师那意识。
博伽梵歌第十三章中主奎师那先描述了活动场所和场所的知悉者,也解释了了解活动场所知悉者的程序(培养知识),然后开始解释可认识的,先解释灵魂,然后解释超灵。了解知悉者——灵魂和超灵,可以使人品尝到生命的甘露。主奎师那说:只有我的奉献者才能彻底了解这一切,因而获得我的本性。即彻底了解活动场所、场所的知悉者(灵魂和超灵)相互关系的人就能够觉醒。达到觉醒并希望融合在华苏戴瓦存在状态中是佛法、非人格等修行法门的最高解脱,但主奎师那揭示了更高的奉爱服务之途,我们不仅要清醒过来,还要知道自己应该从事的活动是什么。真正的统一融合并非是放弃个体性,而是将自己的意识和奎师那的超意识相统一。这些有关躯体、灵魂、超灵等等的知识都通过韦达经典向我们展示了,奎师那同时讲述了解活动场所知悉者的程序,即通过培养知识。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觉”的各种含义:
觉 become aware feel sleep wake
睡醒 [wake up]睡眠为睡觉 [sleep]醒悟,明白[awake;wake up]
感觉到,意识到 [feel;sense]
启发;使人觉悟 [arouse]
发觉,发现 [discover;find out]感觉器官 [sense]。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觉元(脑神)
贤智者之称 [sage]
“觉”甚至作为贤智者之称,可见“觉”在东方的宗教文化中举足轻重,知觉、觉醒、觉悟、觉察诸多意涵皆不离“觉”,佛学中要众生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六袓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恍如求兔角。”又有言:人欲摆脱终日为“无明”所宰制,便是要“体觉明察”,以“觉”达“明”。博伽瓦谭第三篇物质自然的基本构造中,讲述了“觉”的状态是什么。 “善良属性是了解人格首神的清晰、清醒状态,通常被称为华苏戴瓦—意识(cittam)。它在物质能量总体中展现。”“华苏戴瓦状态也称为奎师那意识,因为它丝毫没有物质的激情和愚昧属性。这种领悟的清明状态,帮助人了解至尊人格首神。《博伽梵歌》中也把华苏戴瓦状态解释为是“场所的知悉者”(ksetra-jna),以指活动场所的知悉者和至高无上的知悉者。”
“纯净意识的特征是平静、清晰,没有困惑和焦躁不安。”“在纯净意识状态中,生物可以感知到至尊人格首神淡淡的影像。在清澈、洁净和平静的水中,人可以看到水中的一切;同样,在纯净的意识状态—奎师那意识状态中,生物可以看清事情的真相。生物可以看到至尊人格首神的影像,也能看到自己存在。这种意识状态使人非常快乐、坦率和持重。在一开始,意识是纯净的。”
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觉”如果作为一种状态的话就是指灵魂处于清醒、清明、清晰、平静的纯净意识状态,即觉醒的状态。如果“觉”作为一种行为就是感觉到、意识到、觉察到。
无论觉、觉察、觉醒……皆来自于内心无形的感受而有别于依靠外在的感官的感知,一些非人格流派引入了“觉知”一词,有别于通常所指的“知觉”,与觉察一词相近,指对内在的觉察和感知,似乎比知觉的层面要高一点,不过总归是心理过程的部分。再深入的了解这些不同的词语,我们会觉察到每一个都有特定的含义。觉察,表示是一种发现和认识,最高形式的觉察即是对灵魂纯净状态的认识。觉醒,恢复到灵魂纯净的清醒状态。
觉知,暗示了一个“场所的知悉者”的存在。通过觉知,达到客观存在的觉醒状态是可能的,因为觉知意味着它是一个有意识的(conscious)行为。通常我们的活动都是无意识(不知不觉)的,按着我们的本性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变得有意识,那么就能够觉知。那觉知就是朝向觉醒的一个技巧和方法,它不是觉醒,但与平常的行动、无意识的行动相比,它是更高的一点。我们的行动已经变成有意识的。
觉醒意味着整个头脑都成了觉醒的,但我们不能说头脑是觉醒的,只能说头脑是有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头脑没有杂念,只有纯粹的意识,是灵魂纯粹意识的苏醒。你无法先改变知觉,你只能改变意识。如果说你通过灵修的净化对外界事物的知觉度越来越高,那是你的意识净化了,纯净的意识带来纯净的知觉。意识是灵魂的功能,意识和头脑之间是有区别的。意识是灵魂投射到头脑中(mind)的一种品质和能力,但头脑不是全部,它只是一个影像。
在学习奉爱瑜伽这门艺术的时候,我们通过有意识的将感官从事于对主的服务,目的就是让我们总是记着奎师那,永远不忘记奎师那,通过不断的训练让意识或者潜意识都离不开这种思想,这种意识就是奎师那意识。
博伽梵歌第十三章中主奎师那先描述了活动场所和场所的知悉者,也解释了了解活动场所知悉者的程序(培养知识),然后开始解释可认识的,先解释灵魂,然后解释超灵。了解知悉者——灵魂和超灵,可以使人品尝到生命的甘露。主奎师那说:只有我的奉献者才能彻底了解这一切,因而获得我的本性。即彻底了解活动场所、场所的知悉者(灵魂和超灵)相互关系的人就能够觉醒。达到觉醒并希望融合在华苏戴瓦存在状态中是佛法、非人格等修行法门的最高解脱,但主奎师那揭示了更高的奉爱服务之途,我们不仅要清醒过来,还要知道自己应该从事的活动是什么。真正的统一融合并非是放弃个体性,而是将自己的意识和奎师那的超意识相统一。这些有关躯体、灵魂、超灵等等的知识都通过韦达经典向我们展示了,奎师那同时讲述了解活动场所知悉者的程序,即通过培养知识。
2009年3月8日星期日
培养灵性智力
主奎师那直接通过韦达经典传授给人类这些超越感官的知识,也教导了达到完美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奉爱服务的程序。韦达知识称为施茹缇(Sruti),是通过聆听来学习的,我们不仅应该从奎师那和他的代表这样的权威那里接受韦达知识,更必须理解从权威那里听到的知识,帕布帕德强调:仅仅像猪一样地听是不行的(以上选自博伽梵歌15.19)。人应该行事谨慎而非冒失;人必须学习辩别哪种是能取悦至尊主的活动,哪种是让至尊主不满的活动。我们要按照是否能让至尊主高兴的原则来判断该不该从事一项活动,其中没有让人随心所欲地做事情的空间。我们必须始终以让至尊主高兴为前提做事。
《博伽梵歌》第15章中,主奎师那说:“谁确切地知道我是至尊人格首神,谁就是一切的知悉者,因此全心全意地为我做奉爱服务。无罪的人啊!这是韦达经典中最机密的部份,现在由我揭示了。任何理解它的人,都会变得明智,他的努力也会使他达到完美的境界。”
如果我们能理解韦达知识,就会变得明智,明智就是能明白事情的道理、有理智。一个人明不明智,通过他的行事就可以表现出来。一个人能理性地分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是听从至尊的旨意行事,这样的活动才称为纯粹的奉爱服务。在奉爱服务的初级阶段每个人都是夹杂着虚假的自我意识在从事服务至尊主的活动,但通过这样服务的净化,我们慢慢提升到纯粹奉爱服务的阶段。《圣典博伽瓦谭》(3.5.46)至尊主啊!因为态度真诚而达到带着知识做奉爱服务阶段的人,完全了解弃绝的含义并获得全部的知识,仅仅靠喝饮有关您话题的甘露,就能到达灵性天空的外琨塔星球。
博伽梵歌第十三章中主奎师那讲到了谁理解这门关于生物、物质自然和自然属性相互作用的哲学,谁就肯定获得解脱。这是知识的结果。理解就是用知识的眼睛看到真理。27-32诗节描述这种灵性视力,有这种视力的人,是真正有洞察力的人。
主奎师那说:“巴茹阿特族中的魁首啊!应该知道:你看到的一切动与不动的存在,都只是活动场所与场所知悉者的组合。谁在每一个躯体中都看到超灵陪伴着个体灵魂,明白在可毁灭的躯体中,灵魂和超灵永不毁灭,谁就看到了真相。谁看到超灵无所不在,存在于众生的心中,谁就不会因心念而使自己堕落。他就这样逐渐地接近超然的目的地。谁能看到一切活动都是由物质自然创造的躯体进行的,看到自我没做任何事,谁就看到了真相。当一个明智的人不再从不同的物质躯体看不同的身份,而看到处处都有生物的存在时,他就获得了梵的概念。有灵性视力的人能看到,不朽的灵魂超然、永恒,超越自然属性。阿尔诸纳啊!灵魂虽然与物质躯体接触,但却不做任何事,也不受束缚。” 灵性视力并不是指物质感官的看,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实实在在的物体的存在,我们看不到至尊主的宇宙形体,也看不到超灵无处不在,但是通过至尊主给予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意识到至尊主无处不在,这就是看到了。《主柴坦尼亚·查瑞塔密瑞塔》Adi.2.25说:通过他们的服务,奉献者看见人格首神,正如天堂的居民看见太阳神一样。为看到至尊主人必须具备奉献服务的灵性的眼睛。这灵性的视力即通过灵性智力展现。
《博伽梵歌》第15章中,主奎师那说:“谁确切地知道我是至尊人格首神,谁就是一切的知悉者,因此全心全意地为我做奉爱服务。无罪的人啊!这是韦达经典中最机密的部份,现在由我揭示了。任何理解它的人,都会变得明智,他的努力也会使他达到完美的境界。”
如果我们能理解韦达知识,就会变得明智,明智就是能明白事情的道理、有理智。一个人明不明智,通过他的行事就可以表现出来。一个人能理性地分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是听从至尊的旨意行事,这样的活动才称为纯粹的奉爱服务。在奉爱服务的初级阶段每个人都是夹杂着虚假的自我意识在从事服务至尊主的活动,但通过这样服务的净化,我们慢慢提升到纯粹奉爱服务的阶段。《圣典博伽瓦谭》(3.5.46)至尊主啊!因为态度真诚而达到带着知识做奉爱服务阶段的人,完全了解弃绝的含义并获得全部的知识,仅仅靠喝饮有关您话题的甘露,就能到达灵性天空的外琨塔星球。
博伽梵歌第十三章中主奎师那讲到了谁理解这门关于生物、物质自然和自然属性相互作用的哲学,谁就肯定获得解脱。这是知识的结果。理解就是用知识的眼睛看到真理。27-32诗节描述这种灵性视力,有这种视力的人,是真正有洞察力的人。
主奎师那说:“巴茹阿特族中的魁首啊!应该知道:你看到的一切动与不动的存在,都只是活动场所与场所知悉者的组合。谁在每一个躯体中都看到超灵陪伴着个体灵魂,明白在可毁灭的躯体中,灵魂和超灵永不毁灭,谁就看到了真相。谁看到超灵无所不在,存在于众生的心中,谁就不会因心念而使自己堕落。他就这样逐渐地接近超然的目的地。谁能看到一切活动都是由物质自然创造的躯体进行的,看到自我没做任何事,谁就看到了真相。当一个明智的人不再从不同的物质躯体看不同的身份,而看到处处都有生物的存在时,他就获得了梵的概念。有灵性视力的人能看到,不朽的灵魂超然、永恒,超越自然属性。阿尔诸纳啊!灵魂虽然与物质躯体接触,但却不做任何事,也不受束缚。” 灵性视力并不是指物质感官的看,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实实在在的物体的存在,我们看不到至尊主的宇宙形体,也看不到超灵无处不在,但是通过至尊主给予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意识到至尊主无处不在,这就是看到了。《主柴坦尼亚·查瑞塔密瑞塔》Adi.2.25说:通过他们的服务,奉献者看见人格首神,正如天堂的居民看见太阳神一样。为看到至尊主人必须具备奉献服务的灵性的眼睛。这灵性的视力即通过灵性智力展现。
2009年3月7日星期六
灵魂的意志和理性、感性
个体灵魂之所以有相对的个体独立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奎师那赋予个体灵魂微小的自由意志,这种意志决定了我们是通过服务主奎师那感受超然喜乐,还是选择在物质世界里满足自己作主宰的欲望。西方思想家也很早就探讨了意志这种存在。柏拉图说:一个最粗俗的人,或者最野蛮的人是以“意志”统治一切的,但是比较高一点的人是用“感情”管理他的“意志”的,最高的人是用“思想”管理感情和意志的。如果我们现在把人分成“感性”、“理性”、“意志”的话,柏拉图也有这样的观念,他认为的意志根本就在腰里面,感情在胸里面,而理智在头里面。理智用什么?就用头脑来做这个代表,感情用心脏来做代表,而意志他是用性欲来做代表。
柏拉图认为意志的中心就是“性的欲念”,而感情的中心就是“心里面的感受”,而思想的中心就是“脑袋的功用”。照柏拉图的思想,一个用性欲来支配一切的人,他因为要满足性欲,他的爱是为了性欲,而性不是为了爱;他的思想是为着他所爱的,他就要去思想,而不是他所思想的决定他应当爱什么。这样的人是从下面支配到上面的。一个正人君子是以思想来引导感情,再用感情来引导你一切的意志和行动。用理性去支配整个人生的人是高级的。那人的头脑受谁支配?这是哲学没有办法看到的。
《博伽梵歌》第三章中主奎师那的话印证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有道理的,至尊人格首神说:仅仅是物质欲望,阿尔诸纳。与激情属性接触产生物质欲望,物质欲望继而转为愤怒。物质欲望是世界上吞没一切的罪恶大敌。正如浓烟蔽火、尘土盖镜或子宫包裹胎儿,物质欲望不同程度地遮住了生物。
在帕布帕德要旨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欲望的根源是生物原本对奎师那永恒的爱与激情属性联系转变成了物质欲望,而性是物质世界一切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个世界又被称为麦图尼亚-阿嘎尔(maithunya-€g€ra),意思是有性生活枷锁的地方。至尊人格首神为了充满享乐祂不断增长的灵性喜乐而扩展出无数的生物。所有的生物都是这灵性喜乐的部分,同时也具有部分的独立性。但是,当生物误用自己的独立性,意志从服务主转变成想追求感官享乐时,就不得不受制于物质欲望。主创造这个物质自然,就是为了给这些受制约的灵魂提供便利条件,以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众生在长期的感官享乐活动中受到挫折后,就会开始询问自己的真实处境。
博伽瓦谭中讲述了心的作用是决定接受、还是不接受。心是感官的中心,是感官的领导者,心决定了感官的行动,那心可谓是感性的代表。被误用了的自由意志就成了色欲的根源。
帕布帕德在博伽梵歌第三章的要旨中说:“心意一般都热衷於如何进行感官享乐,但当它转向超灵时,就会使人加深对灵性主题的理解。”那控制心意就是首要的,怎么控制呢?博伽梵歌第六章中主奎师那说:“征服心意,心意就是最好的朋友;征服不了心意,心意就一直是最大的敌人。应该凭着用绝对坚定的信心支持着的智力,逐步达到全神贯注的境界。这样使自己只专注于至尊灵魂,不想其它事。”尽管心意应该听从智力,但因为它难以控制,异常强大,所以有时甚至能战胜智力。
这里的“心意”是什么呢?中文的解释是:心中的意思,如果是用“心念”一词,解释是思想、意念。英文是mind,其含义远比中文心意一词要详尽,包含了情感、理智、意志三者相互作用下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或生理行为全过程。
博伽梵歌(3.42-43)中主奎师那说:“有活力的感官高于无生命的物质,心念高于感官,智力高于心念,而他(灵魂)则比智力高。因此,臂力强大的阿尔诸纳啊!明白自我超越物质的感官和心智后,就应该谨慎、恰当地用灵性智力(krishna consciousness)稳固心念,凭着灵性的力量战胜物质欲望这永不满足的敌人。” 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首先:灵魂比智力、心念都要高,要用纯粹灵魂本身灵性的智力(理智:合乎真理之道的智慧、理解力及其它灵性力量,国内版翻译成智慧,智慧所指的范围要比智力要小)来稳固心念。再次:智力,可以是灵性的,也可以是物质的或称为被物质欲望污染了的智力。比如当意志在指挥智力时,智力就变成了意志的奴仆了,而智力却发挥它的功能却不知道本身是站在被利用的地步。很多时候人先定下了,然后找理由来替自己辩解。所以人家问:“为什么你这么做?”“嗯,因为第一、....第二、....第三、....。”那些根本不是理由,因为你先定下了意志做为理性的支配方向,然后理智才做意志的奴仆、做它爪牙的工具,这样的行事是很危险的。但是许多许多人实实在在一生一世是过这样的生活。那么,如果一个人的理智不是站在最高的指挥台来引导他的感情和意志的话,这个人很可能一生会糊里糊涂,会自我矛盾,自我冲突,且自己不自觉。
运用灵性的智力来控制心意或心念,这个灵性的智力也就是指纯粹的理性(理智)。用理智去引导感情,然后由感情(心的选择)去引导感官行动。在《博伽梵歌原义》中圣帕布帕德专门在灵性智力一词后面标注了(奎师那意识)。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个能够处于更高位置控制思想、知觉、情感、愿望的灵性智力就是奎师那意识。
汉语中对“智力”一词的解释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像、思考、判断等。英文原词是intelligence,智力, 聪明, 智能。美国传统双解词典其中有条解释是【基督教科学派】上帝最初的,永恒的性质。
柏拉图认为意志的中心就是“性的欲念”,而感情的中心就是“心里面的感受”,而思想的中心就是“脑袋的功用”。照柏拉图的思想,一个用性欲来支配一切的人,他因为要满足性欲,他的爱是为了性欲,而性不是为了爱;他的思想是为着他所爱的,他就要去思想,而不是他所思想的决定他应当爱什么。这样的人是从下面支配到上面的。一个正人君子是以思想来引导感情,再用感情来引导你一切的意志和行动。用理性去支配整个人生的人是高级的。那人的头脑受谁支配?这是哲学没有办法看到的。
《博伽梵歌》第三章中主奎师那的话印证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有道理的,至尊人格首神说:仅仅是物质欲望,阿尔诸纳。与激情属性接触产生物质欲望,物质欲望继而转为愤怒。物质欲望是世界上吞没一切的罪恶大敌。正如浓烟蔽火、尘土盖镜或子宫包裹胎儿,物质欲望不同程度地遮住了生物。
在帕布帕德要旨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欲望的根源是生物原本对奎师那永恒的爱与激情属性联系转变成了物质欲望,而性是物质世界一切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个世界又被称为麦图尼亚-阿嘎尔(maithunya-€g€ra),意思是有性生活枷锁的地方。至尊人格首神为了充满享乐祂不断增长的灵性喜乐而扩展出无数的生物。所有的生物都是这灵性喜乐的部分,同时也具有部分的独立性。但是,当生物误用自己的独立性,意志从服务主转变成想追求感官享乐时,就不得不受制于物质欲望。主创造这个物质自然,就是为了给这些受制约的灵魂提供便利条件,以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众生在长期的感官享乐活动中受到挫折后,就会开始询问自己的真实处境。
博伽瓦谭中讲述了心的作用是决定接受、还是不接受。心是感官的中心,是感官的领导者,心决定了感官的行动,那心可谓是感性的代表。被误用了的自由意志就成了色欲的根源。
帕布帕德在博伽梵歌第三章的要旨中说:“心意一般都热衷於如何进行感官享乐,但当它转向超灵时,就会使人加深对灵性主题的理解。”那控制心意就是首要的,怎么控制呢?博伽梵歌第六章中主奎师那说:“征服心意,心意就是最好的朋友;征服不了心意,心意就一直是最大的敌人。应该凭着用绝对坚定的信心支持着的智力,逐步达到全神贯注的境界。这样使自己只专注于至尊灵魂,不想其它事。”尽管心意应该听从智力,但因为它难以控制,异常强大,所以有时甚至能战胜智力。
这里的“心意”是什么呢?中文的解释是:心中的意思,如果是用“心念”一词,解释是思想、意念。英文是mind,其含义远比中文心意一词要详尽,包含了情感、理智、意志三者相互作用下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或生理行为全过程。
