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曾考察過的前蘇格拉底時期的那些偉大的體系﹐在公元前五世紀後半葉就遭 到了懷疑運動的反對﹐懷疑運動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智者的領袖普羅泰戈拉。“智者” 這個字原來並沒有壞意思﹔它指的差不多就是我們所說的“教授”。一個智者是一個以 教給青年某些事物為生的人﹐這些事物被人認為在實際生活中是對青年有用的。既然當 時還沒有這類教育的公共設施﹐所以智者們就只教那些自備束?的人或者是由家長出束 ?的人。這就傾向於給他們以某種階級的偏見﹐而當時的政治局面又更加強了這種偏見。 在雅典和許多別的城市﹐在政治上民主制獲得了勝利﹐但是對於削減那些屬於舊貴族世 家的人們的財富方面卻毫無成績。體現出來我們心目中所謂希臘文化的﹐大體上都是富 人﹕他們有教育﹑有閒暇﹐遊歷把他們的傳統偏見的稜角給磨掉了﹐他們消耗於論辯的 時間又磨練了他們的機智。所謂民主制﹐並沒有觸動使富人無需壓迫自由公民便能享有 他們的財富的那個奴隸制度。
然而在許多城市裏﹐尤其是在雅典﹐較窮的公民們對於富人有著雙重的仇視﹐一是 嫉妒﹐二是傳統心理。富人–––常常很正當地––被人認為是不虔敬的和不道德的﹔ 他們在顛複著古代的信仰並且也許還試圖摧毀民主制。於是就形成了政治上的民主制與 文化上的保守主義的互相結合﹐而文化上的革新者們則傾向於政治上的反動派。近代的 美國也存在著多少相同的情況﹐在美國作為主要的天主教組織的塔曼尼派努力保衛傳 統的神學與倫理的教條而反對啟蒙運動的進攻。但是美國的啟蒙者在政治上要比雅典的 啟蒙者軟弱得多﹐因為他們沒有能夠與財閥政治一片建立共同的目標。然而那裏有一個 重要的高等知識階級是從事於保衛財閥政治的﹐那就是公司法律顧問階級。在有.幾.方 面﹐他們的作用非常有似於智者們在雅典所起的那種作用。
雅典的民主政治雖然由於不包括奴隸和女人而有著嚴重的局限性﹐然而在有些方面﹐ 要比任何近代的體制都更為民主。法官和大部分行政官都是由抽籤選出來的﹐並且任職 的時期很短﹔因而他們都是普通的公民﹐就象我們的陪審員那樣﹐他們有著普通公民們 所特有的偏見﹐並且缺乏職業性的氣味。一般說來﹐總是有許多的法官在聽案。原告人 與辯護人﹐或者起訴者與被告﹐都是親自出席的﹐而不是由職業的律師出席。十分自然 地﹐勝敗大部分要取決於演說時能打動群眾偏見的那種技巧。雖然一個人必須親自發言﹐ 但是他可以僱一個專家替他寫發言稿﹐或者是象許多人所喜歡的那樣﹐可以花錢去學習 那種在法庭上獲勝所必需的技術。智者們就被公認是教給人以這種技術的。
雅典歷史上的白裏克裏斯時代﹐非常有似於英國史上的維多利亞時代。雅典是富強 的﹐不大受戰爭的乾擾﹐並且具有一部由貴族所執行的民主憲法。在談到阿那克薩哥拉 時﹐我們已經看到有一個反對白裏克裏斯的民主反對派逐漸地積蓄了力量﹐並且逐一地 攻擊他的朋友們。伯羅奔尼蘇戰爭爆發於公元前431年﹔雅典﹙和許多其他地方一道﹚ 遭到大疫的襲擊﹔為數曾經約達230﹐000的人口便大大地減少了﹐並且永遠再也沒有恢 複到它原來的水平﹙柏里﹕《希臘史》捲Ⅰ﹐444頁﹚。白里克里斯本人於公元前430年 被免除將軍的職務﹐並且被一個由150名法官所組成的法庭以侵吞公款的罪名而判處罰款。 他的兩個兒子都死於大疫﹐他本人也於次年﹙429﹚死去。斐狄阿斯和阿那克薩哥拉都被 判罪﹔阿斯巴西亞被控為不虔敬而且治家無方﹐但是被赦免了。
在這樣一種社會裏﹐很自然的那些容易遭民主派政治家仇視的人們就會希望掌握辯 論的技術。儘管雅典人慣好迫害﹐但是在有一點上卻遠不象近代美國人那樣狹隘﹐因為 那些被指控為不虔敬與敗壞青年人的人們還可以出席為自己申辯。這就說明瞭智者們何 以受到一個階級的歡迎而不受另一個階級的歡迎﹔但是在他們自己的心目裏總以為他們 並非是為個人的目的而服務﹐而且他們之中確乎有很多人是真正從事於哲學的。柏拉圖 對他們極盡詆毀謾罵的能事﹐但是我們不能用柏拉圖的論戰來判斷他們。在他較輕鬆的 語調裏﹐讓我們從《攸狄底姆斯篇》中引下列一段文章﹐文中說有兩個智者狄奧尼索多 拉斯和攸狄底姆斯故意去捉弄一個名叫克里西普斯的頭腦簡單的人。狄奧尼索多拉斯說﹕
你說你有一條狗嗎﹖
是呀﹐克里西普斯說﹐有一條惡狗。
他有小狗嗎﹖
是呀﹐小狗們和他一個樣。
狗就是他們的父親嗎﹖
是呀﹐他說﹐我看見了他和小狗的母親在一起。
他不是你的嗎﹖
他確乎是我的呀。
他是一個父親﹐而且他又是你的﹔所以他就是你的父親﹐而小狗就是你的兄弟了。
從較為嚴肅的語調裏﹐我們可以引題名為《智者》的一篇對話。這是一片以智者做 為一個例子而對定義進行邏輯的討論的對話。我們目前暫不討論這一片的邏輯﹐關於這 一篇對話我想要提到的唯一的東西就是他最後的結論。
“製造矛盾的技倆出自於一種不真誠的﹑誇大的模仿﹐是屬於由影象製造而產生的 那類假象製造的﹐其特點是屬於人為的而非神明的創造的一部分﹐它表現為一種曖昧的 玩弄詞句﹔––老實說﹐可以指出為真正智者的血脈淵源的﹐就是如此。”﹙康福特的 譯文﹚
有一個關於普羅泰戈拉的故事﹐這個故事無疑是杜撰的﹐但卻可以說明人民心目之 中智者與法庭的關繫。據說普羅泰戈拉教過一個年青人﹐規定這個年青人如果在第一次 訴訟裏就獲得勝利﹐才交學費﹐否則就不交。而這個青年人的第一次訴訟就是普羅泰戈 拉控告他﹐要他交學費。
然而現在讓我們撇開這些序幕﹐來看一看我們關於普羅泰戈拉真正知道哪些事情。
普羅泰戈拉約當公元前500年生於阿布德拉﹐德謨克里特就是來自這個城的。他兩次 訪問過雅典﹐第二次的訪問不會遲於公元前432年。公元前444-3年他為徒利城編訂過一 部法典。有一種傳說說他被控為不虔敬﹐但這似乎是靠不住的﹐儘管他寫過一本《論神》 的書﹐這本書一開頭就說﹕“至於神﹐我沒有把握說他們存在或者他們不存在﹐也不敢 說他們是什麼樣子﹔因為有許多事物妨礙了我們確切的知識﹐例如問題的晦澀與人生的 短促。””他的第二次訪問雅典﹐柏拉圖曾在《普羅泰戈拉》一篇中有過多少帶點諷刺 的描述﹐在《泰阿泰德篇》中並且很認真地討論了他的學說。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於他 的學說﹐即“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 尺度”。這個學說被人理解為指的是每個人都是萬物的尺度﹐於是當人們意見分歧時﹐ 就沒有可依據的客觀真理可以說哪個對﹑哪個錯。這一學說本質上是懷疑主義的﹐並且 其根據的基礎是感覺的“欺騙性”。
實用主義的三位創始人之一﹐費˙坎˙斯˙席勒就習慣於自稱是普羅泰戈拉的弟子。 這一點我想是因為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裏提示過﹙作為對普羅泰戈拉的一種解釋﹚﹐ 一種意見可能比另一種意見更好一些﹐但不一定是更真一些。例如一個人有黃膽病的時 候﹐看起一切東西來都是黃的。說這些東西實際上並不是黃的而是一個健康人眼裏所看 到的那種顏色﹐這種說法是沒有意義的﹔然而我們可以說﹐既然健康要比疾病好一些﹐ 所以健康人的意見就比黃膽病人的意見好一些。這種觀點顯然是非常有似於實用主義的。
不相信有客觀的真理﹐就使得大多數人在實際的目的方面成為了自己究竟應該相信 什麼的裁判者。因此普羅泰戈拉就走上了保衛法律﹑風尚和傳統道德的路上去。雖說我 們已經提到過﹐他並不知道神是否存在﹐他還是確信應當崇拜神。對於一個其理論上的 懷疑主義既很徹底而又邏輯的人來說﹐這種觀點顯然是正確的觀點。
普羅泰戈拉的壯年就過著一種週遊於希臘各個城邦不斷講學的生活﹐他收費教“想 要獲得實際的效率與更高的精神教養的任何人”。﹙策勒爾書﹐第1299頁﹚。柏拉圖反 對–––並且按近代的觀念來說多少是有點擺架子––智者們教書要收錢的辦法。柏拉 圖自己有著相當的私人財產﹐顯然他不能體會那些沒有他那種好運氣的人們的需要。奇 怪的是近代的教授們﹐他們雖找不出拒絕薪給的理由﹐然而也一再地重複著柏拉圖的這 種挑剔。
然而另外有一點是智者與當時大多數的哲學家們所不同的。除了智者們之外﹐通常 一位老師總是創建一座學校﹐學校多少具有一種兄弟會的性質﹐多少有著一定的共同生 活﹐往往有些類似於一種僧院的規矩﹐並且常常有一種不公開宣佈的秘密學說。凡在哲 學是起於奧爾弗斯主義的地方﹐這一切都是非常自然的。但是在智者們中間﹐一點也沒 有這些東西。他們所教的東西﹐在他們心目中是與宗教或德行是不相干的。他們教辯論 術﹐以及有助於這種技術的其他一切知識。大致說來﹐他們好象近代的律師一樣﹐只准 備教給人如何進行辯護或是反對一種意見﹐他們並不從事宣傳他們自己的結論。那些把 哲學認為是與宗教密切結合在一片的一種生活方式的人們﹐自然感到了震動﹔在他們看 來智者們是輕佻的﹑不道德的。
在某種程度上––雖然不可能說究竟是到什麼程度––智者們之引人厭惡﹐不僅是 引起一般人的厭惡而且也引起柏拉圖和以後的哲學家們的厭惡﹐實在是由於他們智力的 優異。追求真理如其是全心全意的﹐就必須撇開道德方面考慮。我們事先不能知道真理 在某個社會裏會不會被認為是有建設性的。智者們總是準備追隨著論證﹐走到論證所引 出的結論上去。而這往往就把他們帶到了懷疑主義。他們之中有一個高爾吉亞曾提出過﹐ 任何事物都不存在﹔而且縱令有任何事物存在的話﹐那也是不可知的﹔而且縱令它存在 並且被任何一個人所認知﹐這個人也永遠不能把它傳達給別人。我們不知道他的論證是 什麼﹐但是我很能想象他們具有一種邏輯的力量﹐迫使得他們的對方要躲避到理論體系 裏面去。柏拉圖總是熱心宣傳足以使人們能變成為他所認為是有德的樣子的那些見解﹔ 但是他在思想上幾乎從來都是不誠實的﹐因為柏拉圖讓自己以社會的後果來判斷各種學 說。甚至於就在這點上﹐他也是不誠實的﹔他假裝是在跟隨著論證並且是用純粹理論的 標准來下判斷的﹐但事實上他卻在歪曲討論﹐使之達到一種道德的結論。他把這種惡習 引到了哲學裏面來﹐從此之後哲學裏就一直有著這種惡習。或許大部分正是由於對智者 們的敵視﹐才使得他的對話錄具有了這種特徵。柏拉圖以後﹐一切哲學家們的共同缺點 之一﹐就是他們對於倫理學的研究都是從他們已經知道要達到什麼結論的那種假設上面 出發的。
在公元前五世紀晚期的雅典﹐似乎有人教授著在當時人看來似乎是不道德的﹑而且 就在今天的民主國家裏也似乎是不道德的那些政治學說。在柏拉圖《國家篇》的第一卷 裏﹐特拉西馬庫斯就論證過除了強者的利益而外並沒有正義﹔又論證法律是政府為了自 身的利益而制定的﹔又論證在爭奪權力的鬥爭裏﹐並沒有任何可以援用的客觀標准。根 據柏拉圖的記載﹙見《高爾吉亞篇》﹚﹐喀里克里斯曾主張過一種相似的學說。他說自 然的法則乃是強者的法則﹔但是人們為了方便的緣故﹐就確立了種種制度和道德誡條以 便束縛強者。這些學說在我們今天﹐已經比它們在古代獲得了更廣氾得多的同意。無論 人們對它們怎樣想﹐它們並不是智者們的特徵。
在公元前五世紀––無論智者們在這一變化中所處的地位如何––雅典有了一種轉 變﹐在與正在崩潰著的笨拙的但是頗為殘酷的保衛正統教義相衝突之中﹐就有了一種從 僵硬的清教徒式的單純性過渡到機智的並且是同樣殘酷的犬儒主義裏去的轉變。在這個 世紀之初﹐是雅典人領導伊奧尼亞的城邦進行反波斯的戰鬥﹐以及公元前490年馬拉鬆的 勝利。在這個世紀的末了﹐則是雅典於公元前404年敗於斯巴達﹐以及公元前399年蘇格 拉底的被判死刑。從此以後雅典在政治上就不再重要了﹐但是它卻獲得了毫無疑義地文 化上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地位雅典一直保持到基督教的勝利為止。
公元前五世紀雅典史上有某些事物對於理解柏拉圖及其以後的全部希臘思想來說﹐ 乃是極其重要的。在第一次波斯戰爭的時候﹐由於有馬拉鬆之戰的決定性的勝利﹐主要 的光榮就歸於雅典。十年以後在第二次戰爭時﹐雅典人在海上仍然是希臘方面的最強者﹔ 但是在陸地上﹐勝利主要地要歸功於斯巴達人﹐斯巴達人是希臘世界公認的領袖。然而 斯巴達人的觀點是狹隘的地方性的﹐當波斯人被逐出希臘的歐洲部分之後﹐他們就不再 抵抗波斯人了。保衛亞洲部分的希臘人以及解放那些已經被波斯人所徵服的島嶼的責任 就被雅典承當起來﹐並且獲得很大的成功。雅典變成了海上的領袖強國﹐並對於伊奧尼 亞各島獲得了相當大的帝國主義式的控制權。白里克里斯是一個溫和的民主派﹐也是一 個溫和的帝國主義者﹔在他的領導之下﹐雅典繁榮起來了。偉大的神殿––其遺跡迄今 仍然是雅典的光榮––就是他倡議修建的﹐用以代替被薛克修斯所毀掉的神殿。雅典城 的財富以及文化都迅速地增加﹔而且正如這種時代所必然會發生的一樣﹐尤其是當財富 由於對外貿易而增加的時候﹐傳統的道德與傳統的信仰就衰退了。
這時候﹐在雅典出現了特別眾多的天才人物。三大戲劇家﹐伊斯奇魯斯﹑索福克里 斯與幼利披底﹐都屬於公元前五世紀。伊士奇魯斯在馬拉鬆作過戰﹐並且曾目睹沙拉米 之役。索福克里斯在宗教上仍然是個正統派。但是幼利披底卻受了普羅泰戈拉以及當時 自由思想的精神的影響﹐而且他對神話的處理是懷疑主義的並帶有顛複性的。喜劇詩人 亞里斯多芬尼嘲笑了蘇格拉底﹑智者們和哲學家們﹐然而他本人卻是屬於他們那個圈子 的﹔柏拉圖在《筵話篇》中把他和蘇格拉底的關繫寫得非常之友好﹐我們也已看到雕刻 家斐狄阿斯也是屬於白里克里斯的圈子裏的。
這一時期雅典的優越毋寧是在藝術方面﹐而非在知識方面。公元前五世紀的偉大數 學家和哲學家除了蘇格拉底之外﹐沒有一個是雅典人﹔蘇格拉底不是一個作家﹐而是一 個把自己限於口頭論辯的人。
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蘇戰爭的爆發與公元前429年白里克里斯的逝世﹐就開始了雅 典歷史上的陰暗時期。雅典人在海上佔有優勢﹐但是斯巴達人握有陸地上的霸權﹐並且 在夏季一再侵佔亞底加﹙雅典城除外﹚。結果是雅典城擁擠不堪﹐並且由於疫癘而損失 慘重。公元前414年雅典人派出一次對西西里的大遠征﹐希望能佔領與斯巴達聯盟的敘拉 古﹔但是這個試圖失敗了。戰爭使雅典人變得凶頑而暴虐。公元前406年他們徵服了梅洛 斯島﹐把所有服兵役年齡的男子都屠殺光了﹐把其他的居民掠為奴隸。幼利披底的《特 羅伊婦人》這個劇本就是對這種野蠻行為的抗議。鬥爭還有其思想意識的一方面﹐因為斯巴達是寡頭政治的代表﹐而雅典則是民主政治的代表。雅典人有理由懷疑他們自己的 一些貴族有叛國行為﹐人們都認為他們的叛國行為與公元前405年伊格斯波達米之戰中海 軍的最後潰敗有關。
戰爭的結局是斯巴達人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寡頭政府﹐史稱三十僭主。三十僭主中有 些人﹐包括他們的首領克利提亞在內﹐曾經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們當然是不得人心的﹐ 不到一年就被推翻了。在斯巴達的同意之下﹐民主制又恢復起來﹔但那是一個江河日下 的民主制﹐它由於有大赦而無法對自己內部的敵人直接報復﹐但是它在大赦的范圍之外 卻喜歡找任何的借口來控訴這些敵人。蘇格拉底的審判與死刑﹙公元前399年﹚就是在這 種氣氛之下出現的。
About
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
2009年2月26日星期四
《路透专栏》:美国商务部来了个"中国先生"
(顾蔚是路透专栏撰稿人,以下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路透香港2月26日电---试想一下,日後中美贸易谈判桌的两边中央位置坐的两人可能同样长着黄皮肤和黑眼睛.奥巴马提名为美国商务部长的华裔美国人骆家辉(Gary Faye Locke)如果能够上任,将对中美贸易跷跷板施加何种影响?
和他打过交道的美国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没有必要认为骆家辉要比大多数美国人更中国.把他作为"中国问题超人"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有种族歧视之嫌.另一方认为,骆家辉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连中文都不会讲,但因为是炎黄子孙,所以更容易理解中国人的立场和观点,可以帮助双方增进理解.我倾向于後一种说法.
骆家辉是第一个出任美国州长的亚裔美国人,美国杰出华人团体百人会的成员.他为四川大地震作了很多筹款工作,也因此获得奥运火炬手的荣誉.他与中国领导人也有不少接触,就在今年1月,他作为前总统卡特和前国务卿基辛格带领的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和胡锦涛,温家宝及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会面.
一位随团出访的华裔美国人说,骆家辉在中国受到尊重,中国人为他在美国的成就感到自豪,会给他很多"面子".当然他们也知道,骆家辉是美国的官员,代表的是美国的利益.百人会成员,曾在美国政府和企业界担任高官和高管的谢苏龄(Carolyn Chin)说,她在和中国官员交流的时候,发现作为华裔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中国人价值观类似,容易互相理解.她认为骆家辉将会对中美关系起到很积极的影响.
美国商务部来了个中国先生,美国能源部也由华裔掌舵,这可以让全世界的华人引以为豪.但不要以为他们俩因为皮肤的颜色,就一定要会成为中美战略对话的主导.财长盖特纳也将继续前任保尔森的惯例,主导中美最高层的战略经济对话.国务卿希拉里近来表示,她将要和盖特纳一起,处理和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战略经济对话.
100年走完1英里
骆家辉和奥巴马都非对方的首选.奥巴马之前有两个候选人,一个因为涉嫌调查,另一个因为和总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先後退出.骆家辉和希拉里的关系比和奥巴马更近,骆家辉在做州长的时候和当时的总统克林顿有很多接触,因此他原来支持的是希拉里.後来希拉里没有获得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才"倒戈"奥巴马.
奥巴马看中了他作为一个前州长掌握全局的能力.克林顿和小布什都是前州长,而奥巴马和他的副总统拜登都不是.骆家辉在担任州长期间,成功地推动创新和出口,而这两项正是美国商务部的主要职责所在.这个位置也有很大的实权,因为商务部长还要负责美国人口普查,而普查结果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资源将被如何分配.
其实奥巴马和骆家辉有非常大的共同点,他俩都出生于少数族裔家庭,小时贫穷,但之後都进入名校(奥巴马哈佛,骆家辉耶鲁),然後投身政府事业,两人都很重视家庭.他们的主要观点也是一样的,就是美国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走出困局.
骆家辉多次在公开场合说,"我的祖父大约100年前从中国来到美国做仆人.我在离开我祖父当年工作的地方不到1英里的地方做州长.我们家花了100年走完这1英里,这个旅程也只有在美国能够做到.我们的价值观,教育,辛勤工作,责任感和家庭,每一天都指引着我前进."
从华盛顿州到华盛顿
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第一站不去首都华盛顿而去华盛顿州.中国国家主席的欢迎晚宴不是在白宫,而是别开生面地在比尔盖茨家里举行.胡锦涛在当地受到热情接待,去了首都後倒反而发生了几起东道主失礼的事件.媒体评论,胡锦涛在华盛顿州要比在华盛顿受到更多的礼遇.当时骆家辉虽然已经卸任华盛顿州州长职务,但在幕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华盛顿州可能是美国本土离中国最近的一个州,中国也是华盛顿州的大主顾,中国领导人在当地受到欢迎不让人感到意外.该美国的出口大州大量向中国输出波音飞机,电脑软件,星巴克咖啡,小麦和苹果.骆家辉在华盛顿州撞开了玻璃天花板,在商务部要突破美国式官僚可能要作出更大努力.
中国是美国的最大贸易逆差国,经济危机更容易让保护主义情绪走向激烈化.惊涛骇浪中,让一名华裔作为美国的贸易推广者是否合适?但有理由相信骆家辉能够在促进中美关系方面,做成有"中国通"之美名的前财长保尔森,和华裔美国人前劳工部长赵小兰没有做到的事情.保尔森是银行家背景,代表的是华尔街的利益,而骆家辉一直从政.赵小兰是第一位华裔内阁成员,生于台北的她走的是和骆家辉不同的政治路线.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需要寻找投资方向,美国几乎每个州的州长都希望能够拿到一些来自中国的投资,但在国会山上,议员们又对来自中国的钱疑虑重重.当经济好的时候,商人们不用政府太多的帮助,但现在商务部对美国经济的作用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危机下经济问题已经上升为中美关系之首.期待"Mr. China"执掌美国贸易部,能够帮助中美求同存异,同舟共济.(完)
wei.gu@thomsonreuters.com
(本文刊出时,顾蔚对文中提及之证券未有任何直接投资,但可能透过基金间接持有相关证券.)
路透香港2月26日电---试想一下,日後中美贸易谈判桌的两边中央位置坐的两人可能同样长着黄皮肤和黑眼睛.奥巴马提名为美国商务部长的华裔美国人骆家辉(Gary Faye Locke)如果能够上任,将对中美贸易跷跷板施加何种影响?
和他打过交道的美国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没有必要认为骆家辉要比大多数美国人更中国.把他作为"中国问题超人"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有种族歧视之嫌.另一方认为,骆家辉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连中文都不会讲,但因为是炎黄子孙,所以更容易理解中国人的立场和观点,可以帮助双方增进理解.我倾向于後一种说法.
骆家辉是第一个出任美国州长的亚裔美国人,美国杰出华人团体百人会的成员.他为四川大地震作了很多筹款工作,也因此获得奥运火炬手的荣誉.他与中国领导人也有不少接触,就在今年1月,他作为前总统卡特和前国务卿基辛格带领的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和胡锦涛,温家宝及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会面.
一位随团出访的华裔美国人说,骆家辉在中国受到尊重,中国人为他在美国的成就感到自豪,会给他很多"面子".当然他们也知道,骆家辉是美国的官员,代表的是美国的利益.百人会成员,曾在美国政府和企业界担任高官和高管的谢苏龄(Carolyn Chin)说,她在和中国官员交流的时候,发现作为华裔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中国人价值观类似,容易互相理解.她认为骆家辉将会对中美关系起到很积极的影响.
美国商务部来了个中国先生,美国能源部也由华裔掌舵,这可以让全世界的华人引以为豪.但不要以为他们俩因为皮肤的颜色,就一定要会成为中美战略对话的主导.财长盖特纳也将继续前任保尔森的惯例,主导中美最高层的战略经济对话.国务卿希拉里近来表示,她将要和盖特纳一起,处理和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战略经济对话.
100年走完1英里
骆家辉和奥巴马都非对方的首选.奥巴马之前有两个候选人,一个因为涉嫌调查,另一个因为和总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先後退出.骆家辉和希拉里的关系比和奥巴马更近,骆家辉在做州长的时候和当时的总统克林顿有很多接触,因此他原来支持的是希拉里.後来希拉里没有获得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才"倒戈"奥巴马.
奥巴马看中了他作为一个前州长掌握全局的能力.克林顿和小布什都是前州长,而奥巴马和他的副总统拜登都不是.骆家辉在担任州长期间,成功地推动创新和出口,而这两项正是美国商务部的主要职责所在.这个位置也有很大的实权,因为商务部长还要负责美国人口普查,而普查结果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资源将被如何分配.
其实奥巴马和骆家辉有非常大的共同点,他俩都出生于少数族裔家庭,小时贫穷,但之後都进入名校(奥巴马哈佛,骆家辉耶鲁),然後投身政府事业,两人都很重视家庭.他们的主要观点也是一样的,就是美国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走出困局.
骆家辉多次在公开场合说,"我的祖父大约100年前从中国来到美国做仆人.我在离开我祖父当年工作的地方不到1英里的地方做州长.我们家花了100年走完这1英里,这个旅程也只有在美国能够做到.我们的价值观,教育,辛勤工作,责任感和家庭,每一天都指引着我前进."
从华盛顿州到华盛顿
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第一站不去首都华盛顿而去华盛顿州.中国国家主席的欢迎晚宴不是在白宫,而是别开生面地在比尔盖茨家里举行.胡锦涛在当地受到热情接待,去了首都後倒反而发生了几起东道主失礼的事件.媒体评论,胡锦涛在华盛顿州要比在华盛顿受到更多的礼遇.当时骆家辉虽然已经卸任华盛顿州州长职务,但在幕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华盛顿州可能是美国本土离中国最近的一个州,中国也是华盛顿州的大主顾,中国领导人在当地受到欢迎不让人感到意外.该美国的出口大州大量向中国输出波音飞机,电脑软件,星巴克咖啡,小麦和苹果.骆家辉在华盛顿州撞开了玻璃天花板,在商务部要突破美国式官僚可能要作出更大努力.
中国是美国的最大贸易逆差国,经济危机更容易让保护主义情绪走向激烈化.惊涛骇浪中,让一名华裔作为美国的贸易推广者是否合适?但有理由相信骆家辉能够在促进中美关系方面,做成有"中国通"之美名的前财长保尔森,和华裔美国人前劳工部长赵小兰没有做到的事情.保尔森是银行家背景,代表的是华尔街的利益,而骆家辉一直从政.赵小兰是第一位华裔内阁成员,生于台北的她走的是和骆家辉不同的政治路线.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需要寻找投资方向,美国几乎每个州的州长都希望能够拿到一些来自中国的投资,但在国会山上,议员们又对来自中国的钱疑虑重重.当经济好的时候,商人们不用政府太多的帮助,但现在商务部对美国经济的作用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危机下经济问题已经上升为中美关系之首.期待"Mr. China"执掌美国贸易部,能够帮助中美求同存异,同舟共济.(完)
wei.gu@thomsonreuters.com
(本文刊出时,顾蔚对文中提及之证券未有任何直接投资,但可能透过基金间接持有相关证券.)
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第一篇 第九章 原子論者
原子論的創始者是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兩個人。這兩個人是很難區別開來的﹐因為 他們通常總是被人相提並論﹐而且顯然地留基波的某些作品後來還被認為是德謨克里特 的作品。
留基波的鼎盛期似乎約當公元前440年﹐他來自米利都﹐繼承了與米利都相聯繫著 的科學的理性主義的哲學。他受了巴門尼德和芝諾很大的影響。關於他﹐人們知道得非 常少﹐以致於有人認為伊壁鳩魯﹙德謨克里特後期的一個追隨者﹚曾經斷然否認過他的 存在﹐而且有些近代的學者還重新提出這種理論來。然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很多提 到他的地方﹐因而如果他僅僅是一個神話而竟然會出現這麼多的引徵﹙包括對原文的引 文﹚﹐那就似乎是令人難於置信的了。
德謨克里特則是一個更加確定得多的人物了。他是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地方的人﹔至 於他的年代﹐他曾說過阿那克薩哥拉年老的時候﹙可以說約當公元前432年左右﹚他還很 年青﹐所以人們認為他的鼎盛期是公元前420年左右。他廣氾地遊歷過南方與東方的許多 國度﹐追求著知識﹔他也許在埃及渡過相當的時間﹐他還一定到過波斯的。然後他就回 到阿布德拉﹐終老於此。策勒爾稱他"在知識的淵博方面要超過所有的古代的和當代的哲 學家﹐在思維的尖銳性和邏輯正確性方面要超過絕大多數的哲學家"。
德謨克里特是蘇格拉底和智者們同時代的人﹐因此根據純粹編年的理由﹐就應該在 我們的這部歷史裡放在稍後一點﹐但是困難在於他是很難和留基波分開的。根據這種理 由我就要在蘇格拉底和智者以前先來考慮他﹐雖說他的哲學有一部分就是為了答複他的 同鄉而且是最傑出的智者普羅泰戈拉的。普羅泰戈拉訪問雅典的時候﹐曾受到熱烈的歡 迎﹔而另一方面德謨克里特卻說﹐"我到了雅典﹐可是沒有一個人知道我"。他的哲學在 雅典有很長的時期是為人忽視的﹔伯奈特說"我們不清楚柏拉圖是否知道有關德謨克里特 的任何事情……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是很知道德謨克里特的﹐因為他也是一個來自北 方的伊奧尼亞人"。柏拉圖的對話錄裡從來沒有提到過他﹐但據第歐根尼˙拉爾修說﹐ 柏拉圖非常之討厭他﹐以致想把他的全部著作都燒光。希斯把他作為一位數學家而推崇 得很高。
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兩人的共同哲學的基本觀念是出於留基波的﹐但是就理論的形 成而言﹐就不大可能把他們兩個人分開了﹔而且對我們來說﹐也無需這樣做。留基波– –如果不是德謨克里特的話––試圖調和以巴門尼德與恩培多克勒分別為其代表的一元 論與多元論而走到了原子論。他們的觀點極其有似於近代科學的觀點﹐並且避免了大部 分希臘的暝想所常犯的錯誤。他們相信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在物理上––而不 是在幾何上––是不可分的﹔原子之間存在著虛空﹔原子是不可毀滅的﹔原子曾經永遠 是﹐而且將繼續永遠是﹐在運動著的。原子的數目是無限的﹐甚至於原子的種類也是無 限的﹐不同只在於形狀和大小。亞里士多德說過﹐按照原子論者的說法﹐原子在熱度 方面也是不同的﹐構成了火的球狀原子是最熱的﹔至於在重量方面﹐他引過德謨克里特 的話﹕“任何不可分割的越佔優勢﹐則重量越大”。然而原子究竟有沒有重量這個問題﹐ 在原子論派的理論裡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
原子是永遠運動著的﹔但是關於原始運動的特性﹐則注疏者們有不同的意見。有的 人﹐尤其是策勒爾﹐認為原子是被想象為永遠在降落著的﹐而愈重的原子就降落得愈快﹔ 於是它們就趕上了較輕的原子﹐就發生了衝撞﹐並且原子就象檯球一樣地折射回來。這 一定就是伊壁鳩魯的觀點﹔伊壁鳩魯的理論在很多方面都是基於德謨克里特的理論的﹐ 同時又頗不高明地努力要顧及到亞里士多德的批評。但是有相當的理由可以設想﹐重量 並不是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的原子的本來的性質。在他們的觀點裡﹐倒更有可能似乎是 原子起初是在雜亂無章地運動著﹐正象現代氣體分子的運動理論那樣。德謨克里特說在 無限的虛空裡既沒有上也沒有下﹐他把原子在靈魂中的運動比做沒有風的時候的塵埃在 一條太陽光線之下運動。這是比伊壁鳩魯更為明智得多的看法﹐並且我認為我們可以假 定這就是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的看法。由於衝撞的結果﹐原子群就形成了漩渦。其餘 的過程則大致有如阿那克薩哥拉所說的一樣﹐然而他對於漩渦加以機械的解釋而不以心 的作用來解釋﹐則是一個進步。
在古代﹐通常總是譴責原子論者們把萬物都歸之於機緣。正好相反﹐原子論者乃是 嚴格的決定論者﹐他們相信萬物都是依照自然律而發生的。德謨克里特明白地否認過任 何事物可以由於機緣而發生。人們都知道留基波––雖說這個人是否存在還有問題– –曾經說過一件事﹕“沒有什麼是可以無端發生的﹐萬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 的。”的確他並沒有說明何以世界自始就應該是它所原有的那種樣子﹐這一點或許可以 歸之於機緣。但是只要世界一旦存在﹐它的繼續發展就是無可更改地被機械的原則所確 定的了。亞里士多德和別人都指摘他和德謨克里特並沒有說明原子的原始運動﹐但是在 這一點上原子論者要比批其他們的人更科學得多。因果作用必須是從某件事物上開始的﹐ 而且無論它從什麼地方開始﹐對於起始的預料是不能指出原因的。世界可以歸之於一位 創世主﹐但是縱令那樣﹐創世主的自身也是不能加以說明的。事實上﹐原子論者的理論 要比古代所曾提出過的任何其他理論﹐都更近於近代科學的理論。
與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不同﹐原子論者力圖不引用目.的.或.最.終.因. 的觀念來解釋世界。一樁事情的“最終因”乃是另一件未來的事﹐這樁事情就是以那件 未來的事為目的而發生的。這種概念是適用於人事方面的。面包師為什麼要做面包﹖因 為人們會飢餓。為什麼要建造鐵路﹖因為人們要旅行。在這種情況中﹐事物就可以用它 們所服務的目的來加以解釋。當我們問到一件事“為什麼”的時候﹐我們指的可以是下 列兩種事情中的一種﹐我們可以指﹕“這一事件是為著什麼目的而服務的﹖”或者我們 也可以指﹕“是怎樣的事前情況造成了這一事件的﹖”對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目的論 的解釋﹐或者說是用最終因來解釋的﹔對於後一問題的答案就是一種機械論的解釋。我 看不出預先怎麼能夠知道科學應該問的是這兩個問題中的哪一個﹖或者﹐是不是兩個都 應該問﹖但是經驗表明機械論的問題引到了科學的知識﹐而目的論的問題卻沒有。原子 論者問的是機械論的問題而且做出了機械論的答案。可是他們的後人﹐直到文藝復興時 代為止﹐都是對於目的論的問題更感興趣﹐於是就把科學引進了死胡同。關於這兩個問 題﹐卻都有一條界限往往被人忽略了﹐無論是在一般人的思想裡也好﹐還是在哲學裡也 好。兩個問題沒有一個是可以用來確切明白地問到實在的全體﹙包括上帝﹚的﹐它們都 只能問到它的某些部分。至於目的論的解釋﹐它通常總是很快地就達到一個創世主﹐或 者至少是一個設計者﹐而這位創世主的目的就體現在自然的過程之中。但是假如一個人 的目的論竟是如此之頑強﹐而一定要繼續追問創世主又是為著什麼目的而服務的﹐那末﹐ 十分顯然他的問題就是不虔敬的了。而且﹐這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要使它有意義﹐我 們就一定得設想創世主是被一位太上創世主所創造出來的﹐而創世主就是為這位太上創 世主的目的而服務的。因此﹐目的的概念就只能適用於實在的范圍以內﹐而不能適用於 實在的全體。
一種頗為類似的論證也可以用於機械論的解釋。一件事以另一件事為其原因﹐這另 一件事又以第三件事為其原因﹐如此類推。但是假如我們要求全體也有一個原因的話﹐ 我們就又不得不回到創世主上面來﹐而這一創世主的本身必須是沒有原因的。因此﹐一 切因果式的解釋就必定要有一個任意設想的開端。這就是為什麼在原子論者的理論裡留 下來原子的原始運動而不加以說明﹐並不能算是缺欠了。
不應當設想原子論者提出來的理論的理由完全是經驗的。原子理論在近代又復活了﹐ 用以解釋化學上的事實﹐但是這些事實希臘人並不知道。在古代﹐經驗的觀察與邏輯的 論證二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很顯著的區別。的確﹐巴門尼德是輕視觀察到的事實的﹐但是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哥拉卻把他們大部分的形而上學和對於滴漏與轉水車的觀察結合 在一起。直到智者時代為止﹐似乎還沒有一個哲學家曾經懷疑過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學和 宇宙論是由大量的推理與某些觀察相結合就可以建立起來的。原子論者非常幸運地想出 了一種假說﹐兩千多年以後人們為這種假說發見了一些證據﹐然而他們的信念在當時卻 是缺乏任何穩固的基礎的。正象他那時別的哲學家們一樣﹐留基波也一心想發見一種 方式可以調和巴門尼德的論證與明顯的運動和變化的事實。正如亞里士多德說的﹕
“雖然這些見解﹙巴門尼德的見解﹚在辯證的討論裡似乎進行得很有邏輯﹐然而只 要考慮一下事實就會看出﹐如果相信它們那就顯得和瘋狂相去無幾了。因為確乎沒有一 個狂人能夠喪失心智到這種地步﹐竟至會設想火和冰是'一'﹕惟有對於介乎是正確與習 慣上似乎是正確這二者之間的東西﹐才會有人瘋狂到看不出差別來。
“可是﹐留基波以為他有一種與感官﹣知覺相調和的理論﹐既可以不取消生成與毀 滅﹐也可以不取消運動與事物的多重性。他向知覺中的事實作出了這些讓步﹕另一方面 他又向一元論者讓步﹐承認不能有沒有虛空的運動﹐結果就有了一種被他表述如下的理 論﹕'虛空是一種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因為存在就這個名辭的嚴格 意義來說﹐乃是一種絕對的充滿﹐可是這種充滿卻不是一﹔反之它是一種多﹐這種多為 數無窮而且由於體積極小所以是看不見的。這些多.就在虛空中運動﹙因為虛空是存在的﹚﹕ 於是它們由於聯合就產生了生.成.﹐由於分離而就產生了毀滅。此外只要當它們偶然相 接觸時﹙因為這裡它們不是一﹚它們就起作用並且被作用﹐由於聚合在一片互相糾纏﹐ 它們就可以繁殖。另一方面從真正的一.絕不能出現多﹐從真正的多也絕不能出現一﹕這 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可以看出有一點是大家一直都同意的﹐那就是﹕在充滿之中不能有運動。而在 這一點上大家卻都錯了。在充滿裡可以有循環的運動﹐只要它是一直不斷地存在著。這 種觀念是說一件事物只能運動到一個空虛的位置上去﹐而在充滿裡則沒有空虛的位置。 也許可以很有效地論證說﹐運動決不能在充滿之內開始﹔但是決不能很有效地說﹐運動 是完全不能出現的。然而對希臘人來說﹐似乎一個人必須要末就接受巴門尼德的不變的 世界﹐要末就得承認虛空。
巴門尼德反對“不存在”的論證﹐在邏輯上似乎用之於反對虛空也同樣是無可反駁 的﹔並且在仿佛是沒有東西的地方卻還有空氣的存在﹐這一發現就更加強了巴門尼德的 論證﹙這是常見的邏輯與觀察相混淆的一例﹚。我們可以把巴門尼德式的立場表示如下﹕ “你說有虛空﹔因此虛空就不是無物﹔因此它就不是虛空”。我們不能說原子論者已經 答.複.了這一論證﹔他們僅僅宣稱他們認為應該略掉這一點﹐理由是運動乃是一件經驗 中的事實﹐因此就必.定.有虛空﹐無論它是多麼地難於想象。
讓我們來考查一下這個問題後來的演變歷史。避免這一邏輯困難的最初的最顯著的 辦法就是把物質和空間區分開來。按照這種看法﹐空間並不是無物﹐而是具有容器的性 質﹔它的某一部分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充滿了物質的。亞里士多德說﹙《物理學》﹐ 208b﹚﹕“虛空存在的理論就包含著位置的存在﹐因為一個人可以把虛空定義為抽掉物 體之後的位置”。這種觀點被牛頓以極其明確方式提了出來﹐牛頓肯定絕對空間的存在﹐ 因而就區別開了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在哥白尼學說的論戰裡﹐雙方﹙不管他們是怎麼 樣地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都是接受了這種見解的﹐因為他們認為﹕說“天體從東向西旋 轉”和說“地球從西向東轉動”這兩種說法是不同的。但如果一切運動都是相對的﹐那 末這兩種敘述就僅僅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說法罷了﹐就象是說“約翰是詹姆士的父親” 和“詹姆士是約翰的兒子”一樣。但是如果一切運動都是相對的﹐並且空間是非實質的﹐ 那末我們手裡就留下來巴門尼德式的反對虛空的論證了。
笛卡兒的論證和早期希臘哲學家的論證正好是同樣的﹐他說廣袤是物質的本質﹐因 此處處都有物質。廣袤對於笛卡兒﹐乃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實體字﹔它的實體字 便是物質﹐而沒有它的實體字它就不能存在。空虛的空間對於他說來﹐正象是說幸福而 可以沒有一個幸福的感受者是同樣地荒謬。萊布尼茲的立場多少有些不同﹐他也相信有 充滿﹐可是他以為空間僅只是種種關繫的一個體系。在這個題目上他和牛頓﹙由克拉克 出面來代表﹚之間有過一場著名的爭論。這個爭論在愛因斯坦的時代以前始終懸而未決﹐ 但是愛因斯坦的理論把勝利決定性地給予了萊布尼茲。
近代的物理學家雖然仍然相信物質在某種意義是原子的﹐但是並不相信有空虛的空 間。就在沒有物質的地方﹐也仍然有著某.種.東.西.﹐特別是光波。物質已經不複具有 它在哲學中通過巴門尼德的論證所獲得的那種崇高的地位了。它並非是不變的實體﹐而 僅僅是事件集合的一種方式。有些事件屬於可以被我們認為是物質事物的集群﹔另有些 事件﹐例如光波﹐則不是。唯有事件才是世界的材.料.﹐而每一事件都是為時極其短促 的。在這一點上﹐近代的物理學是站在赫拉克利特的那一邊而反對巴門尼德的。但是在 愛因斯坦和量子論以前﹐它卻始終是站在巴門尼德那一邊的。
至於空間﹐近代的觀點是﹕空間既不是一種實體﹐象牛頓所說的那樣並且象留基波 和德謨克里特所應該說的那樣﹐也不是伸展著的物體的一個形容詞﹐象笛卡兒所想的那 樣﹐而是種種關繫的一個體系﹐象萊布尼茲所說的那樣。現在還一點都不清楚﹐這種觀 點是不是能與虛空的存在相符合。或許就抽象的邏輯來說﹐它是可以與虛空相調和的。 我們可以說在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總有一定的或大或小的距離﹐而這一距離並不蘊含著有 中間事物的存在。可是這樣的一種觀點在近代物理學裡是無法應用的。自從愛因斯坦以 後﹐距離只是存在於事件之間﹐而不是存在於事物之間了﹐並且它還既包括著時間也包 括著空間。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因果的概念﹐並且在近代物理學裡作用是不會隔著距離的。 然而這一切毋寧都是根據經驗的理由﹐而非根據邏輯的理由。此外﹐近代的看法除非是 以微分方程式便無法表述﹐因此它是古代哲學家們所不會理解的。
因而原子論派的觀點之邏輯發展的結果便似乎是牛頓的絕對空間的理論﹐這種理論 遇到的困難乃是必須把實在歸之於“不存在”。對於這種理論並沒有任何邏輯上的反對
理由。主要的反對理由就是絕對空間乃是絕對不可知的﹐因此在經驗科學中就不可能是 一種必要的假設。更實際的反對理由就是﹐物理學沒有它也能前進。但是原子論派的世 界在邏輯上仍然是可能的﹐並且要比任何其他古代哲學家的世界都更接近於實際的世界。
德謨克里特相當詳盡地完成了他的理論工作﹐並且其中有些工作是非常有趣的。他 說每個原子都是不可滲透的﹑不可分割的﹐因為它裡面沒有虛空。當你用刀切蘋果的時 候﹐刀必須找到有一個可以插進去的空虛的地方﹔如果蘋果裡沒有虛空﹐它就會是無限 地堅硬﹐於是在物理上就會是不可分割的。每個原子內部是不變的﹐事實上原子就是一 個巴門尼德式的“一”。原子所作的唯一事情就是運動和互相衝撞﹐以及有時候﹐當它 們恰好具有能夠互相鉗合的形狀時﹐結合在一起。原子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火是由小 球狀的原子構成的﹐靈魂也是如此。原子由於衝撞就形成了漩渦﹐漩渦就產生了物體﹐ 並且終於產生了世界。有著許多的世界﹐有些世界在生長﹐有些則在衰亡﹔有些可能 沒有日和月﹐有些可能有著幾個日和月。每個世界都有開始和終了。一個世界可以由於 與另一個更大的世界相衝撞而毀滅。這種宇宙論可以總括在雪萊的詩裡﹕
世界永遠不斷地在滾動 自它們的開闢以至毀滅﹐ 象是河流裡面的水泡 閃灼著﹑爆破著﹑終於消逝。 生命就從原始的泥土裡發展出來。一個生活體全身處處都有一些火﹐但是在腦子裡 或者在胸中火最多。﹙在這一點上﹐權威們的意見是分歧的。﹚思想也是一種運動﹐從 而也可以造成別的地方的運動。知覺和思想都是生理過程。知覺有兩種﹐一種是感性的﹐ 一種是悟性的。後一種知覺僅僅有賴於被知覺的事物﹐而前一種知覺則同時還要有賴於 我們的感官﹐所以很容易欺騙我們。德謨克里特和洛克一樣﹐也認為有些性質如溫暖﹑ 美味與顏色實際上並不是在客體之內而只是由於我們感覺器官的作用﹐但是有些性質如 重量﹑密度與硬度則實際上是在客體之內的。
德謨克里特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我們已經知道﹐在他看來靈魂是由原子組成 的﹐思想也是物理的過程。宇宙之中並沒有目的﹔只有被機械的法則所統馭著的原子。 他不相信流俗的宗教﹐他反駁過阿那克薩哥拉的nous﹙心﹐理智﹚。在倫理學方面﹐他 認為快樂就是生活的鵠的﹐並且認為節制與修養就是獲得快樂最好的手段。他不喜歡任 何激烈的熱情的事物﹔他不贊許戀愛﹐因為他說那就包含著意識可能被歡樂所顛倒。他 重視友誼﹐但是把女人想得很壞﹐並且也不願意有小孩子﹐因為對孩子們的教育會攪亂 哲學的。在所有這些方面﹐他都非常象傑羅姆˙邊沁﹔他對於希臘人所稱之為民主的東 西也有著同樣的愛好。德謨克里特––至少我的意見如此––是避免了後來曾經損害 過所有古代和中世紀思想的那種錯誤的最後一個哲學家。我們迄今為止所探討過的所有 的哲學家們﹐都曾致力於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努力想要了解世界。他們想象中的了解世界 要比實際的情形輕而易舉得多﹐但是沒有這種樂觀主義他們就不會有勇氣做出開端來的。 他們的態度只要並不是僅僅體現他們時代的偏見的時候﹐大體上可以說是真正科學的。 但它不僅僅是科學的﹔它還是富於想象的﹑生平蓬勃的﹐並且充滿了冒險的樂趣。他們 對一切事物都感到興趣﹐––流星和日月蝕﹑魚和旋風﹑宗教和道德﹔他們結合了深沉 的智慧和赤子的熱誠。
自此而後﹐儘管有著空前無比的成就﹐然而卻呈現了某些衰落的最初萌芽﹐然後就 是逐漸地衰頹。德謨克里特以後的哲學––哪怕是最好的哲學––的錯誤之點就在於和 宇宙對比之下不恰當地強調了人。首先和智者們一片出現的懷疑主義﹐就是引導人去研 究我們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獲得新知識的。然後隨著蘇格拉底而出現了對於 倫理的強調﹔隨著柏拉圖又出現了否定感性世界而偏重那個自我創造出來的純粹思維的 世界﹔隨著亞里士多德又出現了對於目的的信仰﹐把目的當作是科學中的基本觀念。盡 管有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天才﹐但他們的思想卻有著結果證明瞭是為害無窮的缺點。 從他們那時候以後﹐生平就萎縮了﹐而流俗的迷信便逐漸地興起。做為天主教正統教義 勝利的結果﹐就出現了部分的新面貌﹔但是要一直等到文藝復興﹐哲學才又獲得了蘇格 拉底的前人所特有的那種生平和獨立性。
留基波的鼎盛期似乎約當公元前440年﹐他來自米利都﹐繼承了與米利都相聯繫著 的科學的理性主義的哲學。他受了巴門尼德和芝諾很大的影響。關於他﹐人們知道得非 常少﹐以致於有人認為伊壁鳩魯﹙德謨克里特後期的一個追隨者﹚曾經斷然否認過他的 存在﹐而且有些近代的學者還重新提出這種理論來。然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很多提 到他的地方﹐因而如果他僅僅是一個神話而竟然會出現這麼多的引徵﹙包括對原文的引 文﹚﹐那就似乎是令人難於置信的了。
德謨克里特則是一個更加確定得多的人物了。他是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地方的人﹔至 於他的年代﹐他曾說過阿那克薩哥拉年老的時候﹙可以說約當公元前432年左右﹚他還很 年青﹐所以人們認為他的鼎盛期是公元前420年左右。他廣氾地遊歷過南方與東方的許多 國度﹐追求著知識﹔他也許在埃及渡過相當的時間﹐他還一定到過波斯的。然後他就回 到阿布德拉﹐終老於此。策勒爾稱他"在知識的淵博方面要超過所有的古代的和當代的哲 學家﹐在思維的尖銳性和邏輯正確性方面要超過絕大多數的哲學家"。
德謨克里特是蘇格拉底和智者們同時代的人﹐因此根據純粹編年的理由﹐就應該在 我們的這部歷史裡放在稍後一點﹐但是困難在於他是很難和留基波分開的。根據這種理 由我就要在蘇格拉底和智者以前先來考慮他﹐雖說他的哲學有一部分就是為了答複他的 同鄉而且是最傑出的智者普羅泰戈拉的。普羅泰戈拉訪問雅典的時候﹐曾受到熱烈的歡 迎﹔而另一方面德謨克里特卻說﹐"我到了雅典﹐可是沒有一個人知道我"。他的哲學在 雅典有很長的時期是為人忽視的﹔伯奈特說"我們不清楚柏拉圖是否知道有關德謨克里特 的任何事情……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是很知道德謨克里特的﹐因為他也是一個來自北 方的伊奧尼亞人"。柏拉圖的對話錄裡從來沒有提到過他﹐但據第歐根尼˙拉爾修說﹐ 柏拉圖非常之討厭他﹐以致想把他的全部著作都燒光。希斯把他作為一位數學家而推崇 得很高。
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兩人的共同哲學的基本觀念是出於留基波的﹐但是就理論的形 成而言﹐就不大可能把他們兩個人分開了﹔而且對我們來說﹐也無需這樣做。留基波– –如果不是德謨克里特的話––試圖調和以巴門尼德與恩培多克勒分別為其代表的一元 論與多元論而走到了原子論。他們的觀點極其有似於近代科學的觀點﹐並且避免了大部 分希臘的暝想所常犯的錯誤。他們相信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在物理上––而不 是在幾何上––是不可分的﹔原子之間存在著虛空﹔原子是不可毀滅的﹔原子曾經永遠 是﹐而且將繼續永遠是﹐在運動著的。原子的數目是無限的﹐甚至於原子的種類也是無 限的﹐不同只在於形狀和大小。亞里士多德說過﹐按照原子論者的說法﹐原子在熱度 方面也是不同的﹐構成了火的球狀原子是最熱的﹔至於在重量方面﹐他引過德謨克里特 的話﹕“任何不可分割的越佔優勢﹐則重量越大”。然而原子究竟有沒有重量這個問題﹐ 在原子論派的理論裡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