博伽梵歌(3.42-43)中主奎师那说:“有活力的感官高于无生命的物质,心念高于感官,智力高于心念,而他(灵魂)则比智力高。因此,臂力强大的阿尔诸纳啊!明白自我超越物质的感官和心智后,就应该谨慎、恰当地用灵性智力(krishna consciousness)稳固心念,凭着灵性的力量战胜物质欲望这永不满足的敌人。” 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首先:灵魂比智力、心念都要高,要用纯粹灵魂本身灵性的智力(理智:合乎真理之道的智慧、理解力及其它灵性力量,国内版翻译成智慧,智慧所指的范围要比智力要小)来稳固心念。再次:智力,可以是灵性的,也可以是物质的或称为被物质欲望污染了的智力。比如当意志在指挥智力时,智力就变成了意志的奴仆了,而智力却发挥它的功能却不知道本身是站在被利用的地步。很多时候人先定下了,然后找理由来替自己辩解。所以人家问:“为什么你这么做?”“嗯,因为第一、....第二、....第三、....。”那些根本不是理由,因为你先定下了意志做为理性的支配方向,然后理智才做意志的奴仆、做它爪牙的工具,这样的行事是很危险的。但是许多许多人实实在在一生一世是过这样的生活。那么,如果一个人的理智不是站在最高的指挥台来引导他的感情和意志的话,这个人很可能一生会糊里糊涂,会自我矛盾,自我冲突,且自己不自觉。
运用灵性的智力来控制心意或心念,这个灵性的智力也就是指纯粹的理性(理智)。用理智去引导感情,然后由感情(心的选择)去引导感官行动。在《博伽梵歌原义》中圣帕布帕德专门在灵性智力一词后面标注了(奎师那意识)。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个能够处于更高位置控制思想、知觉、情感、愿望的灵性智力就是奎师那意识。
汉语中对“智力”一词的解释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像、思考、判断等。英文原词是intelligence,智力, 聪明, 智能。美国传统双解词典其中有条解释是【基督教科学派】上帝最初的,永恒的性质。
2009年3月6日星期五
灵魂的感性和理性
灵魂的感性
普罗达哥拉斯说人与万物有别,因为人是“万物的衡量”。这是近代人类历史中第一个对人下一个很重要定义的思想家。但是,可能比普罗达哥拉斯还更早的时候,中国人已经给人类下一个比普罗达哥拉斯更好的定论了。中国不是说人是万物之“衡量”,人是万物之什么?---- 万物之灵。“人是万物之灵”,所以这里就把“灵界”和“物界”做了一个分割。而人是唯一能在这两界当中能够有所了解,有所感应的。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在万物中间只有人,具有物质身体的人,竟然有灵性的反应。所以我们提到“心灵”、“性灵”、“灵感”、“灵意”这些的东西有“灵敏”、“灵活”的反应,这些名词表达了人确实是万物之灵。
东方的宗教思想以“心性”为主及“灵”的感受,注重人对物的反应和里面的感受的问题,是着重心灵感应的宗教,无论是传统的佛教、道教,还是近年来流行的非人格修炼或新时代思想,都充斥着这样一种主流。所以将“krishna consciousness”倾向翻译成偏重身心灵感受的“知觉”一词,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事。通过实际的调查也可以得知很多奉献者认为“奎师那知觉”就是“知觉奎师那”,一种对神的全心身的领悟、感受,或者是一种感知及直觉。
韦达经典中表明个体灵魂也有灵性的感官,而灵魂的一个本性就是充满喜乐,喜乐的确是一种感受,在达到对奎师那纯粹的爱之后,还能品味到更多的茹阿莎。个体灵魂和主奎师那在各种不同关系的交流中,主奎师那充分享受自己的永恒极乐,并在爱的娱乐活动中不断增强这种灵性喜乐。但只有主奎师那才是享受者,而个体灵魂是被享受者,这是重要的区别。我们是可以通过爱神而感受到超然的情感和狂喜,但不能误以为感知超然的情感和狂喜是我们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提出“感性”这个词,“感性”辞典定义是: [perceptual] 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跟‘理性 ’相对)。感性即是灵魂意识的一个方面。
在生物体中我们看见有感性的存在,感性的表现越高的,生物的存在形式越高,就象动物肯定比植物的感性高,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的感性高。感性产生对于伤害它的一切行动有所反应。所以这个反应越高的就因为感受越强,而感受越强的,就感觉到痛苦越深。在有感性的世界的中间,所有的生物体就比没有感性的物质更容易保护自己。但是,人不但有感性,人还有理性。
《圣典博伽瓦谭》(12.2.1)中预言“在这个充满纷争与虚伪的卡利年代,宗教心、诚实、清洁、容忍、记性、体力、寿命及仁慈等品格将日益衰退。”帕布帕德也说:逻辑学中讲“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所以当失去理性的时候,人就是动物。还有什么做人的可能性呢?动物不仅没有人的品质,更不会去询问真理、辩别是非。
所以人的理性不是单单觉悟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单单反应那些对自我存在有所威胁的动作而已,他还需要了解我与我以外的一切,甚至了解我自己是什么?这个理性的高度高过所有的生物体,高过所有的物质存在;理性的程度使我们与万物有所分别,这个理性从哪里来?理性的内容怎么达到?通过物质世界展示的理性高于感性这个现象,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灵魂的理性
经典的结论是个体灵魂和至尊灵魂一样拥有永恒、充满知识、极乐的本质。至尊灵魂——至尊人格首神主奎师那也被称为绝对真理,所谓真理就是真实的道理,让我们看一下这真实的道理,即构成绝对真理本质之一的知识。
奎师那在博伽梵歌中说:“谦逊、不骄傲,非暴力,忍受,纯朴,投靠一位真正的灵性导师,清洁,稳定,自制,弃绝感官享乐的对象,没有假我,理解生、老、病、死的不幸,超脱,不受孩子、妻子、家庭及其它有关事物的束缚,不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心平气和,一直不断地为我做纯粹的奉爱服务,渴望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与普通大众分开,相信觉悟自我的重要性,通过哲学研究寻找绝对真理。我宣布:所有这一切都是知识,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无知。”(BG13.8-12)
从上述可以了解到知识本身就是真理,包含了神圣的品质(品德、道德),如:谦逊、仁慈、清洁、平和等,及能够思想或辩别仁义、按着真理去行动的本性。这些知识使我们和其他生物体有所区别,这就是理性。
理性在字典中的定义是,[intellect;reason] 同“理智”;理性认识[rational knowledge; cognition] 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把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就会飞跃和升华到这一高级阶段的认识。这种更深刻、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能更有效地指导行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理学”,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指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
理性英文一字是logos,源于希腊文。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句话:太初有什么?有“道”,道的希腊文就是这个字Logos。和中国庄子几乎同时代的斯多亚派把人当做logikos。logikos 是什么呢?就是“小理性”;有小理性的是人,而宇宙的大理性叫做logos。所以小理性的目的就是去理解大理性,并把自己同大理性联合在一起。
这些哲学思想和韦达文献的描述是一致的,理性就代表着知识、绝对真理至尊主本人的本性(cit 或 samvit)。《博伽梵歌》(13.18)中说:祂是一切发光体的光源;祂不展示,超越物质黑暗;祂是知识、知识的对象和知识的目标;祂处在每个生物体的心中。他的知识是超然的。韦达文献确认,布茹阿曼(Brahman,梵)是浓缩了的超然知识。处在众生心中的至尊主,把知识赐给渴望升入灵性世界的人。《圣典博伽瓦谭》(3.26.2)中主卡皮拉对她母亲说:知识是自我觉悟的最高完美境界。我会给你讲解那知识,它可以斩断对物质世界的依恋之结。圣帕布帕德要旨解释:当人能够斩断对物质世界的依恋之结,他的了解便称为知识。因此,当人通过培养真正的知识去除错误的自我意识,他就看清了自我,而那是人生最高的需求。
如果说人类正渐渐丧失理性,变得和动物没有两样,那便意味着灵魂的知识本性正在不断被强大的物质欲望所覆盖。五千年来的人类近代史显然展示了这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哲学思想从唯心产生出唯物,从有神到无神论,而现在人们更崇尚物质享乐的追求。
2009年3月4日星期三
第二篇 第十二章 斯巴達的影響
要了解柏拉圖﹐其實﹐要了解後來許多的哲學家﹐就有必要先知道一些斯巴達的事 情。斯巴達對希臘思想起過雙重的作用﹕一方面是通過現實﹐一方面是通過神話﹔而兩 者都是重要的。現實曾使斯巴達人在戰爭中打敗了雅典﹐神話則影響了柏拉圖的政治學 說以及後來無數作家的政治學說。神話的充分發展﹐見於普魯塔克的《萊庫格斯傳》﹔ 書中所贊頌的理想一大部分就形成了盧梭﹑尼採和國家社會主義的學說。在歷史上﹐ 這種神話甚至於比現實還更加重要﹔然而我們將從現實開始。因為現實是神話的根源。
拉哥尼亞﹐以斯巴達或拉西第蒙為其首都﹐領有伯羅奔尼蘇的東南部。斯巴達人 是統治的種族﹐他們在多利亞人從北方入侵時﹐便徵服了這片地區﹐並使這裏原有的居 民淪為農奴。這些農奴叫作希洛特﹙Helot﹚。在歷史時期裏﹐全部土地都屬於斯巴達人﹐ 然而斯巴達人的法律和習慣卻禁止他們自己耕種土地﹔既因為勞動是可恥的事﹐也為了 要使他們能以永遠自由地服兵役。農奴是不能買賣的﹐而是附著於土地上﹔土地分成份 地﹐每個成年的斯巴達男子都有一塊份地或者幾塊份地。這些份地﹐也象希洛特一樣﹐ 是不能買賣的﹐法律規定由父子相承﹙然而可以用遺囑贈與﹚。地主本人每年從耕種份 地的希洛特那裏收取七十個梅德尼﹙約相當於105蒲式耳﹚的糧食﹐並為他的妻子收取十 二個梅德尼﹐還有一定數量的酒和果品。在這個數量以外的一切東西都是希洛特的財 產。希洛特也是希臘人﹐象斯巴達人一樣﹐而且他們深深痛恨自己被奴役的狀況。只要 有可能﹐他們就反叛。斯巴達人設有一個秘密警察團體﹐用以對付這種危險﹐但是作為 這種戒備的補充他們還有另一種辦法﹕他們對希洛特每年宣戰一次﹐這樣他們的青年人 就可以殺死任何看來仿佛是不肯馴服的人而不會犯殺人罪。國家可以釋放希洛特﹐但是 希洛特的主人卻不能﹔希洛特之獲得釋放––-這當然是頗為罕見的––-是由於作戰時 特別勇敢。
公元前八世紀有一個時期﹐斯巴達人徵服了鄰近梅新尼亞的地區﹐使這裏大部分的 居民淪於希洛特的處境。斯巴達缺少“生存空間”﹐但是新的領土就暫時消除了這種不 滿情緒的根源。
份地是供普通斯巴達人享用的﹔貴族有其自己的領地﹐而份地則是由國家所分配的 一塊一塊的公共土地。
拉哥尼亞其他部分的自由居民﹐叫做“裴裏歐其”﹙PeriDoeci﹚﹐他們並不享有 政治權力。
斯巴達公民的唯一職業就是戰爭﹐他從一出生平就受戰爭的訓練。經過部族首領的 檢查之後﹐病弱的孩子是要拋棄掉的﹔唯有被頗為茁壯的孩子才能得到撫養。所有的男 孩子都放在一所大學校裏面受訓﹐一直到20歲為止﹔訓練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堅強﹐不怕 痛苦﹐服從紀律。文化教育或科學教育都被認為是無意義的事﹔惟一的目的就是要造就 全心全意為了國家的好戰士。
到了20歲﹐真正的軍役就開始了。任何人到了20歲之後都可以結婚﹐但是一個男子 必須在“男子之家”裏生活﹐直到30歲為止﹔並且必須把婚姻當作仿佛是一樁違法的祕 密事那樣來處理。到了30歲以後﹐他就是一個羽毛豐滿的公民了。每一個公民都屬於一 個食堂﹐和其他的成員在一片吃飯﹔他必須從他的份地的生產其中繳納一部分實物。斯 巴達國家的理論是不讓一個公民匱乏﹐也不讓一個公民富有。每個人只能靠自己份地的 出產而過活﹐份地除了自由饋贈而外是不能轉讓的。沒有人可以私有金銀﹐貨幣用鐵制 成。斯巴達的簡朴是膾炙人口的。
斯巴達婦女的地位很特殊。她們並不與世隔絕﹐象希臘其他各地的有地位的婦女那 樣。女孩子也受著男孩子一樣的體育鍛煉﹔更可注目的是男孩子和女孩子在一起赤身裸 體地進行鍛煉。他們要求﹙我下面引用的是諾爾斯譯的普魯塔克的《萊庫格斯傳》﹚﹕
少女們也應該練習賽跑﹑角力﹑擲鐵餅﹑投標槍﹐其目的是使她們後來所懷的孩子 能從她們健壯的身體裏吸取滋養﹐從而可以茁壯起來並發育得更好﹔而且她們也由於這 種鍛煉增強了體質﹐可以免除分娩時的苦痛。……儘管少女們確乎是這樣公開地赤身裸 體﹐然而期間卻絕看不到﹐也絕感不到有什麼不正當的地方﹐這一切的運動都充滿著嬉 戲之情﹐而並沒有任何的春情或淫蕩。
不肯結婚的人是被規定為“犯法”的﹐並且哪怕是在最寒冷的氣候裏也必須赤身裸 體地在年青人從事鍛煉和跳舞的地方外.邊.徘徊著。
婦女們不許流露出任何對國家不利的感情﹐她們可以對一個懦夫表示鄙視﹐而且如 果她們所鄙視的懦夫就是她們自己的兒子的話﹐那末她們還會受到表揚﹔但是如果她們 新生的嬰兒因為孱弱而被處死﹐或者她們的兒子戰死在疆場的話﹐她們卻不可以表示悲 傷。她們被其他的希臘人公認為是最有貞操的﹔但如果一個結了婚的婦女而沒有生育﹐ 這時國家命令她去試一試別的男人是不是要比她自己的丈夫更能夠生育公民的話﹐她是 不會有任何反抗的。生育子女受到立法的鼓勵。據亞里士多德說﹐一個父親有了三個兒 子就可以豁免兵役﹐有四個兒子就可以豁免對國家的一切負擔。
斯巴達的憲法非常複雜。有兩個王﹐屬於兩個不同的家族﹐並且是世襲的。兩個王 之中有一個在戰時指揮軍隊﹐但是在平時他們的權力是有限制的。在公共的宴會上﹐他 們所得的食品比其他的人多一倍﹔當王去世的時候﹐大家都哀悼他。他們是長老會議的 成員﹐長老會議由三十人組成﹙包括兩個王在內﹚﹐其餘的二十八人必須年齡在六十歲 以上﹐並由全體公民選舉出來終生任職﹐但是只能從貴族家庭中選出。長老會議審判罪 案﹐並為公民大會準備議程。公民大會包括全體公民﹔它不能主動提出任何動議﹐但有 權對向它提出的任何建議表決通過或否決。任何法律不經它同意﹐都是無效的。然而它 的同意雖說必要﹐但是還不夠﹔在其生效以前﹐必須先由長老和行政官宣佈決定。
除了兩個王﹑長老會議﹑公民大會而外﹐政府還包括第四個組成部分﹐這一部分是 斯巴達所特有的。那就是五個監察官。他們是從全體公民中選舉出來的﹔選舉的方法﹐ 據亞里士多德說﹐是“太幼稚了”﹔據柏裏說﹐實際上就是抽籤。監察官在憲法裏是一 個“民主的”成份﹐顯然是為了要平衡王權。王每個月都須宣誓擁護憲法﹔然後監察 官就宣誓﹐只要王信守誓言﹐他們就擁護王。任何一個王出征的時候﹐都有兩個監察官 跟隨著他﹐監視他的行動。監察官是最高的民事法庭﹐但對於王他們卻可以進行刑事審 判。
在古代的末期﹐斯巴達的憲法被認為是應該歸功於一位名叫萊庫格斯的立法者﹐據 說萊庫格斯在公元前885年頒布了他的法律。事實上﹐斯巴達的制度是逐漸成長起來的﹐ 而萊庫格斯則只是一個神話式的人物﹐最初本來是一個神。他的名字的意思是“驅狼者”﹐ 這個神源出於阿加底亞。斯巴達在其他的希臘人中間引起了一種多少會使我們感到驚異 的敬仰。起初﹐它並不象後來那樣地和其他的希臘城邦大有不同﹔在早先﹐它也產生過 和其他各地一樣優秀的詩人和藝術家。但是到了公元前七世紀左右﹐或許甚至於是更晚 一些的時候﹐它的憲法﹙曾錯誤地被人歸功於萊庫格斯﹚就固定為我們目前所談到的形 式﹔他們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而犧牲了其餘的一切﹐於是斯巴達在整個希臘對於世界文 明的貢獻裏面﹐就不再有任何的地位了。在我們看來﹐斯巴達國家就是納粹如果得到勝 利時所會要建立的那種國家的一個雛形。但對希臘人來說﹐它似乎並不如此。正如柏裏 所說的﹕
公元前五世紀一個來自雅典或米利都的異邦人在訪問那些構成了沒有城垣的樸素無 華的斯巴達城邦的稀蔬散落的村莊時﹐他一定會有一種置身於遠古時代的感覺﹐那時候 的人們要更勇敢﹑更善良也更純朴﹐他們不曾為財富所腐化﹐也不曾被各種觀念所困擾。 對於一個象柏拉圖那樣地思索著政治學問題的哲學家來說﹐斯巴達國家似乎是最接近於 理想的了。普通的希臘人都把斯巴達視為是一座嚴肅與純朴之美的殿堂﹐一座有如多利 亞神殿那樣莊嚴的多利亞城邦﹐那比他自己的居處要高貴得多﹐只不過住進去卻並不那 麼太舒服罷了。其他的希臘人對斯巴達感到敬仰的原因之一﹐是斯巴達的穩固。所有 其他的希臘城邦都有過革命﹐但是斯巴達的憲法幾百年來卻屹然不曾變動過﹔只有監察 官的權力是逐漸加大了﹐但那是經過合法手續的﹐而並不曾使用過暴力。
我們不能否認﹐在一個很長的時期裏﹐斯巴達人在他們的主要目標方面﹐即在創造 一個無敵戰士的種族這方面﹐是成功的。溫泉峽之戰﹙公元前480年﹚雖然技術上是失敗 了﹐卻或許是最能表明他們的勇敢的例子。溫泉峽是崇山之間一條通道﹐希臘人希望能 在這裏阻擋住波斯大軍。三百個斯巴達人和他們的隨從﹐抵擋住了全部正面的進攻。但 是最後﹐波斯人發見山裏有一條後路﹐於是立刻從兩面夾攻希臘人。每一個斯巴達人都 戰死在他自己的崗位上。只有兩個人因病假而不曾在場﹐他們害著眼病﹐差不多等於是 暫時失明。其中一個人堅持叫他的希洛特引他到戰場上去﹐就在戰場上被敵人消滅了﹔ 另一個人叫做亞裏士托德姆的﹐認為自己病重得不能作戰了﹐就沒有上陣。當他回到斯 巴達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理採他﹔人們管他叫作“懦夫亞裏士托德姆”。一年之後﹐他 洗刷掉了自己的恥辱﹐英勇地戰死於斯巴達人大獲全勝的普拉提亞之戰。
戰爭過後﹐斯巴達人在溫泉峽的戰場上樹立了一塊紀念碑﹐上面只寫著﹕“過客們﹐ 請寄語拉西第蒙人﹐我們躺在這裏﹐遵照他們的命令”。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裏﹐斯巴達人證明瞭他們自己在陸上是無敵的。他們一直保持著
他們的霸權﹐直到公元前371年琉克特拉之戰中被底比斯人戰敗為止。這一戰結束了斯巴 達人軍事上的偉大地位。
除了在戰爭方面而外﹐斯巴達的實際一向是與理論不大一致的。生活在斯巴達盛期 的希羅多德令人驚異地提到過﹐沒有一個斯巴達人是能拒絕賄賂的﹐儘管事實上鄙棄財 富和愛好純朴的生活正是斯巴達教育中所諄諄教誨的主要內容。據說斯巴達的婦女是非 常貞潔的﹐然而卻有好幾次有名的王位繼承人之所以遭到廢黜﹐都是因為他們並非是自 己母親的丈夫的兒子。據說斯巴達人是愛國不屈的﹐然而普拉提亞之戰的勝利者﹐斯巴 達王鮑薩尼亞斯﹐卻終於被波斯大王薛克修斯所收買而成了叛國賊。除了這些罪惡昭彰 的事情而外﹐斯巴達的政策往往也是狹隘的和地域性的。當雅典從波斯人手中解放了小 亞細亞極其鄰近島嶼上的希臘人的時候﹐斯巴達卻袖手旁觀﹔只要是伯羅奔尼蘇半島能 確保安全﹐其他希臘人的命運斯巴達就漠不關心了。想把希臘世界結成聯邦的每一種嚐 試﹐都見挫於斯巴達的狹隘觀念。
亞里士多德生當斯巴達衰落之後﹐他對斯巴達的憲法做了一番非常有敵意的敘述。 他所說的和別人所說的是如此之不同﹐簡直使人難於相信他所說的也是這同一個地方﹔ 例如﹕“立法者想要使全國都能艱苦克制﹐他對於男人實行了他的意圖﹐但他卻忽略了 女人﹐女人們度著各式各樣奢侈恣縱的生活。結果在這樣的一個國家裏﹐財富便受到過 分地重視﹐而尤以公民們在受自己妻子的支配時為然﹐正象大多數好戰的種族一樣。…… 即使就勇敢這方面來說﹙勇敢在日常生活裏是用不著的﹐只有在戰爭時才需要勇敢﹚﹐ 拉西第蒙的婦女們的影響也是極為惡劣的。……拉西第蒙的婦女們的放蕩是自古已然的﹐ 也是在人們意料之中的。因此﹙按照傳統的說法﹚當萊庫格斯想使婦女們就範於他的法 律的時候﹐婦女們就反抗﹔於是萊庫格斯便放棄了這一試圖。”
亞里士多德又譴責斯巴達人的貪吝﹐他把貪吝歸咎於財產分配的不平等。他說﹐份 地雖然不許買賣﹐但是可以贈與或傳給後代。他又說﹐全部土地有五分之二是屬於婦女 的。結果造成了公民的人數大為減少﹕據說斯巴達曾有過一萬公民﹐但是到被底比斯所 擊敗時﹐已經不滿一千人了。
亞里士多德批評了斯巴達憲法的每一點。他說監察官往往是非常之窮﹐所以很容易 受賄賂﹔而且他們的權柄又是如此之大﹐甚至於連國王也不得不討好他們﹐所以斯巴達 的政體已經轉化成為民主制了。他告訴我們說﹐監察官們恣縱過度﹐他們的生活方式與 憲法的精神背道而馳﹐而對於普通公民的嚴厲又是那樣地不堪忍受﹐所以公民們便沉溺 於秘密的﹑非法的肉慾快樂以求逃避。