原子是永遠運動著的﹔但是關於原始運動的特性﹐則注疏者們有不同的意見。有的 人﹐尤其是策勒爾﹐認為原子是被想象為永遠在降落著的﹐而愈重的原子就降落得愈快﹔ 於是它們就趕上了較輕的原子﹐就發生了衝撞﹐並且原子就象檯球一樣地折射回來。這 一定就是伊壁鳩魯的觀點﹔伊壁鳩魯的理論在很多方面都是基於德謨克里特的理論的﹐ 同時又頗不高明地努力要顧及到亞里士多德的批評。但是有相當的理由可以設想﹐重量 並不是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的原子的本來的性質。在他們的觀點裡﹐倒更有可能似乎是 原子起初是在雜亂無章地運動著﹐正象現代氣體分子的運動理論那樣。德謨克里特說在 無限的虛空裡既沒有上也沒有下﹐他把原子在靈魂中的運動比做沒有風的時候的塵埃在 一條太陽光線之下運動。這是比伊壁鳩魯更為明智得多的看法﹐並且我認為我們可以假 定這就是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的看法。由於衝撞的結果﹐原子群就形成了漩渦。其餘 的過程則大致有如阿那克薩哥拉所說的一樣﹐然而他對於漩渦加以機械的解釋而不以心 的作用來解釋﹐則是一個進步。
在古代﹐通常總是譴責原子論者們把萬物都歸之於機緣。正好相反﹐原子論者乃是 嚴格的決定論者﹐他們相信萬物都是依照自然律而發生的。德謨克里特明白地否認過任 何事物可以由於機緣而發生。人們都知道留基波––雖說這個人是否存在還有問題– –曾經說過一件事﹕“沒有什麼是可以無端發生的﹐萬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 的。”的確他並沒有說明何以世界自始就應該是它所原有的那種樣子﹐這一點或許可以 歸之於機緣。但是只要世界一旦存在﹐它的繼續發展就是無可更改地被機械的原則所確 定的了。亞里士多德和別人都指摘他和德謨克里特並沒有說明原子的原始運動﹐但是在 這一點上原子論者要比批其他們的人更科學得多。因果作用必須是從某件事物上開始的﹐ 而且無論它從什麼地方開始﹐對於起始的預料是不能指出原因的。世界可以歸之於一位 創世主﹐但是縱令那樣﹐創世主的自身也是不能加以說明的。事實上﹐原子論者的理論 要比古代所曾提出過的任何其他理論﹐都更近於近代科學的理論。
與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不同﹐原子論者力圖不引用目.的.或.最.終.因. 的觀念來解釋世界。一樁事情的“最終因”乃是另一件未來的事﹐這樁事情就是以那件 未來的事為目的而發生的。這種概念是適用於人事方面的。面包師為什麼要做面包﹖因 為人們會飢餓。為什麼要建造鐵路﹖因為人們要旅行。在這種情況中﹐事物就可以用它 們所服務的目的來加以解釋。當我們問到一件事“為什麼”的時候﹐我們指的可以是下 列兩種事情中的一種﹐我們可以指﹕“這一事件是為著什麼目的而服務的﹖”或者我們 也可以指﹕“是怎樣的事前情況造成了這一事件的﹖”對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目的論 的解釋﹐或者說是用最終因來解釋的﹔對於後一問題的答案就是一種機械論的解釋。我 看不出預先怎麼能夠知道科學應該問的是這兩個問題中的哪一個﹖或者﹐是不是兩個都 應該問﹖但是經驗表明機械論的問題引到了科學的知識﹐而目的論的問題卻沒有。原子 論者問的是機械論的問題而且做出了機械論的答案。可是他們的後人﹐直到文藝復興時 代為止﹐都是對於目的論的問題更感興趣﹐於是就把科學引進了死胡同。關於這兩個問 題﹐卻都有一條界限往往被人忽略了﹐無論是在一般人的思想裡也好﹐還是在哲學裡也 好。兩個問題沒有一個是可以用來確切明白地問到實在的全體﹙包括上帝﹚的﹐它們都 只能問到它的某些部分。至於目的論的解釋﹐它通常總是很快地就達到一個創世主﹐或 者至少是一個設計者﹐而這位創世主的目的就體現在自然的過程之中。但是假如一個人 的目的論竟是如此之頑強﹐而一定要繼續追問創世主又是為著什麼目的而服務的﹐那末﹐ 十分顯然他的問題就是不虔敬的了。而且﹐這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要使它有意義﹐我 們就一定得設想創世主是被一位太上創世主所創造出來的﹐而創世主就是為這位太上創 世主的目的而服務的。因此﹐目的的概念就只能適用於實在的范圍以內﹐而不能適用於 實在的全體。
一種頗為類似的論證也可以用於機械論的解釋。一件事以另一件事為其原因﹐這另 一件事又以第三件事為其原因﹐如此類推。但是假如我們要求全體也有一個原因的話﹐ 我們就又不得不回到創世主上面來﹐而這一創世主的本身必須是沒有原因的。因此﹐一 切因果式的解釋就必定要有一個任意設想的開端。這就是為什麼在原子論者的理論裡留 下來原子的原始運動而不加以說明﹐並不能算是缺欠了。
不應當設想原子論者提出來的理論的理由完全是經驗的。原子理論在近代又復活了﹐ 用以解釋化學上的事實﹐但是這些事實希臘人並不知道。在古代﹐經驗的觀察與邏輯的 論證二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很顯著的區別。的確﹐巴門尼德是輕視觀察到的事實的﹐但是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哥拉卻把他們大部分的形而上學和對於滴漏與轉水車的觀察結合 在一起。直到智者時代為止﹐似乎還沒有一個哲學家曾經懷疑過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學和 宇宙論是由大量的推理與某些觀察相結合就可以建立起來的。原子論者非常幸運地想出 了一種假說﹐兩千多年以後人們為這種假說發見了一些證據﹐然而他們的信念在當時卻 是缺乏任何穩固的基礎的。正象他那時別的哲學家們一樣﹐留基波也一心想發見一種 方式可以調和巴門尼德的論證與明顯的運動和變化的事實。正如亞里士多德說的﹕
“雖然這些見解﹙巴門尼德的見解﹚在辯證的討論裡似乎進行得很有邏輯﹐然而只 要考慮一下事實就會看出﹐如果相信它們那就顯得和瘋狂相去無幾了。因為確乎沒有一 個狂人能夠喪失心智到這種地步﹐竟至會設想火和冰是'一'﹕惟有對於介乎是正確與習 慣上似乎是正確這二者之間的東西﹐才會有人瘋狂到看不出差別來。
“可是﹐留基波以為他有一種與感官﹣知覺相調和的理論﹐既可以不取消生成與毀 滅﹐也可以不取消運動與事物的多重性。他向知覺中的事實作出了這些讓步﹕另一方面 他又向一元論者讓步﹐承認不能有沒有虛空的運動﹐結果就有了一種被他表述如下的理 論﹕'虛空是一種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因為存在就這個名辭的嚴格 意義來說﹐乃是一種絕對的充滿﹐可是這種充滿卻不是一﹔反之它是一種多﹐這種多為 數無窮而且由於體積極小所以是看不見的。這些多.就在虛空中運動﹙因為虛空是存在的﹚﹕ 於是它們由於聯合就產生了生.成.﹐由於分離而就產生了毀滅。此外只要當它們偶然相 接觸時﹙因為這裡它們不是一﹚它們就起作用並且被作用﹐由於聚合在一片互相糾纏﹐ 它們就可以繁殖。另一方面從真正的一.絕不能出現多﹐從真正的多也絕不能出現一﹕這 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可以看出有一點是大家一直都同意的﹐那就是﹕在充滿之中不能有運動。而在 這一點上大家卻都錯了。在充滿裡可以有循環的運動﹐只要它是一直不斷地存在著。這 種觀念是說一件事物只能運動到一個空虛的位置上去﹐而在充滿裡則沒有空虛的位置。 也許可以很有效地論證說﹐運動決不能在充滿之內開始﹔但是決不能很有效地說﹐運動 是完全不能出現的。然而對希臘人來說﹐似乎一個人必須要末就接受巴門尼德的不變的 世界﹐要末就得承認虛空。
巴門尼德反對“不存在”的論證﹐在邏輯上似乎用之於反對虛空也同樣是無可反駁 的﹔並且在仿佛是沒有東西的地方卻還有空氣的存在﹐這一發現就更加強了巴門尼德的 論證﹙這是常見的邏輯與觀察相混淆的一例﹚。我們可以把巴門尼德式的立場表示如下﹕ “你說有虛空﹔因此虛空就不是無物﹔因此它就不是虛空”。我們不能說原子論者已經 答.複.了這一論證﹔他們僅僅宣稱他們認為應該略掉這一點﹐理由是運動乃是一件經驗 中的事實﹐因此就必.定.有虛空﹐無論它是多麼地難於想象。
讓我們來考查一下這個問題後來的演變歷史。避免這一邏輯困難的最初的最顯著的 辦法就是把物質和空間區分開來。按照這種看法﹐空間並不是無物﹐而是具有容器的性 質﹔它的某一部分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充滿了物質的。亞里士多德說﹙《物理學》﹐ 208b﹚﹕“虛空存在的理論就包含著位置的存在﹐因為一個人可以把虛空定義為抽掉物 體之後的位置”。這種觀點被牛頓以極其明確方式提了出來﹐牛頓肯定絕對空間的存在﹐ 因而就區別開了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在哥白尼學說的論戰裡﹐雙方﹙不管他們是怎麼 樣地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都是接受了這種見解的﹐因為他們認為﹕說“天體從東向西旋 轉”和說“地球從西向東轉動”這兩種說法是不同的。但如果一切運動都是相對的﹐那 末這兩種敘述就僅僅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說法罷了﹐就象是說“約翰是詹姆士的父親” 和“詹姆士是約翰的兒子”一樣。但是如果一切運動都是相對的﹐並且空間是非實質的﹐ 那末我們手裡就留下來巴門尼德式的反對虛空的論證了。
笛卡兒的論證和早期希臘哲學家的論證正好是同樣的﹐他說廣袤是物質的本質﹐因 此處處都有物質。廣袤對於笛卡兒﹐乃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實體字﹔它的實體字 便是物質﹐而沒有它的實體字它就不能存在。空虛的空間對於他說來﹐正象是說幸福而 可以沒有一個幸福的感受者是同樣地荒謬。萊布尼茲的立場多少有些不同﹐他也相信有 充滿﹐可是他以為空間僅只是種種關繫的一個體系。在這個題目上他和牛頓﹙由克拉克 出面來代表﹚之間有過一場著名的爭論。這個爭論在愛因斯坦的時代以前始終懸而未決﹐ 但是愛因斯坦的理論把勝利決定性地給予了萊布尼茲。
近代的物理學家雖然仍然相信物質在某種意義是原子的﹐但是並不相信有空虛的空 間。就在沒有物質的地方﹐也仍然有著某.種.東.西.﹐特別是光波。物質已經不複具有 它在哲學中通過巴門尼德的論證所獲得的那種崇高的地位了。它並非是不變的實體﹐而 僅僅是事件集合的一種方式。有些事件屬於可以被我們認為是物質事物的集群﹔另有些 事件﹐例如光波﹐則不是。唯有事件才是世界的材.料.﹐而每一事件都是為時極其短促 的。在這一點上﹐近代的物理學是站在赫拉克利特的那一邊而反對巴門尼德的。但是在 愛因斯坦和量子論以前﹐它卻始終是站在巴門尼德那一邊的。
至於空間﹐近代的觀點是﹕空間既不是一種實體﹐象牛頓所說的那樣並且象留基波 和德謨克里特所應該說的那樣﹐也不是伸展著的物體的一個形容詞﹐象笛卡兒所想的那 樣﹐而是種種關繫的一個體系﹐象萊布尼茲所說的那樣。現在還一點都不清楚﹐這種觀 點是不是能與虛空的存在相符合。或許就抽象的邏輯來說﹐它是可以與虛空相調和的。 我們可以說在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總有一定的或大或小的距離﹐而這一距離並不蘊含著有 中間事物的存在。可是這樣的一種觀點在近代物理學裡是無法應用的。自從愛因斯坦以 後﹐距離只是存在於事件之間﹐而不是存在於事物之間了﹐並且它還既包括著時間也包 括著空間。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因果的概念﹐並且在近代物理學裡作用是不會隔著距離的。 然而這一切毋寧都是根據經驗的理由﹐而非根據邏輯的理由。此外﹐近代的看法除非是 以微分方程式便無法表述﹐因此它是古代哲學家們所不會理解的。
因而原子論派的觀點之邏輯發展的結果便似乎是牛頓的絕對空間的理論﹐這種理論 遇到的困難乃是必須把實在歸之於“不存在”。對於這種理論並沒有任何邏輯上的反對
理由。主要的反對理由就是絕對空間乃是絕對不可知的﹐因此在經驗科學中就不可能是 一種必要的假設。更實際的反對理由就是﹐物理學沒有它也能前進。但是原子論派的世 界在邏輯上仍然是可能的﹐並且要比任何其他古代哲學家的世界都更接近於實際的世界。
德謨克里特相當詳盡地完成了他的理論工作﹐並且其中有些工作是非常有趣的。他 說每個原子都是不可滲透的﹑不可分割的﹐因為它裡面沒有虛空。當你用刀切蘋果的時 候﹐刀必須找到有一個可以插進去的空虛的地方﹔如果蘋果裡沒有虛空﹐它就會是無限 地堅硬﹐於是在物理上就會是不可分割的。每個原子內部是不變的﹐事實上原子就是一 個巴門尼德式的“一”。原子所作的唯一事情就是運動和互相衝撞﹐以及有時候﹐當它 們恰好具有能夠互相鉗合的形狀時﹐結合在一起。原子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火是由小 球狀的原子構成的﹐靈魂也是如此。原子由於衝撞就形成了漩渦﹐漩渦就產生了物體﹐ 並且終於產生了世界。有著許多的世界﹐有些世界在生長﹐有些則在衰亡﹔有些可能 沒有日和月﹐有些可能有著幾個日和月。每個世界都有開始和終了。一個世界可以由於 與另一個更大的世界相衝撞而毀滅。這種宇宙論可以總括在雪萊的詩裡﹕
世界永遠不斷地在滾動 自它們的開闢以至毀滅﹐ 象是河流裡面的水泡 閃灼著﹑爆破著﹑終於消逝。 生命就從原始的泥土裡發展出來。一個生活體全身處處都有一些火﹐但是在腦子裡 或者在胸中火最多。﹙在這一點上﹐權威們的意見是分歧的。﹚思想也是一種運動﹐從 而也可以造成別的地方的運動。知覺和思想都是生理過程。知覺有兩種﹐一種是感性的﹐ 一種是悟性的。後一種知覺僅僅有賴於被知覺的事物﹐而前一種知覺則同時還要有賴於 我們的感官﹐所以很容易欺騙我們。德謨克里特和洛克一樣﹐也認為有些性質如溫暖﹑ 美味與顏色實際上並不是在客體之內而只是由於我們感覺器官的作用﹐但是有些性質如 重量﹑密度與硬度則實際上是在客體之內的。
德謨克里特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我們已經知道﹐在他看來靈魂是由原子組成 的﹐思想也是物理的過程。宇宙之中並沒有目的﹔只有被機械的法則所統馭著的原子。 他不相信流俗的宗教﹐他反駁過阿那克薩哥拉的nous﹙心﹐理智﹚。在倫理學方面﹐他 認為快樂就是生活的鵠的﹐並且認為節制與修養就是獲得快樂最好的手段。他不喜歡任 何激烈的熱情的事物﹔他不贊許戀愛﹐因為他說那就包含著意識可能被歡樂所顛倒。他 重視友誼﹐但是把女人想得很壞﹐並且也不願意有小孩子﹐因為對孩子們的教育會攪亂 哲學的。在所有這些方面﹐他都非常象傑羅姆˙邊沁﹔他對於希臘人所稱之為民主的東 西也有著同樣的愛好。德謨克里特––至少我的意見如此––是避免了後來曾經損害 過所有古代和中世紀思想的那種錯誤的最後一個哲學家。我們迄今為止所探討過的所有 的哲學家們﹐都曾致力於一種無所為而為的努力想要了解世界。他們想象中的了解世界 要比實際的情形輕而易舉得多﹐但是沒有這種樂觀主義他們就不會有勇氣做出開端來的。 他們的態度只要並不是僅僅體現他們時代的偏見的時候﹐大體上可以說是真正科學的。 但它不僅僅是科學的﹔它還是富於想象的﹑生平蓬勃的﹐並且充滿了冒險的樂趣。他們 對一切事物都感到興趣﹐––流星和日月蝕﹑魚和旋風﹑宗教和道德﹔他們結合了深沉 的智慧和赤子的熱誠。
自此而後﹐儘管有著空前無比的成就﹐然而卻呈現了某些衰落的最初萌芽﹐然後就 是逐漸地衰頹。德謨克里特以後的哲學––哪怕是最好的哲學––的錯誤之點就在於和 宇宙對比之下不恰當地強調了人。首先和智者們一片出現的懷疑主義﹐就是引導人去研 究我們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獲得新知識的。然後隨著蘇格拉底而出現了對於 倫理的強調﹔隨著柏拉圖又出現了否定感性世界而偏重那個自我創造出來的純粹思維的 世界﹔隨著亞里士多德又出現了對於目的的信仰﹐把目的當作是科學中的基本觀念。盡 管有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天才﹐但他們的思想卻有著結果證明瞭是為害無窮的缺點。 從他們那時候以後﹐生平就萎縮了﹐而流俗的迷信便逐漸地興起。做為天主教正統教義 勝利的結果﹐就出現了部分的新面貌﹔但是要一直等到文藝復興﹐哲學才又獲得了蘇格 拉底的前人所特有的那種生平和獨立性。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路透分析:奥巴马任内首次预算案将涵盖多项高难度重大目标
路透华盛顿2月22日电---美国总统奥巴马本周将公布的预算案将会订出不少重大目标:帮助经济摆脱直线下滑之势,扩大美国医疗保险范围,以及在几年时间内大砍庞大的政府赤字.
周四出炉的预算将列出奥巴马完成多数国内要务目标的时间表,这些目标是其在大选中曾极力宣扬的.
熟悉奥巴马政府想法的消息人士曾表示,这一宏伟蓝图将体现奥巴马有意逐步实现扩大医保范围,让4,600万无医保美国人获得保障的承诺.
医保将成为本周美国政府工作的重要主题,其中包括奥巴马周二晚间对国会联席会议的讲话,届时他将概述其主要国内和国际政策目标.
始于10月1日的2010年财年预算案亦会包含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该草案同时还将显示近期通过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对预算赤字的影响.
该刺激计划是奥巴马提出的诸多拯救经济提议中的核心内容.
在承认刺激计划将会大举增加政府赤字的同时,奥巴马还将承诺未来将严格管理预算,他将在白宫周一举行的两党财政职责峰会上强调此一议题.
**国会将严审巨额支出**
随着预算案的公布,奥巴马面临的挑战之一将是克服外界对其能实现多少目标的猜疑.很多人怀疑政府在艰难应付经济衰退和金融业崩溃等更为直接的问题时,是否有足够政治意志推动医保改革等大胆措施.
"这些目标全都极具挑战,"曾担任前总统克林顿国内政策顾问的William Galston说."即使在经济极盛时期,推行全面医疗保障和大力整顿气候变化问题,都会相当棘手,更何况现在又是形势最为糟糕的时候."
经济刺激计划和7,000亿美元金融业援助计划的合计规模已是让人瞠目结舌.马里兰大学的教授Galston表示,国会议员将更加不愿意轻易批准耗资巨大的支出项目.
一名政府官员表示,奥巴马的预算案将包括,到2013年时把赤字削减至5,330亿美元.
民间分析师预计,9月30日结束的2009财政年度预算赤字将增至1.5兆(万亿)美元或更高.这将是2008年赤字4,550亿美元的逾三倍.
奥巴马从前任总统布什手中接下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赤字,但由于为期两年的财政激励方案,该数字将会增加.
官员表示,未来几年,奥巴马将通过向富人增税及削减支出来降低预算赤字.
预算案预估,从伊拉克撤军将节省开支,但还不清楚这将会有多少被向阿富汗增兵所抵消.
为了替未来立法努力奠定根基,隶属民主党的奥巴马继续设法加强与共和党的沟通联系.
尽管努力寻求共和党对经济刺激方案的支持,但仅有三位共和党参议员对此投赞成票,而众议院共和党议员无人支持.
奥巴马已邀请两党议员、商界人士、工会领导及经济学家参加周一的财政问题峰会,探讨医保、福利计划和国防等领域的联邦合约等长期问题.
多位重量级共和党人士均通过助手表示,他们将参加此次峰会,包括众院少数党领袖贝纳、及去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
贝纳和其他共和党人士曾严辞抨击经济刺激法案,称之为挥霍浪费,并警告称此举将令债务大增.
贝纳的一位助手称,贝纳将参加此次峰会,以了解"政府计划如何解决债务飙升问题".
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主任、麦凯恩竞选团队顾问霍尔茨埃金也将出席此次峰会.
尽管霍尔茨埃金对经济刺激计划多所批评,但他表示很想了解政府对医疗保健改革的观点,他称共和党和民主党有可能会在这方面取得一些共识.
他表示:"对医保改革有一些共同看法."但他补充称:"由已发表的谈话来看,对扩大涵盖范围的作法、保险改革等问题方面,存在着巨大分歧."
周四出炉的预算将列出奥巴马完成多数国内要务目标的时间表,这些目标是其在大选中曾极力宣扬的.
熟悉奥巴马政府想法的消息人士曾表示,这一宏伟蓝图将体现奥巴马有意逐步实现扩大医保范围,让4,600万无医保美国人获得保障的承诺.
医保将成为本周美国政府工作的重要主题,其中包括奥巴马周二晚间对国会联席会议的讲话,届时他将概述其主要国内和国际政策目标.
始于10月1日的2010年财年预算案亦会包含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该草案同时还将显示近期通过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对预算赤字的影响.
该刺激计划是奥巴马提出的诸多拯救经济提议中的核心内容.
在承认刺激计划将会大举增加政府赤字的同时,奥巴马还将承诺未来将严格管理预算,他将在白宫周一举行的两党财政职责峰会上强调此一议题.
**国会将严审巨额支出**
随着预算案的公布,奥巴马面临的挑战之一将是克服外界对其能实现多少目标的猜疑.很多人怀疑政府在艰难应付经济衰退和金融业崩溃等更为直接的问题时,是否有足够政治意志推动医保改革等大胆措施.
"这些目标全都极具挑战,"曾担任前总统克林顿国内政策顾问的William Galston说."即使在经济极盛时期,推行全面医疗保障和大力整顿气候变化问题,都会相当棘手,更何况现在又是形势最为糟糕的时候."
经济刺激计划和7,000亿美元金融业援助计划的合计规模已是让人瞠目结舌.马里兰大学的教授Galston表示,国会议员将更加不愿意轻易批准耗资巨大的支出项目.
一名政府官员表示,奥巴马的预算案将包括,到2013年时把赤字削减至5,330亿美元.
民间分析师预计,9月30日结束的2009财政年度预算赤字将增至1.5兆(万亿)美元或更高.这将是2008年赤字4,550亿美元的逾三倍.
奥巴马从前任总统布什手中接下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赤字,但由于为期两年的财政激励方案,该数字将会增加.
官员表示,未来几年,奥巴马将通过向富人增税及削减支出来降低预算赤字.
预算案预估,从伊拉克撤军将节省开支,但还不清楚这将会有多少被向阿富汗增兵所抵消.
为了替未来立法努力奠定根基,隶属民主党的奥巴马继续设法加强与共和党的沟通联系.
尽管努力寻求共和党对经济刺激方案的支持,但仅有三位共和党参议员对此投赞成票,而众议院共和党议员无人支持.
奥巴马已邀请两党议员、商界人士、工会领导及经济学家参加周一的财政问题峰会,探讨医保、福利计划和国防等领域的联邦合约等长期问题.
多位重量级共和党人士均通过助手表示,他们将参加此次峰会,包括众院少数党领袖贝纳、及去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
贝纳和其他共和党人士曾严辞抨击经济刺激法案,称之为挥霍浪费,并警告称此举将令债务大增.
贝纳的一位助手称,贝纳将参加此次峰会,以了解"政府计划如何解决债务飙升问题".
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主任、麦凯恩竞选团队顾问霍尔茨埃金也将出席此次峰会.
尽管霍尔茨埃金对经济刺激计划多所批评,但他表示很想了解政府对医疗保健改革的观点,他称共和党和民主党有可能会在这方面取得一些共识.
他表示:"对医保改革有一些共同看法."但他补充称:"由已发表的谈话来看,对扩大涵盖范围的作法、保险改革等问题方面,存在着巨大分歧."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记者钱彤)国家主席胡锦涛2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胡锦涛说,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都肩负着重要责任。21世纪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各种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中美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中国政府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美关系,愿同美方一道,抓住机遇,共迎挑战,推动中美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胡锦涛说,我热情邀请并欢迎奥巴马总统方便时尽早访华,期待着同他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也期待着4月初在伦敦与他会晤。胡锦涛表示,中方愿与美方进一步加强在经贸、反恐、执法、科教、文卫、能源、环保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磋商与协调,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推动两国关系健康顺利发展。
希拉里·克林顿说,美中关系开启了积极合作的新时代,双方在众多领域和全球性问题上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美方愿进一步加强同中方在各领域合作。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等参加了会见。
胡锦涛说,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都肩负着重要责任。21世纪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各种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中美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中国政府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美关系,愿同美方一道,抓住机遇,共迎挑战,推动中美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胡锦涛说,我热情邀请并欢迎奥巴马总统方便时尽早访华,期待着同他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也期待着4月初在伦敦与他会晤。胡锦涛表示,中方愿与美方进一步加强在经贸、反恐、执法、科教、文卫、能源、环保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磋商与协调,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推动两国关系健康顺利发展。
希拉里·克林顿说,美中关系开启了积极合作的新时代,双方在众多领域和全球性问题上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美方愿进一步加强同中方在各领域合作。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等参加了会见。
2009年2月21日星期六
天恩无限
作者:保罗•费里尼
宽恕是上天赐你的永恒礼物,它不是突然从天而降,也不会被任意撤回,它一直都在那里。仅仅这一份礼,便足以将你由眼前的苦难中解救出来。
宽恕,是专为这世界而设的方便法门,但它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它来自生命的终极源头。因此,这份礼物不论“施”与“受”了多少次,它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宽恕,是充满罪咎观念的人间所引领盼望的最后答案。
但现在,你还无法体会这份礼物的珍贵神奇,妙用无边,因为,你还没有把它纳入生活每个层面,以及人生所有的际遇。若能做到这一点,你便会明白它无所不能;没有任何场合、任何情境,你无法接受或给予这一礼物的。
宽恕是惟一不求回报的礼物,也是惟一在施与受之际,不带给人罪恶感的礼物。
你现在可能还无法体会到,宽恕之门的背后所蕴藏的无穷之爱,因此,空谈无益,目前你只需诚实地活出自己,站在那扇门前面,轻轻敲叩,如此就够了。然后,耐心而坚定地等候吧!诚恳地面对每一个噬心的负面念头,然后慢慢放下。因为你心里明白,你的每一个念头,若非释放你,就是囚禁你,而你终会选择释放自己的这一条路的。
当平安来到你心中时,这道门便会自动开启,门后的帷幕一被掀起,你便能进入上天许诺的福地。但那一刻到临之前,安心地留在你目前所在之处,好好用心地练习。
上天赐给你这趟人生之旅一个礼物,也是惟一的礼物。他说:“孩子,记住,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做选择。”他并没有说:“孩子,不准离开我!”也没有警告我们:“孩子,你敢离开我的话,一定会吃尽苦头。”他只是说;“记住,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做选择。”
是的,你随时可以改变每一个怨恨或痛苦的想法,你甚至可以质问每一个不快乐的念头,并找出另一个让你感到喜悦自在的念头。
上天从不说:“我绝不允许我的孩子犯任何错误。”他只会说:“我相信你一定会迷途知返,而且我会给你一个能够引领你回家的礼物。”在他的眼里,你所有的错误根本不算什么。对他而言,你不过是个孩子,好奇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探险,从不断尝试和失败的经验,学习管理这个世界的法则。
那些法则不是他所制订的,那是你在打造人生舞台时自己订立的游戏规则,只是你已忘了这一回事,也忘了连这能力都带着上天的祝福。他说:“孩子,请记住,不论这一旅程会把你带到何处,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做选择。”
就凭着上天单纯而圆满的大爱,把你自设的定局都变成暂时的施设,把你视为真实之物转化成虚幻之境。你造出了死亡的灰烬,他却从灰烬里造出不死的凤凰。对于你每个作茧自缚的念头,他仅有一个答复:“记住,孩子,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做选择。”
就像希腊古神普罗米修斯一样,你也想盗取众神的圣火。但他不曾为此惩罚你,也不会将你捆绑在岩石上,终身被秃鹰啄食。他说:“孩子,这圣火拿去吧!只是小心点,别烧到手了。而且记住,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做选择。”
他不仅没有谴责你的错误行为,甚至毫不在意。他知道,玩火的小孩一不小心便会烧到自己;但他更知道,小孩惟有学会如何照料火种,才能用它来温暖自己并照亮前程。
他知道,你“想要知道”的决心会让你陷入险境,从此,你会误以为自己的幸福完全取决于别人对待你的方式,你还会忘了你并不是一具脆弱的肉体,活在无情的人间。他知道,有朝一日,你甚至会忘记自己的源头,伊甸园对你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记忆,连它的存在与否都令人起疑。而且,他也知道,终有一天,你会为了自己所遭遇到的苦难而责怪他,忘了这是你自己当初“想要知道”而做出的选择。
这一切,他其实并不担心,因为,当初你义无反顾地准备踏上那分歧之路时,他曾说过:“孩子,请等一下,我们可能要好久以后才能重聚,请收下我给你的这份小礼物。无论你到哪里,请随身带着它,以便忆起我来。”
我们大多数人虽已不记得自己当时说“好”的许诺,然而,他的声音,也就是他的灵,始终陪伴着我们流落他乡,直到现在。
因此,当你感到孤独和失落时,当你忘记是你自己选择了这趟旅程时,请记住:“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而我在此只是为了帮你忆起此事。这不是我的礼物,而是上天给每一个人的恩赐。只因我已经从他那里接下这份礼物,才能转送给你;等你从我这里收到礼物后,请你再转送给其他弟兄。
宽恕乃是上天赐你的礼物,无论你在哪里,这份礼物始终伴随着你。当你遗忘时,他还会派遣许多使者,提醒你这份礼物。他们会继续叮咛你:“你若想保有这份礼物,就必须把它给出去。”
许多光明使者都带着这个简单的提示来到人间,让薪火相传,他们是宽恕的施主,爱的使者。即使在黑暗的世间,依旧记得光明之所在,因他们已经领受了宽恕的天恩,并试着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愿意接受的人。
但是,我得提醒你,千万别把焦点放在赠与的施主身上,我们并不重要,我们也不是礼物本身,我们只是帮人送礼而已,就像你一样。让我们记住这份礼物的真正来源,这样,我们才能无条件地给予和领受。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你日后也会跟着做,而且还将做得更多。你的得救,成了人类获救的先声。只要你能在弟兄身上看到他们的神圣自性,就能帮助他们看到你的自性。这样,真理之光将在许多人的心里开始点燃,晓明之星也会再度照耀在大地之上。
悟入真我自性的人、必会将历经人间沧桑的孩子拥入怀里,孩子们也将在大爱的光明中勇敢地站起来。流浪他乡的游子终于返回天堂福地了。当你读到这里,必已明白,这一切将会发生在你身上。鼓起勇气吧!我一直伴随在你身边。
让我们一起感谢这个充满爱的宽恕礼物,因着他对我们永恒不渝的信任,使我们找到回家之路。不论何处,我们都会记得他永远相随左右,为我们指点迷津。因着他,我们不再孤独,因着他,我们才有弟兄相伴,更感谢他所派遣的大智大慧者,照亮了我们的道路。
让我们以他之名庆祝这一段人生旅程,殷切祈愿世界早日解除“内疚”这惟一的苦因,那时,我们才能欣然领受天恩,那是在“施”与“受”之际,惟一不会产生内疚后遗症的礼物。感谢这份宽恕的礼物吧!我们将智能地用在生活每一个角落,为仍然陷于黑暗的灵魂带来光明。
宽恕是上天赐你的永恒礼物,它不是突然从天而降,也不会被任意撤回,它一直都在那里。仅仅这一份礼,便足以将你由眼前的苦难中解救出来。
宽恕,是专为这世界而设的方便法门,但它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它来自生命的终极源头。因此,这份礼物不论“施”与“受”了多少次,它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宽恕,是充满罪咎观念的人间所引领盼望的最后答案。
但现在,你还无法体会这份礼物的珍贵神奇,妙用无边,因为,你还没有把它纳入生活每个层面,以及人生所有的际遇。若能做到这一点,你便会明白它无所不能;没有任何场合、任何情境,你无法接受或给予这一礼物的。
宽恕是惟一不求回报的礼物,也是惟一在施与受之际,不带给人罪恶感的礼物。
你现在可能还无法体会到,宽恕之门的背后所蕴藏的无穷之爱,因此,空谈无益,目前你只需诚实地活出自己,站在那扇门前面,轻轻敲叩,如此就够了。然后,耐心而坚定地等候吧!诚恳地面对每一个噬心的负面念头,然后慢慢放下。因为你心里明白,你的每一个念头,若非释放你,就是囚禁你,而你终会选择释放自己的这一条路的。
当平安来到你心中时,这道门便会自动开启,门后的帷幕一被掀起,你便能进入上天许诺的福地。但那一刻到临之前,安心地留在你目前所在之处,好好用心地练习。
上天赐给你这趟人生之旅一个礼物,也是惟一的礼物。他说:“孩子,记住,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做选择。”他并没有说:“孩子,不准离开我!”也没有警告我们:“孩子,你敢离开我的话,一定会吃尽苦头。”他只是说;“记住,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做选择。”
是的,你随时可以改变每一个怨恨或痛苦的想法,你甚至可以质问每一个不快乐的念头,并找出另一个让你感到喜悦自在的念头。
上天从不说:“我绝不允许我的孩子犯任何错误。”他只会说:“我相信你一定会迷途知返,而且我会给你一个能够引领你回家的礼物。”在他的眼里,你所有的错误根本不算什么。对他而言,你不过是个孩子,好奇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探险,从不断尝试和失败的经验,学习管理这个世界的法则。
那些法则不是他所制订的,那是你在打造人生舞台时自己订立的游戏规则,只是你已忘了这一回事,也忘了连这能力都带着上天的祝福。他说:“孩子,请记住,不论这一旅程会把你带到何处,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做选择。”
就凭着上天单纯而圆满的大爱,把你自设的定局都变成暂时的施设,把你视为真实之物转化成虚幻之境。你造出了死亡的灰烬,他却从灰烬里造出不死的凤凰。对于你每个作茧自缚的念头,他仅有一个答复:“记住,孩子,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做选择。”
就像希腊古神普罗米修斯一样,你也想盗取众神的圣火。但他不曾为此惩罚你,也不会将你捆绑在岩石上,终身被秃鹰啄食。他说:“孩子,这圣火拿去吧!只是小心点,别烧到手了。而且记住,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做选择。”
他不仅没有谴责你的错误行为,甚至毫不在意。他知道,玩火的小孩一不小心便会烧到自己;但他更知道,小孩惟有学会如何照料火种,才能用它来温暖自己并照亮前程。
他知道,你“想要知道”的决心会让你陷入险境,从此,你会误以为自己的幸福完全取决于别人对待你的方式,你还会忘了你并不是一具脆弱的肉体,活在无情的人间。他知道,有朝一日,你甚至会忘记自己的源头,伊甸园对你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记忆,连它的存在与否都令人起疑。而且,他也知道,终有一天,你会为了自己所遭遇到的苦难而责怪他,忘了这是你自己当初“想要知道”而做出的选择。
这一切,他其实并不担心,因为,当初你义无反顾地准备踏上那分歧之路时,他曾说过:“孩子,请等一下,我们可能要好久以后才能重聚,请收下我给你的这份小礼物。无论你到哪里,请随身带着它,以便忆起我来。”
我们大多数人虽已不记得自己当时说“好”的许诺,然而,他的声音,也就是他的灵,始终陪伴着我们流落他乡,直到现在。
因此,当你感到孤独和失落时,当你忘记是你自己选择了这趟旅程时,请记住:“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而我在此只是为了帮你忆起此事。这不是我的礼物,而是上天给每一个人的恩赐。只因我已经从他那里接下这份礼物,才能转送给你;等你从我这里收到礼物后,请你再转送给其他弟兄。
宽恕乃是上天赐你的礼物,无论你在哪里,这份礼物始终伴随着你。当你遗忘时,他还会派遣许多使者,提醒你这份礼物。他们会继续叮咛你:“你若想保有这份礼物,就必须把它给出去。”
许多光明使者都带着这个简单的提示来到人间,让薪火相传,他们是宽恕的施主,爱的使者。即使在黑暗的世间,依旧记得光明之所在,因他们已经领受了宽恕的天恩,并试着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愿意接受的人。
但是,我得提醒你,千万别把焦点放在赠与的施主身上,我们并不重要,我们也不是礼物本身,我们只是帮人送礼而已,就像你一样。让我们记住这份礼物的真正来源,这样,我们才能无条件地给予和领受。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你日后也会跟着做,而且还将做得更多。你的得救,成了人类获救的先声。只要你能在弟兄身上看到他们的神圣自性,就能帮助他们看到你的自性。这样,真理之光将在许多人的心里开始点燃,晓明之星也会再度照耀在大地之上。
悟入真我自性的人、必会将历经人间沧桑的孩子拥入怀里,孩子们也将在大爱的光明中勇敢地站起来。流浪他乡的游子终于返回天堂福地了。当你读到这里,必已明白,这一切将会发生在你身上。鼓起勇气吧!我一直伴随在你身边。
让我们一起感谢这个充满爱的宽恕礼物,因着他对我们永恒不渝的信任,使我们找到回家之路。不论何处,我们都会记得他永远相随左右,为我们指点迷津。因着他,我们不再孤独,因着他,我们才有弟兄相伴,更感谢他所派遣的大智大慧者,照亮了我们的道路。
让我们以他之名庆祝这一段人生旅程,殷切祈愿世界早日解除“内疚”这惟一的苦因,那时,我们才能欣然领受天恩,那是在“施”与“受”之际,惟一不会产生内疚后遗症的礼物。感谢这份宽恕的礼物吧!我们将智能地用在生活每一个角落,为仍然陷于黑暗的灵魂带来光明。
2009年2月20日星期五
潜意识到底是什么?
佛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
但是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地尖锐,例如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明显地看见意识的力量如此微弱,潜意识的力量像台风一般横扫一切。
然而潜意识并非如此负面,只是在病人的身上较容易观察而已。潜意识有更大的神奇力量,可以经由学习,来让意识运用的。
一个人的进化程度,与他运用潜意识力量的能力成正比。
以下我要借用阿沙吉欧力(Roberto Assagioli)的蛋形图表,是我很喜欢的心灵结构模型,来介绍潜意识。
阿沙吉欧力 (1888-1974),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深入接触东方思想,发展出融汇东西方心理学的体系。
1.低层潜意识
2.中层潜意识3.高层潜意识4.意识界5.意识的中心,自我6.高层自我,超个人自我,真我7.集体潜意识
1、低层潜意识
层潜意识是本能、冲动、驱力、生理机械反应的世界。
人体的生理机能不需要意识来管理,身体自己会呼吸,肠胃自己会消化,心脏自己会跳动,脑下垂体自己监管各种贺尔蒙的分泌,免疫系统自动防御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这一切都由低层潜意识包办了。
所以低层潜意识虽然说是「低层」,它的运作其实是非常高级而复杂。
管理身体运作这个部分,低层潜意识向来是做得很好,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贡献良多。人会生病,通常还是受到了意识的不当干扰呢!
低层潜意识是藏量无限的记忆库,人的一生大大小小、钜细靡遗的记忆全部储存于此,甚至多生多世的记忆也安然保存于此。
低层潜意识也是兽性、本能的世界,是人类原始而不文明的部分,是犯罪及暴力行为的源头。
低层潜意识容纳了所有不被意识接受的压抑,因而形成了恐惧症、强迫性的思想行为、妄想、幻觉及噩梦。
这个部分的低层潜意识没有逻辑、理性,而以强烈、动态、隐讳的姿态,犹如地球核心高温高压的岩浆在汹涌翻腾,日夜不休。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时也称为「深度心理学」,特别热衷于挖掘低层潜意识。佛洛依德曾在致友人信中说:「我只对人的地下室有兴趣。」如果偏狭地只以低层潜意识来诠释整个人,难免会陷入悲观倾向及化约论的观点。这正是为什么后来即使是精神分析的门人也不断修正佛洛依德的理论。如方东美先生说的,心理学要有深度,也要有高度。(注)
二、中层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派称为「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是指平常没有存放在意识的材料,只要我们进行回忆、思考、表达就能调动出来的,这些材料就是位于中层潜意识。例如,「你的行动电话号码是?」「你的高一导师叫什么名字?」「你的第一个男朋友是谁?」诸如此类。这些问题还没提出之前,资料并不在你的意识,而是储存在中层潜意识。意识和中层潜意识之间并没有鸿沟,很容易藉着反省而引入意识层次,有时一个反问就足够了。凡是埋藏在低层潜意识的,就很难发觉,这是心理治疗者最大的挑战了。
三.高层潜意识
当一个作家埋首疾书,灵感源源不绝,佳句连篇,字字珠玑,事后,连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简直如有神助。」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高层潜意识,达到平常状态下不能臻至的境地。
阿米埃的秘密日记里提到:「有一回夜里,在北海荦确的岸上,我仰卧沙滩,游目于天河----那时我像是能手扪星辰,拥有无限!在神圣的瞬间、出神的片刻,思想飞越世界,以海洋般广大、安静、深沉的气息呼吸,与苍穹一样澄清无垠----这是不可抗拒的直觉当下。我觉得自己与宇宙一样大,与神一般宁静……」这时,我们可以说,阿米埃接通了高层潜意识。
自从一八四五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现苯之后,许多化学家绞尽脑汁要破解它的分子结构,然而对当时的人类从未想到环状的分子结构是可能的存在,所以化学家们纷纷撞壁而相继放弃。一八六五年某个寒夜,已经研究多年不肯罢手的化学家库凯里在一整天日徒劳无功的探索后,歪在火炉边打盹,意识滑入梦乡,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在梦中看见一大堆原子在眼前雀跃,其中有一群原子排成长长的炼,在那儿扭动、盘卷,再仔细一看,啊!是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而且得意洋洋地在他面前猛烈旋转!
像被闪电击中,库凯里立刻惊醒,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是前人未曾梦想过的封闭环状,难怪那些抱持旧有的开放式炼状观点来研究的专家通通碰了一鼻子灰。从此,化学研究也因为这个革命性的发现而进入新的里程碑。
在那个看见蛇咬尾巴的梦境中,库凯里领悟到苯的环状结构式,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高层潜意识。
清凉文益来参访着名的禅师罗汉桂琛,没有收获,临行前,罗汉桂琛问清凉文益:「你常常说三界唯心,那我问你,院子里那块石头是在心里面,还是心外面?」
清凉文益当时还没开悟,就按照逻辑回答说:「既然三界唯心,所以那块石头在心内。」
罗汉桂琛就笑说:「你这个修行人把那么大的石头放在心上不累啊!」
清凉文益楞在那儿不知如何回答,就留下来跟着罗汉桂琛参禅。一个多月后,他把领悟的道理说给罗汉桂琛,罗汉桂琛摇摇头说:「佛法不是这样的。」
清凉文益说:「我撞到铜墙铁壁,辞穷理绝了。」
这时,罗汉桂琛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清凉文益当下开悟。
在他听到「一切现成」的当下,我们可以说,他接通了高层潜意识无与伦比的智慧泉源。
多年以前,我在静坐时,忽然整个人的身体感觉完全消失,融入无边无际的喜悦中,好像一粒水分子置身于海洋,与宇宙合一,却清清楚楚觉知自我的存在。那时候,我感觉众生一体是如此明明白白的,人类应该相亲相爱,宽恕并爱你的仇敌是不言自明的平常事啊!
虽然这美妙的境界只维持了一夜,却成为影响我未来人生方向的关键。可以说,那一夜,我接通了高层潜意识。
从以上这几个例子,可以知道,高层潜意识是灵感、智慧、直觉、洞见、悟道、神圣、慈悲的世界。
高层潜意识,等同于我喜欢用的「超意识」一词。在催眠状态中,一旦接通了高层潜意识,就会产生很多奇妙的现象,以及令人惊叹的治疗效果。我相信,艺术创作、深刻创见、先进科技的突破、人格的转变、思想、技艺的融汇贯通、忘我、无私的奉献、价值观改变、博爱义行、为远大理想献身的热情……都源自这儿。
马斯洛说:「人格中早就存有种『高级电路』,就像低层潜意识一样,操纵了我们的喜怒哀乐。高峰经验、创造能力、美学观点以及灵性修持,都是这些高层能力的表现,它是实现比我们内显的完善境界的自然趋向。」
四.意识界
意识界的内容毋须多加解释,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所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例如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计划等等,随着我们觉知焦点的改变,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意识界可以扩大可以缩小,因此在蛋形图中以虚线表达。
五.意识的中心自我
这个自我是我们现在的意识的中枢,是自我认同的中心。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平常时候我们所以为的我,我自己喜欢用「小我」来描述。
六.高层自我 (超个人的自我)
相对于意识的中心自我,高层自我是灵性的我,是真正的我,前者是小我,后者是大我。小我是意识界的中心,也是人格的中心;高层自我则是高层潜意识的中心,所涵摄的层面更为辽阔。非常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小我之中,浑然不觉有大我的存在。
高层自我是阿沙吉欧力的用语,他有时也用超个人自我、真我、泉源、核心、顶峰这些词汇来描述,其他的学者专家也各有偏好的词汇来形容,例如容格称之为未发现的真我、原型之真我,爱默生称之为超越之灵,当今许多学者延用容格及阿沙吉欧力的词汇,以英文大写的Self来表达高层的自我,小写的self来形容个人性的自我或意识的主体。
除此之外,古今中外无数的宗教、灵性文明也都探讨了高层自我,例如佛教称之为佛性、真人、本来面目,印度教称之为梵,新时代称之为Higher Self。
7.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指超越个体的存在,进入宇宙性的存在,彷佛所有生命的历练、智慧全部汇整于此,包含了人类、各种动物、植物,如果有外星人的存在,有不同空间的生命体存在,如果有各种佛、神、鬼、精灵、上帝的存在,那么,都是集体潜意识的一部份。
注:此文仅考参考现代对意识的研究,并不代表本站观点。但基本观点和韦达经典相通,通常说的意识是显意识,中低层潜意识、中心自我都是错误的自我意识,而高层潜意识、超意识近乎于纯净意识--奎师那意识。
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
但是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地尖锐,例如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明显地看见意识的力量如此微弱,潜意识的力量像台风一般横扫一切。
然而潜意识并非如此负面,只是在病人的身上较容易观察而已。潜意识有更大的神奇力量,可以经由学习,来让意识运用的。
一个人的进化程度,与他运用潜意识力量的能力成正比。
以下我要借用阿沙吉欧力(Roberto Assagioli)的蛋形图表,是我很喜欢的心灵结构模型,来介绍潜意识。
阿沙吉欧力 (1888-1974),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深入接触东方思想,发展出融汇东西方心理学的体系。
1.低层潜意识
2.中层潜意识3.高层潜意识4.意识界5.意识的中心,自我6.高层自我,超个人自我,真我7.集体潜意识
1、低层潜意识
层潜意识是本能、冲动、驱力、生理机械反应的世界。
人体的生理机能不需要意识来管理,身体自己会呼吸,肠胃自己会消化,心脏自己会跳动,脑下垂体自己监管各种贺尔蒙的分泌,免疫系统自动防御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这一切都由低层潜意识包办了。
所以低层潜意识虽然说是「低层」,它的运作其实是非常高级而复杂。
管理身体运作这个部分,低层潜意识向来是做得很好,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贡献良多。人会生病,通常还是受到了意识的不当干扰呢!
低层潜意识是藏量无限的记忆库,人的一生大大小小、钜细靡遗的记忆全部储存于此,甚至多生多世的记忆也安然保存于此。
低层潜意识也是兽性、本能的世界,是人类原始而不文明的部分,是犯罪及暴力行为的源头。
低层潜意识容纳了所有不被意识接受的压抑,因而形成了恐惧症、强迫性的思想行为、妄想、幻觉及噩梦。
这个部分的低层潜意识没有逻辑、理性,而以强烈、动态、隐讳的姿态,犹如地球核心高温高压的岩浆在汹涌翻腾,日夜不休。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时也称为「深度心理学」,特别热衷于挖掘低层潜意识。佛洛依德曾在致友人信中说:「我只对人的地下室有兴趣。」如果偏狭地只以低层潜意识来诠释整个人,难免会陷入悲观倾向及化约论的观点。这正是为什么后来即使是精神分析的门人也不断修正佛洛依德的理论。如方东美先生说的,心理学要有深度,也要有高度。(注)
二、中层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派称为「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是指平常没有存放在意识的材料,只要我们进行回忆、思考、表达就能调动出来的,这些材料就是位于中层潜意识。例如,「你的行动电话号码是?」「你的高一导师叫什么名字?」「你的第一个男朋友是谁?」诸如此类。这些问题还没提出之前,资料并不在你的意识,而是储存在中层潜意识。意识和中层潜意识之间并没有鸿沟,很容易藉着反省而引入意识层次,有时一个反问就足够了。凡是埋藏在低层潜意识的,就很难发觉,这是心理治疗者最大的挑战了。
三.高层潜意识
当一个作家埋首疾书,灵感源源不绝,佳句连篇,字字珠玑,事后,连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简直如有神助。」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高层潜意识,达到平常状态下不能臻至的境地。
阿米埃的秘密日记里提到:「有一回夜里,在北海荦确的岸上,我仰卧沙滩,游目于天河----那时我像是能手扪星辰,拥有无限!在神圣的瞬间、出神的片刻,思想飞越世界,以海洋般广大、安静、深沉的气息呼吸,与苍穹一样澄清无垠----这是不可抗拒的直觉当下。我觉得自己与宇宙一样大,与神一般宁静……」这时,我们可以说,阿米埃接通了高层潜意识。
自从一八四五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现苯之后,许多化学家绞尽脑汁要破解它的分子结构,然而对当时的人类从未想到环状的分子结构是可能的存在,所以化学家们纷纷撞壁而相继放弃。一八六五年某个寒夜,已经研究多年不肯罢手的化学家库凯里在一整天日徒劳无功的探索后,歪在火炉边打盹,意识滑入梦乡,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在梦中看见一大堆原子在眼前雀跃,其中有一群原子排成长长的炼,在那儿扭动、盘卷,再仔细一看,啊!是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而且得意洋洋地在他面前猛烈旋转!
像被闪电击中,库凯里立刻惊醒,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是前人未曾梦想过的封闭环状,难怪那些抱持旧有的开放式炼状观点来研究的专家通通碰了一鼻子灰。从此,化学研究也因为这个革命性的发现而进入新的里程碑。
在那个看见蛇咬尾巴的梦境中,库凯里领悟到苯的环状结构式,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高层潜意识。
清凉文益来参访着名的禅师罗汉桂琛,没有收获,临行前,罗汉桂琛问清凉文益:「你常常说三界唯心,那我问你,院子里那块石头是在心里面,还是心外面?」
清凉文益当时还没开悟,就按照逻辑回答说:「既然三界唯心,所以那块石头在心内。」
罗汉桂琛就笑说:「你这个修行人把那么大的石头放在心上不累啊!」
清凉文益楞在那儿不知如何回答,就留下来跟着罗汉桂琛参禅。一个多月后,他把领悟的道理说给罗汉桂琛,罗汉桂琛摇摇头说:「佛法不是这样的。」
清凉文益说:「我撞到铜墙铁壁,辞穷理绝了。」
这时,罗汉桂琛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清凉文益当下开悟。
在他听到「一切现成」的当下,我们可以说,他接通了高层潜意识无与伦比的智慧泉源。
多年以前,我在静坐时,忽然整个人的身体感觉完全消失,融入无边无际的喜悦中,好像一粒水分子置身于海洋,与宇宙合一,却清清楚楚觉知自我的存在。那时候,我感觉众生一体是如此明明白白的,人类应该相亲相爱,宽恕并爱你的仇敌是不言自明的平常事啊!