亞里士多德寫這些話的時候﹐斯巴達已經衰頹了﹔然而在有些地方他明白地說﹐他 所提到的這些罪惡是從古就有的。他的語氣是那麼乾脆而又確鑿﹐以致我們很難於不相 信他﹐而且它也符合近代由於法律過分嚴厲而得到的一切經驗。然而在人們的想象裏所 存留下來的﹐卻並不是亞里士多德筆下的斯巴達﹐而是普魯塔克筆下的神話般的斯巴達 和柏拉圖《國家篇》中的被哲學理想化了的斯巴達。許多世紀以來﹐青年人都閱讀著這 些作品﹐並且燃燒著一種想要作一個萊庫格斯或者是作一個哲人王的雄心。而理想主義 和愛好權勢相結合的結果﹐就一再地把人引入了歧途﹐並且就在今天也還是如此。
就中世紀和近代的讀者們而論﹐斯巴達的神話主要地是由普魯塔克給確定下來的。 當他寫作的時候﹐斯巴達已經是屬於浪漫的往事了﹔斯巴達的盛世距離普魯塔克的時代﹐ 正象哥倫布距離我們的時代是一樣遙遠。普魯塔克所說的一切﹐研究制度的歷史學家雖 然必須極其審慎地加以處理﹐但是對於研究神話的歷史學家來說﹐它卻具有頭等的重要 性。希臘曾經影響了全世界﹐但那往往是通過她對於人們的想象﹑理想和希望而起作用 的﹐而不是直接地通過政治的威力。羅馬建造了許多大路﹐大部分至今仍然保存著﹐羅 馬的法律是近代許多法典的根源﹐但是使得這些東西成為重要的卻是羅馬的軍隊。希臘 人雖然也是可欽敬的戰士﹐但他們並沒有徵服過﹐因為他們的軍力主要地都消耗在彼此 互相敵對上面。一直要等到半野蠻的亞歷山大﹐才把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整個的近東﹐並 使得希臘語成為埃及﹑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內陸部分的文學語言。希臘人永遠也不會完成 這種事業的﹐並不是由於他們缺乏武力﹐而是由於他們不能在政治上團結。希臘文化的 政治傳播者從來都不是希臘人﹔但正是希臘的天才激動了別的民族﹐才使得別的民族傳 播開了他們的被徵服者的文化。
對於全世界的歷史學家來說﹐重要之點並不在於希臘城邦之間的繁瑣的戰爭﹐也不 在於黨派權勢的卑鄙爭奪﹐而在於當這些簡短的插曲結束之後﹐人類所保存下來的記憶﹐ ––-這正象是我們對於阿爾卑斯山一幅輝煌日出景象的回憶﹐而山居者們卻是搏鬥過了 一場風雪交加的日子那樣。這些回憶逐漸消逝的時候﹐便在人們的心目裏留下來了某些 晨光熹微裏照耀得分外明媚的峰巒景色﹐並且始終保持著一種知識﹐那就是烏雲的背後 仍然保存著光輝﹐而且隨時可以顯現出來。在這裏面最為重要的﹐在早期基督教時代是 柏拉圖﹐在中世紀教會時期是亞里士多德﹔但是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當人們開始重視自 由的時候﹐他們卻首先轉向普魯塔克。普魯塔克深刻地影響了十八世紀的英國和法國的 自由主義者以及美國的締造者們﹔他影響了德國浪漫主義運動﹐並且主要的是以間接的 路線繼續影響著德國的思想一直到今天。他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是好的﹐在某些方面是壞 的﹔至於有關萊庫格斯和斯巴達的敘述﹐則他的影響是壞的。他所講的萊庫格斯有很大 的重要性﹐我將對它做一個簡短的敘述﹐甚至於不免有一些重複。
萊庫格斯--普魯塔克這樣說––-決心為斯巴達立法﹐於是就週遊各地以便研究各種 不同的制度。他喜歡克裏特的“非常明確而嚴厲的”法律﹐但是他不喜歡伊奧尼亞的 法律﹐那些法律是“虛浮的﹑淺薄的”。在埃及﹐他學到了把兵士和其他人民劃分開來 的好處﹐後來他旅行歸來﹐“就把它拿到斯巴達來實行﹕規定了商人﹑匠人和勞作者各 守其分﹐於是他就建立起一個高貴的國家”。他把土地平均分配給斯巴達全體公民﹐為 的是“把一切破產﹑嫉妒﹑貪婪和享受以及一切的富有和平困都驅逐出境”。他禁止用 金銀貨幣﹐只准以鐵鑄錢﹐評價值是如此之低以致於“要積存價值十個米那的款項﹐ 就會裝滿了整整一窖”。他就用這種辦法﹐掃除了“一切虛浮無益的學問”﹐因為沒有 那麼多的錢可以酬付給從事這些學問的人﹔而且他還用這一套法律使得一切的對外貿易 都成為不可能的事。修辭學家﹑妓院老闆和珠寶商人都不喜歡鐵錢﹐於是就都躲開了斯 巴達。然後他又規定全體公民都須在一起吃飯﹐大家都吃一樣的飯。
萊庫格斯﹐也象別的改革者一樣﹐認為兒童教育是“一個變法者所應該加以確定的 最主要﹑最重大的事”﹔而且他也象一切以追求軍事力量為主要目的的人們一樣地急於 增加出生率。“少女們赤身袒裸著在青年男子的面前進行遊戲﹑運動和跳舞﹐都是要引 誘青年男子們去結婚﹕他們並非象柏拉圖所說的那樣﹐是被幾何學的推理所說服的﹐而 是由於男歡女悅地互相愛戀才結婚的”。習慣上﹐在最初幾年裏總是把結婚當成一樁祕 密的事情﹐“雙方仍然在繼續著熾熱的戀愛﹐彼此的渴慕與日俱新”––-這至少是普魯 塔克的見解。他又解說道﹐一個人如果年老但有著年輕的妻子﹐而他容許自己的妻子和 別的青年男人生孩子的話﹐這個人是不會被人想得很壞的。“一個正直的人愛上了別人 的妻子﹐這種事也是合法的。……他可以請求她的丈夫讓他和她同床﹐使他得以開墾這 塊豐富的土地﹐並且播下寧馨佳兒的種子”。這裏是決不會有愚蠢不堪的嫉妒的﹐因為 “萊庫格斯不願意讓孩子屬於任何私人所有﹐孩子應該是屬於公共的﹕由於這種原因﹐ 萊庫格斯也願意那些將來要成為公民的人們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生育的﹐而只有最正直的 人才能生育他們。”他繼續解說道﹐這正是農夫對自己的家畜所採用的原則。
一個孩子生下來之後﹐父親就把他抱到家族長老的面前去加以檢查﹕如果孩子健康﹐ 就交還給父親養育﹔如果孩子不健康﹐就把他拋棄到深水潭裏去。孩子們從一開始就受 嚴格的鍛煉﹐這在有些方面是好的––-例如不把孩子們裹在繃布裏。到了七歲﹐男孩子 就要離開家庭安置到寄宿學校裏﹐他們分成若干組﹐每組都選出一個懂事而勇敢的孩子 來發號施令。“至於學習﹐他們學的只是對他們有用的東西﹕其餘的時間他們便來學習 怎樣服從﹐怎樣忍受痛苦﹐怎樣擔負勞動﹐怎樣在戰鬥中克敵制勝”。他們大部分時間 都赤身裸體地在一起遊戲﹔到了十二歲以後﹐他們就不穿外衣﹔他們經常是“骯髒又齷 齪”的﹐除了一年之中的某幾天而外﹐他們從來都不洗澡。他們睡在草床上﹐到了冬天 他們就用絨花和草摻在一起。人們教導他們去偷東西﹐但如果被捉到了是要受懲罰的﹐ ––-不是因為偷竊﹐而是因為偷得太笨拙。
同性愛﹐無論男性的或女性的﹐在斯巴達都是一種公認的習慣﹐並且是對青春期男 孩子的教育中的正式一部分。一個男孩子的情人可以因這個男孩子的行為而有功或受過﹔ 普魯塔克敘述過有一次一個男孩子因為在戰鬥中受了傷而喊叫起來﹐於是他的情人便因 為這個男孩子的怯懦而受到監禁。一個斯巴達人﹐在他一生的任何階段都是沒有什麼自 由可言的。
他們的紀律和生活秩序就在他們完全成人以後﹐也還繼續保持著。任何人想要隨心 所欲地生活都是不合法的﹐他們在自己的城邦之內就仿佛是在一座軍營裏﹐每個人都知 道自己在這裏所能被允許的生活是什麼﹐在自己的崗位上所必須做的事情又是什麼。總 之﹐他們都有著這樣一種心情﹐即他們生來不是為他們自己而服務的﹐而是為他們的國 家而服務的。……萊庫格斯給他的城邦所帶來的最美好﹑最幸福的東西之一﹐就是他使 他的公民們享有大量的休憩和閒暇﹐僅只禁止他們不得從事任何卑鄙邪惡的勾當﹕而且 他們也無須操心想要發財致富﹐在那兒財貨是既無用也不被人重視的。因為有希洛特 ﹙這些都是戰爭中的俘虜﹚為他們耕田﹐並且每年要向他們繳納一定的租賦。
普魯塔克繼續說到一個故事﹐有一個雅典人因為遊手好閒而受到懲罰﹐有一個斯巴 達人聽見這件事情就叫起來說﹕“帶我去看看這個人吧﹐他因為生活得高貴﹐象一個君 子﹐所以受了處罰”。 萊庫格斯﹙普魯塔克繼續說﹚﹕“是在這樣地訓練他的公民﹐從而使他們既不會想 要單獨生活﹐也不可能單獨生活﹐而是處於彼此結合的生活狀態﹔他們永遠是大家集體 地在一片﹐正好象是蜜蜂環繞著它們的蜂王一樣”。
斯巴達人不許出外旅行﹐外國人除因事而外﹐也不許進入斯巴達﹐因為他們害怕外 國的風尚會敗壞拉西第蒙人的德行。
普魯塔克提到﹐斯巴達人的法律允許他們隨時可以任意屠殺他們的希洛特﹔但是普 魯塔克卻不相信可以把這樣可惡的事情歸咎於萊庫格斯。“因為我不能相信萊庫格斯會 創立或制訂這樣萬惡的法律﹕因為根據他在其他的一切行為裏所經常表現的仁慈和正義﹐ 我想象他的性格是溫存的﹑仁愛的”。除了這一件事情而外﹐普魯塔克對於斯巴達的憲 法只有讚揚而毫無異詞。
從下章中有關柏拉圖對於自己的烏托邦的敘述裏﹐斯巴達對於柏拉圖的影響是顯而 易見的﹔我們現在就要特別談到柏拉圖。
拉哥尼亞﹐以斯巴達或拉西第蒙為其首都﹐領有伯羅奔尼蘇的東南部。斯巴達人 是統治的種族﹐他們在多利亞人從北方入侵時﹐便徵服了這片地區﹐並使這裏原有的居 民淪為農奴。這些農奴叫作希洛特﹙Helot﹚。在歷史時期裏﹐全部土地都屬於斯巴達人﹐ 然而斯巴達人的法律和習慣卻禁止他們自己耕種土地﹔既因為勞動是可恥的事﹐也為了 要使他們能以永遠自由地服兵役。農奴是不能買賣的﹐而是附著於土地上﹔土地分成份 地﹐每個成年的斯巴達男子都有一塊份地或者幾塊份地。這些份地﹐也象希洛特一樣﹐ 是不能買賣的﹐法律規定由父子相承﹙然而可以用遺囑贈與﹚。地主本人每年從耕種份 地的希洛特那裏收取七十個梅德尼﹙約相當於105蒲式耳﹚的糧食﹐並為他的妻子收取十 二個梅德尼﹐還有一定數量的酒和果品。在這個數量以外的一切東西都是希洛特的財 產。希洛特也是希臘人﹐象斯巴達人一樣﹐而且他們深深痛恨自己被奴役的狀況。只要 有可能﹐他們就反叛。斯巴達人設有一個秘密警察團體﹐用以對付這種危險﹐但是作為 這種戒備的補充他們還有另一種辦法﹕他們對希洛特每年宣戰一次﹐這樣他們的青年人 就可以殺死任何看來仿佛是不肯馴服的人而不會犯殺人罪。國家可以釋放希洛特﹐但是 希洛特的主人卻不能﹔希洛特之獲得釋放––-這當然是頗為罕見的––-是由於作戰時 特別勇敢。
公元前八世紀有一個時期﹐斯巴達人徵服了鄰近梅新尼亞的地區﹐使這裏大部分的 居民淪於希洛特的處境。斯巴達缺少“生存空間”﹐但是新的領土就暫時消除了這種不 滿情緒的根源。
份地是供普通斯巴達人享用的﹔貴族有其自己的領地﹐而份地則是由國家所分配的 一塊一塊的公共土地。
拉哥尼亞其他部分的自由居民﹐叫做“裴裏歐其”﹙PeriDoeci﹚﹐他們並不享有 政治權力。
斯巴達公民的唯一職業就是戰爭﹐他從一出生平就受戰爭的訓練。經過部族首領的 檢查之後﹐病弱的孩子是要拋棄掉的﹔唯有被頗為茁壯的孩子才能得到撫養。所有的男 孩子都放在一所大學校裏面受訓﹐一直到20歲為止﹔訓練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堅強﹐不怕 痛苦﹐服從紀律。文化教育或科學教育都被認為是無意義的事﹔惟一的目的就是要造就 全心全意為了國家的好戰士。
到了20歲﹐真正的軍役就開始了。任何人到了20歲之後都可以結婚﹐但是一個男子 必須在“男子之家”裏生活﹐直到30歲為止﹔並且必須把婚姻當作仿佛是一樁違法的祕 密事那樣來處理。到了30歲以後﹐他就是一個羽毛豐滿的公民了。每一個公民都屬於一 個食堂﹐和其他的成員在一片吃飯﹔他必須從他的份地的生產其中繳納一部分實物。斯 巴達國家的理論是不讓一個公民匱乏﹐也不讓一個公民富有。每個人只能靠自己份地的 出產而過活﹐份地除了自由饋贈而外是不能轉讓的。沒有人可以私有金銀﹐貨幣用鐵制 成。斯巴達的簡朴是膾炙人口的。
斯巴達婦女的地位很特殊。她們並不與世隔絕﹐象希臘其他各地的有地位的婦女那 樣。女孩子也受著男孩子一樣的體育鍛煉﹔更可注目的是男孩子和女孩子在一起赤身裸 體地進行鍛煉。他們要求﹙我下面引用的是諾爾斯譯的普魯塔克的《萊庫格斯傳》﹚﹕
少女們也應該練習賽跑﹑角力﹑擲鐵餅﹑投標槍﹐其目的是使她們後來所懷的孩子 能從她們健壯的身體裏吸取滋養﹐從而可以茁壯起來並發育得更好﹔而且她們也由於這 種鍛煉增強了體質﹐可以免除分娩時的苦痛。……儘管少女們確乎是這樣公開地赤身裸 體﹐然而期間卻絕看不到﹐也絕感不到有什麼不正當的地方﹐這一切的運動都充滿著嬉 戲之情﹐而並沒有任何的春情或淫蕩。
不肯結婚的人是被規定為“犯法”的﹐並且哪怕是在最寒冷的氣候裏也必須赤身裸 體地在年青人從事鍛煉和跳舞的地方外.邊.徘徊著。
婦女們不許流露出任何對國家不利的感情﹐她們可以對一個懦夫表示鄙視﹐而且如 果她們所鄙視的懦夫就是她們自己的兒子的話﹐那末她們還會受到表揚﹔但是如果她們 新生的嬰兒因為孱弱而被處死﹐或者她們的兒子戰死在疆場的話﹐她們卻不可以表示悲 傷。她們被其他的希臘人公認為是最有貞操的﹔但如果一個結了婚的婦女而沒有生育﹐ 這時國家命令她去試一試別的男人是不是要比她自己的丈夫更能夠生育公民的話﹐她是 不會有任何反抗的。生育子女受到立法的鼓勵。據亞里士多德說﹐一個父親有了三個兒 子就可以豁免兵役﹐有四個兒子就可以豁免對國家的一切負擔。
斯巴達的憲法非常複雜。有兩個王﹐屬於兩個不同的家族﹐並且是世襲的。兩個王 之中有一個在戰時指揮軍隊﹐但是在平時他們的權力是有限制的。在公共的宴會上﹐他 們所得的食品比其他的人多一倍﹔當王去世的時候﹐大家都哀悼他。他們是長老會議的 成員﹐長老會議由三十人組成﹙包括兩個王在內﹚﹐其餘的二十八人必須年齡在六十歲 以上﹐並由全體公民選舉出來終生任職﹐但是只能從貴族家庭中選出。長老會議審判罪 案﹐並為公民大會準備議程。公民大會包括全體公民﹔它不能主動提出任何動議﹐但有 權對向它提出的任何建議表決通過或否決。任何法律不經它同意﹐都是無效的。然而它 的同意雖說必要﹐但是還不夠﹔在其生效以前﹐必須先由長老和行政官宣佈決定。
除了兩個王﹑長老會議﹑公民大會而外﹐政府還包括第四個組成部分﹐這一部分是 斯巴達所特有的。那就是五個監察官。他們是從全體公民中選舉出來的﹔選舉的方法﹐ 據亞里士多德說﹐是“太幼稚了”﹔據柏裏說﹐實際上就是抽籤。監察官在憲法裏是一 個“民主的”成份﹐顯然是為了要平衡王權。王每個月都須宣誓擁護憲法﹔然後監察 官就宣誓﹐只要王信守誓言﹐他們就擁護王。任何一個王出征的時候﹐都有兩個監察官 跟隨著他﹐監視他的行動。監察官是最高的民事法庭﹐但對於王他們卻可以進行刑事審 判。
在古代的末期﹐斯巴達的憲法被認為是應該歸功於一位名叫萊庫格斯的立法者﹐據 說萊庫格斯在公元前885年頒布了他的法律。事實上﹐斯巴達的制度是逐漸成長起來的﹐ 而萊庫格斯則只是一個神話式的人物﹐最初本來是一個神。他的名字的意思是“驅狼者”﹐ 這個神源出於阿加底亞。斯巴達在其他的希臘人中間引起了一種多少會使我們感到驚異 的敬仰。起初﹐它並不象後來那樣地和其他的希臘城邦大有不同﹔在早先﹐它也產生過 和其他各地一樣優秀的詩人和藝術家。但是到了公元前七世紀左右﹐或許甚至於是更晚 一些的時候﹐它的憲法﹙曾錯誤地被人歸功於萊庫格斯﹚就固定為我們目前所談到的形 式﹔他們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而犧牲了其餘的一切﹐於是斯巴達在整個希臘對於世界文 明的貢獻裏面﹐就不再有任何的地位了。在我們看來﹐斯巴達國家就是納粹如果得到勝 利時所會要建立的那種國家的一個雛形。但對希臘人來說﹐它似乎並不如此。正如柏裏 所說的﹕
公元前五世紀一個來自雅典或米利都的異邦人在訪問那些構成了沒有城垣的樸素無 華的斯巴達城邦的稀蔬散落的村莊時﹐他一定會有一種置身於遠古時代的感覺﹐那時候 的人們要更勇敢﹑更善良也更純朴﹐他們不曾為財富所腐化﹐也不曾被各種觀念所困擾。 對於一個象柏拉圖那樣地思索著政治學問題的哲學家來說﹐斯巴達國家似乎是最接近於 理想的了。普通的希臘人都把斯巴達視為是一座嚴肅與純朴之美的殿堂﹐一座有如多利 亞神殿那樣莊嚴的多利亞城邦﹐那比他自己的居處要高貴得多﹐只不過住進去卻並不那 麼太舒服罷了。其他的希臘人對斯巴達感到敬仰的原因之一﹐是斯巴達的穩固。所有 其他的希臘城邦都有過革命﹐但是斯巴達的憲法幾百年來卻屹然不曾變動過﹔只有監察 官的權力是逐漸加大了﹐但那是經過合法手續的﹐而並不曾使用過暴力。
我們不能否認﹐在一個很長的時期裏﹐斯巴達人在他們的主要目標方面﹐即在創造 一個無敵戰士的種族這方面﹐是成功的。溫泉峽之戰﹙公元前480年﹚雖然技術上是失敗 了﹐卻或許是最能表明他們的勇敢的例子。溫泉峽是崇山之間一條通道﹐希臘人希望能 在這裏阻擋住波斯大軍。三百個斯巴達人和他們的隨從﹐抵擋住了全部正面的進攻。但 是最後﹐波斯人發見山裏有一條後路﹐於是立刻從兩面夾攻希臘人。每一個斯巴達人都 戰死在他自己的崗位上。只有兩個人因病假而不曾在場﹐他們害著眼病﹐差不多等於是 暫時失明。其中一個人堅持叫他的希洛特引他到戰場上去﹐就在戰場上被敵人消滅了﹔ 另一個人叫做亞裏士托德姆的﹐認為自己病重得不能作戰了﹐就沒有上陣。當他回到斯 巴達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理採他﹔人們管他叫作“懦夫亞裏士托德姆”。一年之後﹐他 洗刷掉了自己的恥辱﹐英勇地戰死於斯巴達人大獲全勝的普拉提亞之戰。
戰爭過後﹐斯巴達人在溫泉峽的戰場上樹立了一塊紀念碑﹐上面只寫著﹕“過客們﹐ 請寄語拉西第蒙人﹐我們躺在這裏﹐遵照他們的命令”。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裏﹐斯巴達人證明瞭他們自己在陸上是無敵的。他們一直保持著
他們的霸權﹐直到公元前371年琉克特拉之戰中被底比斯人戰敗為止。這一戰結束了斯巴 達人軍事上的偉大地位。
除了在戰爭方面而外﹐斯巴達的實際一向是與理論不大一致的。生活在斯巴達盛期 的希羅多德令人驚異地提到過﹐沒有一個斯巴達人是能拒絕賄賂的﹐儘管事實上鄙棄財 富和愛好純朴的生活正是斯巴達教育中所諄諄教誨的主要內容。據說斯巴達的婦女是非 常貞潔的﹐然而卻有好幾次有名的王位繼承人之所以遭到廢黜﹐都是因為他們並非是自 己母親的丈夫的兒子。據說斯巴達人是愛國不屈的﹐然而普拉提亞之戰的勝利者﹐斯巴 達王鮑薩尼亞斯﹐卻終於被波斯大王薛克修斯所收買而成了叛國賊。除了這些罪惡昭彰 的事情而外﹐斯巴達的政策往往也是狹隘的和地域性的。當雅典從波斯人手中解放了小 亞細亞極其鄰近島嶼上的希臘人的時候﹐斯巴達卻袖手旁觀﹔只要是伯羅奔尼蘇半島能 確保安全﹐其他希臘人的命運斯巴達就漠不關心了。想把希臘世界結成聯邦的每一種嚐 試﹐都見挫於斯巴達的狹隘觀念。
亞里士多德生當斯巴達衰落之後﹐他對斯巴達的憲法做了一番非常有敵意的敘述。 他所說的和別人所說的是如此之不同﹐簡直使人難於相信他所說的也是這同一個地方﹔ 例如﹕“立法者想要使全國都能艱苦克制﹐他對於男人實行了他的意圖﹐但他卻忽略了 女人﹐女人們度著各式各樣奢侈恣縱的生活。結果在這樣的一個國家裏﹐財富便受到過 分地重視﹐而尤以公民們在受自己妻子的支配時為然﹐正象大多數好戰的種族一樣。…… 即使就勇敢這方面來說﹙勇敢在日常生活裏是用不著的﹐只有在戰爭時才需要勇敢﹚﹐ 拉西第蒙的婦女們的影響也是極為惡劣的。……拉西第蒙的婦女們的放蕩是自古已然的﹐ 也是在人們意料之中的。因此﹙按照傳統的說法﹚當萊庫格斯想使婦女們就範於他的法 律的時候﹐婦女們就反抗﹔於是萊庫格斯便放棄了這一試圖。”
亞里士多德又譴責斯巴達人的貪吝﹐他把貪吝歸咎於財產分配的不平等。他說﹐份 地雖然不許買賣﹐但是可以贈與或傳給後代。他又說﹐全部土地有五分之二是屬於婦女 的。結果造成了公民的人數大為減少﹕據說斯巴達曾有過一萬公民﹐但是到被底比斯所 擊敗時﹐已經不滿一千人了。
亞里士多德批評了斯巴達憲法的每一點。他說監察官往往是非常之窮﹐所以很容易 受賄賂﹔而且他們的權柄又是如此之大﹐甚至於連國王也不得不討好他們﹐所以斯巴達 的政體已經轉化成為民主制了。他告訴我們說﹐監察官們恣縱過度﹐他們的生活方式與 憲法的精神背道而馳﹐而對於普通公民的嚴厲又是那樣地不堪忍受﹐所以公民們便沉溺 於秘密的﹑非法的肉慾快樂以求逃避。
亞里士多德寫這些話的時候﹐斯巴達已經衰頹了﹔然而在有些地方他明白地說﹐他 所提到的這些罪惡是從古就有的。他的語氣是那麼乾脆而又確鑿﹐以致我們很難於不相 信他﹐而且它也符合近代由於法律過分嚴厲而得到的一切經驗。然而在人們的想象裏所 存留下來的﹐卻並不是亞里士多德筆下的斯巴達﹐而是普魯塔克筆下的神話般的斯巴達 和柏拉圖《國家篇》中的被哲學理想化了的斯巴達。許多世紀以來﹐青年人都閱讀著這 些作品﹐並且燃燒著一種想要作一個萊庫格斯或者是作一個哲人王的雄心。而理想主義 和愛好權勢相結合的結果﹐就一再地把人引入了歧途﹐並且就在今天也還是如此。
就中世紀和近代的讀者們而論﹐斯巴達的神話主要地是由普魯塔克給確定下來的。 當他寫作的時候﹐斯巴達已經是屬於浪漫的往事了﹔斯巴達的盛世距離普魯塔克的時代﹐ 正象哥倫布距離我們的時代是一樣遙遠。普魯塔克所說的一切﹐研究制度的歷史學家雖 然必須極其審慎地加以處理﹐但是對於研究神話的歷史學家來說﹐它卻具有頭等的重要 性。希臘曾經影響了全世界﹐但那往往是通過她對於人們的想象﹑理想和希望而起作用 的﹐而不是直接地通過政治的威力。羅馬建造了許多大路﹐大部分至今仍然保存著﹐羅 馬的法律是近代許多法典的根源﹐但是使得這些東西成為重要的卻是羅馬的軍隊。希臘 人雖然也是可欽敬的戰士﹐但他們並沒有徵服過﹐因為他們的軍力主要地都消耗在彼此 互相敵對上面。一直要等到半野蠻的亞歷山大﹐才把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整個的近東﹐並 使得希臘語成為埃及﹑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內陸部分的文學語言。希臘人永遠也不會完成 這種事業的﹐並不是由於他們缺乏武力﹐而是由於他們不能在政治上團結。希臘文化的 政治傳播者從來都不是希臘人﹔但正是希臘的天才激動了別的民族﹐才使得別的民族傳 播開了他們的被徵服者的文化。