虽然这美妙的境界只维持了一夜,却成为影响我未来人生方向的关键。可以说,那一夜,我接通了高层潜意识。
从以上这几个例子,可以知道,高层潜意识是灵感、智慧、直觉、洞见、悟道、神圣、慈悲的世界。
高层潜意识,等同于我喜欢用的「超意识」一词。在催眠状态中,一旦接通了高层潜意识,就会产生很多奇妙的现象,以及令人惊叹的治疗效果。我相信,艺术创作、深刻创见、先进科技的突破、人格的转变、思想、技艺的融汇贯通、忘我、无私的奉献、价值观改变、博爱义行、为远大理想献身的热情……都源自这儿。
马斯洛说:「人格中早就存有种『高级电路』,就像低层潜意识一样,操纵了我们的喜怒哀乐。高峰经验、创造能力、美学观点以及灵性修持,都是这些高层能力的表现,它是实现比我们内显的完善境界的自然趋向。」
四.意识界
意识界的内容毋须多加解释,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所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例如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计划等等,随着我们觉知焦点的改变,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意识界可以扩大可以缩小,因此在蛋形图中以虚线表达。
五.意识的中心自我
这个自我是我们现在的意识的中枢,是自我认同的中心。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平常时候我们所以为的我,我自己喜欢用「小我」来描述。
六.高层自我 (超个人的自我)
相对于意识的中心自我,高层自我是灵性的我,是真正的我,前者是小我,后者是大我。小我是意识界的中心,也是人格的中心;高层自我则是高层潜意识的中心,所涵摄的层面更为辽阔。非常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小我之中,浑然不觉有大我的存在。
高层自我是阿沙吉欧力的用语,他有时也用超个人自我、真我、泉源、核心、顶峰这些词汇来描述,其他的学者专家也各有偏好的词汇来形容,例如容格称之为未发现的真我、原型之真我,爱默生称之为超越之灵,当今许多学者延用容格及阿沙吉欧力的词汇,以英文大写的Self来表达高层的自我,小写的self来形容个人性的自我或意识的主体。
除此之外,古今中外无数的宗教、灵性文明也都探讨了高层自我,例如佛教称之为佛性、真人、本来面目,印度教称之为梵,新时代称之为Higher Self。
7.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指超越个体的存在,进入宇宙性的存在,彷佛所有生命的历练、智慧全部汇整于此,包含了人类、各种动物、植物,如果有外星人的存在,有不同空间的生命体存在,如果有各种佛、神、鬼、精灵、上帝的存在,那么,都是集体潜意识的一部份。
注:此文仅考参考现代对意识的研究,并不代表本站观点。但基本观点和韦达经典相通,通常说的意识是显意识,中低层潜意识、中心自我都是错误的自我意识,而高层潜意识、超意识近乎于纯净意识--奎师那意识。
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第一篇 第八章 阿那克薩哥拉
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雖然不能和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相提並論﹐然 而也有相當的歷史重要性。他是伊奧尼亞人﹐並且繼續了伊奧尼亞的科學與理性主義的 傳統。他是第一個把哲學介紹給雅典人的﹐並且是第一個提示過心可能是物理變化的首 要原因的人。
他約當公元前500年生於伊奧尼亞的克拉佐美尼﹐但是他的一生大約有三十年是在雅 典渡過的﹐約當公元前462-432年。他或許是被白里克里斯招引來的﹐白里克里斯這時正 在從事於開化他的國人。也許是來自米利都的那位阿斯巴西亞把他介紹給白里克里斯的。 柏拉圖在《費德羅篇》中說過﹕
白里克里斯“似乎和阿那克薩哥拉很相投﹐阿那克薩哥拉是一位科學家﹔白裏克裏 斯飽究了有關天上事物的理論﹐並在獲得了關於智與愚的真正性質的知識之後﹐––那 正是阿那克薩哥拉所談論的主要事物﹐––就從這個源泉裏汲取了一切足以提高他自己 演說藝術的東西。﹕
據說阿那克薩哥拉還影響了幼利披底﹐但這件事就更值得懷疑了。
雅典公民們也象其他時代和其他地方的其他城市公民一樣﹐對於試圖介紹進來一種 比他們所習慣的文化更高一級的文化的那些人表現了一種敵意。當白里克里斯年紀老了 的時候﹐他的對方便從攻擊他的朋友著手而開始了一場反白里克里斯的鬥爭。他們控告 斐狄阿斯侵吞了供他雕象之用的黃金。他們通過一條法律﹐允許人揭發那些不奉行宗教 並宣揚有關各種“天上事物”的理論的人。在這條法律之下他們就檢舉了阿那克薩哥拉﹐ 他被控為宣揚太陽是一塊紅熱的石頭﹐而且月亮是土。﹙蘇格拉底的檢查官也重複過同 樣的起訴狀﹐蘇格拉底則嘲笑他們已經過時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還不能確定﹐ 只知道阿那克薩哥拉必須離開雅典。似乎很可能是白里克里斯把他救出監獄﹐設法使他 離去的。他回到伊奧尼亞創設了一個學校。按照他的遺囑﹐他的忌辰就定為學生們的假 日。
阿那克薩哥拉認為萬物都可以無限地分割﹐那怕是最小的一點物質也都包含著各種 原素。事物所表現的﹐就是它們所包含得最多的東西。這樣﹐例如萬物都包含一些火﹐ 但是惟有當火的原素佔優勢時候﹐我們才能稱它為火。象恩培多克勒一樣﹐他也提出反 對虛空的論證﹐他說滴漏或者吹得鼓起來的皮就說明瞭似乎是一無所有的地方也還是有 空氣的。他和他的前人不同﹐他認為心﹙nous﹚也是參與生活體組成的實質﹐他把它們 和死的物質區別開來。他說﹕每一事物裏都包含有各種事物的一部分﹐只有心除外﹔但 是有些事物也包含有心。心有支配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力量﹐它是無限的﹐並且是自己 支配自己的﹔它不與任何事物混合。除了心而外﹐每一件事物不管是多麼小﹐都包含有 一切對立面的一部分﹐諸如熱與冷﹐白與黑。他主張雪﹙有些部分﹚是黑的。
心是一切運動的根源。它造成一種旋轉﹐這種旋轉逐漸地擴及於整個的世界﹐使最 輕的事物飄到表面上去﹐而最重的則落向中心。心是一樣的﹐動物的心也和人的心是一 樣的善良。人類顯而易見的優越性就在於他有一雙手的這一事實﹔一切表面上智力的不 同﹐實際上都是由於身體的不同。
無論是亞里士多德還是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都埋怨阿那克薩哥拉在介紹了心之 後﹐卻沒有把它加以運用。亞里士多德指出他僅僅是介紹了心作為一種因﹐因為他並不 知道有別的因。凡是他能夠的地方﹐他處處都做出機械的解釋。他反對以必然與偶然作 為事物的起源﹔然而他的宇宙論裏也沒有“天意”。關於倫理或宗教他似乎想得並不多﹔ 或許他是一個無神論者﹐象他的檢舉者所說的那樣。除了畢達哥拉斯以外﹐所有他的前 人都曾影響過他。巴門尼德對他的影響正象是對恩培多克勒的一樣。
在科學方面他有很大的功績。第一個解釋月亮是由於反射而發光的人就是他﹐雖說 巴門尼德也有過一段很晦澀的話暗示著巴門尼德也知道這一點。阿那克薩哥拉提出了月 蝕的正確理論﹐並且知道月亮是位于太陽之下的。他說太陽和星都是火熾的石頭﹐但是 我們並不感覺到星的熱力﹐因為它們距離我們太遙遠了。太陽比伯羅奔尼蘇還要大。月 亮上有山﹐並且﹙他以為﹚有居民。
據說阿那克薩哥拉出於阿那克西美尼學派﹔他顯然無疑地保存著伊奧尼亞人的理性 主義和科學的傳統。在他的思想裏人們找不到那種對倫理與宗教的偏好––那種偏好從 畢達哥拉斯學派傳到蘇格拉底﹐從蘇格拉底又傳到柏拉圖﹐便把一種蒙昧主義者的偏見 帶進了希臘哲學裏面來。他確乎不完全是第一流的﹐但是作為第一個把哲學帶給雅典的 人﹐並且作為塑造了蘇格拉底的影響之一﹐他還是重要的。
他約當公元前500年生於伊奧尼亞的克拉佐美尼﹐但是他的一生大約有三十年是在雅 典渡過的﹐約當公元前462-432年。他或許是被白里克里斯招引來的﹐白里克里斯這時正 在從事於開化他的國人。也許是來自米利都的那位阿斯巴西亞把他介紹給白里克里斯的。 柏拉圖在《費德羅篇》中說過﹕
白里克里斯“似乎和阿那克薩哥拉很相投﹐阿那克薩哥拉是一位科學家﹔白裏克裏 斯飽究了有關天上事物的理論﹐並在獲得了關於智與愚的真正性質的知識之後﹐––那 正是阿那克薩哥拉所談論的主要事物﹐––就從這個源泉裏汲取了一切足以提高他自己 演說藝術的東西。﹕
據說阿那克薩哥拉還影響了幼利披底﹐但這件事就更值得懷疑了。
雅典公民們也象其他時代和其他地方的其他城市公民一樣﹐對於試圖介紹進來一種 比他們所習慣的文化更高一級的文化的那些人表現了一種敵意。當白里克里斯年紀老了 的時候﹐他的對方便從攻擊他的朋友著手而開始了一場反白里克里斯的鬥爭。他們控告 斐狄阿斯侵吞了供他雕象之用的黃金。他們通過一條法律﹐允許人揭發那些不奉行宗教 並宣揚有關各種“天上事物”的理論的人。在這條法律之下他們就檢舉了阿那克薩哥拉﹐ 他被控為宣揚太陽是一塊紅熱的石頭﹐而且月亮是土。﹙蘇格拉底的檢查官也重複過同 樣的起訴狀﹐蘇格拉底則嘲笑他們已經過時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還不能確定﹐ 只知道阿那克薩哥拉必須離開雅典。似乎很可能是白里克里斯把他救出監獄﹐設法使他 離去的。他回到伊奧尼亞創設了一個學校。按照他的遺囑﹐他的忌辰就定為學生們的假 日。
阿那克薩哥拉認為萬物都可以無限地分割﹐那怕是最小的一點物質也都包含著各種 原素。事物所表現的﹐就是它們所包含得最多的東西。這樣﹐例如萬物都包含一些火﹐ 但是惟有當火的原素佔優勢時候﹐我們才能稱它為火。象恩培多克勒一樣﹐他也提出反 對虛空的論證﹐他說滴漏或者吹得鼓起來的皮就說明瞭似乎是一無所有的地方也還是有 空氣的。他和他的前人不同﹐他認為心﹙nous﹚也是參與生活體組成的實質﹐他把它們 和死的物質區別開來。他說﹕每一事物裏都包含有各種事物的一部分﹐只有心除外﹔但 是有些事物也包含有心。心有支配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力量﹐它是無限的﹐並且是自己 支配自己的﹔它不與任何事物混合。除了心而外﹐每一件事物不管是多麼小﹐都包含有 一切對立面的一部分﹐諸如熱與冷﹐白與黑。他主張雪﹙有些部分﹚是黑的。
心是一切運動的根源。它造成一種旋轉﹐這種旋轉逐漸地擴及於整個的世界﹐使最 輕的事物飄到表面上去﹐而最重的則落向中心。心是一樣的﹐動物的心也和人的心是一 樣的善良。人類顯而易見的優越性就在於他有一雙手的這一事實﹔一切表面上智力的不 同﹐實際上都是由於身體的不同。
無論是亞里士多德還是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都埋怨阿那克薩哥拉在介紹了心之 後﹐卻沒有把它加以運用。亞里士多德指出他僅僅是介紹了心作為一種因﹐因為他並不 知道有別的因。凡是他能夠的地方﹐他處處都做出機械的解釋。他反對以必然與偶然作 為事物的起源﹔然而他的宇宙論裏也沒有“天意”。關於倫理或宗教他似乎想得並不多﹔ 或許他是一個無神論者﹐象他的檢舉者所說的那樣。除了畢達哥拉斯以外﹐所有他的前 人都曾影響過他。巴門尼德對他的影響正象是對恩培多克勒的一樣。
在科學方面他有很大的功績。第一個解釋月亮是由於反射而發光的人就是他﹐雖說 巴門尼德也有過一段很晦澀的話暗示著巴門尼德也知道這一點。阿那克薩哥拉提出了月 蝕的正確理論﹐並且知道月亮是位于太陽之下的。他說太陽和星都是火熾的石頭﹐但是 我們並不感覺到星的熱力﹐因為它們距離我們太遙遠了。太陽比伯羅奔尼蘇還要大。月 亮上有山﹐並且﹙他以為﹚有居民。
據說阿那克薩哥拉出於阿那克西美尼學派﹔他顯然無疑地保存著伊奧尼亞人的理性 主義和科學的傳統。在他的思想裏人們找不到那種對倫理與宗教的偏好––那種偏好從 畢達哥拉斯學派傳到蘇格拉底﹐從蘇格拉底又傳到柏拉圖﹐便把一種蒙昧主義者的偏見 帶進了希臘哲學裏面來。他確乎不完全是第一流的﹐但是作為第一個把哲學帶給雅典的 人﹐並且作為塑造了蘇格拉底的影響之一﹐他還是重要的。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爱是什么和如何去爱
让我们了解一下哲学家、心理学家对爱的最高理解是怎么样的。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对爱做了很多理性的分析思考,他认为:
爱的定义
爱是一门艺术,要获得爱就得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作出一定的努力。注:结合韦达经典理解,真爱意味具备绝对真理的知识,在知识的基础上去行动。
爱是行为,是人的能力的实现,此行动不可来自强迫只能源于自由。注:灵魂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对奎师那的真爱,而灵魂要利用自由意志去选择爱神还是不爱。
关切和责任表示爱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征服人的激情,也不是“感动”人的感情。真正的爱能增强人们的爱的能力和为人奉献一切的能力。注:爱这种行为本身能增强爱的能力。即使在物质世界里,人存在扭曲了的爱这种本能,但这种活动本身还是为了达到真爱。
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通过自己对一个具体对象的爱而显示出他或她对整个世界的爱。注:真爱的真正对象是主奎师那,而奎师那也即是一切。
爱不为了什么,爱的唯一重要性就在于爱本身;爱是人类的自我表达,是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式。在我们这种以功利、创造和消费为企图的文化中,人们根本失去了认识这种爱的能力。它离我们是那么遥远,以至于无法想象它的存在。注:爱是灵魂存在的意义,爱的对象是主奎师那。
爱即是一种主动行为。人通过爱和理性,从心智上和情感上理解世界。他的理性力量使他能通过和客体发生能动的联系,透过事物的表面抓住它的实质。他的爱的力量使他冲垮他与别人分离的围墙并去理解别人。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注:灵魂自由意志选择的一种主动行为。灵魂存在即为了服务于至尊灵魂,服务意味着付出,获取意味着灵魂想要自己享受当主宰的欲望。从描述的理性力量的作用,也可以得知理性才能正确的引导爱这种行为。爱是给予因为主的喜乐一种给予能量。
爱的范围有多大
真诚地爱一个人意味着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生活。要是我能够对某人说,“我爱你”,那末我必定可以说,“我通过你而爱每个人,爱整个世界;同时,也通过你而爱我自己。”注:爱主奎师那也意味着爱所有的人,所有的一切,因为主奎师那就是一切。没有人能声称自己爱神但却不能去爱他人,那并不是真的爱。
人们常常看不到性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意志。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这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永远相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种感情既然能够产生,也就可能消失。注:真爱取决于自由意志的选择,决定并去坚持。
爱完全是意志的承诺和行动,因此基本上无所谓所涉及的对象是谁。无论是别人安排和自己选择的结果,婚姻一旦缔结,意志的行动就应保证爱的延续。
如何去爱
这里必须提一下另一个常见的谬误,或者说,一个幻想,即以为爱必然意味着没有冲突。正如人们习惯于相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痛苦和悲伤,他们也坚信,爱就是没有冲突。他们替这种信念找出了种种理由,大多基于同一个事实,就是双方之间的冲突似乎总是破坏性的,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好处。但是,出现这种情形的真实原因是,大多数人发生“冲突”都是因为想逃避真正的冲突。他们的“冲突”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分歧和无聊的争吵,这些分歧和争吵从本质上看是无助于澄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俩人之间的真正冲突,既不用遮掩也不用相互指责,它是内心深层世界的真实体验,不是破坏性的。这种冲突可以导致明确的结论,使人净化,从而使双方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力量。注:真正的冲突是虚假自我意识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学习应该选择纯粹意识还是坚持假我,一旦放弃假我,就是一种净化。凡是生活中的冲突矛盾无非都是至尊主奎师那教人们学习选择的课程。
纯真的爱植根于创发性(指的是使用自己的力量和实现自己固有的潜力)之中,因此可以恰当地称之为“创发性的爱”。尽管爱的对象不同,造成爱本身的强度和质也不同,但是某种基本因素仍可被称为所有创发性爱的形式的特征。它们是关切、责任、尊重和知识。
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他能否从自恋中解脱出来,也取决于能否在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倾向。在这一萌发、诞生、苏醒的过程中,需要一种不可缺少的品质:信仰。实践爱的艺术就需要实践自己的信仰。
对于信仰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区分理智的信仰和非理智的信仰。我对非理智信仰的理解是,它是人们对某人或某种观念的信奉,其基础是对非理智权威的屈从。与此相反,理智的信仰是一种植根于自身的思想经验和感觉经验的信念,它不是信奉某一事物,而是对某种必然性和确定性所怀有的坚定信念。信仰是一种渗透整个人格的性格特征,而不是什么具体的信奉。
理智的信仰来源于创造性的智慧活动和情感活动。人们素来以为信仰在理性思维中并无立足之地,而事实上,理智的信仰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智的信仰不但存在于思想和判断的经验中,也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它是任何诚挚的友谊和爱情不可缺少的性质之一。“对某人有信心”就是相信此人的基本态度、人格核心和爱是稳定可靠的。这并不是说他不会改变其见解,而是指他的基本动机是保持不变的。比如说,他对生活和人格尊严的尊重,已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是决不会改变的。
爱的产生取决于我们能否相对地排除自恋情绪,而这要求我们能够形成和发展谦卑、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一个人应该终生致力于这一目标。谦卑和客观是不可分割的,就如爱也是不能与之分割的一样。我们若不能客观地对待陌生人,也就不能真正客观地对待家里人,反之亦然。如果我们要学习爱的艺术,就必须努力在任何场合保持客观,并对我们不能客观处之的情形保持敏感和警惕。我们必须尽力去发现,一个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和行为(这是受到自恋性歪曲的),跟他那不以我们的兴趣、需要和恐惧而转移的实际情况之间有什么差别。获得客观和理性的能力,这才是爱的艺术的旅程的一半,我们还必须对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抱以同样的客观态度。一个人倘若仅仅对所爱的人客观,而对其他的人则以为大可不必,那他很快就会看到,他最终在两个方面都将失败。注:这和经典中讲谦卑是知识的开端一样,没有谦卑就不可能客观的看待事情。
训练、专一、耐心、全力以赴是进行爱的艺术实面的基本要求。艺术实践还要求人们在整个生活中严于律己。
注:看这些和学习奉爱瑜伽的艺术并没有什么两样,要遵守规范原则,注意力集中在奎师那身上,通过不同的阶段稳定信心才能到达最终的目标,能够全力以赴就能更快达到爱神的最高境界。
以上关于爱的艺术的描述,了解这些得出的结论就是培养爱和培养灵性智力并无分别,两者都强调基于知识之上采取正确的行动,理性的活动。就象常说的“没有哲学的宗教就是狂热”一样,没有理性,所谓的感觉只是心意臆造的假象。如果没有理性,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感觉是真实的呢?我们怎么能分辩什么样的行为是恰当的?在灵修路途上能够将理性与感性恰当的结合,才是最佳的方式。而这个年代,人们缺失的是理性。
爱的定义
爱是一门艺术,要获得爱就得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作出一定的努力。注:结合韦达经典理解,真爱意味具备绝对真理的知识,在知识的基础上去行动。
爱是行为,是人的能力的实现,此行动不可来自强迫只能源于自由。注:灵魂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对奎师那的真爱,而灵魂要利用自由意志去选择爱神还是不爱。
关切和责任表示爱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征服人的激情,也不是“感动”人的感情。真正的爱能增强人们的爱的能力和为人奉献一切的能力。注:爱这种行为本身能增强爱的能力。即使在物质世界里,人存在扭曲了的爱这种本能,但这种活动本身还是为了达到真爱。
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通过自己对一个具体对象的爱而显示出他或她对整个世界的爱。注:真爱的真正对象是主奎师那,而奎师那也即是一切。
爱不为了什么,爱的唯一重要性就在于爱本身;爱是人类的自我表达,是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式。在我们这种以功利、创造和消费为企图的文化中,人们根本失去了认识这种爱的能力。它离我们是那么遥远,以至于无法想象它的存在。注:爱是灵魂存在的意义,爱的对象是主奎师那。
爱即是一种主动行为。人通过爱和理性,从心智上和情感上理解世界。他的理性力量使他能通过和客体发生能动的联系,透过事物的表面抓住它的实质。他的爱的力量使他冲垮他与别人分离的围墙并去理解别人。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注:灵魂自由意志选择的一种主动行为。灵魂存在即为了服务于至尊灵魂,服务意味着付出,获取意味着灵魂想要自己享受当主宰的欲望。从描述的理性力量的作用,也可以得知理性才能正确的引导爱这种行为。爱是给予因为主的喜乐一种给予能量。
爱的范围有多大
真诚地爱一个人意味着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生活。要是我能够对某人说,“我爱你”,那末我必定可以说,“我通过你而爱每个人,爱整个世界;同时,也通过你而爱我自己。”注:爱主奎师那也意味着爱所有的人,所有的一切,因为主奎师那就是一切。没有人能声称自己爱神但却不能去爱他人,那并不是真的爱。
人们常常看不到性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意志。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这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永远相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种感情既然能够产生,也就可能消失。注:真爱取决于自由意志的选择,决定并去坚持。
爱完全是意志的承诺和行动,因此基本上无所谓所涉及的对象是谁。无论是别人安排和自己选择的结果,婚姻一旦缔结,意志的行动就应保证爱的延续。
如何去爱
这里必须提一下另一个常见的谬误,或者说,一个幻想,即以为爱必然意味着没有冲突。正如人们习惯于相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痛苦和悲伤,他们也坚信,爱就是没有冲突。他们替这种信念找出了种种理由,大多基于同一个事实,就是双方之间的冲突似乎总是破坏性的,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好处。但是,出现这种情形的真实原因是,大多数人发生“冲突”都是因为想逃避真正的冲突。他们的“冲突”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分歧和无聊的争吵,这些分歧和争吵从本质上看是无助于澄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俩人之间的真正冲突,既不用遮掩也不用相互指责,它是内心深层世界的真实体验,不是破坏性的。这种冲突可以导致明确的结论,使人净化,从而使双方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力量。注:真正的冲突是虚假自我意识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学习应该选择纯粹意识还是坚持假我,一旦放弃假我,就是一种净化。凡是生活中的冲突矛盾无非都是至尊主奎师那教人们学习选择的课程。
纯真的爱植根于创发性(指的是使用自己的力量和实现自己固有的潜力)之中,因此可以恰当地称之为“创发性的爱”。尽管爱的对象不同,造成爱本身的强度和质也不同,但是某种基本因素仍可被称为所有创发性爱的形式的特征。它们是关切、责任、尊重和知识。
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他能否从自恋中解脱出来,也取决于能否在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倾向。在这一萌发、诞生、苏醒的过程中,需要一种不可缺少的品质:信仰。实践爱的艺术就需要实践自己的信仰。
对于信仰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区分理智的信仰和非理智的信仰。我对非理智信仰的理解是,它是人们对某人或某种观念的信奉,其基础是对非理智权威的屈从。与此相反,理智的信仰是一种植根于自身的思想经验和感觉经验的信念,它不是信奉某一事物,而是对某种必然性和确定性所怀有的坚定信念。信仰是一种渗透整个人格的性格特征,而不是什么具体的信奉。
理智的信仰来源于创造性的智慧活动和情感活动。人们素来以为信仰在理性思维中并无立足之地,而事实上,理智的信仰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智的信仰不但存在于思想和判断的经验中,也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它是任何诚挚的友谊和爱情不可缺少的性质之一。“对某人有信心”就是相信此人的基本态度、人格核心和爱是稳定可靠的。这并不是说他不会改变其见解,而是指他的基本动机是保持不变的。比如说,他对生活和人格尊严的尊重,已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是决不会改变的。
爱的产生取决于我们能否相对地排除自恋情绪,而这要求我们能够形成和发展谦卑、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一个人应该终生致力于这一目标。谦卑和客观是不可分割的,就如爱也是不能与之分割的一样。我们若不能客观地对待陌生人,也就不能真正客观地对待家里人,反之亦然。如果我们要学习爱的艺术,就必须努力在任何场合保持客观,并对我们不能客观处之的情形保持敏感和警惕。我们必须尽力去发现,一个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和行为(这是受到自恋性歪曲的),跟他那不以我们的兴趣、需要和恐惧而转移的实际情况之间有什么差别。获得客观和理性的能力,这才是爱的艺术的旅程的一半,我们还必须对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抱以同样的客观态度。一个人倘若仅仅对所爱的人客观,而对其他的人则以为大可不必,那他很快就会看到,他最终在两个方面都将失败。注:这和经典中讲谦卑是知识的开端一样,没有谦卑就不可能客观的看待事情。
训练、专一、耐心、全力以赴是进行爱的艺术实面的基本要求。艺术实践还要求人们在整个生活中严于律己。
注:看这些和学习奉爱瑜伽的艺术并没有什么两样,要遵守规范原则,注意力集中在奎师那身上,通过不同的阶段稳定信心才能到达最终的目标,能够全力以赴就能更快达到爱神的最高境界。
以上关于爱的艺术的描述,了解这些得出的结论就是培养爱和培养灵性智力并无分别,两者都强调基于知识之上采取正确的行动,理性的活动。就象常说的“没有哲学的宗教就是狂热”一样,没有理性,所谓的感觉只是心意臆造的假象。如果没有理性,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感觉是真实的呢?我们怎么能分辩什么样的行为是恰当的?在灵修路途上能够将理性与感性恰当的结合,才是最佳的方式。而这个年代,人们缺失的是理性。
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欧洲科学家进行人类灵肉分离试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18:38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你的灵魂何在?这是文学作品中常常拿来拷问的一个问题。究竟是否存在灵魂,科学界也一直争论不休。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对大脑的意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最近的两项实验成果,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人类或许离解开灵魂之谜不远了。
所谓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一般包括3个层次: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的认识。
但由于意识这个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很难用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因此,很长时间,科学界都只粗略地知道,意识由大脑控制,但对其存在形式、运动机理的研究都没什么进展。那些牵扯到“意识”乃至“灵魂”的科学研究,被主流科学界视为旁门左道而遭排斥。
惊人试验:体会“灵肉分离”
8月下旬,两位生物学家的实验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一位是亨利克·艾尔森博士,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另一位是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附属医院的奥拉夫·布兰克博士。他们通过实验,成功地将志愿者的自我意识同身体分开,说得通俗一点,就好似肉身和灵魂分离,即所谓的“灵魂出窍”。这两个实验被美国《科学》杂志8月号刊登,引起一片哗然。
在实验中,艾尔森让志愿者们各自坐在一张椅子上,并戴上一种能成像的眼镜,眼镜分别连在两个摄像机上,摄像机放在志愿者的后面,高度与志愿者的眼睛保持一致。由于摄像机放在志愿者身后,他们能清楚看到自己的背影,就仿佛坐在自己身后一般。
艾尔森拍打志愿者的胸部,并同时拍打摄像机前方的空气,位置和拍打志愿者的位置同高。志愿者说,在眼镜成像的作用下,他们感觉身体的位置仿佛移到了摄像机的位置。也就是说,他们感觉脱离了本体,自己真正的身体仿佛是另一人的。
为了保证志愿者所言属实,拍打志愿者结束两分钟后,艾尔森突然用锤子砸向摄影机前方。如果志愿者真有身体错位的感觉,就会误以为锤子砸向自己而感到害怕。艾尔森用设备监测志愿者的体征,的确看到皮肤出汗等情况,因为人一害怕就会出汗。
同样,布兰克博士数年前也做过癫痫患者的实验。他用微弱的电流刺激癫痫病患大脑的右角区域,患者马上有一种“陷到床里”或“从高处跌下”的感觉。当电流增强时,患者觉得“自己正在飘天花板,甚至能看到飞起来的脚正对着床上躺着的脸”。
今年的实验,布兰克把实验对象定为健康人。志愿者成站立姿势,戴上如艾尔森实验中的眼镜。实验分三组:第一组,志愿者从背后看到自己身体的一个立体“化身”,类似艾尔森的实验;第二组,志愿者从背后看到了一个假人;第三组,志愿者从背后看到和真人大小一致的立方体。我们权且把这三种成像都称为“化身”。
实验开始后,布兰克用刷子刷志愿者;同时,电脑也用虚拟刷子刷这些“化身”,二者节奏时而相同时而不同。然后影像关闭,志愿者看不到任何东西,并被后拽几步,再要求他们根据感觉回到开始时的位置。
有趣的是,如果志愿者一直观看到的“化身”是立方体,那么回到原位就很容易;如果实体刷子与虚拟刷子不同步,那么无论“化身”是真人还是假人,志愿者也能回到初始位置。但如果两把刷子同步,志愿者就会认为,化身原先的位置是他自己的,也就是说,“自己”到了“自己”身后。
漂浮空中目睹医生抢救自己
事实上,艾尔森和布兰克并不是意识研究领域的先行者。
196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埃克尔斯在他的得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他认为灵魂在胚胎期或幼年时进入肉体的大脑,这种“非物质”的灵魂真正操控了由物质构成的大脑。这种“非物质”的灵魂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有生命活动的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美国加州工学院著名神经生物学家R·W·斯佩里博士,曾以其分解人类大脑两半球的详细功能学说,而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他说:“人的意识是一种崭新的非物质结构,只出现于复杂分层结构组织的肉体大脑中,控制着大脑,制约着约100亿个脑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
最离奇的研究要数荷兰著名研究濒死体验的学者皮姆·范·拉曼尔博士的实验。他在1988年~1992年间,对334位被成功抢救的突发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病人的灵魂离体记录:例如,一位44岁的突发心脏病患者,送到医院时已被宣布死亡。但拉曼尔还是持续给他做心脏起搏和人工呼吸。拉曼尔在准备做人工呼吸时发现患者口中有假牙,便将假牙拿掉。经过抢救,患者最终恢复了意识。该患者说,当时他漂浮在空中,看到了医生抢救他的全部过程,包括从他口中取出假牙后放在何处。该患者描述的抢救细节和场景,都与当时的真实情况吻合。
有趣的是,对于灵魂是否存在的争议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医学对于“死亡”的准确定义。加拿大医学协会给死亡的定义为:当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仪器所显示的脑电波也完全平坦,这一时刻便是死亡。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起死回生”现象为这一定义画了问号。对这些幸存者的研究发现,在脑死亡的情况下,人的意识仍然存在,12%的病人表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清晰的思维和意识,一些病人还称,他们感到自己的灵魂已经脱离了身体,独立存在。
今天艾尔森和布兰克的实验结果,一方面为那些“灵魂”存在论的支持者提供了证据,另一方面为人类“意识”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方法和启发。
设想一下,如果艾尔森与布兰克的方法进一步用在大脑扫描仪上,将为脑科学的研究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料,离解决“意识”乃至“灵魂”的问题也就不远了。
你的灵魂何在?这是文学作品中常常拿来拷问的一个问题。究竟是否存在灵魂,科学界也一直争论不休。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对大脑的意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最近的两项实验成果,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人类或许离解开灵魂之谜不远了。
所谓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一般包括3个层次: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的认识。
但由于意识这个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很难用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因此,很长时间,科学界都只粗略地知道,意识由大脑控制,但对其存在形式、运动机理的研究都没什么进展。那些牵扯到“意识”乃至“灵魂”的科学研究,被主流科学界视为旁门左道而遭排斥。
惊人试验:体会“灵肉分离”
8月下旬,两位生物学家的实验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一位是亨利克·艾尔森博士,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另一位是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附属医院的奥拉夫·布兰克博士。他们通过实验,成功地将志愿者的自我意识同身体分开,说得通俗一点,就好似肉身和灵魂分离,即所谓的“灵魂出窍”。这两个实验被美国《科学》杂志8月号刊登,引起一片哗然。
在实验中,艾尔森让志愿者们各自坐在一张椅子上,并戴上一种能成像的眼镜,眼镜分别连在两个摄像机上,摄像机放在志愿者的后面,高度与志愿者的眼睛保持一致。由于摄像机放在志愿者身后,他们能清楚看到自己的背影,就仿佛坐在自己身后一般。
艾尔森拍打志愿者的胸部,并同时拍打摄像机前方的空气,位置和拍打志愿者的位置同高。志愿者说,在眼镜成像的作用下,他们感觉身体的位置仿佛移到了摄像机的位置。也就是说,他们感觉脱离了本体,自己真正的身体仿佛是另一人的。
为了保证志愿者所言属实,拍打志愿者结束两分钟后,艾尔森突然用锤子砸向摄影机前方。如果志愿者真有身体错位的感觉,就会误以为锤子砸向自己而感到害怕。艾尔森用设备监测志愿者的体征,的确看到皮肤出汗等情况,因为人一害怕就会出汗。
同样,布兰克博士数年前也做过癫痫患者的实验。他用微弱的电流刺激癫痫病患大脑的右角区域,患者马上有一种“陷到床里”或“从高处跌下”的感觉。当电流增强时,患者觉得“自己正在飘天花板,甚至能看到飞起来的脚正对着床上躺着的脸”。
今年的实验,布兰克把实验对象定为健康人。志愿者成站立姿势,戴上如艾尔森实验中的眼镜。实验分三组:第一组,志愿者从背后看到自己身体的一个立体“化身”,类似艾尔森的实验;第二组,志愿者从背后看到了一个假人;第三组,志愿者从背后看到和真人大小一致的立方体。我们权且把这三种成像都称为“化身”。
实验开始后,布兰克用刷子刷志愿者;同时,电脑也用虚拟刷子刷这些“化身”,二者节奏时而相同时而不同。然后影像关闭,志愿者看不到任何东西,并被后拽几步,再要求他们根据感觉回到开始时的位置。
有趣的是,如果志愿者一直观看到的“化身”是立方体,那么回到原位就很容易;如果实体刷子与虚拟刷子不同步,那么无论“化身”是真人还是假人,志愿者也能回到初始位置。但如果两把刷子同步,志愿者就会认为,化身原先的位置是他自己的,也就是说,“自己”到了“自己”身后。
漂浮空中目睹医生抢救自己
事实上,艾尔森和布兰克并不是意识研究领域的先行者。
196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埃克尔斯在他的得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他认为灵魂在胚胎期或幼年时进入肉体的大脑,这种“非物质”的灵魂真正操控了由物质构成的大脑。这种“非物质”的灵魂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有生命活动的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美国加州工学院著名神经生物学家R·W·斯佩里博士,曾以其分解人类大脑两半球的详细功能学说,而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他说:“人的意识是一种崭新的非物质结构,只出现于复杂分层结构组织的肉体大脑中,控制着大脑,制约着约100亿个脑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
最离奇的研究要数荷兰著名研究濒死体验的学者皮姆·范·拉曼尔博士的实验。他在1988年~1992年间,对334位被成功抢救的突发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病人的灵魂离体记录:例如,一位44岁的突发心脏病患者,送到医院时已被宣布死亡。但拉曼尔还是持续给他做心脏起搏和人工呼吸。拉曼尔在准备做人工呼吸时发现患者口中有假牙,便将假牙拿掉。经过抢救,患者最终恢复了意识。该患者说,当时他漂浮在空中,看到了医生抢救他的全部过程,包括从他口中取出假牙后放在何处。该患者描述的抢救细节和场景,都与当时的真实情况吻合。
有趣的是,对于灵魂是否存在的争议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医学对于“死亡”的准确定义。加拿大医学协会给死亡的定义为:当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仪器所显示的脑电波也完全平坦,这一时刻便是死亡。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起死回生”现象为这一定义画了问号。对这些幸存者的研究发现,在脑死亡的情况下,人的意识仍然存在,12%的病人表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清晰的思维和意识,一些病人还称,他们感到自己的灵魂已经脱离了身体,独立存在。
今天艾尔森和布兰克的实验结果,一方面为那些“灵魂”存在论的支持者提供了证据,另一方面为人类“意识”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方法和启发。
设想一下,如果艾尔森与布兰克的方法进一步用在大脑扫描仪上,将为脑科学的研究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料,离解决“意识”乃至“灵魂”的问题也就不远了。
2009年2月16日星期一
奉献者二十六项品质
圣典博伽瓦谭 3.15.25
布茹阿玛在此证实:只有品质完美的人才能进入神的王国。
《永恒的柴坦亚经》中谈到,奉献者有二十六项完美的品质,分别是:
与人为善;
从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将培养奎师那意识视为人生最高目标;
平等对待众生;
具有完美的、无可挑剔的品质;
宽宏大度、温和,里里外外始终保持洁净;
从不声称自己在这个物质世界拥有什么;
是众生的赐福者;
平和,是完全投靠、服务奎师那的灵魂;
没有物质欲望;
温顺、谦卑、稳定,超越感官层面的活动;
食不过量,只求能维持生存;
从不热衷于追逐物质的名位;
尊重每一个人,却不求得到他人的尊重;
外表严肃壮重,性格十分友善,充满怜悯心;
有诗人的才气;
精通各个领域的活动;
对无聊的事保持缄默。
布茹阿玛在此证实:只有品质完美的人才能进入神的王国。
《永恒的柴坦亚经》中谈到,奉献者有二十六项完美的品质,分别是:
与人为善;
从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将培养奎师那意识视为人生最高目标;
平等对待众生;
具有完美的、无可挑剔的品质;
宽宏大度、温和,里里外外始终保持洁净;
从不声称自己在这个物质世界拥有什么;
是众生的赐福者;
平和,是完全投靠、服务奎师那的灵魂;
没有物质欲望;
温顺、谦卑、稳定,超越感官层面的活动;
食不过量,只求能维持生存;
从不热衷于追逐物质的名位;
尊重每一个人,却不求得到他人的尊重;
外表严肃壮重,性格十分友善,充满怜悯心;
有诗人的才气;
精通各个领域的活动;
对无聊的事保持缄默。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第一篇 第07章 雅典與文化的關繫
第七章 雅典與文化的關繫
雅典的偉大開始於兩次波斯戰爭﹙公元前490年與公元前480-479年﹚的時候。在那 時以前﹐伊奧尼亞和大希臘﹙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的希臘城市﹚產生過許多偉大的人物。 馬拉鬆之役﹙公元前490年﹚雅典對波斯王大流士的勝利﹐以及在雅典領導之下的希臘聯 合艦隊對於大流士之子兼繼承人薛克修斯﹙公元前480年﹚的勝利﹐為雅典樹立了偉大的 威信。各島上的﹑以及一部分小亞細亞大陸上的伊奧尼亞人曾經反叛過波斯﹐波斯人既 被逐出希臘大陸﹐雅典就促成了他們的解放。在這次作戰中﹐只關懷自己的領土的斯巴 達人沒有參加。因此雅典就變成反波斯同盟中主要的一員。根據盟約規定﹐任何成員國 都有義務提供一定數量的船只或者代役金。大多數城邦都選擇了後一種辦法﹐這樣雅典 便取得了凌駕其他盟國的海上霸權﹐從而逐漸地把同盟轉化成為一個典帝國。雅典變得 富庶了﹐而且在白里克里斯的睿智領導之下繁榮起來了﹔白里克里斯是由公民自由選舉 出來的﹐執政約三十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30年他才失勢。
白里克里斯時代是雅典歷史上最幸福最光榮的時代。曾參加過波斯戰爭的伊斯奇魯 斯開始寫希臘悲劇﹔他所寫的悲劇之一《波斯人》就一反採用荷馬題材的習慣﹐轉而寫 大流士的潰敗。緊接著他的就是索福克裏斯﹐繼索福克裏斯之後的就是幼利披底。然而 幼利披底一直活到了白里克里斯失勢和死後的伯羅奔尼蘇戰爭時期的那些黑暗日子裏﹐ 他的劇本就反映了後一時期的懷疑主義。他同時代的喜劇詩人亞裏斯多芬尼從一種健康 而有限的常識立場出發﹐嘲笑了一切的主義﹔他特別咒罵蘇格拉底﹐認為他是一個否認 宙斯的存在並且玩弄著褻瀆神明的偽科學的神秘教的人。
雅典曾被薛克修斯所佔領﹐衛城上的神殿被毀於火。白里克里斯便致力於這些神殿 的重建工作。巴特濃神殿和其他神殿的殘跡使我們今天還感受深刻的印象﹐這些神殿就 是由白里克里斯所修建的。雕刻家斐狄阿斯應國家的聘請﹐塑造了巨大的男女神像。在 這個時期的末了﹐雅典成為希臘世界最美麗最繁華的城邦。
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是小亞細亞的哈裏卡那蘇斯人﹐但是他住在雅典並且受到雅典 國家的鼓勵﹐他站在雅典的觀點上寫下了波斯戰爭的記錄。
白里克里斯時代雅典的成就﹐或許是一切歷史上最令人驚奇的事件。在那時以前﹐ 雅典一直都落後於許多希臘城邦﹔無論在藝術方面或在文學方面﹐它都不曾產生過任何 一個偉大的人物﹙除了梭倫而外﹐梭倫主要地是個立法者﹚。突然之間﹐在勝利和財富 和需要重建的刺激之下﹐出現了大批的建築家﹑雕刻家和戲劇家﹐他們直到今天還是不 可企及的﹐他們所產生的作品左右著後人直迄近代。當我們想到它的人口數量之少的時 候﹐這一點就格外令人感到驚異了。雅典人口最多的時候約當公元前430年左右﹐估計為 數大約二十三萬人﹙包括奴隸在內﹚﹐而它四周的亞底加農村領土上的人口可能還要更 少些。無論在此以前或者是自此而後﹐從來沒有任何有同樣比例的居民的地區曾經表現 出來過任何事物足以和雅典這種高度完美的作品媲美。
在哲學方面﹐雅典僅僅貢獻了兩個偉大的名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柏拉圖屬於一 個較晚的時期﹐但是蘇格拉底則在白里克里斯統治下渡過了他的青春時代和早期的成年 時代。雅典人對於哲學有著充分的興趣﹐非常渴望諦聽從別的城市而來的教師們。希望 學習辯論術的青年人就去追求智者﹔在《普羅泰戈拉篇》中﹐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對 於那些傾聽外來名家言論的熱心的學徒們﹐曾做過一番非常有趣的諷刺性的描寫。我們 下面可以看到﹐白里克里斯曾把阿那克薩哥拉引入雅典﹔蘇格拉底就自認是從阿那克薩 哥拉那裏學到了心靈在創造過程中的首要地位的。
柏拉圖假設他的對話大部分是發生在白里克里斯時代的﹐對話錄表現了富人生活的 優裕景象。柏拉圖出身於一個雅典的貴族家庭﹐他是在戰爭與民主還不曾摧毀上層階級 的財富與安逸之前的那個時代傳統裏面成長起來的。他的那些青年們無需工作﹐他們把 大部分的閒暇都用於追求科學﹑數學和哲學﹔他們幾乎都能背誦荷馬﹐並且是評判職業 誦詩者優劣的鑑賞家。演繹推理的方法剛被發現不久﹐並在整個知識領域對於各種或真 或假的新理論起了刺激作用。在那個時代正象在為數很少的其他時代裏一樣﹐人們可能 既有才智而又有幸福﹐而且還是通過才智而得到幸福的。
但是產生這一黃金時代的各種力量的平衡是不穩定的。它在內部和外部都受著威脅﹐ ––內部受著民主政治的威脅﹐外部受著斯巴達的威脅。為了理解在白里克里斯以後所 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簡單地考查一下亞底加早期的歷史。亞底加在歷史時期開始時﹐ 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小農業區﹔它的都城雅典並不大﹐但是它包括的人口是日益增多 的工匠和技術工人﹐他們想要把他們的產品銷售到國外去。人們逐漸地就發現種植葡萄 和橄欖要比種植? 更為有利可圖﹐於是就輸入? ﹐主要是從黑海沿岸輸入。這種種 植形式比? 種植需要更多的資金﹐於是小農便負了債。亞底加正象希臘其他國家一樣﹐ 在荷馬時代原是一個君主國﹐但是國王卻變成了一個不具政治權力的純宗教官吏。政府 落到貴族的手裏﹐貴族們既壓迫鄉村的農民也壓迫城市裏的工匠。早在六世紀時﹐梭倫 就按照民主的方向實行了一種妥協﹐他的許多成就一直保存到後來比西斯垂塔斯極其後 嗣們的僭主政治時期。在這個時期結束的時候﹐作為僭主政治對頭的貴族們已經能夠支 持民主政治了。民主的過程就使得貴族掌握了權力﹐正如十九世紀的英國那樣﹐直到白 裏克裏斯倒台時為止。但是到白里克里斯的晚期﹐雅典民主政治的領袖們就開始要求享 有更多的政治權力。同時白里克里斯的帝國主義政策––這和雅典的繁榮是緊緊聯繫著 的––又造成了與斯巴達的摩擦不斷增長﹐並終於導致了伯羅奔尼蘇戰爭﹙公元前431- 404年﹚﹔在這次戰爭裏﹐雅典完全戰敗了。
儘管雅典在政治上瓦解了﹐但是它的威信還繼續存在著﹐並且哲學始終以這裏為中 心幾乎長達一千年之久。亞力山大城在數學和科學方面掩蓋過了雅典﹐但是亞裏士多德 和柏拉圖卻使雅典在哲學上的地位依然至高無上。柏拉圖曾講過學的學園﹐其壽命比所 有其他的學院都延續得更長久﹐它在羅馬帝國皈依了基督教之後還又持續了兩個世紀﹐ 成為一座異教主義的孤島。最後在公元529年它才被持有頑固的宗教信仰的查士丁尼所封 閉﹐於是黑暗時代便在歐洲降臨了。
雅典的偉大開始於兩次波斯戰爭﹙公元前490年與公元前480-479年﹚的時候。在那 時以前﹐伊奧尼亞和大希臘﹙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的希臘城市﹚產生過許多偉大的人物。 馬拉鬆之役﹙公元前490年﹚雅典對波斯王大流士的勝利﹐以及在雅典領導之下的希臘聯 合艦隊對於大流士之子兼繼承人薛克修斯﹙公元前480年﹚的勝利﹐為雅典樹立了偉大的 威信。各島上的﹑以及一部分小亞細亞大陸上的伊奧尼亞人曾經反叛過波斯﹐波斯人既 被逐出希臘大陸﹐雅典就促成了他們的解放。在這次作戰中﹐只關懷自己的領土的斯巴 達人沒有參加。因此雅典就變成反波斯同盟中主要的一員。根據盟約規定﹐任何成員國 都有義務提供一定數量的船只或者代役金。大多數城邦都選擇了後一種辦法﹐這樣雅典 便取得了凌駕其他盟國的海上霸權﹐從而逐漸地把同盟轉化成為一個典帝國。雅典變得 富庶了﹐而且在白里克里斯的睿智領導之下繁榮起來了﹔白里克里斯是由公民自由選舉 出來的﹐執政約三十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30年他才失勢。
白里克里斯時代是雅典歷史上最幸福最光榮的時代。曾參加過波斯戰爭的伊斯奇魯 斯開始寫希臘悲劇﹔他所寫的悲劇之一《波斯人》就一反採用荷馬題材的習慣﹐轉而寫 大流士的潰敗。緊接著他的就是索福克裏斯﹐繼索福克裏斯之後的就是幼利披底。然而 幼利披底一直活到了白里克里斯失勢和死後的伯羅奔尼蘇戰爭時期的那些黑暗日子裏﹐ 他的劇本就反映了後一時期的懷疑主義。他同時代的喜劇詩人亞裏斯多芬尼從一種健康 而有限的常識立場出發﹐嘲笑了一切的主義﹔他特別咒罵蘇格拉底﹐認為他是一個否認 宙斯的存在並且玩弄著褻瀆神明的偽科學的神秘教的人。
雅典曾被薛克修斯所佔領﹐衛城上的神殿被毀於火。白里克里斯便致力於這些神殿 的重建工作。巴特濃神殿和其他神殿的殘跡使我們今天還感受深刻的印象﹐這些神殿就 是由白里克里斯所修建的。雕刻家斐狄阿斯應國家的聘請﹐塑造了巨大的男女神像。在 這個時期的末了﹐雅典成為希臘世界最美麗最繁華的城邦。
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是小亞細亞的哈裏卡那蘇斯人﹐但是他住在雅典並且受到雅典 國家的鼓勵﹐他站在雅典的觀點上寫下了波斯戰爭的記錄。
白里克里斯時代雅典的成就﹐或許是一切歷史上最令人驚奇的事件。在那時以前﹐ 雅典一直都落後於許多希臘城邦﹔無論在藝術方面或在文學方面﹐它都不曾產生過任何 一個偉大的人物﹙除了梭倫而外﹐梭倫主要地是個立法者﹚。突然之間﹐在勝利和財富 和需要重建的刺激之下﹐出現了大批的建築家﹑雕刻家和戲劇家﹐他們直到今天還是不 可企及的﹐他們所產生的作品左右著後人直迄近代。當我們想到它的人口數量之少的時 候﹐這一點就格外令人感到驚異了。雅典人口最多的時候約當公元前430年左右﹐估計為 數大約二十三萬人﹙包括奴隸在內﹚﹐而它四周的亞底加農村領土上的人口可能還要更 少些。無論在此以前或者是自此而後﹐從來沒有任何有同樣比例的居民的地區曾經表現 出來過任何事物足以和雅典這種高度完美的作品媲美。
在哲學方面﹐雅典僅僅貢獻了兩個偉大的名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柏拉圖屬於一 個較晚的時期﹐但是蘇格拉底則在白里克里斯統治下渡過了他的青春時代和早期的成年 時代。雅典人對於哲學有著充分的興趣﹐非常渴望諦聽從別的城市而來的教師們。希望 學習辯論術的青年人就去追求智者﹔在《普羅泰戈拉篇》中﹐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對 於那些傾聽外來名家言論的熱心的學徒們﹐曾做過一番非常有趣的諷刺性的描寫。我們 下面可以看到﹐白里克里斯曾把阿那克薩哥拉引入雅典﹔蘇格拉底就自認是從阿那克薩 哥拉那裏學到了心靈在創造過程中的首要地位的。
柏拉圖假設他的對話大部分是發生在白里克里斯時代的﹐對話錄表現了富人生活的 優裕景象。柏拉圖出身於一個雅典的貴族家庭﹐他是在戰爭與民主還不曾摧毀上層階級 的財富與安逸之前的那個時代傳統裏面成長起來的。他的那些青年們無需工作﹐他們把 大部分的閒暇都用於追求科學﹑數學和哲學﹔他們幾乎都能背誦荷馬﹐並且是評判職業 誦詩者優劣的鑑賞家。演繹推理的方法剛被發現不久﹐並在整個知識領域對於各種或真 或假的新理論起了刺激作用。在那個時代正象在為數很少的其他時代裏一樣﹐人們可能 既有才智而又有幸福﹐而且還是通過才智而得到幸福的。
但是產生這一黃金時代的各種力量的平衡是不穩定的。它在內部和外部都受著威脅﹐ ––內部受著民主政治的威脅﹐外部受著斯巴達的威脅。為了理解在白里克里斯以後所 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簡單地考查一下亞底加早期的歷史。亞底加在歷史時期開始時﹐ 只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小農業區﹔它的都城雅典並不大﹐但是它包括的人口是日益增多 的工匠和技術工人﹐他們想要把他們的產品銷售到國外去。人們逐漸地就發現種植葡萄 和橄欖要比種植? 更為有利可圖﹐於是就輸入? ﹐主要是從黑海沿岸輸入。這種種 植形式比? 種植需要更多的資金﹐於是小農便負了債。亞底加正象希臘其他國家一樣﹐ 在荷馬時代原是一個君主國﹐但是國王卻變成了一個不具政治權力的純宗教官吏。政府 落到貴族的手裏﹐貴族們既壓迫鄉村的農民也壓迫城市裏的工匠。早在六世紀時﹐梭倫 就按照民主的方向實行了一種妥協﹐他的許多成就一直保存到後來比西斯垂塔斯極其後 嗣們的僭主政治時期。在這個時期結束的時候﹐作為僭主政治對頭的貴族們已經能夠支 持民主政治了。民主的過程就使得貴族掌握了權力﹐正如十九世紀的英國那樣﹐直到白 裏克裏斯倒台時為止。但是到白里克里斯的晚期﹐雅典民主政治的領袖們就開始要求享 有更多的政治權力。同時白里克里斯的帝國主義政策––這和雅典的繁榮是緊緊聯繫著 的––又造成了與斯巴達的摩擦不斷增長﹐並終於導致了伯羅奔尼蘇戰爭﹙公元前431- 404年﹚﹔在這次戰爭裏﹐雅典完全戰敗了。
儘管雅典在政治上瓦解了﹐但是它的威信還繼續存在著﹐並且哲學始終以這裏為中 心幾乎長達一千年之久。亞力山大城在數學和科學方面掩蓋過了雅典﹐但是亞裏士多德 和柏拉圖卻使雅典在哲學上的地位依然至高無上。柏拉圖曾講過學的學園﹐其壽命比所 有其他的學院都延續得更長久﹐它在羅馬帝國皈依了基督教之後還又持續了兩個世紀﹐ 成為一座異教主義的孤島。最後在公元529年它才被持有頑固的宗教信仰的查士丁尼所封 閉﹐於是黑暗時代便在歐洲降臨了。
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
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准备讨论共同反腐败问题
俄新网RUSNEWS.CN莫斯科2月12日电 据《生意人报》报道,俄罗斯和美国可能会共同来反腐败-相关协议可能成为克里姆林宫和美国新政府签署的第一个文件。
美国方面萌发了一个想法,把共同反腐败协议纳入俄美总统即将举行的峰会的日程。据该报在俄罗斯外交部的消息来源透露,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讨论了两国总统在4月2日伦敦G20集团峰会前会面的可能性问题。目前双方还没有达成协议,两国总统的首次会晤很可能会在G20集团峰会上。
外交人员们打算选择那些双方最容易达成协议的问题作为首次会晤的议题。这种议题之一是裁减核武器问题,莫斯科非常愉快的接受了这个议题。但是白宫方面明白,外交官们来不及在4月份两国总统会晤前准备好有关裁减核武器的像样文件。
因此,美国政府在寻找用另外的方式展示两国关系活力。在研究了梅德韦杰夫总统最近声明之后,奥巴马周围的人得出结论,俄罗斯首脑对反腐败非常感兴趣,于是决定把这个问题作为议题。
《生意人报》消息来源证实,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俄罗斯处处长Michael Mcfall正在研制与俄罗斯的反腐败协议。
在形式上连接俄罗斯和美国的只有一个文件,在这个文件中两国首脑有义务共同反腐败,这个文件是2006年在圣彼得堡"八国集团"峰会上通过反腐败宣言。新协议的重要基础可能还有《爱国者法案》,该法案第三章规定是反洗钱,以便对抗恐怖主义。
美国方面萌发了一个想法,把共同反腐败协议纳入俄美总统即将举行的峰会的日程。据该报在俄罗斯外交部的消息来源透露,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讨论了两国总统在4月2日伦敦G20集团峰会前会面的可能性问题。目前双方还没有达成协议,两国总统的首次会晤很可能会在G20集团峰会上。
外交人员们打算选择那些双方最容易达成协议的问题作为首次会晤的议题。这种议题之一是裁减核武器问题,莫斯科非常愉快的接受了这个议题。但是白宫方面明白,外交官们来不及在4月份两国总统会晤前准备好有关裁减核武器的像样文件。
因此,美国政府在寻找用另外的方式展示两国关系活力。在研究了梅德韦杰夫总统最近声明之后,奥巴马周围的人得出结论,俄罗斯首脑对反腐败非常感兴趣,于是决定把这个问题作为议题。
《生意人报》消息来源证实,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俄罗斯处处长Michael Mcfall正在研制与俄罗斯的反腐败协议。
在形式上连接俄罗斯和美国的只有一个文件,在这个文件中两国首脑有义务共同反腐败,这个文件是2006年在圣彼得堡"八国集团"峰会上通过反腐败宣言。新协议的重要基础可能还有《爱国者法案》,该法案第三章规定是反洗钱,以便对抗恐怖主义。
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中国外交需要更多“造词”
适时的外交概念创新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外交战略,在这方面美国值得我们学习
日前,一位美国朋友在和笔者讨论奥巴马外交新政的时候说,其实奥巴马不见得会和小布什有太大的政策差别,毕竟美国对这个世界的要求以及自己拥有的手段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然而白宫新人入住,一定会发明出不少新概念,用“新词”把美国的政策“重新包装”一下,凸显和前任的不同,给世界带来一些“新意”。
美国人给我们上了一课
在坚持大战略不变的前提下,不断推出外交新概念,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来吸引眼球,原本就是美国外交决策和顾问圈子干惯了的事情。美国人先把中国称作“利益攸关方”(stakeholder),进而参照印度人兰密施的“中印共舞/龙象共舞”(Chindia)发明出一个“中美共治”(Chimerica),却始终不肯同意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也不肯把恐怖分子嫌犯交给我们。自中国在美国的世界天平上重得让美国再也无法忽略那天起,美国对华遏制加接触的两手战略便从来没有改变过。
也许我们有时会觉得美国人说一套做一套有点不够真诚,但必须承认,美国不断用新概念“圈住”我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多年来,美国人正是在自己强大硬实力的基础上,在保持对华战略基本面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灵活多变的外交概念调整牢牢地把住了中美关系的话语权的。我们可以不认同美国的对华防范心态,也可以反对美国对华的很多具体政策,但我们却不能忽视“概念外交”的巨大作用。
中国需要更多原创概念
在中国不具备推行“软实力”的“硬实力”(这两个概念也是美国人的发明)以前,谈论概念外交或许有些奢侈。其实也未必,半个世纪前,一穷二白的中国创造出的概念也曾在国际关系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有些概念还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说“三个世界”、“东风压倒西风”等等。更何况如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完全有能力让世界更加认真地倾听自己的声音,尽管有的时候别人还听不懂我们的语言,比如著名的“不折腾”。直到今天,这个词也没有得到精辟的英语翻译,但西方和全世界还是领悟到“buzheteng”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式沉着。
我们需要更多的“buzheteng”,就像美国人不断需要发明出“smart power(巧实力)”这样的新名词一样,并不在于这些“新词”能让人从中体味到我们外交战略的调整,而在于适时的外交概念创新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外交战略。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保持了惊人的长期稳定,这也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保证。然而,即使是一个50年不变的政策,也需要不断地“重新包装”,以强化人们的记忆,加深别人的印象。
外交理念需要深入人心
这正是美国人的拿手好戏,比如说约瑟夫·奈的新词“巧实力”,其实不过是要求美国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得更聪明而已,一个战术的层面的概念,经过包装,却被抬高到“大战略”的高度。
而在战略的确需要调整的情况下,推出新概念就更加重要。还拿美国人说事儿,“9·11”后的《通过为拦截和阻止恐怖主义犯罪提供适当手段来团结和加强美利坚合众国法》如果不是被精心安排得,能够将其英文首字母缩写为《美国爱国者法》,其命运将会如何?“任何严肃的项目,简称都是首先要确定的,甚至在付诸实施前尽人皆知”——美国政治的这一传统做法不但适用于美国的立法,也应该被借鉴于中国的外交。
考虑到中国在话语权方面并不占据优势,这一点甚至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不用一个能让人一目了然过耳不忘的词汇概括我们的战略,别人便会来给我们的外交政策“起外号”,就像西方用龙和熊猫来指代中国的两种战略走向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式误读——熊猫是温顺的面条师傅,而面条一样的龙则四处吐火。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类比,还如何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呢?