對於全世界的歷史學家來說﹐重要之點並不在於希臘城邦之間的繁瑣的戰爭﹐也不 在於黨派權勢的卑鄙爭奪﹐而在於當這些簡短的插曲結束之後﹐人類所保存下來的記憶﹐ ––-這正象是我們對於阿爾卑斯山一幅輝煌日出景象的回憶﹐而山居者們卻是搏鬥過了 一場風雪交加的日子那樣。這些回憶逐漸消逝的時候﹐便在人們的心目裏留下來了某些 晨光熹微裏照耀得分外明媚的峰巒景色﹐並且始終保持著一種知識﹐那就是烏雲的背後 仍然保存著光輝﹐而且隨時可以顯現出來。在這裏面最為重要的﹐在早期基督教時代是 柏拉圖﹐在中世紀教會時期是亞里士多德﹔但是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當人們開始重視自 由的時候﹐他們卻首先轉向普魯塔克。普魯塔克深刻地影響了十八世紀的英國和法國的 自由主義者以及美國的締造者們﹔他影響了德國浪漫主義運動﹐並且主要的是以間接的 路線繼續影響著德國的思想一直到今天。他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是好的﹐在某些方面是壞 的﹔至於有關萊庫格斯和斯巴達的敘述﹐則他的影響是壞的。他所講的萊庫格斯有很大 的重要性﹐我將對它做一個簡短的敘述﹐甚至於不免有一些重複。
萊庫格斯--普魯塔克這樣說––-決心為斯巴達立法﹐於是就週遊各地以便研究各種 不同的制度。他喜歡克裏特的“非常明確而嚴厲的”法律﹐但是他不喜歡伊奧尼亞的 法律﹐那些法律是“虛浮的﹑淺薄的”。在埃及﹐他學到了把兵士和其他人民劃分開來 的好處﹐後來他旅行歸來﹐“就把它拿到斯巴達來實行﹕規定了商人﹑匠人和勞作者各 守其分﹐於是他就建立起一個高貴的國家”。他把土地平均分配給斯巴達全體公民﹐為 的是“把一切破產﹑嫉妒﹑貪婪和享受以及一切的富有和平困都驅逐出境”。他禁止用 金銀貨幣﹐只准以鐵鑄錢﹐評價值是如此之低以致於“要積存價值十個米那的款項﹐ 就會裝滿了整整一窖”。他就用這種辦法﹐掃除了“一切虛浮無益的學問”﹐因為沒有 那麼多的錢可以酬付給從事這些學問的人﹔而且他還用這一套法律使得一切的對外貿易 都成為不可能的事。修辭學家﹑妓院老闆和珠寶商人都不喜歡鐵錢﹐於是就都躲開了斯 巴達。然後他又規定全體公民都須在一起吃飯﹐大家都吃一樣的飯。
萊庫格斯﹐也象別的改革者一樣﹐認為兒童教育是“一個變法者所應該加以確定的 最主要﹑最重大的事”﹔而且他也象一切以追求軍事力量為主要目的的人們一樣地急於 增加出生率。“少女們赤身袒裸著在青年男子的面前進行遊戲﹑運動和跳舞﹐都是要引 誘青年男子們去結婚﹕他們並非象柏拉圖所說的那樣﹐是被幾何學的推理所說服的﹐而 是由於男歡女悅地互相愛戀才結婚的”。習慣上﹐在最初幾年裏總是把結婚當成一樁祕 密的事情﹐“雙方仍然在繼續著熾熱的戀愛﹐彼此的渴慕與日俱新”––-這至少是普魯 塔克的見解。他又解說道﹐一個人如果年老但有著年輕的妻子﹐而他容許自己的妻子和 別的青年男人生孩子的話﹐這個人是不會被人想得很壞的。“一個正直的人愛上了別人 的妻子﹐這種事也是合法的。……他可以請求她的丈夫讓他和她同床﹐使他得以開墾這 塊豐富的土地﹐並且播下寧馨佳兒的種子”。這裏是決不會有愚蠢不堪的嫉妒的﹐因為 “萊庫格斯不願意讓孩子屬於任何私人所有﹐孩子應該是屬於公共的﹕由於這種原因﹐ 萊庫格斯也願意那些將來要成為公民的人們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生育的﹐而只有最正直的 人才能生育他們。”他繼續解說道﹐這正是農夫對自己的家畜所採用的原則。
一個孩子生下來之後﹐父親就把他抱到家族長老的面前去加以檢查﹕如果孩子健康﹐ 就交還給父親養育﹔如果孩子不健康﹐就把他拋棄到深水潭裏去。孩子們從一開始就受 嚴格的鍛煉﹐這在有些方面是好的––-例如不把孩子們裹在繃布裏。到了七歲﹐男孩子 就要離開家庭安置到寄宿學校裏﹐他們分成若干組﹐每組都選出一個懂事而勇敢的孩子 來發號施令。“至於學習﹐他們學的只是對他們有用的東西﹕其餘的時間他們便來學習 怎樣服從﹐怎樣忍受痛苦﹐怎樣擔負勞動﹐怎樣在戰鬥中克敵制勝”。他們大部分時間 都赤身裸體地在一起遊戲﹔到了十二歲以後﹐他們就不穿外衣﹔他們經常是“骯髒又齷 齪”的﹐除了一年之中的某幾天而外﹐他們從來都不洗澡。他們睡在草床上﹐到了冬天 他們就用絨花和草摻在一起。人們教導他們去偷東西﹐但如果被捉到了是要受懲罰的﹐ ––-不是因為偷竊﹐而是因為偷得太笨拙。
同性愛﹐無論男性的或女性的﹐在斯巴達都是一種公認的習慣﹐並且是對青春期男 孩子的教育中的正式一部分。一個男孩子的情人可以因這個男孩子的行為而有功或受過﹔ 普魯塔克敘述過有一次一個男孩子因為在戰鬥中受了傷而喊叫起來﹐於是他的情人便因 為這個男孩子的怯懦而受到監禁。一個斯巴達人﹐在他一生的任何階段都是沒有什麼自 由可言的。
他們的紀律和生活秩序就在他們完全成人以後﹐也還繼續保持著。任何人想要隨心 所欲地生活都是不合法的﹐他們在自己的城邦之內就仿佛是在一座軍營裏﹐每個人都知 道自己在這裏所能被允許的生活是什麼﹐在自己的崗位上所必須做的事情又是什麼。總 之﹐他們都有著這樣一種心情﹐即他們生來不是為他們自己而服務的﹐而是為他們的國 家而服務的。……萊庫格斯給他的城邦所帶來的最美好﹑最幸福的東西之一﹐就是他使 他的公民們享有大量的休憩和閒暇﹐僅只禁止他們不得從事任何卑鄙邪惡的勾當﹕而且 他們也無須操心想要發財致富﹐在那兒財貨是既無用也不被人重視的。因為有希洛特 ﹙這些都是戰爭中的俘虜﹚為他們耕田﹐並且每年要向他們繳納一定的租賦。
普魯塔克繼續說到一個故事﹐有一個雅典人因為遊手好閒而受到懲罰﹐有一個斯巴 達人聽見這件事情就叫起來說﹕“帶我去看看這個人吧﹐他因為生活得高貴﹐象一個君 子﹐所以受了處罰”。 萊庫格斯﹙普魯塔克繼續說﹚﹕“是在這樣地訓練他的公民﹐從而使他們既不會想 要單獨生活﹐也不可能單獨生活﹐而是處於彼此結合的生活狀態﹔他們永遠是大家集體 地在一片﹐正好象是蜜蜂環繞著它們的蜂王一樣”。
斯巴達人不許出外旅行﹐外國人除因事而外﹐也不許進入斯巴達﹐因為他們害怕外 國的風尚會敗壞拉西第蒙人的德行。
普魯塔克提到﹐斯巴達人的法律允許他們隨時可以任意屠殺他們的希洛特﹔但是普 魯塔克卻不相信可以把這樣可惡的事情歸咎於萊庫格斯。“因為我不能相信萊庫格斯會 創立或制訂這樣萬惡的法律﹕因為根據他在其他的一切行為裏所經常表現的仁慈和正義﹐ 我想象他的性格是溫存的﹑仁愛的”。除了這一件事情而外﹐普魯塔克對於斯巴達的憲 法只有讚揚而毫無異詞。
從下章中有關柏拉圖對於自己的烏托邦的敘述裏﹐斯巴達對於柏拉圖的影響是顯而 易見的﹔我們現在就要特別談到柏拉圖。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当“唯物”遇到“唯心”—当代中国的唯物主义问题
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
现代中国人接受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物质决定意识以及无神论作为绝对真理被普及灌输。这就是为什么向普通人传教时会有很多障碍,人们总喜欢以自己旧有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作为真理去衡量新的观念。要完全清除所有唯物主义观念不是简单的事,在哲学不清晰的情况下,仍会有很多奉献者认同物质决定意识这种观念,在不触及一些旧有观念的同时学习完全相对的哲学观念也许是容易让人接受一些,但结果是带来对哲学的模糊理解。
或许有些人视使用“意识”为引起某些问题的原因,但任何人理性地总结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一点,选择 “唯物”还是“唯心”,当中国普遍根深蒂固的唯物主义思想遇到相反的唯心主义必然会引起内在思想的斗争,是去转变人们固守地错误观念还是逃避这一问题,这是大陆奉献者面临的考验。但逃避肯定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边讲一门哲学边逃避面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也说明奉献者本身对哲学还没有清楚明确的把握,因此不能够有理有据地引导人们走出误区。
任何了解一些基本的哲学应该清楚,任何有神论及佛教都毫无例外的属于唯心主义,因为是神创造了物质世界,所以意识是本原。圣帕布帕德当然了解哲学上这一基本问题,他在《博伽梵歌原义》的导言中就提到:生物与至尊的伊士瓦尔在一方面是相同的,即:主的意识和生物的意识都是超然的。意识并不是生物与物质接触的产物。这种概念是错误的。认为意识是物质在某种情况下组合发展出来的理论,不被《博伽梵歌》所认可。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整个物质宇宙的存在,除了被视为物质的主的外在能量,就是视为意识的主的内在能量和边际能量,是两者相互作用下的展示。如果一定要翻译成知觉,那么有谁知道“知觉是物质在某种情况下组合发展出来的理论”?这就无法让大众理解,必然也会造成大众对韦达哲学的错误理解,如果奉献者也只是阅读“知觉”的书,不知道“意识”的丰富内涵,在很多问题上也不能准确的理解把握,模糊不清的哲学理解必然会带来行动上的偏差。如果说使用“意识”无法让人明白我们的哲学,不如说我们自己都还未曾真正明白,自己都不明白当然也无法让别人也明白。
当代中国人都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不断教育下成长,唯物主义观念扎根在意识深处,尤其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深受文革斗争的影响,很容易谈“意识”而色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思想里的观念受到物质意识的污染了。
笔者小时候与家人游普陀山,看到同去的大人烧香拜佛,头脑里马上浮现大大的四个字:封建迷信。每个人都可以静观自己的思想历程,看到物质意识的影响真的无处不在,对世界懵懂无知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形成宗教信仰和科学对立的错误思想观念。而后在大学首次直面佛教徒时,不无例外的还是抱着旧有的观念,认为反正不知道有没有来世,这一世过好就行了。幸好受困于生活的痛苦,还知道看书寻找原因,才慢慢看出“封建迷信”原来才是有用的道理。接受了佛教,但接受神的概念,又不是一个容易的事了,虽然经常上教堂,但若不是主在生活中给予的磨难,哪肯轻易臣服。虽然很幸运最后寻找到了韦达真理,但那从小受各种思想观念、家庭、社会生活影响了的混乱物质意识状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净化的。
起初遭遇“意识”和“知觉”的问题时,是刚接触不深的时候,当有人问起“知觉”和“意识”哪个更好,本人也很自然的马上说到肯定是“知觉”好,因为意识容易让人想到“意识形态斗争”。做为一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这些思想意识是普遍根深蒂固的,再加上之前看过些奥修的书,里面总是谈到“觉知”,就感觉“知觉”和“觉知”差不多,这些更代表修行。其实当时对什么是奎师那意识根本还是一团无知,仅仅是凭所谓的直觉——以已经获得的狭隘的知识和有限的经验为依据,未经逻辑推理的直观,错误思想意识之上的自以为是的判断。
因为自身也从那些思想观念中经历过来,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奉献者普遍喜欢使用“知觉”反对“意识”,可统称为中国奉献者对“意识”一词的集体意识,造就这一普遍意识的原因就是受唯物教育和政治思想的影响,自然地对“意识”产生回避、抵触的心理,再加上坚持者不断强化和扩大这种意识,围绕着意识和知觉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意识影响,象一团乌云一样笼罩着中国传教事业。
虽然使用“意识”是很容易让中国人因旧有的错误意识而无法正确面对哲学,产生冲突和阻碍,但选择“知觉”并逃避面对“意识”并无法逃避唯物和唯心的根本对立。如果一个奉献者学习了很多经典知识,仍然认同“意识是物质存在的产物”,那么他对韦经知识还没有真正的了解。如果奉献者都不能坦然明了的解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那么我们的哲学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
做一名奉献者的确不那么容易,每天忙于从事各项服务,学习韦达经典都来不及,更没有时间关心奉献服务之外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知识发展变化不能洞悉多少。但在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和带来的影响,不仅能感受到这整个社会焦躁不安,奉献团队也有着相似的焦躁不安。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的目标,而难以容忍那些会使我们走下坡路的因素。人们带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时,由于各自都期望过高,要求对方心甘情愿地参与到他或她圈定的活动中去,那么一场以自我为中心的战斗便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中国奉献者团体中的意识知觉之争也不外乎是这种战斗的典型展示,虽然韦达的哲学是超然的,但每个来学习的人并不是马上就都具备纯粹的奎师那意识了,喀历年代的影响无处不在,奉献者团队并不是可以唯一幸免的神圣之地。
当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弊病能归结到人的焦躁不安和有所企求时,那么,与人交往方面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我们最终会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目标,意识到生命当中体验的真正涵义。当我们充分把握这种体验,我们就迈向一个新的境界。奉献者应该把意识知觉之争等出现在传教事业中的种种问题当作实践体验的一个良机,善用机会去运用所学韦达哲学理解它们出现的意义及用奎师那意识去解决问题。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人们越来越堕落沉迷于感官享乐,也要看到在这社会之上的精神变革。时代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政府的思想策略也在不断变化,从改革开放到近两年大力提倡“创建和谐社会”。街头或报纸宣传悄然流行“感恩”一词;服务意识在各大企业不断被强调培养;励志、成功学、创富、开发潜意识、管理营销等等书籍或培训层出不穷……虽然这些不是宗教性质的,而是精神性质的,但从灵性的角度更容易看出,这个社会从不同的方面都在强调培养良好品质的重要性,成功或幸福取决于心态,心态决定了命运,个体和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服务、牺牲或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整个社会的焦躁不安和有所企求,也带动着人们心灵的渴求和体验。 世界许多有识之士都在谈论,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并被迫作出抉择:或者取得新的奇迹;或导致最后的灾难。事情的迫切性和现实性在于:随着人类已经能在技术上任意塑造或毁灭自己的未来(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和核武器、生物武器的发展)一种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哲学反思已经变得极为重要。它会极大地影响整个人类历史,这是关系人类命运、生死存亡的关键。
我们可以觉察到一种意识的复兴,觉察到有关人类生存意义的某种新现象。当众多的个人在一个阶段有了不同的意识,随着人数的增长,终会带来大众的觉醒。一旦达到这个更高的层次,整个文化就会开始重视那些自然科学、人文教育、宗教哲学的巧合体验。大多数人就会思索,人类生活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神秘进程。如果在同一个阶段,有众多的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们也就会逐渐意识到终极真理的存在,那些真理也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昭然于世。
这种意识的复兴必然极大的改变人类文化,造就社会的更新,有古老的手稿预言人类社会有一次巨大的变革,而圣帕布帕德也预言:奎师那意识运动将因为在最危险、最黑暗的时刻拯救了众生而载入史册。他的书将成为未来一万年的法律书。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我们已经站在这种意识复兴的潮流中,我们能够做的是将奎师那意识揭示给大众,让大众至下而上的意识探索和神的绝对意识连结起来,人们普遍接受奎师那意识必将改变这个社会,圣帕布帕德的预言就会实现,人类社会也将从追求物质发展转为追求精神发展,这一天并不遥远。
现在连基础的星相学都在显示着这一未来,比如重要的一个海王星,海王星会影响潜意识的最深处及精神力量,人类一些不自觉的、根深蒂固的观念,都是受到海王星的支配。海王星所带给人类的是眼睛所看不见的吉凶以及思想方面影响力。海王星的守护星是双鱼座,代表直觉或幻想,它是影响世代的三颗现代行星中最强大的一颗。
约在公元二千年左右,海王星会进入水瓶座,代表人类真正迈入水瓶座时期。这段期间,建立在人文主义再启蒙基础上的新文明将会诞生。在科学上,新形式的能源及科技将被发现并应用。这些文明的现象,代表人类将进入圣经中所揭示的千年以上的和平时代,人类的直觉能力和透视能力将有高度发展,在现实实际的生活中,也能发挥不分彼此的博爱精神,互相帮助。2012年海王星进入双鱼座之后,将继续维持水瓶座时期以来的长久和平。这段时间内,人类将有机会一探灵魂深不可知的力量,并会发展出更高的音乐、艺术形式;医疗的能力也曾向前迈进一大步。水瓶座创造精神的最高理想将在这个时候出现,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及精神领袖也会在此时出生。2012年也是古玛雅文明预言本次人类文明结束的日子,此后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文明。
政治思想教育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奉献者更不应该守着旧有的错误意识不放,也应该学着改变自己的心态,也要有改革开放自己思想里的观念,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变化很多、变化很快,人们对“意识”的看法也没有停留在“斗争”这一点上。党和国家的上层意识形态研究专家都提出要不断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统一认识,努力倡导先进的思想意识,整合意识心态领域的分歧,主流意识形态要有包容性。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创新,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我们不能坐着等世界转,”哲学家布鲁托(Beatrice Bruteau)说,“等变革发生时才跟着变,等革命来带我们到新方向。我们自己就是未来。我们就是革命。”奉献者应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意识的变革当中,而这种意识的潮流总是从西方先传到台湾然后进入大陆,没有人可以否认台湾总引领着中国的某些思想文化科技的潮流。作为奉献者肩负着主柴坦亚的使命,更是这场意识变革中的关键,所以更要觉醒过来,要有紧迫感和时代责任感,去推动大众对圣帕布帕德书籍的接受,把神意识带给更多准备好的人,更要以身作则的展示这一月亮恩泽的光芒,全人类最大的福祉!
围绕物质和意识这两种基本存在,各类学科研究、宗教文化对“意识”都谈论很多,潜意识开发运用也渐为普及,这些都是触手可及的意识潮流。如果奉献者乐于了解一些新事物,必然会欣喜的看到那些走在前沿的有识之士,只要揭开一层面纱就能客观理性的接受奎师那意识。
当“唯物”遇到“唯心”,是困境也是机遇,考验着我们对奎师那意识哲学的了解和实践,没有人能够随心所欲的行事,我们要感谢那些曾经折磨我们的人和事,教会我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灵修生活。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灵修的进步也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意识的强度。不要失去对未来的憧憬希望,那是信心之光,不要活在埋怨指责、冷漠猜忌的阴暗心态当中,物质的束缚自然就像是一堆无法再燃烧的灰烬。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战斗,试着体验什么是奉献和牺牲,为什么爱在于给予?究竟我们要坚持的是什么,不想放弃的是什么?终有一刻,我们会在内心明白奎师那的超然安排是什么。
当“唯物”遇到“唯心”,当“意识”改变“知觉”,你有理解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吗?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那意识就是奎师那意识!奎师那是一切原因的原因!
2009年3月2日星期一
第二篇 第十一章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題目。對有許多人﹐可以肯定說我 們知道得很少﹔對另有許多人﹐可以肯定說我們知道得很多﹔但是對於蘇格拉底﹐就無 從肯定我們知道得究竟是很少還是很多了。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出身於雅典中產之家的 公民﹐在辯論之中度過了一生﹐並向青年們教授哲學﹐但不是象智者那樣為了錢。他確 實是受過審判﹐被判死刑﹐並於公元前399年就刑﹐年約七十歲。他無疑地是雅典的一個 著名人物﹐因為亞裏斯多芬尼在《雲》的劇本裏描寫過他。但是除此而外﹐我們便完全 糾纏於眾說紛紜之中了。他的兩位弟子色諾芬和柏拉圖﹐都給他寫過捲帙浩繁的記述﹔ 但兩人所敘述的卻大為不同。而且即令兩人的說法一致時﹐伯奈特已經提示過﹐那也是 色諾芬抄襲柏拉圖的。對兩人的說法不一致處﹐有人是相信色諾芬﹐也有人相信柏拉圖﹔ 還有人是兩種說法都不相信。在這樣一場危險的爭論裏﹐我並不冒險來擁護某一方﹐但 我將簡明地提出各種不同的觀點。
我們先談色諾芬﹔色諾芬是個軍人﹐頭腦不大開明﹐他的觀點大體上是因襲保守的。 色諾芬感到痛苦的是﹐蘇格拉底竟然被控為不虔敬和敗壞青年﹔和這些人相反﹐他竭力 主張蘇格拉底是非常虔敬的﹐而且對於受過他影響的人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他的思想 看來決不是顛複性的﹐反而是頗為沉悶而平凡。這種辯護未免太過火了﹐因為它並沒有 說明人們為什麼仇視蘇格拉底。伯奈特說﹕﹙《從泰勒斯到柏拉圖》第149頁﹚“色諾芬 給蘇格拉底做的辯護真是太成功了。假如蘇格拉底真是那樣﹐他是決不會被處死刑的。”
曾有一種傾向﹐認為色諾芬所說的一切都一定是真實可信的﹐因為他缺少可以想象 任何不真實的事物的那種聰明。這是很靠不住的一種論證方法。一個蠢人複述一個聰明 人所說的話時﹐總是不會精確的﹐因為他會無意中把他聽到的話翻譯成他所能理解的語 言。我就寧願意讓一個是我自己的死敵的哲學家來複述我的話﹐而不願意讓一個不懂哲 學的好朋友來複述我的話。因此﹐色諾芬說的話若是在哲學上包含有任何困難之點﹐或 者若是其目的只在於證明蘇格拉底的受刑是不公正的這一論點﹐我們便不能接受色諾芬 的話了。
然而﹐色諾芬的某些回憶卻是非常令人信服的。他敘說過﹙柏拉圖也敘說過﹚蘇格 拉底是怎樣不斷地在研究使有才能的人能夠當權的問題。蘇格拉底會問這樣的問題﹕ “如果我想修鞋﹐我要去找誰呢﹖”對這個問題﹐一些坦率的青年就回答說﹕“去找鞋 匠啊﹐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又會提到木匠﹑銅匠等等﹐於是最後便問到這樣的問題﹕ “誰應該來修理國家這只船呢﹖”當他與三十僭主發生衝突的時候﹐三十僭主的領袖﹐ 那個曾向他求過學並熟知他的方法的克利提斯﹐便禁止他繼續教導青年們﹐而且還對他 說﹕“不用再講你那套鞋匠﹑木匠和銅匠了。由於你反複不休地提他們﹐現在他們已經 被你講爛了”﹙色諾芬《回憶錄》﹐捲1﹐第2章﹚。這件事發生於伯羅奔尼蘇戰爭結束 之後﹐斯巴達人建立了短期的寡頭政府的時候。但是雅典在大部分的時期都是民主制﹐ 民主到連將軍也要經過選舉或抽籤的地步。蘇格拉底就遇到過一個青年想作將軍﹐蘇格 拉底勸他最好學一些戰爭的技術。這個青年於是就出去學了些簡單的戰術學課程。他回 來以後﹐蘇格拉底帶諷刺地誇贊了他幾句﹐就又打發他去繼續學習﹙同書﹐捲3﹐第1章﹚。 蘇格拉底又送另一個青年去學習理財之道。他對許多人﹐包括國防部長在內﹐都採取這 種辦法﹔但是人們終於認定用鴆死他的辦法來使他沉默﹐要比彌補他所指責的種種罪惡 還要更容易些。
至於柏拉圖有關蘇格拉底的敘述﹐則貧困難就與色諾芬的情形全然不同了﹔那就是﹐ 我們很難判斷柏拉圖究竟有意想描繪歷史上的蘇格拉底到什麼程度﹐而他想把他的對話 錄中的那個叫蘇格拉底的人僅僅當作他自己意見的傳聲筒又到什麼程度。柏拉圖除了是 哲學家而外﹐還是一個具有偉大天才與魅力而又富於想象的作家。沒有一個人會設想﹐ 就連柏拉圖本人也並不認真地認為﹐他的《對話錄》裏的那些談話是真象他所記錄的那 樣子進行的。但無論如何﹐在早期的對話裏﹐談話是十分自然的﹐而且人物也是十分令 人信服的。正是由於作為小說家的柏拉圖的優異性﹐才使人要懷疑作為歷史學家的柏拉 圖。他筆下的蘇格拉底是一個始終一貫而又極其有趣的人物﹐是一個遠非大多數人所能 創作出來的人物﹔但是我以為柏拉圖卻是能.夠.創作出他來的。至於他究竟是否創作了 蘇格拉底﹐那當然是另外一個問題。
通常認為具有歷史真實性的一片對話便是《申辯篇》。這一片據說是蘇格拉底受審 時為自己所做的辯護詞––當然﹐並不是一片速記記錄﹐而是若干年後柏拉圖在記憶裏 所保存下來的東西﹐被他彙集起來並經過了文藝的加工。審判時柏拉圖是在場的﹐並且 似乎很顯然﹐他所記錄下來的東西就是他記得蘇格拉底所說的那.種.東西﹐而且大體上 他的意圖也是要力求符合歷史的。這片對話﹐儘管有著各種局限性﹐卻足以給蘇格拉底 的性格刻劃出一幅相當確切的形象。
蘇格拉底受審的主要事實是無容置疑的。判決所根據的罪狀是﹕“蘇格拉底是一個 作惡者﹐是一個怪異的人﹐他窺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壞的說成是好的﹐並且以這一切 去教導別人。”對他仇視的真正理由––差不多可以肯定地說––乃是人們認為他和貴 族派有勾結﹔他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屬於貴族派的﹐而且其中當權的幾個已經證明是極有 危害性的。然而﹐由於大赦的緣故﹐這種理由便不能公開提出來了。法庭大多數都判決 他有罪﹐這時按照雅典的法律﹐他可以要求某種較死刑為輕的處罰。法官們如果認為被 告有罪的話﹐他們就必須在判決的定讞和被告方面所要求的懲罰兩者之間作出選擇。因 此﹐若能提出一種法庭認為適宜而可以加以接受的相當重的處罰的話﹐那是會對蘇格拉 底有利的。然而他提出來的卻是處以三十個米尼的罰金﹐這筆罰金﹐他的幾個朋友﹙包 括柏拉圖在內﹚都願意為他擔保。這種處分是太輕了﹐以至於法庭大為惱怒﹐於是便以 比判決他有罪時更大的多數判決他死刑。他無疑地是預見到了這種結局的。顯然他也並 不想以看來是承認自己有罪的讓步﹐來避免死刑。檢查官有安尼圖斯﹐一個民主派的政 治家﹔有美立都﹐一個悲劇詩人“年青而不著名﹐有著細長的頭髮﹐稀疏的鬍鬚﹐和一 個鷹鉤鼻”﹔還有李康﹐一個沒沒無聞的修詞家﹙見伯奈特《從泰勒斯到柏拉圖》﹐第 180頁﹚。他們堅持說﹐蘇格拉底所犯的罪是不敬國家所奉的神並宣傳其他的新神﹐而且 還以此教導青年﹑敗壞青年。
我們無須再在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對於真實的蘇格拉底騙人的關繫這個不可解決 的問題上自尋煩惱﹐讓我們來看柏拉圖是怎樣使蘇格拉底答複這次控訴的吧。蘇格拉底 一開始就控訴他的檢查官是逞辯﹐並且反駁別人指責他自己的逞辯。他說他所具有的唯 一辯才﹐就是真理的辯才。而且如果他是以他所習慣的態度講話﹐而不是以“一套雕詞 琢句的演說詞”來講話﹐他們也不必對他發怒。他已經是七十開外的人了﹐而且從來 不曾到法庭上來過﹔因此﹐他們必須原諒他的不合法庭方式的講話。
他繼續說﹐除了正式的起訴者而外﹐他還有一大堆非正式的起訴者﹐那些人從這些 法官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起﹐就到處“宣揚著有一個蘇格拉底﹐他是個有智慧的人﹐他 思考著天上並探究到地下的事﹐而且把壞的東西說成是好的。”他說﹐人們以為這樣的 人是不相信神的存在的。公共輿論提出的這種老一套的指責要比正式的判決更危險得多﹐ 尤其危險的是除了亞裏斯多芬尼以外﹐他並不知道這些話是從什麼人那裏來的。在答 複這種老一套仇視他的種種根據時﹐他指出他自己並不是一個科學家––“我與物理學 的探討毫無緣分”––而且他不是一個教師﹐他並不以教學掙錢。他接著嘲笑了智者們﹐ 不承認智者們具有他們所自詡的知識。然則﹐“我之所以被人稱為有智慧並且背著這種 惡名的理由是什麼呢﹖”
事情是有一次有人向德爾斐神壇求問﹐有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德爾斐神壇 答稱再沒有別人了。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是完全困惑住了﹐因為他自己一無所知﹐而神 又不能撒謊。因此﹐他就到處訪問以智慧出名的人﹐看看他是否能指證神是犯了錯誤。 首先他去請教一位政治家﹐這位政治家“被許多人認為是有智慧的﹐可是他卻自認為還 更有智慧。”蘇格拉底很快就發見這個人是沒有智慧的﹐並且和藹地而堅定地向他說明 了這一點﹔“然而結果是他恨上了我”。隨後蘇格拉底又去請教詩人﹐請他們講解他們 作其中的各個篇章﹐但是他們卻沒有能力這樣做。“於是我便知道詩人寫詩並不是憑智 慧﹐而是憑一種天才與靈感”。於是他就去請教工匠﹐但是發見他們也一樣地使人失望。 他說﹐他在這段過程中結下了許多死敵。最後他結論說﹕“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他的 答複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沒有什麼價值的或者全無價值的﹔神並不是在說蘇格拉底﹐他 僅僅是用我的名字作為說明﹐象是在說﹕人們啊﹗惟有像蘇格拉底那樣知道自己的智慧 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這種對於自命為有智慧的人所進行的揭 發工作耗盡了他的全部時間﹐使他淪於極端的貧困﹐但是他覺得為神諭而作見證乃是一 樁責任。
他說﹐富有階級的青年無事可做﹐都高興聽他揭露別人﹐並且進而也照這樣做﹔這 就增加了他的敵人的數目。“因為他們不喜歡承認他們所自詡的知識被人揭穿。”這些 就是第一類起訴者的情形。
蘇格拉底於是就進而詰問他“那位自稱是好人和真正愛國者”的檢查官美立都。蘇 格拉底問道﹐誰是改.善.青年的人。美立都最初提出是法官﹔然後﹐在逐步緊逼之下﹐ 就不得不說除了蘇格拉底而外﹐每一個雅典人都是改善青年的人﹔於是蘇格拉底便祝賀 雅典城的好運道。其次﹐他又指出跟好人要比跟壞人更好相處﹔因此﹐他決不會如此之 愚蠢﹐以至於有.意.要敗壞他的同胞﹔但如果他是無意地﹐那末美立都就應該教導他﹐ 而不應該控訴他。
起訴書說蘇格拉底不僅否認國家的神﹐而且還宣揚他自己的那些神﹔然而美立都卻 說蘇格拉底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並且說﹕“他說太陽是石而月亮是土”。蘇格拉底 答道﹐美立都大概以為自己是在控訴阿那克薩哥拉了吧﹐阿那克薩哥拉的見解是花上一 個德拉克瑪就可以在劇場裏聽得到的﹙指幼利披底的戲劇﹚。蘇格拉底當然指出了徹底 無神論這種新的控訴是與起訴書相矛盾的﹐然後他就談到比較一般的論點上來。
《申辯篇》其餘部分的調子主要地是宗教的。他當過兵﹐並曾遵照命令堅持他的職 守。現在“神命令我履行一個哲學家探討自己和探討別人的使命”﹐而現在要放其他的 職守﹐那就會象在戰鬥中放棄職守是一樣地可恥了。怕死並不就是智慧﹐因為沒有一個 人知道死會不會是更好的事。如果以不再繼續他已往所做的那種思考為條件而允許他活 命的話﹐他就要回答說﹕“雅典人啊﹗我尊敬你們﹑愛你們﹐但是我將服從神而不服從 你們﹔而且只要我還有生命和力量﹐我就決不停止實踐哲學與教導哲學﹐並勸勉我所 遇到的每一個人。……因為我知道這是神的命令﹔而且我相信﹐在這個國家裏從沒有出 現過比我對神的服役更好的事了”。他繼續說道﹕
我還有些話要說﹐對這些話你們會要喊叫起來的﹔但是我相信﹐聽我說話是會對你 們有好處的﹐因此我請求你們不要喊叫起來。我願你們知道﹐如果你們殺了象我這樣一 個人﹐你們就損害了你們自己更有甚於你們損害我。沒有什麼能損害我﹐不管是美立都 還是安尼圖斯––他們都不能夠﹐因為一個壞人是不許損害一個比自己更好的人的。我 不否認安尼圖斯也許可以殺死我﹐或者流放我﹐或者剝奪我的公民權利﹔而且他可以想 象﹐並且別人也可以想象﹐他加給了我很大的損害﹕但是我卻不同意這種想法。因為象 他這種行為的罪過––不正義地剝奪別人生命的這種罪過––乃是要更大得多的罪過。
他說﹐他之所以申辯乃是為了他的審判官而不是為了他自己。他是被神派遣到這個 國家裏來的一個牛虻﹐而且再找一個象他這樣的人是不大容易的。“我敢說你們會感到 惱怒的﹙就象一個突然從睡夢中被驚醒的人那樣﹚﹐並且你們以為你們可以象安尼圖斯 所建議的那樣輕而易舉地把我打死﹐然後你們便可以安穩地度過你們的餘生﹐除非是神 照顧你們﹐又給你們再派來另一個牛虻”。
他為什麼只在私下談論﹐而不對公共事務提出忠告呢﹖“你們在許多時候﹐在不同 的地方﹐曾聽我說過有一個神諭或者靈異降臨於我﹐也就是美立都起訴書中所嘲笑的那 個神。這個靈異是一種聲音﹐最初它降臨於我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孩子﹔它總是禁止我﹐ 但從來不曾命令我﹐去做任何我要做的事。阻止我去做一個政治家的也是它”。他繼續 說﹐在政治上沒有一個誠實的人是能夠長命的。他舉出他自己無可避免地捲入公共事務 中的兩次例子﹕第一次是他反抗了民主制﹔第二次是反抗了三十僭主﹐這兩次當權者的 行動都是非法的。他指出﹐出席的人裏面有很多是他從前的學生和學生的父兄們﹐而起 訴書提不出這些人中有哪一個人能見證他敗壞過青年﹙這一點差不多是一個辯護律師在 《申辯篇》裏所能認可的唯一論據﹚。他拒絕遵循慣例﹐把他哭哭啼啼的兒女帶到法庭 上來以軟化法官們的心﹔他說這種景象會使得被告者和整個城邦都同樣地顯得可笑。他 的工作乃是要說服法官﹐而不是請求他們開恩。
在宣判以及否決了那處以三十個米尼的另一種可能的懲罰而後﹙關於這另一種懲罰﹐ 蘇格拉底曾提名柏拉圖作為他的保人之一﹐並且柏拉圖也出席了法庭﹚﹐蘇格拉底就做 了最後的一次講話。
而現在﹐你們這些給我定罪的人啊﹐我願意向你們預言﹔因為我就要死去﹐而人臨 死的時候是賦有預言的能力的。因而我要向你們這些殺害我的兇手們預言﹔我死去之後﹐ 立刻就有比你們加之於我的更重得多的懲罰在等待你們。……如果你們以為你們用殺人 的辦法就能防止別人譴責你們的罪惡生活﹐那你們就錯了﹔那是一種既不可能而又不榮 譽的逃避辦法﹐最容易最高貴的辦法並不是不讓別人說話﹐而是要改正你們自己。
然後他就轉向那些投票贊成開釋他的法官們﹐對他們說﹐在他那天所做的一切中﹐ 他的神諭始終沒有反對他﹐雖然在別的場合他的神諭是常常中途打斷他說話的。他說﹐ 這就是“一種預示﹐預示著我遭遇的事情是件好事﹐而我們之中認為死是一件壞事的人 乃是錯誤的”。因為死要末就是一場沒有夢的睡眠﹐––那顯然很好﹐––要末就是靈 魂移居到另一個世界裏去。而且“如果一個人能和奧爾弗斯﹑和繆索斯﹑和赫西阿德﹑ 和荷馬談話﹐那他還有什麼東西不願意放棄的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讓我一死再
死吧﹗”在另一個世界裏﹐他可以和其他遭受不正義而死去的人們談話﹐而尤其是他可 以繼續他對於知識的追求。“在另一個世界裏﹐人們不會因為一個人提出了問題﹐就把 他處死的﹐絕對不會的。而且除了比我們更加幸福而外﹐他們還是永遠不死的﹐如果關 於那裏的說法都是真的話。”……
“死別的時辰已經到了﹐我們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們去活。哪一個更好﹐ 唯有神才知道了。”
《申辯篇》給某一種類型的人描繪出了一幅明晰的圖畫﹕
一個非常自信的人﹐頭腦高超而不介意於世俗的成敗﹐相信自己是為一個神聖的聲 音所引導﹐並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確生活的最重要的條件。除了最後這一點而外﹐ 他是很象一個基督教的殉道者或者一個清教徒的。從他最後那一段談論死後事情的話裏﹐ 使人不可能不感到他是堅決相信靈魂不朽的﹔而他口頭上所表示的不確定﹐只不過是假 定而已。他並不象基督徒那樣﹐因為害怕永恆的受苦而煩惱﹕他並不懷疑﹐他在另一個 世界的生活將是一種幸福的生活。在《斐多篇》裏﹐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還提出過信 仰靈魂不朽的理由﹔究竟這些是否就是曾經影響了歷史上的蘇格拉底的理由﹐那就無從 肯定了。
似乎沒有任何疑問﹐歷史上的蘇格拉底的確是宣稱自己被神諭或者命運之神﹙daim on﹚所引導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稱之為良心的聲音的那種東西﹐還是那對蘇格 拉底來說乃是一個真.正.的聲音﹐我們就無從知道了。聖女貞德是受到聲音的鼓舞的﹐ 那原是精神不健全的一種普通形態。蘇格拉底可能患有癲癇性的昏迷病﹐至低限度這似 乎是對於有一次在他服兵役時所發生過的那類事情的自然解釋﹕
有一天早晨蘇格拉底在想著一件他不能解決的事﹔他又不願意放下這件事﹐所以他 不斷地從清早想到中午﹐––他站在那裏一動也不動地在想著﹔到了中午人們就注意其 他來了﹐來來往往的人傳說著蘇格拉底從天一亮就站在這裏想事情。最後﹐晚飯以後天 黑下來﹐有幾個伊奧尼亞人出於好奇﹙我應該說明這件事的發生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 就搬來他們鋪蓋﹐睡在露天裏﹐為的是要守著蘇格拉底﹐看他究竟會不會站一整夜。他 就站在這裏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來﹐他向太陽做了祈禱﹐才走開了。﹙《筵話 篇》﹐220﹚
這種情形﹐在較輕的程度上﹐是蘇格拉底常有的事。《筵話篇》一開頭就說到﹐蘇 格拉底和亞裏士托德姆一片去赴宴會﹐但是蘇格拉底一陣出神就落在後頭了。當亞裏士 托德姆到達的時候﹐主人阿迦敦就問道﹕“你把蘇格拉底怎麼了﹖”亞裏士托德姆大吃 一驚﹐發見蘇格拉底原來並沒有和他在一片﹔他們便派一個奴隸去找蘇格拉底﹐才發見 他站在鄰家的廊柱下。這個奴隸回來說﹕“他呆呆地站在那裏﹐我叫他的時候﹐他一動 也不動”。那些知道蘇格拉底的人就解釋說﹕“他有這種習慣﹐隨時隨地會站下來﹐並 且無緣無故地出神。”於是他們就不再問蘇格拉底了﹐等到宴席已經過了一半蘇格拉底 才走進來。
任何人都同意蘇格拉底是很醜的﹔他有一個扁鼻子和一個大肚子﹔他比“薩提爾滑 稽戲裏的一切醜漢﹙Silenus﹚都還醜”﹙色諾芬《筵話篇》﹚。他總是穿著襤褸的舊衣 服﹐光著腳到處走。他的不顧寒暑﹑不顧飢渴使得人人都驚訝。阿爾西拜阿底斯在《筵 話篇》裏曾描敘蘇格拉底服兵役的情形說﹕我們的供應被切斷了﹐所以就不得不枵腹行 軍﹐這時候蘇格拉底的堅持力真是了不起﹐––在戰爭其中常常會發生的這類情勢之下﹐ 他不僅比我﹐而且比一切人都更卓絕﹕沒有一個人可以和他相比。……他忍耐寒冷的毅 力也是驚人的。曾有一次嚴霜﹐––因為那一帶的冬天著實冷得可怕﹐––所有別的人 不是躲在屋裏﹐就是穿著多得可怕的衣服﹐緊緊把自己裹起來﹐把腳包上毛氈﹔這時只 有蘇格拉底赤著腳站在冰上﹐穿著平時的衣服﹐但他比別的穿了鞋的兵士走得更好﹔他 們都對蘇格拉底側目而視﹐因為他仿佛是在鄙夷他們呢。
他對於肉體情欲的駕馭﹐是常常為人所強調的。他很少飲酒﹐但當他飲酒時﹐他能 喝得過所有的人﹔從沒有人看見他喝醉過。在愛情上﹐哪怕是在最強烈的誘惑之下﹐他 也始終是“柏拉圖式”的﹔假如柏拉圖所說的話是真的。他是一個完美的奧爾弗斯式的 聖者﹔在天上的靈魂與地上的肉體二者的對立之中﹐他做到了靈魂對於肉體的完全的駕 馭。他在最終時刻對於死的淡漠﹐便是這種駕馭力的最後證明。但同時﹐他並不是一個 正統的奧爾弗斯派﹔他所接受的僅只是基本的教義﹐而不是迷信與淨化的儀式。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預示了斯多葛派和犬儒學派。斯多葛派主張最高的善乃是德 行﹐一個人不能夠被外部的原因剝奪掉德行﹔這種學說已經隱含在蘇格拉底聲稱他的法 官們不能損害他的那篇論辯之中了。犬儒學派鄙視世上的財貨﹐這種鄙夷表現在他們逃 避文明的舒適生活上﹔蘇格拉底能夠赤著腳衣衫襤褸地生活﹐也是出於同樣的觀點。
似乎可以肯定﹐蘇格拉底的主要關懷是在倫理方面而不是在科學方面。我們已經看 到他在《申辯篇》中說過﹐“我和物理學的探索是毫無緣分的”。柏拉圖最早的一些對 話是被公認為最近於蘇格拉底的﹐這些對話主要地是從事於探討倫理學名詞的定義。 《沙米底斯篇》是談論節制和中庸的定義的﹔《李西斯篇》是談論友誼的﹐《拉什斯篇》 是談論勇敢的。所有的這些對話裏﹐都沒有得出結論﹐但是蘇格拉底明確表示了他認為 探討這些問題是重要的。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始終一貫地堅持說他自己一無所知﹐而 且他之比別人聰明就只在於他知道自己是一無所知﹔但是他並不以為知識是不可得到的。 正相反﹐他認為追求知識有著極大的重要意義。他堅持說﹐沒有一個人是明知而又故意 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識。
德行與知識之間這種密切的聯繫﹐乃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兩人的特色。在某種程度 上﹐它也存在於一切的希臘思想之中﹐而與基督教的思想相對立。在基督教的倫理裏﹐ 內心的純潔才是本質的東西﹐並且至少是在無知的人和有學問的人之間同樣地可以找得 到的東西。希臘倫理學與基督教倫理學之間的這一區別﹐一直貫穿到今天。
辯證法﹐也就是說以問答求知識的方法﹐並不是蘇格拉底發明的。辯證法似乎是由 巴門尼德的弟子芝諾首先系統地加以使用的﹔在柏拉圖對話錄的《巴門尼德篇》裏﹐芝 諾以這種方法對付了蘇格拉底﹐正如柏拉圖在別處說蘇格拉底以這種方法對付別人一樣。 但是我們有種種理由可以設想﹐蘇格拉底使用了並且發展了這種方法。我們已經看到﹐ 在蘇格拉底被判死刑時﹐他就快樂地懷想到﹐在另一個世界裏他可以繼續永遠地提問題﹐ 而且不可能再被人處死﹐因為他將會是不死的。當然﹐如果他使用辯證法的方式真是象 《申辯篇》中所描寫的那樣﹐那末別人對他的仇視就很容易解釋了﹕全雅典的妻子們都 會結合在一片來反對他的。