其实,概念创新原本并不是美国人的发明,自远古时期起,这一套便被所有大国娴熟地运用着,从17世纪法国人对“天然疆界”的追求到19世纪英国人对“光辉孤立”的崇拜,概莫能外。外交并不仅仅是“怎么做”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怎么说”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外交官、学者乃至于民众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叶海林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学者)
美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近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第4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首次阐述了美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基调。拜登演说有3个引人关注之处:第一,他强调美国新外交政策将与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决裂,“决心不仅与欧盟,而且与世界其他国家确立相互关系的新基调”。第二,现在是美国“重启”与俄罗斯关系的时候了。第三,美国愿意与伊朗就核问题直接对话。
从拜登演说看,尽管奥巴马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尚不能说完全定型和具体化,但已被赋予了巨大变化的弹性空间。布什当政时的单边主义、黩武主义已经走不动了,这是新政府势必要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要妥善收拾残局,避免出现新的地缘政治灾难,造成对美国利益的重大伤害。美国新政府将更为注重与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话和协调,这也是明确要变的一个方面。布什政府留下了一个国际政治的负遗产,现在又遇上了国际经济的大危局,形格势禁,美国在许多方面确实力不能逮,意识到“做事要大家来”,不变也得变,早变早主动。
拜登演说中也提了美国“不变”的方面,例如,在东欧的反导系统部署将继续,对伊朗的“核武器计划”和“支持恐怖主义”进行警告。这些“不变”的论述,无疑会是美国打开对俄、对伊关系的一种障碍。但是,这不至导致关闭对话之门,大家还是可以谈的。防止核武扩散事关美国生死攸关的国家利益,美国将会继续坚持。伊朗坚称并未发展核武器,这中间就有谈判空间。此外,在伊拉克的善后和阿富汗问题上,美国恐怕会有不得不倚重伊朗之处。拜登把对伊关系视为重点,伊朗则谈论美国的“黄金机会”,双方都明白中近东形势的微妙之处。美国的东欧反导部署应该不具这种“生死攸关”的意义,但也是美国的一张牌,美国不会在讨价还价之前就先行放弃。从拜登的经历看,他过去是反对“星球大战”全球反导系统的,对武器系统的政治影响和技术可行性均很重视,应该是俄罗斯的好的谈判对手。
美国的新领导人无疑会努力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各国领导人均会如此。但是,利益的确定和划分,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而是有关方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因此,维护国家利益是一种政治艺术,需要长远宽阔的眼光和准确的现实感才能做好。在某种意义上,布什就是一个“一厢情愿”主观色彩较浓的人,结果跌了跟头。美国外交的新基调,既是美国国内政治变化的一种反映,也是国际现实挤压的结果。
对美国而言,奥巴马当选,恐怕不仅意味着一种政治大变局,或还意味着一种文化大变局,象征着种族平等和文化多元的新发展。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实际上也是对美国“盎格鲁—撒克逊”主流文化的失落之忧,从悲观的方面预言了美国可能发生的文化变迁。看来,这种变迁正在来临,来得很快,而且并非那么悲观。这种文化变迁或将影响美国人的外交“悟性”,从而带来外交理念的变化。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变迁,往往对其外交产生根本性影响。
日前,一位美国朋友在和笔者讨论奥巴马外交新政的时候说,其实奥巴马不见得会和小布什有太大的政策差别,毕竟美国对这个世界的要求以及自己拥有的手段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然而白宫新人入住,一定会发明出不少新概念,用“新词”把美国的政策“重新包装”一下,凸显和前任的不同,给世界带来一些“新意”。
美国人给我们上了一课
在坚持大战略不变的前提下,不断推出外交新概念,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来吸引眼球,原本就是美国外交决策和顾问圈子干惯了的事情。美国人先把中国称作“利益攸关方”(stakeholder),进而参照印度人兰密施的“中印共舞/龙象共舞”(Chindia)发明出一个“中美共治”(Chimerica),却始终不肯同意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也不肯把恐怖分子嫌犯交给我们。自中国在美国的世界天平上重得让美国再也无法忽略那天起,美国对华遏制加接触的两手战略便从来没有改变过。
也许我们有时会觉得美国人说一套做一套有点不够真诚,但必须承认,美国不断用新概念“圈住”我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多年来,美国人正是在自己强大硬实力的基础上,在保持对华战略基本面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灵活多变的外交概念调整牢牢地把住了中美关系的话语权的。我们可以不认同美国的对华防范心态,也可以反对美国对华的很多具体政策,但我们却不能忽视“概念外交”的巨大作用。
中国需要更多原创概念
在中国不具备推行“软实力”的“硬实力”(这两个概念也是美国人的发明)以前,谈论概念外交或许有些奢侈。其实也未必,半个世纪前,一穷二白的中国创造出的概念也曾在国际关系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有些概念还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说“三个世界”、“东风压倒西风”等等。更何况如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完全有能力让世界更加认真地倾听自己的声音,尽管有的时候别人还听不懂我们的语言,比如著名的“不折腾”。直到今天,这个词也没有得到精辟的英语翻译,但西方和全世界还是领悟到“buzheteng”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式沉着。
我们需要更多的“buzheteng”,就像美国人不断需要发明出“smart power(巧实力)”这样的新名词一样,并不在于这些“新词”能让人从中体味到我们外交战略的调整,而在于适时的外交概念创新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外交战略。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保持了惊人的长期稳定,这也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保证。然而,即使是一个50年不变的政策,也需要不断地“重新包装”,以强化人们的记忆,加深别人的印象。
外交理念需要深入人心
这正是美国人的拿手好戏,比如说约瑟夫·奈的新词“巧实力”,其实不过是要求美国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得更聪明而已,一个战术的层面的概念,经过包装,却被抬高到“大战略”的高度。
而在战略的确需要调整的情况下,推出新概念就更加重要。还拿美国人说事儿,“9·11”后的《通过为拦截和阻止恐怖主义犯罪提供适当手段来团结和加强美利坚合众国法》如果不是被精心安排得,能够将其英文首字母缩写为《美国爱国者法》,其命运将会如何?“任何严肃的项目,简称都是首先要确定的,甚至在付诸实施前尽人皆知”——美国政治的这一传统做法不但适用于美国的立法,也应该被借鉴于中国的外交。
考虑到中国在话语权方面并不占据优势,这一点甚至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不用一个能让人一目了然过耳不忘的词汇概括我们的战略,别人便会来给我们的外交政策“起外号”,就像西方用龙和熊猫来指代中国的两种战略走向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式误读——熊猫是温顺的面条师傅,而面条一样的龙则四处吐火。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类比,还如何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呢?
其实,概念创新原本并不是美国人的发明,自远古时期起,这一套便被所有大国娴熟地运用着,从17世纪法国人对“天然疆界”的追求到19世纪英国人对“光辉孤立”的崇拜,概莫能外。外交并不仅仅是“怎么做”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怎么说”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外交官、学者乃至于民众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叶海林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学者)
美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近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第4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首次阐述了美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基调。拜登演说有3个引人关注之处:第一,他强调美国新外交政策将与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决裂,“决心不仅与欧盟,而且与世界其他国家确立相互关系的新基调”。第二,现在是美国“重启”与俄罗斯关系的时候了。第三,美国愿意与伊朗就核问题直接对话。
从拜登演说看,尽管奥巴马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尚不能说完全定型和具体化,但已被赋予了巨大变化的弹性空间。布什当政时的单边主义、黩武主义已经走不动了,这是新政府势必要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要妥善收拾残局,避免出现新的地缘政治灾难,造成对美国利益的重大伤害。美国新政府将更为注重与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话和协调,这也是明确要变的一个方面。布什政府留下了一个国际政治的负遗产,现在又遇上了国际经济的大危局,形格势禁,美国在许多方面确实力不能逮,意识到“做事要大家来”,不变也得变,早变早主动。
拜登演说中也提了美国“不变”的方面,例如,在东欧的反导系统部署将继续,对伊朗的“核武器计划”和“支持恐怖主义”进行警告。这些“不变”的论述,无疑会是美国打开对俄、对伊关系的一种障碍。但是,这不至导致关闭对话之门,大家还是可以谈的。防止核武扩散事关美国生死攸关的国家利益,美国将会继续坚持。伊朗坚称并未发展核武器,这中间就有谈判空间。此外,在伊拉克的善后和阿富汗问题上,美国恐怕会有不得不倚重伊朗之处。拜登把对伊关系视为重点,伊朗则谈论美国的“黄金机会”,双方都明白中近东形势的微妙之处。美国的东欧反导部署应该不具这种“生死攸关”的意义,但也是美国的一张牌,美国不会在讨价还价之前就先行放弃。从拜登的经历看,他过去是反对“星球大战”全球反导系统的,对武器系统的政治影响和技术可行性均很重视,应该是俄罗斯的好的谈判对手。
美国的新领导人无疑会努力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各国领导人均会如此。但是,利益的确定和划分,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而是有关方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因此,维护国家利益是一种政治艺术,需要长远宽阔的眼光和准确的现实感才能做好。在某种意义上,布什就是一个“一厢情愿”主观色彩较浓的人,结果跌了跟头。美国外交的新基调,既是美国国内政治变化的一种反映,也是国际现实挤压的结果。
对美国而言,奥巴马当选,恐怕不仅意味着一种政治大变局,或还意味着一种文化大变局,象征着种族平等和文化多元的新发展。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实际上也是对美国“盎格鲁—撒克逊”主流文化的失落之忧,从悲观的方面预言了美国可能发生的文化变迁。看来,这种变迁正在来临,来得很快,而且并非那么悲观。这种文化变迁或将影响美国人的外交“悟性”,从而带来外交理念的变化。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变迁,往往对其外交产生根本性影响。
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灵魂、大脑和意识
近来Siddhadeha帕布发表了很多评论,不知道什么时候讨论到意识和大脑的问题了。如:
我知道物质躯体有大脑,而灵魂或灵性的躯体连血管都没有。Saksi怎么杜撰出灵魂有大脑了?这完全是在物质的层面理解灵性的知识。
对于纯粹的灵魂而言,心意、智性、感觉、灵魂是没有区别,互相通用的。这种区别只存在于物质躯体。这正是作者所执著的。
请看Prabhupada是怎样说的。关于物质躯体与灵性躯体的区别。如果认为灵性躯体也必须依靠大脑思考,依靠血管输送营养,这是物质的理解。你门的问题就在这里。希望能再仔细读一下我的文章。灵魂的知觉比大脑产生的意识更深层,大脑产生的意识只是灵魂之知觉的工具。这就是知觉的引申义。谢谢你的答复。我不知道Ranga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
就Siddhadeha帕布的这些问题,本人在此回复。
1、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这个理论只是唯物主义者的狭隘观点,唯物论者认为这个世界的万物都产生于物质元素,人也是从物质元素进化而来,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直到进化成人才有了思维,所以没有神,一切都是物质自然发展的产物。但除了这个唯物论之外还有相对的唯心论,宗教的理念可都归属这类观点,因为一切都是由神创造的,意识第一性,然后从意识产生出物质。从韦达哲学的角度来说,物质能量本身不是质料因也不是动力因,也就是说物质本身不能产生出任何东西,除非奎师那内在能量的参与,一切物质创造都是奎师那的大脑安排指挥的。一般的宗教修行人士以及一些科学研究都认为物质躯体的脑部活动只是意识的投影,或者说是灵魂的投影,有人说大脑是意识的办公室,所以不是因为有大脑才有心理活动,是有灵魂才有大脑的活动。如果要坚持认为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的话,那么所有的经典都没有什么用了。为什么要坚持那些无神论者的观点,而不接受有神论者的说法呢?难道是因为从小成长在这些无神论的观点中就一定要坚持这些为绝对真理吗?难道帕布帕德不知道意识和物质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吗?他在《博伽梵歌原义》的导言中提到:“生物与至尊的伊士瓦尔在一方面是相同的,即:主的意识和生物的意识都是超然的。意识并不是生物与物质接触的产物。这种概念是错误的。认为意识是物质在某种情况下组合发展出来的理论,不被《博伽梵歌》所认可。”这不就是对唯物论的反驳吗?也许你会说应该翻译成知觉,那请问哪种哲学理论里有提“知觉是物质在某种情况下组合发展出来的理论”?通常知觉的英文是perception,帕布帕德也有用这个词,帕布帕德知道用这个词来表示感知能力,难道他不明白perception和consciousness的区别吗?
2、意识包括了所有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阶段,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谈到意识,感官、心、智力、假我等等都参与活动,并非局限于大脑。普通人都知道:心想事成、口是心非、改变内心……博伽瓦谭中讲述了心的作用是决定接受、还是不接受。现代某些唯物观念中,认为意识功能是在大脑里。但在韦达经典中心意或普通的智力与感情的中心――内心是没有区别的,认为切塔(citta)或心意居于心中。心是所有感情和思想的中心,因为灵魂居于心中。这里所讲的心是一种比喻,并不指心脏这个器官,它是指在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所以把心理活动(意识)局限于大脑肯定是错误的。
3、心理过程通常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恩格斯称它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以上是通常对物质躯体当中心理过程的研究,从灵性的角度来分析也是一样,奎师那和个体灵魂都有这三种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由认知能量构成、情感过程是喜乐能量参与,意志过程就是自由意志的展示。
灵魂意识的功能透过物质躯体或灵性躯体投射出来。纯粹意识包括了这三种心理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灵魂存在,而知觉只是认识过程的部分,知觉不能包括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这些更高等的心理过程。
4、不管是灵性能量构成的躯体还是物质躯体,即使灵性躯体是植物或物品或不可见的存在,一切都是有人格的,因为奎师那是有人格的,灵魂也有人格。这个人格就体现在思考、情绪或行为当中。另一方面讲奎师那就是一个人,据说至尊主没有血管,但他肯定有头脑吧,虽然没有那些物质脑袋里装的东西,就象之前讲到的心一样,这里讲到大脑,只是比喻大脑的功用,就象siddhadeha帕布说的,对纯粹的灵魂而言,各个感官功能都是互通的。灵魂就是意识的存在,意味着无论灵魂的什么部份都是由sat-cid-ananda组成。觉悟到至尊主由sat-cid-ananda构成的完整形象才是觉悟的最高境界,灵魂和至尊灵魂不是先有感知才有思维、情绪、意志,非要强调感知是基础未免有些狭隘。就象太阳和太阳光,太阳居于一处,但太阳光遍布整个宇宙,灵魂居于物质躯体一处但感知能力透过躯体遍布全身,没有人会说那太阳光是太阳的基础,虽然太阳光无处不在。同样,做为意识,感知能力无时不在,是意识不可缺的部分,但能够充分体现千姿百态人格特性的部分,乃是思维、情感和意志,很多人可以感知到相同的事物,但每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心态都会不同,那采取的行动也会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会不同。
5、即使假定感知是基本的存在形式,就象Siddhadeha在他文章中说的动植物也有感知的存在,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恰恰就是动植物所没有的理性认识,帕布帕德也提过人如果失去了理性就和动物没有两样,如果你只需要培养感性不需要理性,只在乎感官的感知不在乎大脑的功用,恐怕这不是帕布帕德的教导。
圣帕布帕德博伽梵歌三章11诗节要旨提到:吃了圣化的食物,人的生存就得以净化。生存的净化使精微的大脑记忆组织获得圣化,而圣化的记忆会使人想到解脱。所有这些结合一起,就把人引向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奎师那意识。(BG.3.11)
圣帕布帕德在博伽瓦谭3.21.14要旨提到:这节诗说这类人是“丧失了智力”,意思是“脑子坏了”。他们藉由练瑜伽或打坐冥想追求物质享乐。至尊主在《博伽梵歌》中说:崇拜半神人的人丧失了智慧。同样,卡尔达玛·牟尼在这节诗中也说:藉由练瑜伽追求物质享乐的人脑子坏了,是天下头号大傻瓜。事实上,有智慧的瑜伽师除了想要通过崇拜人格首神跨越无知之洋并看到至尊主的莲花足外,别无他求。但至尊主极为仁慈,甚至给现代那些头脑失灵的人提供当猫、当狗的便利条件,让他们从性生活和感官享乐中享受物质的快乐。至尊主在《博伽梵歌》中确认这种恩赐说:无论人想要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都会按他的愿望给予他。
从这些描述看起来帕布帕德可不希望人们不要脑子,头脑失灵就只有当猫、当狗,他希望奉献者有个充满灵性智力的好头脑,以引向奎师那意识。另外帕布帕德对物质的定义是被错觉遮蔽的绝对真理叫物质。物质用在对绝对真理的服务中,就将恢复其灵性本性。奎师那意识是转化的过程,即:把错误的意识转化为灵性的意识,而这灵性的意识就是梵—至尊真理。(BG.4.24)
我知道物质躯体有大脑,而灵魂或灵性的躯体连血管都没有。Saksi怎么杜撰出灵魂有大脑了?这完全是在物质的层面理解灵性的知识。
对于纯粹的灵魂而言,心意、智性、感觉、灵魂是没有区别,互相通用的。这种区别只存在于物质躯体。这正是作者所执著的。
请看Prabhupada是怎样说的。关于物质躯体与灵性躯体的区别。如果认为灵性躯体也必须依靠大脑思考,依靠血管输送营养,这是物质的理解。你门的问题就在这里。希望能再仔细读一下我的文章。灵魂的知觉比大脑产生的意识更深层,大脑产生的意识只是灵魂之知觉的工具。这就是知觉的引申义。谢谢你的答复。我不知道Ranga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
就Siddhadeha帕布的这些问题,本人在此回复。
1、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这个理论只是唯物主义者的狭隘观点,唯物论者认为这个世界的万物都产生于物质元素,人也是从物质元素进化而来,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直到进化成人才有了思维,所以没有神,一切都是物质自然发展的产物。但除了这个唯物论之外还有相对的唯心论,宗教的理念可都归属这类观点,因为一切都是由神创造的,意识第一性,然后从意识产生出物质。从韦达哲学的角度来说,物质能量本身不是质料因也不是动力因,也就是说物质本身不能产生出任何东西,除非奎师那内在能量的参与,一切物质创造都是奎师那的大脑安排指挥的。一般的宗教修行人士以及一些科学研究都认为物质躯体的脑部活动只是意识的投影,或者说是灵魂的投影,有人说大脑是意识的办公室,所以不是因为有大脑才有心理活动,是有灵魂才有大脑的活动。如果要坚持认为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的话,那么所有的经典都没有什么用了。为什么要坚持那些无神论者的观点,而不接受有神论者的说法呢?难道是因为从小成长在这些无神论的观点中就一定要坚持这些为绝对真理吗?难道帕布帕德不知道意识和物质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吗?他在《博伽梵歌原义》的导言中提到:“生物与至尊的伊士瓦尔在一方面是相同的,即:主的意识和生物的意识都是超然的。意识并不是生物与物质接触的产物。这种概念是错误的。认为意识是物质在某种情况下组合发展出来的理论,不被《博伽梵歌》所认可。”这不就是对唯物论的反驳吗?也许你会说应该翻译成知觉,那请问哪种哲学理论里有提“知觉是物质在某种情况下组合发展出来的理论”?通常知觉的英文是perception,帕布帕德也有用这个词,帕布帕德知道用这个词来表示感知能力,难道他不明白perception和consciousness的区别吗?
2、意识包括了所有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阶段,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谈到意识,感官、心、智力、假我等等都参与活动,并非局限于大脑。普通人都知道:心想事成、口是心非、改变内心……博伽瓦谭中讲述了心的作用是决定接受、还是不接受。现代某些唯物观念中,认为意识功能是在大脑里。但在韦达经典中心意或普通的智力与感情的中心――内心是没有区别的,认为切塔(citta)或心意居于心中。心是所有感情和思想的中心,因为灵魂居于心中。这里所讲的心是一种比喻,并不指心脏这个器官,它是指在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所以把心理活动(意识)局限于大脑肯定是错误的。
3、心理过程通常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恩格斯称它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以上是通常对物质躯体当中心理过程的研究,从灵性的角度来分析也是一样,奎师那和个体灵魂都有这三种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由认知能量构成、情感过程是喜乐能量参与,意志过程就是自由意志的展示。
灵魂意识的功能透过物质躯体或灵性躯体投射出来。纯粹意识包括了这三种心理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灵魂存在,而知觉只是认识过程的部分,知觉不能包括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这些更高等的心理过程。
4、不管是灵性能量构成的躯体还是物质躯体,即使灵性躯体是植物或物品或不可见的存在,一切都是有人格的,因为奎师那是有人格的,灵魂也有人格。这个人格就体现在思考、情绪或行为当中。另一方面讲奎师那就是一个人,据说至尊主没有血管,但他肯定有头脑吧,虽然没有那些物质脑袋里装的东西,就象之前讲到的心一样,这里讲到大脑,只是比喻大脑的功用,就象siddhadeha帕布说的,对纯粹的灵魂而言,各个感官功能都是互通的。灵魂就是意识的存在,意味着无论灵魂的什么部份都是由sat-cid-ananda组成。觉悟到至尊主由sat-cid-ananda构成的完整形象才是觉悟的最高境界,灵魂和至尊灵魂不是先有感知才有思维、情绪、意志,非要强调感知是基础未免有些狭隘。就象太阳和太阳光,太阳居于一处,但太阳光遍布整个宇宙,灵魂居于物质躯体一处但感知能力透过躯体遍布全身,没有人会说那太阳光是太阳的基础,虽然太阳光无处不在。同样,做为意识,感知能力无时不在,是意识不可缺的部分,但能够充分体现千姿百态人格特性的部分,乃是思维、情感和意志,很多人可以感知到相同的事物,但每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心态都会不同,那采取的行动也会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会不同。
5、即使假定感知是基本的存在形式,就象Siddhadeha在他文章中说的动植物也有感知的存在,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恰恰就是动植物所没有的理性认识,帕布帕德也提过人如果失去了理性就和动物没有两样,如果你只需要培养感性不需要理性,只在乎感官的感知不在乎大脑的功用,恐怕这不是帕布帕德的教导。
圣帕布帕德博伽梵歌三章11诗节要旨提到:吃了圣化的食物,人的生存就得以净化。生存的净化使精微的大脑记忆组织获得圣化,而圣化的记忆会使人想到解脱。所有这些结合一起,就把人引向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奎师那意识。(BG.3.11)
圣帕布帕德在博伽瓦谭3.21.14要旨提到:这节诗说这类人是“丧失了智力”,意思是“脑子坏了”。他们藉由练瑜伽或打坐冥想追求物质享乐。至尊主在《博伽梵歌》中说:崇拜半神人的人丧失了智慧。同样,卡尔达玛·牟尼在这节诗中也说:藉由练瑜伽追求物质享乐的人脑子坏了,是天下头号大傻瓜。事实上,有智慧的瑜伽师除了想要通过崇拜人格首神跨越无知之洋并看到至尊主的莲花足外,别无他求。但至尊主极为仁慈,甚至给现代那些头脑失灵的人提供当猫、当狗的便利条件,让他们从性生活和感官享乐中享受物质的快乐。至尊主在《博伽梵歌》中确认这种恩赐说:无论人想要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都会按他的愿望给予他。
从这些描述看起来帕布帕德可不希望人们不要脑子,头脑失灵就只有当猫、当狗,他希望奉献者有个充满灵性智力的好头脑,以引向奎师那意识。另外帕布帕德对物质的定义是被错觉遮蔽的绝对真理叫物质。物质用在对绝对真理的服务中,就将恢复其灵性本性。奎师那意识是转化的过程,即:把错误的意识转化为灵性的意识,而这灵性的意识就是梵—至尊真理。(BG.4.24)
2009年2月9日星期一
第一篇 第06章 恩培多克勒