辯證的方法只適用於某些問題﹐而不適用於另一些問題。也許這可以幫助我們決定 柏拉圖的研究的特點﹐因為他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加以處理的東西。而 且通過柏拉圖的影響﹐後來大多數的哲學家們都曾為他的這種方法造成的局限所束縛。
某些東西顯然是不宜於用這種方式來處理的––例如﹐經驗科學。的確伽利略曾用 對話錄宣揚過他的理論﹐但那僅僅是為了要克服人們的偏見﹐––他那些發現的正面理 由不用極大的矯揉造作是不能插進到對話錄裏面來的。在柏拉圖的著作裏﹐蘇格拉底總 好象是只不過在引出被詰問者所已經具有的知識罷了﹔由於這種緣故﹐他就把他自己比 做是一個助產士。但是當他在《斐多篇》和《美諾篇》中把這種方法運用於幾何學問題 的時候﹐他就必須問到一些為任何法官所不能允許的引導性的問題了。這種方法是與回 憶說相諧合的﹐因為按照回憶說﹐我們的學習只是由於記憶起來了我們在前生所已經知 道的東西。但與這種觀點相反的﹐讓我們考慮一下用顯微鏡所做出的任何一種發見吧﹔ 比如說細菌傳播疾病﹐我們很難認為﹐這種知識是可以用問答的方法就能夠從一個本來 對此一無所知的人那兒推引出來的。
蘇格拉底的處理方法所適用的﹐乃是那些我們對之已有足夠的知識而可以達到正確 結論的事物﹐但由於我們思想混亂或者缺乏分析的緣故而未能對於我們所知的東西加以 最好的邏輯的使用。象“什麼是正義”這樣一個問題﹐顯然是適於以柏拉圖式的對話來 加以討論的。我們大家都在隨便地使用“正義的”或“非正義的”這些字﹐只要考查一 下我們使用這些字的方式﹐我們就可以歸納出來最能與習慣相符合的那種定義。這裏所 需要的﹐只是關於問題中的這些字應如何使用的知識。但是當我們的探討得出了結論時﹐ 我們所做出的只不過是一樁語言學上的發見﹐而並不是一樁倫理學上的發見。
然而﹐我們也很可以把這種方法很有益地應用於稍為廣氾的一類情況中。只要所爭 論的是邏輯的事情而不是事實的事情﹐那末討論就是發現真理的一種好方法。例如﹐假 使有人說﹐民主制是好的﹐但凡是具有某種意見的人卻應該不許投票﹔那末我們就可以 斷定這個人是不一貫的﹐並且可以向他證明﹐他的兩種說法之中至少有一種必定或多或 少是錯誤的。邏輯的錯誤﹐我以為﹐要比許多人所想象的具有更大的實際重要性﹔它能 使犯這種錯誤的人輪流地在每一個題目上都採取為自己所愜意的見解。任何一套邏輯上 一貫的學說都必定有著某些部分是令人痛苦的﹐並且與流行的成見是相反的。辯證的方 法––或者﹐更廣義地說﹐無拘無束地辯論的習慣––是有助於增進邏輯的一貫性的﹐ 因而在這方面便是有用的。但是當其目的是要發見新事實的時候﹐這種方法便完全行不 通了。也許我們可以把“哲學”就定義為是用柏拉圖的方法所可能追求到的全部探討的 總和。但是如果這一定義是妥當的話﹐那乃是由於柏拉圖對於後世哲學家們有影響的緣 故。
我們先談色諾芬﹔色諾芬是個軍人﹐頭腦不大開明﹐他的觀點大體上是因襲保守的。 色諾芬感到痛苦的是﹐蘇格拉底竟然被控為不虔敬和敗壞青年﹔和這些人相反﹐他竭力 主張蘇格拉底是非常虔敬的﹐而且對於受過他影響的人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他的思想 看來決不是顛複性的﹐反而是頗為沉悶而平凡。這種辯護未免太過火了﹐因為它並沒有 說明人們為什麼仇視蘇格拉底。伯奈特說﹕﹙《從泰勒斯到柏拉圖》第149頁﹚“色諾芬 給蘇格拉底做的辯護真是太成功了。假如蘇格拉底真是那樣﹐他是決不會被處死刑的。”
曾有一種傾向﹐認為色諾芬所說的一切都一定是真實可信的﹐因為他缺少可以想象 任何不真實的事物的那種聰明。這是很靠不住的一種論證方法。一個蠢人複述一個聰明 人所說的話時﹐總是不會精確的﹐因為他會無意中把他聽到的話翻譯成他所能理解的語 言。我就寧願意讓一個是我自己的死敵的哲學家來複述我的話﹐而不願意讓一個不懂哲 學的好朋友來複述我的話。因此﹐色諾芬說的話若是在哲學上包含有任何困難之點﹐或 者若是其目的只在於證明蘇格拉底的受刑是不公正的這一論點﹐我們便不能接受色諾芬 的話了。
然而﹐色諾芬的某些回憶卻是非常令人信服的。他敘說過﹙柏拉圖也敘說過﹚蘇格 拉底是怎樣不斷地在研究使有才能的人能夠當權的問題。蘇格拉底會問這樣的問題﹕ “如果我想修鞋﹐我要去找誰呢﹖”對這個問題﹐一些坦率的青年就回答說﹕“去找鞋 匠啊﹐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又會提到木匠﹑銅匠等等﹐於是最後便問到這樣的問題﹕ “誰應該來修理國家這只船呢﹖”當他與三十僭主發生衝突的時候﹐三十僭主的領袖﹐ 那個曾向他求過學並熟知他的方法的克利提斯﹐便禁止他繼續教導青年們﹐而且還對他 說﹕“不用再講你那套鞋匠﹑木匠和銅匠了。由於你反複不休地提他們﹐現在他們已經 被你講爛了”﹙色諾芬《回憶錄》﹐捲1﹐第2章﹚。這件事發生於伯羅奔尼蘇戰爭結束 之後﹐斯巴達人建立了短期的寡頭政府的時候。但是雅典在大部分的時期都是民主制﹐ 民主到連將軍也要經過選舉或抽籤的地步。蘇格拉底就遇到過一個青年想作將軍﹐蘇格 拉底勸他最好學一些戰爭的技術。這個青年於是就出去學了些簡單的戰術學課程。他回 來以後﹐蘇格拉底帶諷刺地誇贊了他幾句﹐就又打發他去繼續學習﹙同書﹐捲3﹐第1章﹚。 蘇格拉底又送另一個青年去學習理財之道。他對許多人﹐包括國防部長在內﹐都採取這 種辦法﹔但是人們終於認定用鴆死他的辦法來使他沉默﹐要比彌補他所指責的種種罪惡 還要更容易些。
至於柏拉圖有關蘇格拉底的敘述﹐則貧困難就與色諾芬的情形全然不同了﹔那就是﹐ 我們很難判斷柏拉圖究竟有意想描繪歷史上的蘇格拉底到什麼程度﹐而他想把他的對話 錄中的那個叫蘇格拉底的人僅僅當作他自己意見的傳聲筒又到什麼程度。柏拉圖除了是 哲學家而外﹐還是一個具有偉大天才與魅力而又富於想象的作家。沒有一個人會設想﹐ 就連柏拉圖本人也並不認真地認為﹐他的《對話錄》裏的那些談話是真象他所記錄的那 樣子進行的。但無論如何﹐在早期的對話裏﹐談話是十分自然的﹐而且人物也是十分令 人信服的。正是由於作為小說家的柏拉圖的優異性﹐才使人要懷疑作為歷史學家的柏拉 圖。他筆下的蘇格拉底是一個始終一貫而又極其有趣的人物﹐是一個遠非大多數人所能 創作出來的人物﹔但是我以為柏拉圖卻是能.夠.創作出他來的。至於他究竟是否創作了 蘇格拉底﹐那當然是另外一個問題。
通常認為具有歷史真實性的一片對話便是《申辯篇》。這一片據說是蘇格拉底受審 時為自己所做的辯護詞––當然﹐並不是一片速記記錄﹐而是若干年後柏拉圖在記憶裏 所保存下來的東西﹐被他彙集起來並經過了文藝的加工。審判時柏拉圖是在場的﹐並且 似乎很顯然﹐他所記錄下來的東西就是他記得蘇格拉底所說的那.種.東西﹐而且大體上 他的意圖也是要力求符合歷史的。這片對話﹐儘管有著各種局限性﹐卻足以給蘇格拉底 的性格刻劃出一幅相當確切的形象。
蘇格拉底受審的主要事實是無容置疑的。判決所根據的罪狀是﹕“蘇格拉底是一個 作惡者﹐是一個怪異的人﹐他窺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壞的說成是好的﹐並且以這一切 去教導別人。”對他仇視的真正理由––差不多可以肯定地說––乃是人們認為他和貴 族派有勾結﹔他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屬於貴族派的﹐而且其中當權的幾個已經證明是極有 危害性的。然而﹐由於大赦的緣故﹐這種理由便不能公開提出來了。法庭大多數都判決 他有罪﹐這時按照雅典的法律﹐他可以要求某種較死刑為輕的處罰。法官們如果認為被 告有罪的話﹐他們就必須在判決的定讞和被告方面所要求的懲罰兩者之間作出選擇。因 此﹐若能提出一種法庭認為適宜而可以加以接受的相當重的處罰的話﹐那是會對蘇格拉 底有利的。然而他提出來的卻是處以三十個米尼的罰金﹐這筆罰金﹐他的幾個朋友﹙包 括柏拉圖在內﹚都願意為他擔保。這種處分是太輕了﹐以至於法庭大為惱怒﹐於是便以 比判決他有罪時更大的多數判決他死刑。他無疑地是預見到了這種結局的。顯然他也並 不想以看來是承認自己有罪的讓步﹐來避免死刑。檢查官有安尼圖斯﹐一個民主派的政 治家﹔有美立都﹐一個悲劇詩人“年青而不著名﹐有著細長的頭髮﹐稀疏的鬍鬚﹐和一 個鷹鉤鼻”﹔還有李康﹐一個沒沒無聞的修詞家﹙見伯奈特《從泰勒斯到柏拉圖》﹐第 180頁﹚。他們堅持說﹐蘇格拉底所犯的罪是不敬國家所奉的神並宣傳其他的新神﹐而且 還以此教導青年﹑敗壞青年。
我們無須再在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對於真實的蘇格拉底騙人的關繫這個不可解決 的問題上自尋煩惱﹐讓我們來看柏拉圖是怎樣使蘇格拉底答複這次控訴的吧。蘇格拉底 一開始就控訴他的檢查官是逞辯﹐並且反駁別人指責他自己的逞辯。他說他所具有的唯 一辯才﹐就是真理的辯才。而且如果他是以他所習慣的態度講話﹐而不是以“一套雕詞 琢句的演說詞”來講話﹐他們也不必對他發怒。他已經是七十開外的人了﹐而且從來 不曾到法庭上來過﹔因此﹐他們必須原諒他的不合法庭方式的講話。
他繼續說﹐除了正式的起訴者而外﹐他還有一大堆非正式的起訴者﹐那些人從這些 法官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起﹐就到處“宣揚著有一個蘇格拉底﹐他是個有智慧的人﹐他 思考著天上並探究到地下的事﹐而且把壞的東西說成是好的。”他說﹐人們以為這樣的 人是不相信神的存在的。公共輿論提出的這種老一套的指責要比正式的判決更危險得多﹐ 尤其危險的是除了亞裏斯多芬尼以外﹐他並不知道這些話是從什麼人那裏來的。在答 複這種老一套仇視他的種種根據時﹐他指出他自己並不是一個科學家––“我與物理學 的探討毫無緣分”––而且他不是一個教師﹐他並不以教學掙錢。他接著嘲笑了智者們﹐ 不承認智者們具有他們所自詡的知識。然則﹐“我之所以被人稱為有智慧並且背著這種 惡名的理由是什麼呢﹖”
事情是有一次有人向德爾斐神壇求問﹐有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德爾斐神壇 答稱再沒有別人了。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是完全困惑住了﹐因為他自己一無所知﹐而神 又不能撒謊。因此﹐他就到處訪問以智慧出名的人﹐看看他是否能指證神是犯了錯誤。 首先他去請教一位政治家﹐這位政治家“被許多人認為是有智慧的﹐可是他卻自認為還 更有智慧。”蘇格拉底很快就發見這個人是沒有智慧的﹐並且和藹地而堅定地向他說明 了這一點﹔“然而結果是他恨上了我”。隨後蘇格拉底又去請教詩人﹐請他們講解他們 作其中的各個篇章﹐但是他們卻沒有能力這樣做。“於是我便知道詩人寫詩並不是憑智 慧﹐而是憑一種天才與靈感”。於是他就去請教工匠﹐但是發見他們也一樣地使人失望。 他說﹐他在這段過程中結下了許多死敵。最後他結論說﹕“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他的 答複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沒有什麼價值的或者全無價值的﹔神並不是在說蘇格拉底﹐他 僅僅是用我的名字作為說明﹐象是在說﹕人們啊﹗惟有像蘇格拉底那樣知道自己的智慧 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這種對於自命為有智慧的人所進行的揭 發工作耗盡了他的全部時間﹐使他淪於極端的貧困﹐但是他覺得為神諭而作見證乃是一 樁責任。
他說﹐富有階級的青年無事可做﹐都高興聽他揭露別人﹐並且進而也照這樣做﹔這 就增加了他的敵人的數目。“因為他們不喜歡承認他們所自詡的知識被人揭穿。”這些 就是第一類起訴者的情形。
蘇格拉底於是就進而詰問他“那位自稱是好人和真正愛國者”的檢查官美立都。蘇 格拉底問道﹐誰是改.善.青年的人。美立都最初提出是法官﹔然後﹐在逐步緊逼之下﹐ 就不得不說除了蘇格拉底而外﹐每一個雅典人都是改善青年的人﹔於是蘇格拉底便祝賀 雅典城的好運道。其次﹐他又指出跟好人要比跟壞人更好相處﹔因此﹐他決不會如此之 愚蠢﹐以至於有.意.要敗壞他的同胞﹔但如果他是無意地﹐那末美立都就應該教導他﹐ 而不應該控訴他。
起訴書說蘇格拉底不僅否認國家的神﹐而且還宣揚他自己的那些神﹔然而美立都卻 說蘇格拉底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並且說﹕“他說太陽是石而月亮是土”。蘇格拉底 答道﹐美立都大概以為自己是在控訴阿那克薩哥拉了吧﹐阿那克薩哥拉的見解是花上一 個德拉克瑪就可以在劇場裏聽得到的﹙指幼利披底的戲劇﹚。蘇格拉底當然指出了徹底 無神論這種新的控訴是與起訴書相矛盾的﹐然後他就談到比較一般的論點上來。
《申辯篇》其餘部分的調子主要地是宗教的。他當過兵﹐並曾遵照命令堅持他的職 守。現在“神命令我履行一個哲學家探討自己和探討別人的使命”﹐而現在要放其他的 職守﹐那就會象在戰鬥中放棄職守是一樣地可恥了。怕死並不就是智慧﹐因為沒有一個 人知道死會不會是更好的事。如果以不再繼續他已往所做的那種思考為條件而允許他活 命的話﹐他就要回答說﹕“雅典人啊﹗我尊敬你們﹑愛你們﹐但是我將服從神而不服從 你們﹔而且只要我還有生命和力量﹐我就決不停止實踐哲學與教導哲學﹐並勸勉我所 遇到的每一個人。……因為我知道這是神的命令﹔而且我相信﹐在這個國家裏從沒有出 現過比我對神的服役更好的事了”。他繼續說道﹕
我還有些話要說﹐對這些話你們會要喊叫起來的﹔但是我相信﹐聽我說話是會對你 們有好處的﹐因此我請求你們不要喊叫起來。我願你們知道﹐如果你們殺了象我這樣一 個人﹐你們就損害了你們自己更有甚於你們損害我。沒有什麼能損害我﹐不管是美立都 還是安尼圖斯––他們都不能夠﹐因為一個壞人是不許損害一個比自己更好的人的。我 不否認安尼圖斯也許可以殺死我﹐或者流放我﹐或者剝奪我的公民權利﹔而且他可以想 象﹐並且別人也可以想象﹐他加給了我很大的損害﹕但是我卻不同意這種想法。因為象 他這種行為的罪過––不正義地剝奪別人生命的這種罪過––乃是要更大得多的罪過。
他說﹐他之所以申辯乃是為了他的審判官而不是為了他自己。他是被神派遣到這個 國家裏來的一個牛虻﹐而且再找一個象他這樣的人是不大容易的。“我敢說你們會感到 惱怒的﹙就象一個突然從睡夢中被驚醒的人那樣﹚﹐並且你們以為你們可以象安尼圖斯 所建議的那樣輕而易舉地把我打死﹐然後你們便可以安穩地度過你們的餘生﹐除非是神 照顧你們﹐又給你們再派來另一個牛虻”。
他為什麼只在私下談論﹐而不對公共事務提出忠告呢﹖“你們在許多時候﹐在不同 的地方﹐曾聽我說過有一個神諭或者靈異降臨於我﹐也就是美立都起訴書中所嘲笑的那 個神。這個靈異是一種聲音﹐最初它降臨於我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孩子﹔它總是禁止我﹐ 但從來不曾命令我﹐去做任何我要做的事。阻止我去做一個政治家的也是它”。他繼續 說﹐在政治上沒有一個誠實的人是能夠長命的。他舉出他自己無可避免地捲入公共事務 中的兩次例子﹕第一次是他反抗了民主制﹔第二次是反抗了三十僭主﹐這兩次當權者的 行動都是非法的。他指出﹐出席的人裏面有很多是他從前的學生和學生的父兄們﹐而起 訴書提不出這些人中有哪一個人能見證他敗壞過青年﹙這一點差不多是一個辯護律師在 《申辯篇》裏所能認可的唯一論據﹚。他拒絕遵循慣例﹐把他哭哭啼啼的兒女帶到法庭 上來以軟化法官們的心﹔他說這種景象會使得被告者和整個城邦都同樣地顯得可笑。他 的工作乃是要說服法官﹐而不是請求他們開恩。
在宣判以及否決了那處以三十個米尼的另一種可能的懲罰而後﹙關於這另一種懲罰﹐ 蘇格拉底曾提名柏拉圖作為他的保人之一﹐並且柏拉圖也出席了法庭﹚﹐蘇格拉底就做 了最後的一次講話。
而現在﹐你們這些給我定罪的人啊﹐我願意向你們預言﹔因為我就要死去﹐而人臨 死的時候是賦有預言的能力的。因而我要向你們這些殺害我的兇手們預言﹔我死去之後﹐ 立刻就有比你們加之於我的更重得多的懲罰在等待你們。……如果你們以為你們用殺人 的辦法就能防止別人譴責你們的罪惡生活﹐那你們就錯了﹔那是一種既不可能而又不榮 譽的逃避辦法﹐最容易最高貴的辦法並不是不讓別人說話﹐而是要改正你們自己。
然後他就轉向那些投票贊成開釋他的法官們﹐對他們說﹐在他那天所做的一切中﹐ 他的神諭始終沒有反對他﹐雖然在別的場合他的神諭是常常中途打斷他說話的。他說﹐ 這就是“一種預示﹐預示著我遭遇的事情是件好事﹐而我們之中認為死是一件壞事的人 乃是錯誤的”。因為死要末就是一場沒有夢的睡眠﹐––那顯然很好﹐––要末就是靈 魂移居到另一個世界裏去。而且“如果一個人能和奧爾弗斯﹑和繆索斯﹑和赫西阿德﹑ 和荷馬談話﹐那他還有什麼東西不願意放棄的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讓我一死再
死吧﹗”在另一個世界裏﹐他可以和其他遭受不正義而死去的人們談話﹐而尤其是他可 以繼續他對於知識的追求。“在另一個世界裏﹐人們不會因為一個人提出了問題﹐就把 他處死的﹐絕對不會的。而且除了比我們更加幸福而外﹐他們還是永遠不死的﹐如果關 於那裏的說法都是真的話。”……
“死別的時辰已經到了﹐我們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們去活。哪一個更好﹐ 唯有神才知道了。”
《申辯篇》給某一種類型的人描繪出了一幅明晰的圖畫﹕
一個非常自信的人﹐頭腦高超而不介意於世俗的成敗﹐相信自己是為一個神聖的聲 音所引導﹐並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確生活的最重要的條件。除了最後這一點而外﹐ 他是很象一個基督教的殉道者或者一個清教徒的。從他最後那一段談論死後事情的話裏﹐ 使人不可能不感到他是堅決相信靈魂不朽的﹔而他口頭上所表示的不確定﹐只不過是假 定而已。他並不象基督徒那樣﹐因為害怕永恆的受苦而煩惱﹕他並不懷疑﹐他在另一個 世界的生活將是一種幸福的生活。在《斐多篇》裏﹐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還提出過信 仰靈魂不朽的理由﹔究竟這些是否就是曾經影響了歷史上的蘇格拉底的理由﹐那就無從 肯定了。
似乎沒有任何疑問﹐歷史上的蘇格拉底的確是宣稱自己被神諭或者命運之神﹙daim on﹚所引導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稱之為良心的聲音的那種東西﹐還是那對蘇格 拉底來說乃是一個真.正.的聲音﹐我們就無從知道了。聖女貞德是受到聲音的鼓舞的﹐ 那原是精神不健全的一種普通形態。蘇格拉底可能患有癲癇性的昏迷病﹐至低限度這似 乎是對於有一次在他服兵役時所發生過的那類事情的自然解釋﹕
有一天早晨蘇格拉底在想著一件他不能解決的事﹔他又不願意放下這件事﹐所以他 不斷地從清早想到中午﹐––他站在那裏一動也不動地在想著﹔到了中午人們就注意其 他來了﹐來來往往的人傳說著蘇格拉底從天一亮就站在這裏想事情。最後﹐晚飯以後天 黑下來﹐有幾個伊奧尼亞人出於好奇﹙我應該說明這件事的發生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 就搬來他們鋪蓋﹐睡在露天裏﹐為的是要守著蘇格拉底﹐看他究竟會不會站一整夜。他 就站在這裏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來﹐他向太陽做了祈禱﹐才走開了。﹙《筵話 篇》﹐220﹚
這種情形﹐在較輕的程度上﹐是蘇格拉底常有的事。《筵話篇》一開頭就說到﹐蘇 格拉底和亞裏士托德姆一片去赴宴會﹐但是蘇格拉底一陣出神就落在後頭了。當亞裏士 托德姆到達的時候﹐主人阿迦敦就問道﹕“你把蘇格拉底怎麼了﹖”亞裏士托德姆大吃 一驚﹐發見蘇格拉底原來並沒有和他在一片﹔他們便派一個奴隸去找蘇格拉底﹐才發見 他站在鄰家的廊柱下。這個奴隸回來說﹕“他呆呆地站在那裏﹐我叫他的時候﹐他一動 也不動”。那些知道蘇格拉底的人就解釋說﹕“他有這種習慣﹐隨時隨地會站下來﹐並 且無緣無故地出神。”於是他們就不再問蘇格拉底了﹐等到宴席已經過了一半蘇格拉底 才走進來。
任何人都同意蘇格拉底是很醜的﹔他有一個扁鼻子和一個大肚子﹔他比“薩提爾滑 稽戲裏的一切醜漢﹙Silenus﹚都還醜”﹙色諾芬《筵話篇》﹚。他總是穿著襤褸的舊衣 服﹐光著腳到處走。他的不顧寒暑﹑不顧飢渴使得人人都驚訝。阿爾西拜阿底斯在《筵 話篇》裏曾描敘蘇格拉底服兵役的情形說﹕我們的供應被切斷了﹐所以就不得不枵腹行 軍﹐這時候蘇格拉底的堅持力真是了不起﹐––在戰爭其中常常會發生的這類情勢之下﹐ 他不僅比我﹐而且比一切人都更卓絕﹕沒有一個人可以和他相比。……他忍耐寒冷的毅 力也是驚人的。曾有一次嚴霜﹐––因為那一帶的冬天著實冷得可怕﹐––所有別的人 不是躲在屋裏﹐就是穿著多得可怕的衣服﹐緊緊把自己裹起來﹐把腳包上毛氈﹔這時只 有蘇格拉底赤著腳站在冰上﹐穿著平時的衣服﹐但他比別的穿了鞋的兵士走得更好﹔他 們都對蘇格拉底側目而視﹐因為他仿佛是在鄙夷他們呢。
他對於肉體情欲的駕馭﹐是常常為人所強調的。他很少飲酒﹐但當他飲酒時﹐他能 喝得過所有的人﹔從沒有人看見他喝醉過。在愛情上﹐哪怕是在最強烈的誘惑之下﹐他 也始終是“柏拉圖式”的﹔假如柏拉圖所說的話是真的。他是一個完美的奧爾弗斯式的 聖者﹔在天上的靈魂與地上的肉體二者的對立之中﹐他做到了靈魂對於肉體的完全的駕 馭。他在最終時刻對於死的淡漠﹐便是這種駕馭力的最後證明。但同時﹐他並不是一個 正統的奧爾弗斯派﹔他所接受的僅只是基本的教義﹐而不是迷信與淨化的儀式。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預示了斯多葛派和犬儒學派。斯多葛派主張最高的善乃是德 行﹐一個人不能夠被外部的原因剝奪掉德行﹔這種學說已經隱含在蘇格拉底聲稱他的法 官們不能損害他的那篇論辯之中了。犬儒學派鄙視世上的財貨﹐這種鄙夷表現在他們逃 避文明的舒適生活上﹔蘇格拉底能夠赤著腳衣衫襤褸地生活﹐也是出於同樣的觀點。
似乎可以肯定﹐蘇格拉底的主要關懷是在倫理方面而不是在科學方面。我們已經看 到他在《申辯篇》中說過﹐“我和物理學的探索是毫無緣分的”。柏拉圖最早的一些對 話是被公認為最近於蘇格拉底的﹐這些對話主要地是從事於探討倫理學名詞的定義。 《沙米底斯篇》是談論節制和中庸的定義的﹔《李西斯篇》是談論友誼的﹐《拉什斯篇》 是談論勇敢的。所有的這些對話裏﹐都沒有得出結論﹐但是蘇格拉底明確表示了他認為 探討這些問題是重要的。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始終一貫地堅持說他自己一無所知﹐而 且他之比別人聰明就只在於他知道自己是一無所知﹔但是他並不以為知識是不可得到的。 正相反﹐他認為追求知識有著極大的重要意義。他堅持說﹐沒有一個人是明知而又故意 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識。
德行與知識之間這種密切的聯繫﹐乃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兩人的特色。在某種程度 上﹐它也存在於一切的希臘思想之中﹐而與基督教的思想相對立。在基督教的倫理裏﹐ 內心的純潔才是本質的東西﹐並且至少是在無知的人和有學問的人之間同樣地可以找得 到的東西。希臘倫理學與基督教倫理學之間的這一區別﹐一直貫穿到今天。
辯證法﹐也就是說以問答求知識的方法﹐並不是蘇格拉底發明的。辯證法似乎是由 巴門尼德的弟子芝諾首先系統地加以使用的﹔在柏拉圖對話錄的《巴門尼德篇》裏﹐芝 諾以這種方法對付了蘇格拉底﹐正如柏拉圖在別處說蘇格拉底以這種方法對付別人一樣。 但是我們有種種理由可以設想﹐蘇格拉底使用了並且發展了這種方法。我們已經看到﹐ 在蘇格拉底被判死刑時﹐他就快樂地懷想到﹐在另一個世界裏他可以繼續永遠地提問題﹐ 而且不可能再被人處死﹐因為他將會是不死的。當然﹐如果他使用辯證法的方式真是象 《申辯篇》中所描寫的那樣﹐那末別人對他的仇視就很容易解釋了﹕全雅典的妻子們都 會結合在一片來反對他的。
辯證的方法只適用於某些問題﹐而不適用於另一些問題。也許這可以幫助我們決定 柏拉圖的研究的特點﹐因為他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加以處理的東西。而 且通過柏拉圖的影響﹐後來大多數的哲學家們都曾為他的這種方法造成的局限所束縛。
某些東西顯然是不宜於用這種方式來處理的––例如﹐經驗科學。的確伽利略曾用 對話錄宣揚過他的理論﹐但那僅僅是為了要克服人們的偏見﹐––他那些發現的正面理 由不用極大的矯揉造作是不能插進到對話錄裏面來的。在柏拉圖的著作裏﹐蘇格拉底總 好象是只不過在引出被詰問者所已經具有的知識罷了﹔由於這種緣故﹐他就把他自己比 做是一個助產士。但是當他在《斐多篇》和《美諾篇》中把這種方法運用於幾何學問題 的時候﹐他就必須問到一些為任何法官所不能允許的引導性的問題了。這種方法是與回 憶說相諧合的﹐因為按照回憶說﹐我們的學習只是由於記憶起來了我們在前生所已經知 道的東西。但與這種觀點相反的﹐讓我們考慮一下用顯微鏡所做出的任何一種發見吧﹔ 比如說細菌傳播疾病﹐我們很難認為﹐這種知識是可以用問答的方法就能夠從一個本來 對此一無所知的人那兒推引出來的。
蘇格拉底的處理方法所適用的﹐乃是那些我們對之已有足夠的知識而可以達到正確 結論的事物﹐但由於我們思想混亂或者缺乏分析的緣故而未能對於我們所知的東西加以 最好的邏輯的使用。象“什麼是正義”這樣一個問題﹐顯然是適於以柏拉圖式的對話來 加以討論的。我們大家都在隨便地使用“正義的”或“非正義的”這些字﹐只要考查一 下我們使用這些字的方式﹐我們就可以歸納出來最能與習慣相符合的那種定義。這裏所 需要的﹐只是關於問題中的這些字應如何使用的知識。但是當我們的探討得出了結論時﹐ 我們所做出的只不過是一樁語言學上的發見﹐而並不是一樁倫理學上的發見。
然而﹐我們也很可以把這種方法很有益地應用於稍為廣氾的一類情況中。只要所爭 論的是邏輯的事情而不是事實的事情﹐那末討論就是發現真理的一種好方法。例如﹐假 使有人說﹐民主制是好的﹐但凡是具有某種意見的人卻應該不許投票﹔那末我們就可以 斷定這個人是不一貫的﹐並且可以向他證明﹐他的兩種說法之中至少有一種必定或多或 少是錯誤的。邏輯的錯誤﹐我以為﹐要比許多人所想象的具有更大的實際重要性﹔它能 使犯這種錯誤的人輪流地在每一個題目上都採取為自己所愜意的見解。任何一套邏輯上 一貫的學說都必定有著某些部分是令人痛苦的﹐並且與流行的成見是相反的。辯證的方 法––或者﹐更廣義地說﹐無拘無束地辯論的習慣––是有助於增進邏輯的一貫性的﹐ 因而在這方面便是有用的。但是當其目的是要發見新事實的時候﹐這種方法便完全行不 通了。也許我們可以把“哲學”就定義為是用柏拉圖的方法所可能追求到的全部探討的 總和。但是如果這一定義是妥當的話﹐那乃是由於柏拉圖對於後世哲學家們有影響的緣 故。
2009年3月1日星期日
无处不在的意识
“cit”在帕布帕德著作的经典中涉及含义有spiritual、consciousness、cognitive、knowledge,对应中文:精神、意识、认知、知识。(具体可搜索vedabase或通过网站
http://www.vedabase.net/c/cit了解相关出处。)“cit”只是至尊人格首神主奎师那内在能量展示的形式之一,奎师那或奎师那意识以永恒存在、知识及喜乐这三个方面展示,当受到伞迪尼能量支配的时候,它就被感知为一切的存在。当受到桑维特能量支配的时候,它就被感知为超然中的知识。而当受到哈拉迪尼能量支配的时候,它就被感知为对首神机密的爱。这就是奎师那意识的三个方面。
可见充满知识这一特征显然是显著的意识,精神或知识都离不开思想或思维。在一些瑜伽师或非人格灵修者的中文著作中也将cit翻译解释为绝对意识、意识、神圣能力、无限能力、充满了意识,因为不再有黑暗、智能、意识和存在两者。一些著作在阐述意识的时候也有讲述知觉或译为觉知在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此类著作或灵修团体如《瑜伽经》、奥修的著作、玛赫西大师的超觉静坐、尤迦南达等等。
“意识”一词据说是二十世纪初才引入的,但作为这一词的重要词根——“识”早就存在,字典定义有:1、见识;知识 [knowledge] 2、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4、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5、思想或意识 [thought] 6、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以上定义可知,“识”和“Cit”的定义基本相同,包括认知、知识、精神、意识、思想。提到佛教用语中的——识,通常佛教人士用现代汉语即称为意识。唯识学是佛法领域甚深微细,极难通达的一门学问。识的梵语为“vijnana”(帕布帕德解释为觉悟的知识或实践了的知识),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概括感觉、认识力和有意识的思想。九识中的前五识是与眼、耳、鼻、舌、身五官有关的感觉。第六识的功能,是统合和处理来自五识的官能感觉,加以推断衡量,组成整体的思维和判断。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靠这六种机能来维持。在这底下的是第七识(manas vijnana,manas译为:意或意根)。与上述朝向外在世界的各层意识不同的是,第七识是朝向人的内在生命,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受感官感受的影响。第七识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造成自我执着、使人拘泥于与他人的区别。此外,对“对”与“错”的判断也出于此识。
佛法阐明,比第七识更深的意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alaya vijnana,alaya居所的意思),亦称无没识和藏识。人的业便是深藏在第八识里。前七识将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是无论是生是死,第八识依旧存在。第八识可被视作是支持其它意识运行的生命源流。对于曾一度经历过濒临死亡而被救活的人而言,他们的体验或可说是发生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边界。关健在于生命最深的意识层,第九识——阿摩罗识(amala vijnana,纯粹意识),或称为根本意识。可被理解为宇宙的生命,它是众生所具备的佛性,有无垢识、清净识等称谓,是生命真如、真正自我的所在。
索甲仁波切所著《西藏生死书》中对意识也很多描述,Guru喇嘛解释道“根据佛教的解释,最终极的创造元是意识。意识有不同的层面。我们称为最内部的微细意识总是在那儿。那个意识的连系作用几乎是永恒不变的,就像宇宙粒子。在物质的领域里,那是宇宙粒子,在意识的领域里,那是“明光”(Clear Light )……“明光”,以其特殊的能量,能够和意识连接。” “佛教徒接受的轮回观念,主要是以意识的连续为基础。就以物质世界为例:目前宇宙的一切元素,即使是小到极微的程度,我们相信,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根源,在这个起点,物质世界的一切元素都被凝缩成所谓的「宇宙粒子」。这些粒子则是前一个宇宙分解的结果。因此,这就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圈子,宇宙成住坏空,然后又生成。心也是非常类似。我们拥有某种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这个事实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同时,我们又可以从经验得知,我们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当它遇到不同的条件和环境时,是会改变的。这告诉我们它分分秒秒的性质,它会改变的必然性。 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粗略的层次上,「心或意识」与身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事实上还会受后者的影响。但是在心与物质粒子互动时,如果要产生具有意识的生命,必然有某种基础、能量或来源。 就像物质面一样,现在心一定是过去心的连续。所以,如果你追溯自己的现在心或现在意识,一定会发现你在探讨心如何连续时,必然可以追溯其根源到无穷尽的层面,就像物质宇宙的根源一般,是无始的。因此,一定有持续不断的轮回,让那个心连续地存在。” 说到意识就像“宇宙粒子”,顺便让我们了解一下科学家们对“粒子”有什么研究。Michael Talbot在《超越量子》中提到,在1982年,进行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实验,一个由巴黎的 「理论与实用光学学会」的阿连·艾思白克、尚·达里巴及耶哈德·罗吉组成之研究小组做出了随后被证实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发现。他们的发现,不仅给科学史上最长久的争论划下了句点, 并且对我们称之为真实世界(Reality)之一些最基本的假设造成非常严重的疑问。 艾氏实验证明了下面两种可能性之一:要不就是,客观的真实世界(实相)并不存在,而我们若要说东西或物体具有存于一个观察者的心智之上之外的任何实相的话,都是毫无意义的;或是,与未来及过去超光速之沟通是可能的。就这两点而言,艾氏实验的结论是很明白的这些并非假设的主张,以上两者现在至少有一者必需被接受为事实。 “超越量子”从物理、数学、生物各方面的角度,向我们说明了量子、粒子全是由更深的、非局部的实相的投射,那意谓著:在宇宙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幻象?过去、现在与未来全都同时包入在里面并存著,而实相是一个“无缝之网”,意识并不能被认为基本上是与物质分开的,两者都是次级的和衍生出的范筹,而两者都包入在一个更高的共同基础里。
就像物理学家戴森一样,他承认即使在次原子粒子里也有意识存在,虽然他强调,显示在这个层面上的物质的意识程度,不应被认作是具有“人类特性”的。
《超越量子》书中还提到新时代思想的著名人物“赛斯”有关意识的描述,赛斯说,“意识是我们所感知的宇宙的唯一创造者”。
科学家不仅说粒子有意识,也提出有了自由意志。最近普林斯顿的两位学者发表了一篇论文《THE FREE WILL THEOREM》(基本粒子层次的自由意志)(英文论文地址:http://arxiv.org/PS_cache/quant-ph/pdf/0604/0604079.pdf),早前也有相关的文章,如(http://www.cs.auckland.ac.nz/~jas/one/freewill-theorem.html)
这些物理家可能不被一般中国人所知,那就说说斯蒂芬·霍金,他是当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说“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智的最终极的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霍金的这一论述是在他全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是他对存在本质的根本性看法与郑重结论。下面探讨一些他提出的与意识相关的问题。
一、物质存在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闭环系统,因而无法仅仅由物质原因来说明这种存在的事实。特别的,物质在量子层面上直接表现出对意识的依赖性,或者说是意识决定了物质的现实性。概括地说,当意识未介入时,全部物质以能量波叠加的方式存在;而当意识介入时,物质就坍缩为现实存在。这表明,第一,意识不依赖与物质而存在,否则,物质将永远以能量波叠加的方式存在,而意识也永远不会在其中产生。
第二,因此,意识(或精神、灵魂)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第三、显然,物质存在是为意识(或精神、灵魂)存在服务的,否则,物质就不会唯一地为意识而坍缩为现实存在。 二、宇宙的产生和存在体现出精确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的原因不能由宇宙存在本身得到解答。物质不是存在的最基本形式,而能量是比物质更为基本的存在形式,并且,能量最初是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物质是由非物质所决定的。
三、人对存在的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上有局限性,因而不可能得到关于存在本质的最终答案。
四、存在的本质必然与意识(或非物质、精神、灵魂)存在有关;同时,不可能以人对存在认识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证明存在的本质与精神存在的必然关系,当然,也不可能证伪这种关系。但是,由于可以得出存在本源的非物质性,也就间接证明了存在本源的精神性。
五、在科学研究中,对无法证明但确实是正确的原理称之为公理,同时由于第三点,在探讨存在本质时有必要引用这一原则,即确定意识(或精神、灵魂)存在为不可直接证明的事实。但由于可以接证明存在本源的精神性,所以,人类应该在这一证明的基础上来认识存在。
六、由于人对存在的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上有局限性,因而有必要以科学认识之外的方式来认识存在的本质,如直感、信仰等。
七、“我”是意识(或精神、灵魂)与“物”的结合体,“我”与“物”在物质上的不可分性决定了意识(或精神、灵魂)要和“物” 相接触、相作用,而接触与作用的具体情况就形成了“我”的内涵。灵魂是不需要证明的安宁、快乐、善良、完美的精神状态,而“我”是变异的精神状态,在灵魂与“物”接触中,“我”可以磨练得崇高、伟大,也可以改变得卑鄙、渺小,其间的状态有形形色色。
除了物理学外,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不同层面的意识和其中的知觉也有很多的研究探讨,而一般来说知觉都是作为较低层面的意识功能的展示,涉及的著作也很广泛,象《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一文中Francis Crick以视觉作为研究意识问题的突破口,认为意识源于“注意”和“短时记忆”相结合的过程。在本书的末尾,作者大胆地涉足“自由意志”问题,还提出了研究意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学、解剖学和神经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方法,这些观点、理论和方法显然是对意识问题研究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方法的严重挑战。“惊人的假说”把一个长期困扰哲学、心理学界的复杂的意识问题还原成一个典型的现代神经科学问题,确实有些出人意外。
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了不同结论。如此众多的纷繁复杂的不同见解,主要区分为两个相对的派别:唯心和唯物。
虽然由于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神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眼中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会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学说,但在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思想影响更深远,早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很多契合韦达知识的真理被提出来,但随着人类理性的丧失,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也被广泛提出。
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但他们也承认意识的能动性,认为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们认识到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总结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这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
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
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归根到底,它仍然受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和制约。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
以上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研究可以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受制于客观规律之下的,换句话说意识的活动离不开绝对知识的范围,所以他们认为意识是基于物质之上的,他们没有意识到物质运动本身受制于绝对意识——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他们所研究的意识都属于能够被察觉到的处于较低层面的意识。
著名客观唯心主义者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谈论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宗教,最后提出了绝对意识的存在。他声称只有在“宗教”和“绝对知识”的形态中,意识才以无限的、无所不包的“绝对精神”、“绝对理念”为对象,意识本身才发展成“绝对精神”,使主体与客观达到了最终的统一。“绝对知识”和“宗教”二者的内容都是“绝对精神”。“绝对知识”高于“宗教”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用“表象”而是用“概念”来把握“概念”,以达到手段与对象或形式和内容的直接统一。 被称为“唯心论之父”(The father of idealism)是柏拉图,他谈的宇宙论是“唯心”的,idea一字,中文翻译成:心、心意、观念、意念、看法、见解。当代华人基督教传教士唐崇荣博士,认为翻译成“思观”较符合他的idea,在思想里面的观念,所以是“思观”。从他的“思观”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基督教对意识的理解。
《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
1.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1.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约翰福音注释》中解释到:
1.1 对希腊人来说,这字是指“思想”、它背后的“道理”“智慧”、表达出来的“话语”,以至宇宙间万物所本的“道”。旧约圣经则记载:神的“话”和智慧,远在未有世界之先就与神同在(箴8:22),是神藉以创造世界(创1:3, 6;诗33:6;箴8:30)及向人启示神旨的媒介(诗107:20;147:15-18;赛55:10-11)。
1.2 道与神。未有世界以先道已存在,既与神同在,(彼此相交,互不混淆),却在本质上与神相同(参串3)。
以上对“道”的描述是符合韦达经对意识的描述的。而“道”在中国文化中,即是老子所说的一个普遍存在的、永恒运动的、绝对独立于世界万物的宇宙本体;它先天地而生,派生天地万物;它不可捉摸,是不可述说的,具有无规定性。因此具有本体论意义。这和《圣经》的道是同一描述,只是《圣经》明确告诉大家“道就是神”。 希腊原文的“道”称为Logos,Logos中文基本词意是:理念, 理性, 圣子 ,(基督教教义中)与神同一的道。象逻辑(logic),由logos派生,一门研究推理规律的科学,尤其是研究命题中区别于内容的结构和演绎推理中的方法和有效性,通常也指思维的规律、客观的规律性。就象中国人讲的符合道理。道理,词语解释为:事物的规律;道德,词语解释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这两个词描述了意识是有自身的规律的,所包含的道德品质,即是符合规律的行为表现。可见为什么说品质也是一种知识,在《博伽梵歌》中主奎师那也明确说明了。那可理解所讲的“知识”,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并按照规律去活动。
再看看《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二十四节,“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这里也描述了意识是有仁义和圣洁的特征的。唐崇荣博士将意识描述为有三个本性,或说作为意识创造的人,人的人性有三个本性。 第一个本性就是“真理”在人的心中,表示人是有理性的(运行规律)。“仁义”在人的生命里面,表示人是有法性的(能分辩是否符合规律)。“圣洁”在人的生命中间表示人是有德性的(符合规律的运行)。这样,你看见了“人之所以为人”,与所有动物不同的地方有这三个基本的本性使人有资格被称为“神的形像”。“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是有理性的活物。
到此,我们已经了解了多个领域,还有很多其它宗教及思想,在此就不需一一说明了。大概的道理大家都应该有些了解了。我们看到意识无处不在,这个意识或说“Logos”运行在万有的中间,是宇宙一切思想之因, 也是一切思想之本体。你会思想吗?因为有一个本体,你能有理性吗?因为有一个因。那个宇宙之因,思想之本体叫做Logos。那么你呢?你和动物不一样。猫不会想的,狗不会想的,没有一种动物有理性的思想,只有人有高等思维,为什么?因为斯多亚派说,“人是 Logikos”。 Logos 是什么?是宇宙的大道,Logikos 是什么?是人心中的小道。韦达知识也印证了这点,东、西方文化的根源本来就是一个。在韦达思想里面,有至尊灵魂,而人心里面的那是个体灵魂。所以当Logikos(个体灵魂的意识)有一天回归Logos(至尊灵魂意识)时,我们就可以停止一切的辩论。当我们今天还在Logikos(体困灵魂)的范围里面,你说你的对,我说我的对;你说我没有道理,我说你岂有此理。每个人都相信“理“是存在的,但是就不在你那里,在我这里;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有那个理,那个理与理之间与理之间超过万理之上的公理是什么呢?圣帕布帕德根据韦达经典说是“奎师那意识”。
现在是国际学术界对意识问题重新发生兴趣的时期,各种各样涉及“意识”的物理学、心理学、哲学、宗教等著作学说广泛普及,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查阅到相关研究资料。我们不能只抓着“知觉遍布全身”这一点不放,一定要将所有的consciousness都翻译成知觉,这样是不能让帕布帕德的书让有文化的大众广泛接受认同的。帕布帕德说他的书将成为未来一万年的法律书,我们怎么能够以没有提到任何“意识”这个词的经典,告诉科学家们、哲学家们、心理学家们那就是他们无法用物质方法研究获得的有关“终极意识”的权威?
http://www.vedabase.net/c/cit了解相关出处。)“cit”只是至尊人格首神主奎师那内在能量展示的形式之一,奎师那或奎师那意识以永恒存在、知识及喜乐这三个方面展示,当受到伞迪尼能量支配的时候,它就被感知为一切的存在。当受到桑维特能量支配的时候,它就被感知为超然中的知识。而当受到哈拉迪尼能量支配的时候,它就被感知为对首神机密的爱。这就是奎师那意识的三个方面。
可见充满知识这一特征显然是显著的意识,精神或知识都离不开思想或思维。在一些瑜伽师或非人格灵修者的中文著作中也将cit翻译解释为绝对意识、意识、神圣能力、无限能力、充满了意识,因为不再有黑暗、智能、意识和存在两者。一些著作在阐述意识的时候也有讲述知觉或译为觉知在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此类著作或灵修团体如《瑜伽经》、奥修的著作、玛赫西大师的超觉静坐、尤迦南达等等。
“意识”一词据说是二十世纪初才引入的,但作为这一词的重要词根——“识”早就存在,字典定义有:1、见识;知识 [knowledge] 2、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4、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5、思想或意识 [thought] 6、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以上定义可知,“识”和“Cit”的定义基本相同,包括认知、知识、精神、意识、思想。提到佛教用语中的——识,通常佛教人士用现代汉语即称为意识。唯识学是佛法领域甚深微细,极难通达的一门学问。识的梵语为“vijnana”(帕布帕德解释为觉悟的知识或实践了的知识),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概括感觉、认识力和有意识的思想。九识中的前五识是与眼、耳、鼻、舌、身五官有关的感觉。第六识的功能,是统合和处理来自五识的官能感觉,加以推断衡量,组成整体的思维和判断。人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靠这六种机能来维持。在这底下的是第七识(manas vijnana,manas译为:意或意根)。与上述朝向外在世界的各层意识不同的是,第七识是朝向人的内在生命,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受感官感受的影响。第七识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造成自我执着、使人拘泥于与他人的区别。此外,对“对”与“错”的判断也出于此识。
佛法阐明,比第七识更深的意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alaya vijnana,alaya居所的意思),亦称无没识和藏识。人的业便是深藏在第八识里。前七识将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是无论是生是死,第八识依旧存在。第八识可被视作是支持其它意识运行的生命源流。对于曾一度经历过濒临死亡而被救活的人而言,他们的体验或可说是发生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边界。关健在于生命最深的意识层,第九识——阿摩罗识(amala vijnana,纯粹意识),或称为根本意识。可被理解为宇宙的生命,它是众生所具备的佛性,有无垢识、清净识等称谓,是生命真如、真正自我的所在。
索甲仁波切所著《西藏生死书》中对意识也很多描述,Guru喇嘛解释道“根据佛教的解释,最终极的创造元是意识。意识有不同的层面。我们称为最内部的微细意识总是在那儿。那个意识的连系作用几乎是永恒不变的,就像宇宙粒子。在物质的领域里,那是宇宙粒子,在意识的领域里,那是“明光”(Clear Light )……“明光”,以其特殊的能量,能够和意识连接。” “佛教徒接受的轮回观念,主要是以意识的连续为基础。就以物质世界为例:目前宇宙的一切元素,即使是小到极微的程度,我们相信,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根源,在这个起点,物质世界的一切元素都被凝缩成所谓的「宇宙粒子」。这些粒子则是前一个宇宙分解的结果。因此,这就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圈子,宇宙成住坏空,然后又生成。心也是非常类似。我们拥有某种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这个事实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同时,我们又可以从经验得知,我们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当它遇到不同的条件和环境时,是会改变的。这告诉我们它分分秒秒的性质,它会改变的必然性。 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粗略的层次上,「心或意识」与身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事实上还会受后者的影响。但是在心与物质粒子互动时,如果要产生具有意识的生命,必然有某种基础、能量或来源。 就像物质面一样,现在心一定是过去心的连续。所以,如果你追溯自己的现在心或现在意识,一定会发现你在探讨心如何连续时,必然可以追溯其根源到无穷尽的层面,就像物质宇宙的根源一般,是无始的。因此,一定有持续不断的轮回,让那个心连续地存在。” 说到意识就像“宇宙粒子”,顺便让我们了解一下科学家们对“粒子”有什么研究。Michael Talbot在《超越量子》中提到,在1982年,进行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实验,一个由巴黎的 「理论与实用光学学会」的阿连·艾思白克、尚·达里巴及耶哈德·罗吉组成之研究小组做出了随后被证实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发现。他们的发现,不仅给科学史上最长久的争论划下了句点, 并且对我们称之为真实世界(Reality)之一些最基本的假设造成非常严重的疑问。 艾氏实验证明了下面两种可能性之一:要不就是,客观的真实世界(实相)并不存在,而我们若要说东西或物体具有存于一个观察者的心智之上之外的任何实相的话,都是毫无意义的;或是,与未来及过去超光速之沟通是可能的。就这两点而言,艾氏实验的结论是很明白的这些并非假设的主张,以上两者现在至少有一者必需被接受为事实。 “超越量子”从物理、数学、生物各方面的角度,向我们说明了量子、粒子全是由更深的、非局部的实相的投射,那意谓著:在宇宙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幻象?过去、现在与未来全都同时包入在里面并存著,而实相是一个“无缝之网”,意识并不能被认为基本上是与物质分开的,两者都是次级的和衍生出的范筹,而两者都包入在一个更高的共同基础里。
就像物理学家戴森一样,他承认即使在次原子粒子里也有意识存在,虽然他强调,显示在这个层面上的物质的意识程度,不应被认作是具有“人类特性”的。
《超越量子》书中还提到新时代思想的著名人物“赛斯”有关意识的描述,赛斯说,“意识是我们所感知的宇宙的唯一创造者”。
科学家不仅说粒子有意识,也提出有了自由意志。最近普林斯顿的两位学者发表了一篇论文《THE FREE WILL THEOREM》(基本粒子层次的自由意志)(英文论文地址:http://arxiv.org/PS_cache/quant-ph/pdf/0604/0604079.pdf),早前也有相关的文章,如(http://www.cs.auckland.ac.nz/~jas/one/freewill-theorem.html)
这些物理家可能不被一般中国人所知,那就说说斯蒂芬·霍金,他是当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说“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智的最终极的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霍金的这一论述是在他全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是他对存在本质的根本性看法与郑重结论。下面探讨一些他提出的与意识相关的问题。
一、物质存在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闭环系统,因而无法仅仅由物质原因来说明这种存在的事实。特别的,物质在量子层面上直接表现出对意识的依赖性,或者说是意识决定了物质的现实性。概括地说,当意识未介入时,全部物质以能量波叠加的方式存在;而当意识介入时,物质就坍缩为现实存在。这表明,第一,意识不依赖与物质而存在,否则,物质将永远以能量波叠加的方式存在,而意识也永远不会在其中产生。
第二,因此,意识(或精神、灵魂)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第三、显然,物质存在是为意识(或精神、灵魂)存在服务的,否则,物质就不会唯一地为意识而坍缩为现实存在。 二、宇宙的产生和存在体现出精确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的原因不能由宇宙存在本身得到解答。物质不是存在的最基本形式,而能量是比物质更为基本的存在形式,并且,能量最初是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物质是由非物质所决定的。
三、人对存在的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上有局限性,因而不可能得到关于存在本质的最终答案。
四、存在的本质必然与意识(或非物质、精神、灵魂)存在有关;同时,不可能以人对存在认识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证明存在的本质与精神存在的必然关系,当然,也不可能证伪这种关系。但是,由于可以得出存在本源的非物质性,也就间接证明了存在本源的精神性。
五、在科学研究中,对无法证明但确实是正确的原理称之为公理,同时由于第三点,在探讨存在本质时有必要引用这一原则,即确定意识(或精神、灵魂)存在为不可直接证明的事实。但由于可以接证明存在本源的精神性,所以,人类应该在这一证明的基础上来认识存在。
六、由于人对存在的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上有局限性,因而有必要以科学认识之外的方式来认识存在的本质,如直感、信仰等。
七、“我”是意识(或精神、灵魂)与“物”的结合体,“我”与“物”在物质上的不可分性决定了意识(或精神、灵魂)要和“物” 相接触、相作用,而接触与作用的具体情况就形成了“我”的内涵。灵魂是不需要证明的安宁、快乐、善良、完美的精神状态,而“我”是变异的精神状态,在灵魂与“物”接触中,“我”可以磨练得崇高、伟大,也可以改变得卑鄙、渺小,其间的状态有形形色色。
除了物理学外,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不同层面的意识和其中的知觉也有很多的研究探讨,而一般来说知觉都是作为较低层面的意识功能的展示,涉及的著作也很广泛,象《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一文中Francis Crick以视觉作为研究意识问题的突破口,认为意识源于“注意”和“短时记忆”相结合的过程。在本书的末尾,作者大胆地涉足“自由意志”问题,还提出了研究意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学、解剖学和神经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方法,这些观点、理论和方法显然是对意识问题研究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方法的严重挑战。“惊人的假说”把一个长期困扰哲学、心理学界的复杂的意识问题还原成一个典型的现代神经科学问题,确实有些出人意外。
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了不同结论。如此众多的纷繁复杂的不同见解,主要区分为两个相对的派别:唯心和唯物。
虽然由于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神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眼中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会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学说,但在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思想影响更深远,早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很多契合韦达知识的真理被提出来,但随着人类理性的丧失,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也被广泛提出。
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但他们也承认意识的能动性,认为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们认识到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总结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这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
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
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归根到底,它仍然受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和制约。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
以上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研究可以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受制于客观规律之下的,换句话说意识的活动离不开绝对知识的范围,所以他们认为意识是基于物质之上的,他们没有意识到物质运动本身受制于绝对意识——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他们所研究的意识都属于能够被察觉到的处于较低层面的意识。
著名客观唯心主义者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谈论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宗教,最后提出了绝对意识的存在。他声称只有在“宗教”和“绝对知识”的形态中,意识才以无限的、无所不包的“绝对精神”、“绝对理念”为对象,意识本身才发展成“绝对精神”,使主体与客观达到了最终的统一。“绝对知识”和“宗教”二者的内容都是“绝对精神”。“绝对知识”高于“宗教”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用“表象”而是用“概念”来把握“概念”,以达到手段与对象或形式和内容的直接统一。 被称为“唯心论之父”(The father of idealism)是柏拉图,他谈的宇宙论是“唯心”的,idea一字,中文翻译成:心、心意、观念、意念、看法、见解。当代华人基督教传教士唐崇荣博士,认为翻译成“思观”较符合他的idea,在思想里面的观念,所以是“思观”。从他的“思观”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基督教对意识的理解。
《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
1.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1.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约翰福音注释》中解释到:
1.1 对希腊人来说,这字是指“思想”、它背后的“道理”“智慧”、表达出来的“话语”,以至宇宙间万物所本的“道”。旧约圣经则记载:神的“话”和智慧,远在未有世界之先就与神同在(箴8:22),是神藉以创造世界(创1:3, 6;诗33:6;箴8:30)及向人启示神旨的媒介(诗107:20;147:15-18;赛55:10-11)。
1.2 道与神。未有世界以先道已存在,既与神同在,(彼此相交,互不混淆),却在本质上与神相同(参串3)。
以上对“道”的描述是符合韦达经对意识的描述的。而“道”在中国文化中,即是老子所说的一个普遍存在的、永恒运动的、绝对独立于世界万物的宇宙本体;它先天地而生,派生天地万物;它不可捉摸,是不可述说的,具有无规定性。因此具有本体论意义。这和《圣经》的道是同一描述,只是《圣经》明确告诉大家“道就是神”。 希腊原文的“道”称为Logos,Logos中文基本词意是:理念, 理性, 圣子 ,(基督教教义中)与神同一的道。象逻辑(logic),由logos派生,一门研究推理规律的科学,尤其是研究命题中区别于内容的结构和演绎推理中的方法和有效性,通常也指思维的规律、客观的规律性。就象中国人讲的符合道理。道理,词语解释为:事物的规律;道德,词语解释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这两个词描述了意识是有自身的规律的,所包含的道德品质,即是符合规律的行为表现。可见为什么说品质也是一种知识,在《博伽梵歌》中主奎师那也明确说明了。那可理解所讲的“知识”,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并按照规律去活动。
再看看《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二十四节,“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这里也描述了意识是有仁义和圣洁的特征的。唐崇荣博士将意识描述为有三个本性,或说作为意识创造的人,人的人性有三个本性。 第一个本性就是“真理”在人的心中,表示人是有理性的(运行规律)。“仁义”在人的生命里面,表示人是有法性的(能分辩是否符合规律)。“圣洁”在人的生命中间表示人是有德性的(符合规律的运行)。这样,你看见了“人之所以为人”,与所有动物不同的地方有这三个基本的本性使人有资格被称为“神的形像”。“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是有理性的活物。
到此,我们已经了解了多个领域,还有很多其它宗教及思想,在此就不需一一说明了。大概的道理大家都应该有些了解了。我们看到意识无处不在,这个意识或说“Logos”运行在万有的中间,是宇宙一切思想之因, 也是一切思想之本体。你会思想吗?因为有一个本体,你能有理性吗?因为有一个因。那个宇宙之因,思想之本体叫做Logos。那么你呢?你和动物不一样。猫不会想的,狗不会想的,没有一种动物有理性的思想,只有人有高等思维,为什么?因为斯多亚派说,“人是 Logikos”。 Logos 是什么?是宇宙的大道,Logikos 是什么?是人心中的小道。韦达知识也印证了这点,东、西方文化的根源本来就是一个。在韦达思想里面,有至尊灵魂,而人心里面的那是个体灵魂。所以当Logikos(个体灵魂的意识)有一天回归Logos(至尊灵魂意识)时,我们就可以停止一切的辩论。当我们今天还在Logikos(体困灵魂)的范围里面,你说你的对,我说我的对;你说我没有道理,我说你岂有此理。每个人都相信“理“是存在的,但是就不在你那里,在我这里;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有那个理,那个理与理之间与理之间超过万理之上的公理是什么呢?圣帕布帕德根据韦达经典说是“奎师那意识”。
现在是国际学术界对意识问题重新发生兴趣的时期,各种各样涉及“意识”的物理学、心理学、哲学、宗教等著作学说广泛普及,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查阅到相关研究资料。我们不能只抓着“知觉遍布全身”这一点不放,一定要将所有的consciousness都翻译成知觉,这样是不能让帕布帕德的书让有文化的大众广泛接受认同的。帕布帕德说他的书将成为未来一万年的法律书,我们怎么能够以没有提到任何“意识”这个词的经典,告诉科学家们、哲学家们、心理学家们那就是他们无法用物质方法研究获得的有关“终极意识”的权威?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