哲學家﹑預言者﹑科學家和江湖術士的混合體﹐在恩培多克勒的身上得到了異常完 備的表現﹐雖說這在畢達哥拉斯的身上我們已經發現過了。恩培多克勒的鼎盛期約當公 元前440年﹐因此他是巴門尼德的同時代人而年紀較輕﹐儘管他的學說在許多方面倒是更 近於赫拉克利特的。他是西西裏南岸的阿克拉加斯的公民﹐是一個民主派的政治家﹐同 時他又自命為神。在大多數的希臘城市裏﹐尤其是在西西裏的城市裏﹐民主和僭主之間 有著不斷的衝突﹔雙方無論哪一方的領袖一被擊敗﹐就會遭到殺戮或者流放。那些被流 放的人很少有不肯去勾結希臘的敵人的––東方的波斯和西方的迦太基。恩培多克勒在 某一時期也遭到了放逐﹐但是被放逐之後﹐他似乎寧願選擇一種聖賢的事業而不願意選 擇一種流亡的陰謀家的事業。很可能他在年青時代就多少是一個奧爾弗斯派﹔並且在流 放以前他就把政治與科學結合在一片﹔而且可能僅僅是到了晚年作為流放者的時候﹐他 才成為一個預言者的。關於恩培多克勒的傳說非常之多。人們認為他曾經行過神跡或是 類似的事情﹐有時候是用魔術﹐有時候是用他的科學知識。據說他能夠控制風﹔他曾使 一個似乎已經死了三十日之久的女人復活﹔據說最後他是跳進愛特拿的火山口而死的﹐ 為的要證明自己是神。用詩人的話來說﹕
偉大的恩培多克勒﹐那位熱情的靈魂﹐ 跳進了愛特拿火山口﹐活活地烤焦了。
馬修˙阿諾德用這個題材寫過一首詩﹐雖然那可以說是他的最壞的詩篇之一﹐但其 中並不包括上面這兩行偶句。恩培多克勒象巴門尼德一樣﹐也是用詩來寫作的。受了他 的影響的盧克萊修﹐對於作為詩人的他曾給予極高的稱贊。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意見是 分歧的。因為他的著作保存下來的只是些片斷﹐所以他的詩才如何也就只好存疑了。我 們必須分別處理他的科學和他的宗教﹐因為它們是彼此不相調諧的。我先談他的科學﹐ 再談他的哲學﹐最後再談他的宗教。
他對科學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發現空氣是一種獨立的實體。他證明這一點是由於 觀察到一個瓶子或者任何類似的器皿倒著放進水裏的時候﹐水就不會進入瓶子裏面去。 他說﹕“當一個女孩子玩弄發亮的銅制計時期﹐用她美麗的手壓住管頸的開口﹐把這個 計時期浸入水的銀白色易變形的物質中時﹐水並不會進入這個器皿﹐因為內部空氣的重 量壓著底下的小孔﹐把銀水往回堵住了﹔一直要等到她把手拿開放出壓縮的氣流時﹐空 氣才會逸出﹐同量的水才會流進去。”
這段話是他解釋呼吸作用時說的。
他至少也發現過一個離心力的例子﹕如果把一杯水系在一根繩子的一端而旋轉﹐水 就不會流出來。
他知道植物界裏也有性別﹐而且他也有一種演化論與適者生存的理論﹙當然必須承 認多少是幻想的﹚。最初“四方散布著無數種族的生物﹐具有各種各樣的形式﹐蔚為奇 觀”。有的有頭而無頸﹐有的有背而無肩﹐有的有眼而無額﹐又有孤零零的肢體在追求 著結合。這些東西以各種機緣結合起來﹔有長著無數只手的蹣跚生物﹐有生著許多面孔 和胸部朝向各個方向觀看的生物﹐有牛身人面的生物﹐又有牛面人身的生物。有結合著 男性與女性但不能生育的陰陽人。但最後﹐只有幾種是保存下來了。
至於天文學方面﹕他知道月亮是由反射而發光的﹐他認為太陽也是如此。他說光線 進行也需要時間﹐但是時間非常之短促以致我們不能查覺到﹔他知道日蝕是由於月亮的 位置居間所引起的﹐這件事實似乎是他從阿那克薩哥拉那裏學來的。
他是意大利醫學學派的創始者﹐這一片源於他的醫學學派曾影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 多德。據伯奈特﹙第234頁﹚說﹐它影響了科學思潮和哲學思潮的整個傾向。
所有這些都表明瞭他那時代科學上的生氣蓬勃﹐這是希臘晚期所不能比擬的。
我現在就來談他的宇宙論。上面已經提到過﹐是他確立了土﹑氣﹑火與水四種原素 的﹙雖然他不曾使用“原素”這個名字﹚。其中每一種都是永恆的﹐但是它們可以以不 同的比例混合起來﹐這樣﹐便產生了我們在世界上所發現的種種變化著的複雜物質。它 們被愛結合起來﹐又被鬥爭分離開來。愛與鬥爭對於恩培多克勒來說﹐乃是與土﹑氣﹑ 火﹑水同屬一級的原始原質。
有些時期愛佔著上風﹐有些時期則鬥爭來得更強大。曾經 有過一個黃金時代﹐那時愛是完全勝利的。在那個黃金時代﹐人們只崇拜塞蒲路斯的愛 神。世界上的一切變化並不受任何的目的所支配﹐而是受“機遇”與“必然”的支配。 有一種循環存在著﹕當各種元素被愛徹底地混合之後﹐鬥爭便逐漸又把它們分開﹔當鬥 爭把它們分開之後﹐愛又逐漸地把它們結合在一片。因此每種合成的實體都是暫時的﹔ 只有元素以及愛和鬥爭才是永恆的。
這裏和赫拉克利特有著相似之點﹐但卻比較緩和﹐因為造成變化的不僅僅是鬥爭而 是鬥爭與愛兩者。柏拉圖在《智者篇》﹙242節﹚中以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兩人相提 並論﹕有些伊奧尼亞的詩人們﹐挽近更有些西西裏的詩人們﹐他們所達到的結論是﹕把 ﹙一和多﹚兩個原則結合在一片就要更可靠一些﹐並且說存在就是一與多﹔有些嚴峻的 詩人們說它們是由敵對與友情結合起來﹐在不斷地分合著的﹐而另外有一些較溫和的詩 人們則並不堅持永恆的鬥爭與和平﹐而是承認它們之間有一種緩和與交替﹔有時在愛神 的支配之下和平與一佔著上風﹐而後又由於鬥爭原則的作用﹐多與戰爭又佔了上風。
恩培多克勒認為物質的世界是一個球﹔在黃金時代﹐鬥爭在外而愛在內﹔然後鬥爭 便逐漸入內而愛便被逐於外﹐直到最壞的情形是鬥爭完全居於球內而愛完全處於球外為 止。以後––––雖然為了什麼原因我們並不清楚––––就開始一種相反的運動﹐直 到黃金時代又恢復為止﹐但黃金時代並不是永遠常在的。這時整個的循環就又重演。我 們固然可以假設這兩個極端中可能有一個是穩定的﹐但是這卻不是恩培多克勒的見解。 他雖然想要採用巴門尼德的論證以解釋運動﹐然而他在任何階段都不想要達到一個不變 的宇宙。
恩培多克勒關於宗教的見解﹐大體上是畢達哥拉斯式的。在一段極有可能是談到畢 達哥拉斯的殘篇裏﹐他說“他們之中有一個人有了不起的知識﹐精於各式各樣的巧思﹐ 他獲得了智慧的最大的財富﹔只要他肯用心思考﹐他就很容易看出一切事物在十代﹑甚 至二十代期間的各種情況”。我們已經提到過﹐在黃金時代人們只崇拜愛神﹐“而且神 壇上也並不冒著純粹公牛犧牲的血腥氣﹐把牛犧牲之後又吃掉它那肥大的肢體﹐這被人 視為是最可憎惡的事。”
有一次﹐他很鋪張揚厲地把自己說成是個神﹕
朋友們﹐你們住在這座俯瞰著阿克拉加斯黃色的岩石﹑背臨城堡的大城裏﹐為各種 善事忙碌著﹔你們是外邦人的光榮的避難所﹐從來也不會乾卑鄙的事情﹐我向你們致敬。 我在你們中間漫遊﹐我是一位不朽的神明而非凡人﹐我在你們大家中間受到了恰當的尊 敬﹐人們給我戴上了絲帶和花環。只要當我戴著這些參加男女的行列進入繁盛的城市﹐ 人們便立刻向我致敬﹔無數的人群追隨著我﹐問我什麼是求福之道﹔有些人想求神諭﹐ 又有些人在許多漫長而愁苦的日子裏遭受各種疾病的痛苦的摧折﹐祈求能從我這裏聽到 醫病的話。……但是我為什麼要把超過必死的﹑必朽的凡人當作好象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情而喋喋不休呢﹖另外有時候﹐他感覺自己是一個大罪人﹐正為著自己的不虔敬而在贖 罪﹕
有一個必然之神的神諭﹐那是一條古老的神誡﹐是得到明確的誓言保證的而又永恆 的神誡﹔它說﹐只要有一個魔鬼––漫長的歲月就是他的命運––曾經罪惡地用血玷汙 了自己的手﹐或追隨過鬥爭而背棄了自己的誓言﹐他就必定要遠離幸福者之家而在外遊 蕩三萬年﹐在這段時期中他將托生為種種不同的有生形式﹐從一條勞苦的生活道路上轉 到另一條上。因為強而有力的氣把他趕到海裏﹐海又把他衝到乾燥的地上來﹔地又把他 拋到烈日的照灼之下﹐而烈日又把它投回到氣的漩渦裏。每一種都從另一種那裏把他接 受過來﹐但是每種全都把它拋開。我現在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是一個見拒於神的亡命者 和流浪兒﹐因此我就把我的指望寄託於無情的鬥爭中。
他的罪惡是什麼﹐我們並不知道﹔也許並不是什麼我們會認為很嚴重的事。因為他 說﹕
“啊﹗我是有禍的了﹐在我張嘴大嚼而犯下罪行之前﹐無情的死亡的日子竟不曾毀 滅掉我﹗……
“要完全禁絕桂葉……
“不幸的人﹐最不幸的人﹐你的手可千萬不要去碰豆子﹗”
所以也許他所做的壞事不過是大嚼桂葉或者大吃豆子罷了。
柏拉圖有一段最有名的文章﹐他把這個世界比做是一個洞穴﹐我們在洞穴裏面只能 看到外面明朗世界的各種現實的暗影﹐而這是恩培多克勒所預示過的﹔它起源於奧爾弗 斯派的教義。
也有些人––大抵是那些通過許多次的投生而得免於罪惡的人––最後終於達到了 與諸神同在的永恆幸福﹕
但是最後他們在人間出現﹐作為先知﹑歌者﹑醫生和君主﹔從此他們榮耀無比地 上升為神﹐與其他諸神同享香火﹑同享供奉﹐免於人間的災難﹐不受運命的擺布﹐也再 不可能受到傷害。
這一切裏面﹐似乎很少有什麼是奧爾弗斯教義和畢達哥拉斯主義所不曾包括的東西。
恩培多克勒的創造性﹐除了科學以外﹐就在於四原素的學說以及用愛和鬥爭兩個原 則來解釋變化。他拋棄了一元論﹐並把自然過程看做是被偶然與必然所規定的﹐而不是 被目的所規定的。在這些方面﹐他的哲學要比巴門尼德﹑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諸人的哲學更富於科學性。的確﹐在另外一些方面他曾接受了當時流行的迷信﹔但是就在這一方 面﹐他也不見得比起許多近代的科學家來更為不如。
偉大的恩培多克勒﹐那位熱情的靈魂﹐ 跳進了愛特拿火山口﹐活活地烤焦了。
馬修˙阿諾德用這個題材寫過一首詩﹐雖然那可以說是他的最壞的詩篇之一﹐但其 中並不包括上面這兩行偶句。恩培多克勒象巴門尼德一樣﹐也是用詩來寫作的。受了他 的影響的盧克萊修﹐對於作為詩人的他曾給予極高的稱贊。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意見是 分歧的。因為他的著作保存下來的只是些片斷﹐所以他的詩才如何也就只好存疑了。我 們必須分別處理他的科學和他的宗教﹐因為它們是彼此不相調諧的。我先談他的科學﹐ 再談他的哲學﹐最後再談他的宗教。
他對科學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發現空氣是一種獨立的實體。他證明這一點是由於 觀察到一個瓶子或者任何類似的器皿倒著放進水裏的時候﹐水就不會進入瓶子裏面去。 他說﹕“當一個女孩子玩弄發亮的銅制計時期﹐用她美麗的手壓住管頸的開口﹐把這個 計時期浸入水的銀白色易變形的物質中時﹐水並不會進入這個器皿﹐因為內部空氣的重 量壓著底下的小孔﹐把銀水往回堵住了﹔一直要等到她把手拿開放出壓縮的氣流時﹐空 氣才會逸出﹐同量的水才會流進去。”
這段話是他解釋呼吸作用時說的。
他至少也發現過一個離心力的例子﹕如果把一杯水系在一根繩子的一端而旋轉﹐水 就不會流出來。
他知道植物界裏也有性別﹐而且他也有一種演化論與適者生存的理論﹙當然必須承 認多少是幻想的﹚。最初“四方散布著無數種族的生物﹐具有各種各樣的形式﹐蔚為奇 觀”。有的有頭而無頸﹐有的有背而無肩﹐有的有眼而無額﹐又有孤零零的肢體在追求 著結合。這些東西以各種機緣結合起來﹔有長著無數只手的蹣跚生物﹐有生著許多面孔 和胸部朝向各個方向觀看的生物﹐有牛身人面的生物﹐又有牛面人身的生物。有結合著 男性與女性但不能生育的陰陽人。但最後﹐只有幾種是保存下來了。
至於天文學方面﹕他知道月亮是由反射而發光的﹐他認為太陽也是如此。他說光線 進行也需要時間﹐但是時間非常之短促以致我們不能查覺到﹔他知道日蝕是由於月亮的 位置居間所引起的﹐這件事實似乎是他從阿那克薩哥拉那裏學來的。
他是意大利醫學學派的創始者﹐這一片源於他的醫學學派曾影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 多德。據伯奈特﹙第234頁﹚說﹐它影響了科學思潮和哲學思潮的整個傾向。
所有這些都表明瞭他那時代科學上的生氣蓬勃﹐這是希臘晚期所不能比擬的。
我現在就來談他的宇宙論。上面已經提到過﹐是他確立了土﹑氣﹑火與水四種原素 的﹙雖然他不曾使用“原素”這個名字﹚。其中每一種都是永恆的﹐但是它們可以以不 同的比例混合起來﹐這樣﹐便產生了我們在世界上所發現的種種變化著的複雜物質。它 們被愛結合起來﹐又被鬥爭分離開來。愛與鬥爭對於恩培多克勒來說﹐乃是與土﹑氣﹑ 火﹑水同屬一級的原始原質。
有些時期愛佔著上風﹐有些時期則鬥爭來得更強大。曾經 有過一個黃金時代﹐那時愛是完全勝利的。在那個黃金時代﹐人們只崇拜塞蒲路斯的愛 神。世界上的一切變化並不受任何的目的所支配﹐而是受“機遇”與“必然”的支配。 有一種循環存在著﹕當各種元素被愛徹底地混合之後﹐鬥爭便逐漸又把它們分開﹔當鬥 爭把它們分開之後﹐愛又逐漸地把它們結合在一片。因此每種合成的實體都是暫時的﹔ 只有元素以及愛和鬥爭才是永恆的。
這裏和赫拉克利特有著相似之點﹐但卻比較緩和﹐因為造成變化的不僅僅是鬥爭而 是鬥爭與愛兩者。柏拉圖在《智者篇》﹙242節﹚中以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兩人相提 並論﹕有些伊奧尼亞的詩人們﹐挽近更有些西西裏的詩人們﹐他們所達到的結論是﹕把 ﹙一和多﹚兩個原則結合在一片就要更可靠一些﹐並且說存在就是一與多﹔有些嚴峻的 詩人們說它們是由敵對與友情結合起來﹐在不斷地分合著的﹐而另外有一些較溫和的詩 人們則並不堅持永恆的鬥爭與和平﹐而是承認它們之間有一種緩和與交替﹔有時在愛神 的支配之下和平與一佔著上風﹐而後又由於鬥爭原則的作用﹐多與戰爭又佔了上風。
恩培多克勒認為物質的世界是一個球﹔在黃金時代﹐鬥爭在外而愛在內﹔然後鬥爭 便逐漸入內而愛便被逐於外﹐直到最壞的情形是鬥爭完全居於球內而愛完全處於球外為 止。以後––––雖然為了什麼原因我們並不清楚––––就開始一種相反的運動﹐直 到黃金時代又恢復為止﹐但黃金時代並不是永遠常在的。這時整個的循環就又重演。我 們固然可以假設這兩個極端中可能有一個是穩定的﹐但是這卻不是恩培多克勒的見解。 他雖然想要採用巴門尼德的論證以解釋運動﹐然而他在任何階段都不想要達到一個不變 的宇宙。
恩培多克勒關於宗教的見解﹐大體上是畢達哥拉斯式的。在一段極有可能是談到畢 達哥拉斯的殘篇裏﹐他說“他們之中有一個人有了不起的知識﹐精於各式各樣的巧思﹐ 他獲得了智慧的最大的財富﹔只要他肯用心思考﹐他就很容易看出一切事物在十代﹑甚 至二十代期間的各種情況”。我們已經提到過﹐在黃金時代人們只崇拜愛神﹐“而且神 壇上也並不冒著純粹公牛犧牲的血腥氣﹐把牛犧牲之後又吃掉它那肥大的肢體﹐這被人 視為是最可憎惡的事。”
有一次﹐他很鋪張揚厲地把自己說成是個神﹕
朋友們﹐你們住在這座俯瞰著阿克拉加斯黃色的岩石﹑背臨城堡的大城裏﹐為各種 善事忙碌著﹔你們是外邦人的光榮的避難所﹐從來也不會乾卑鄙的事情﹐我向你們致敬。 我在你們中間漫遊﹐我是一位不朽的神明而非凡人﹐我在你們大家中間受到了恰當的尊 敬﹐人們給我戴上了絲帶和花環。只要當我戴著這些參加男女的行列進入繁盛的城市﹐ 人們便立刻向我致敬﹔無數的人群追隨著我﹐問我什麼是求福之道﹔有些人想求神諭﹐ 又有些人在許多漫長而愁苦的日子裏遭受各種疾病的痛苦的摧折﹐祈求能從我這裏聽到 醫病的話。……但是我為什麼要把超過必死的﹑必朽的凡人當作好象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情而喋喋不休呢﹖另外有時候﹐他感覺自己是一個大罪人﹐正為著自己的不虔敬而在贖 罪﹕
有一個必然之神的神諭﹐那是一條古老的神誡﹐是得到明確的誓言保證的而又永恆 的神誡﹔它說﹐只要有一個魔鬼––漫長的歲月就是他的命運––曾經罪惡地用血玷汙 了自己的手﹐或追隨過鬥爭而背棄了自己的誓言﹐他就必定要遠離幸福者之家而在外遊 蕩三萬年﹐在這段時期中他將托生為種種不同的有生形式﹐從一條勞苦的生活道路上轉 到另一條上。因為強而有力的氣把他趕到海裏﹐海又把他衝到乾燥的地上來﹔地又把他 拋到烈日的照灼之下﹐而烈日又把它投回到氣的漩渦裏。每一種都從另一種那裏把他接 受過來﹐但是每種全都把它拋開。我現在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是一個見拒於神的亡命者 和流浪兒﹐因此我就把我的指望寄託於無情的鬥爭中。
他的罪惡是什麼﹐我們並不知道﹔也許並不是什麼我們會認為很嚴重的事。因為他 說﹕
“啊﹗我是有禍的了﹐在我張嘴大嚼而犯下罪行之前﹐無情的死亡的日子竟不曾毀 滅掉我﹗……
“要完全禁絕桂葉……
“不幸的人﹐最不幸的人﹐你的手可千萬不要去碰豆子﹗”
所以也許他所做的壞事不過是大嚼桂葉或者大吃豆子罷了。
柏拉圖有一段最有名的文章﹐他把這個世界比做是一個洞穴﹐我們在洞穴裏面只能 看到外面明朗世界的各種現實的暗影﹐而這是恩培多克勒所預示過的﹔它起源於奧爾弗 斯派的教義。
也有些人––大抵是那些通過許多次的投生而得免於罪惡的人––最後終於達到了 與諸神同在的永恆幸福﹕
但是最後他們在人間出現﹐作為先知﹑歌者﹑醫生和君主﹔從此他們榮耀無比地 上升為神﹐與其他諸神同享香火﹑同享供奉﹐免於人間的災難﹐不受運命的擺布﹐也再 不可能受到傷害。
這一切裏面﹐似乎很少有什麼是奧爾弗斯教義和畢達哥拉斯主義所不曾包括的東西。
恩培多克勒的創造性﹐除了科學以外﹐就在於四原素的學說以及用愛和鬥爭兩個原 則來解釋變化。他拋棄了一元論﹐並把自然過程看做是被偶然與必然所規定的﹐而不是 被目的所規定的。在這些方面﹐他的哲學要比巴門尼德﹑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諸人的哲學更富於科學性。的確﹐在另外一些方面他曾接受了當時流行的迷信﹔但是就在這一方 面﹐他也不見得比起許多近代的科學家來更為不如。
2009年2月8日星期日
李登辉助马改善台日关系 彭荣次接掌亚东协会
凤凰资讯 > 港澳台 > 台湾时政 > 正文
李登辉助马改善台日关系 彭荣次接掌亚东协会
2009年02月06日 09:35台海网
台海网2月6日讯 台湾“外交部”5日晚间宣布,亚东关系协会新任会长将由彭荣次出任。彭荣次为李登辉的长年好友,与日本各界相当熟悉,有数十年的交情,马英九政府在去年联合号事件后的台日关系预料将可大幅改善。
据台媒报道,台“外交部”傍晚指出,亚东关系协会于今日上午11时30分在台北国宾饭店二楼举行理监事暨会员大会,由亚东关系协会前会长许水德主持。出席者包括理事吴东进、许胜发及常务监事辜濂松等20余人,“外交部长”欧鸿炼及“经济部”次长林圣忠等人亦列席,会中除讨论提案及进行业务报告外,并选出由彭荣次先生接替现任会长陈鸿基先生出任亚东关系协会新任会长。
彭荣次昨天下午并公开与“外交部长”欧鸿炼与日本交流协会台北事务所长斋藤正树出席在台北宾馆举办的“台湾高中生访问团”及“台湾青年记者访问团”行前茶会。彭荣次说,他担任亚协会长后希望整合过去累积的交流基础,采取积极作为让台日特别伙伴关系见到成效。
彭荣次说,过去他在日本与各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应该是公共资产,不是私有的,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替政府尽一分力。
对于推动台日高层互访,彭荣次说,他现在参加了政府团队,当然会配合政策去做。
李登辉助马改善台日关系 彭荣次接掌亚东协会
2009年02月06日 09:35台海网
台海网2月6日讯 台湾“外交部”5日晚间宣布,亚东关系协会新任会长将由彭荣次出任。彭荣次为李登辉的长年好友,与日本各界相当熟悉,有数十年的交情,马英九政府在去年联合号事件后的台日关系预料将可大幅改善。
据台媒报道,台“外交部”傍晚指出,亚东关系协会于今日上午11时30分在台北国宾饭店二楼举行理监事暨会员大会,由亚东关系协会前会长许水德主持。出席者包括理事吴东进、许胜发及常务监事辜濂松等20余人,“外交部长”欧鸿炼及“经济部”次长林圣忠等人亦列席,会中除讨论提案及进行业务报告外,并选出由彭荣次先生接替现任会长陈鸿基先生出任亚东关系协会新任会长。
彭荣次昨天下午并公开与“外交部长”欧鸿炼与日本交流协会台北事务所长斋藤正树出席在台北宾馆举办的“台湾高中生访问团”及“台湾青年记者访问团”行前茶会。彭荣次说,他担任亚协会长后希望整合过去累积的交流基础,采取积极作为让台日特别伙伴关系见到成效。
彭荣次说,过去他在日本与各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应该是公共资产,不是私有的,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替政府尽一分力。
对于推动台日高层互访,彭荣次说,他现在参加了政府团队,当然会配合政策去做。
2009年2月7日星期六
第一篇 第05章 巴門尼德
希臘人並不耽溺於中庸之道﹐無論是在他們的理論上或是在他們的實踐上。赫拉克 利特認為萬物都在變化著﹔巴門尼德則反駁說﹕沒有事物是變化的。
巴門尼德是意大利南部愛利亞地方的人﹐鼎盛期約當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根據柏 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年青的時候﹙約當公元前450年左右﹚曾和巴門尼德會過一次面﹐ ––當時巴門尼德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並且從他那裏學到好些東西。無論這次會見是 否歷史事實﹐我們至少可以推斷柏拉圖自己受過巴門尼德學說的影響﹐這是從其他方面 顯然可以看出來的。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的哲學家們﹐要比伊奧尼亞的哲學家們更傾向 於神秘主義和宗教。大體說來﹐伊奧尼亞的哲學家們的傾向是科學的﹑懷疑的。但是數 學﹐在畢達哥拉斯的影響之下﹐則在大希臘要比在伊奧尼亞興盛得多﹔然而那個時代 的數學是和神秘主義混淆在一片的。巴門尼德受過畢達哥拉斯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達 到什麼程度便全屬揣測了。巴門尼德在歷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創造了一種形而上 學的論證形式﹐這種論證曾經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後來大多數的形而上學者的身上直迄 黑格爾為止﹐並且包括黑格爾本人在內。人們常常說他曾創造了邏輯﹐但他真正創造的 卻是基於邏輯的形而上學。
巴門尼德的學說表現在一首《論自然》的詩裏。他以為感官是騙人的﹐並把大量的 可感覺的事物都斥之為單純的幻覺。唯一真實的存在就是“一”。一是無限的﹑不可分 的。它並不是象赫拉克利特所說的那種對方面的統一﹐因為根本就沒有對立面。舉例來 說﹐他顯然認為“冷”僅僅意味著“不熱”﹐“黑暗”僅僅意味著“不光明”。巴門尼 德所想象的“一”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上帝﹔他似乎把它認為是物質的﹐而且佔有空間 的﹐因為他說它是球形。但它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它的全體是無所不在的。
巴門尼德把他的教訓分成兩部分﹕分別地叫作“真理之道”和“意見之道”。後者 我們不必去管它。關於真理之道他所說過的話﹐就其保存了下來的而論﹐主要之點如下﹕ “你不能知道什麼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說出它來﹔因為能夠 被思維的和能夠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那麼現在存在的又怎麼能夠在將來存在呢﹖或 者說﹐它怎麼能夠得以存在的呢﹖如果它是過去存在的﹐現在就不存在﹔如果它將來是 存在的﹐那麼現在也不存在。因此就消滅了變﹐也就聽不到什麼過渡了。“能夠被思維 的事物與思想存在的目標是同一的﹔因為你絕不能發現一個思想是沒有它所要表達的存 在物的。”這種論證的本質便是﹕當你思想的時候﹐你必定是思想到某種事物﹔當你 使用一個名字的時候﹐它必是某種事物的名字。因此思想和語言都需要在它們本身以外 有某種客體。而且你既然可以在一個時刻而又在另一個時刻同樣地思想著一件事物或者 是說到它﹐所以凡是可以被思維的或者可以被說到的﹐就必然在所有的時間之內都存在。 因此就不可能有變化﹐因為變化就包含著事物的產生與消滅。
在哲學上﹐這是從思想與語言來推論整個世界的最早的例子。當然我們不能認為它 是有效的﹐但是很值得我們看一看其中包含有哪些真理的要素。
我們可以把這種論證表達為如下的方式﹕如果語言並不是毫無意義的﹐那麼字句就 必然意味著某種事物﹐而且它們一般地並不能僅僅是意味著別的字句﹐還更意味著某種 存在的事物﹐無論我們提不提到它。例如﹐假設你談到了喬治˙華盛頓。除非有一個歷 史人物叫這個名字﹐否則這個名字﹙看起來似乎﹚就是毫無意義的﹐而且含有這個名字 的語句也會是毫無意義的。巴門尼德認為不僅喬治˙華盛頓在過去必然存在過﹐而且在 某種意義上他現在也必然還存在著﹐因為我們仍然能夠有所指地在使用他的名字。這顯 然似乎是不對的﹐但是我們怎樣去對付這種論證呢﹖
讓我們舉一個想象中的人物吧﹐比如說哈姆雷特。讓我們考慮這種說法﹕“哈姆雷 特是丹麥王子”。在某種意義上這是真的﹐但並不是在樸素的歷史意義上。真確的說法 是﹕“莎士比亞說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或者更明白地說﹕“莎士比亞說有一個丹麥 王子叫作‘哈姆雷特’”。這裏面就不再有任何想象中的事物了。莎士比亞和丹麥和 “哈姆雷特”這個聲音三者都是真實的﹐但是“哈姆雷特”這個聲音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名字﹐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人叫“哈姆雷特”。如果你說“‘哈姆雷特’是一個想象中的 人物的名字”﹐這還不是嚴格正確的﹔你應當說﹐“人們想象‘哈姆雷特’是一個真實 人物的名字”。
哈姆雷特是一個想象中的個體﹐麒麟則是一種想象中的動物。凡有麒麟這個詞所出 現的語句﹐其中有些語句是真的﹐有些則是假的﹐但是在兩種情況中都並非是直接的。 讓我們看一下“一個麒麟有一隻角”以及“一頭牛有兩只角”。為證明後一句話﹐你就 必須去看一看牛﹔單單說某本書裏說過牛有兩只角是不夠的。但是麒麟有一隻角的證據 卻只能在書本裏才找得到了﹐並且事實上正確的說法是﹕“某些書裏說有一種獨角的動 物叫做‘麒麟’”。一切有關麒麟的說法﹐其實都是有關“麒麟”這個字的說法﹔正好 象一切有關哈姆雷特的說法﹐其實都是有關“哈姆雷特”這個字的說法。
但是在大多數場合之下﹐非常顯然地我們所說的並不是字﹐而是字所意味著的東西。 於是這就又把我們帶回到巴門尼德的論證上去了﹐即如果一個字可以有所指地加以應用 的話﹐它就必然意味著某種事物而不是意味著無物﹐因此這個字所意味的事物便必然在 某種意義上是存在著的。
然而關於喬治˙華盛頓我們應該說什麼呢﹖似乎我們只能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說他 仍然還存在著﹔另一種是說當我們用“喬治˙華盛頓”這幾個字的時候﹐我們實際上並 不是在說著叫這個名字的那個人。兩者似乎都是一種悖論﹐但是後者的困難似乎要少些﹐ 我將要試著指出它在有一種意義上可以是真的。
巴門尼德認為字匯有著經常不變的意義﹔這一點實際上就是他論證的基礎﹐他假定 這一點是毫無問題的。然而﹐儘管字典或者百科全書給一個字寫下了可以說是官定的﹑ 並且為社會所公認的意義﹐但是並沒有兩個人用同一字的時候﹐在他們的心目中恰好有 著同一的思想。
喬治˙華盛頓本人可以用他的名字和“我”這個字作為同義語。他可以查覺他自己 的思想以及自己身體的動作﹐因此他要比任何別人使用這個名字的可能意義都更為充分。 他的朋友們在他面前也能夠查覺他的身體的動作﹐並能猜測他的思想﹔對他們來說﹐喬 治˙華盛頓這個名字仍然是指他們自己經驗中的某種具體的事物。但在華盛頓死後﹐他 們就必須以記憶來代替知覺了﹐當他們使用他的名字的時候﹐那就包含有一種心理過程 所發生的變化。對於我們這些從來不知道他的人來說﹐則心理過程又有所不同了。我們 可以想到他的畫像並對我們自己說﹕“就是這個人”。我們可以想著“美國的第一任總 統”。如果我們是非常之孤陋寡聞的話﹐那麼他對於我們可能僅僅是"那個叫作華盛頓的 人"罷了。無論這個名字提示我們的是什麼﹐既然我們從來不知道他﹐所以它就絕不能是 華盛頓本人﹐而只能是目前出現於感官或者記憶或者思想之前的某種東西。這就說明瞭 巴門尼德論證的錯誤。這種字的意義方面的永恆不斷的變化﹐卻被另一種事實給遮蔽住 了﹐那就是一般說來﹐這種變化對於有這個字出現的命題之真假是毫無關繫的。如果你 提出任何一個有“喬治˙華盛頓”這個名字在其中出現的真語句﹐那末﹐你以“美國第 一任大總統”這個詞去代替它的時候﹐這個語句照例仍然會是真的。這條規則也有例外。 在華盛頓當選以前﹐一個人可以說“我希望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任總統”﹐但是他 不會說“我希望美國第一任總統是美國第一任總統”﹐除非是他對於同一律有著一種特 殊的感情。但是我們很容易提出一條把這些例外情況排除在外的規則﹐而在其餘那些情 況中﹐你就可以使用任何只能應用於華盛頓的描敘語句來代替“喬治˙華盛頓”。而且 也只有憑借這些詞句﹐我們才知道我們是知道他的。
巴門尼德又論辯說﹐既然我們現在能夠知道通常被認為是過去的事物﹐那麼它實際 上就不能是過去的﹐而一定在某種意義上是現在存在著的。因此他就推論說﹐並沒有所 謂變化這種東西。我們所說的關於喬治˙華盛頓的話﹐就可以解決這種論證。在某種意 義上﹐可以說我們並沒有對於過去的知識。當你回想的時候﹐回想就出現於現在﹐但是 回想並不等於被回想的事物。然而回想卻提供一種對於過去事件的描述﹐並且就最實際 的目的來說﹐並沒有必要去區別描述與被描述的事物。
這整個的論證就說明瞭從語言裏抽出形而上學的結論來是何等之容易﹐以及何以避 免這種謬誤推論的唯一方法就在於要把對於語言的邏輯和心理方面的研究推進得比絕大 多數形而上學者所做的更遠一步。
然而我想巴門尼德如果死而復生﹐讀到了我所說的話﹐他會認為是非常膚淺的。他 會問﹕“你怎麼知道你關於華盛頓的敘述指的是過去的時候呢﹖根據你自己的說法﹐直 接的推論必須是對於現存的事物﹔例如﹐你的回想是現在發生的﹐而不是發生在你以為 你是在回想的時候。如果記憶可以被當做是一種知識的來源﹐那麼過去就必須是現.在. 就在我們的心目之前﹐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便必然應當是現在還存在著”。
我不想現在來解答這種論證﹔它需要討論記憶﹐而那是一個很困難的題目。我在這 裏把論證提出來﹐是要提醒讀者﹕哲學理論﹐如果它們是重要的﹐通常總可以在其原來 的敘述形式被駁斥之後又以新的形式復活。反駁很少能是最後不易的﹔在大多數情況下﹐ 它們只是更進一步精煉化的一幕序曲而已。
後來的哲學﹐一直到?近時期為止﹐從巴門尼德那裏所接受過來的並不是一切變化 的不可能性﹐––那是一種太激烈的悖論了––而是實體的不可毀滅性。“實體”這個 字在他直接的後繼者之中並不曾出現﹐但是這種概念已經在他們的思想之中出現了。實 體被人設想為是變化不同的謂語之永恆不變的主詞。它就這樣變成為哲學﹑心理學﹑物 理學和神學中的根本概念之一﹐而且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如此。在後面﹐我還要詳盡地談 到這一點。目前我只是想要指出﹐為了要對巴門尼德的論證做到公平而又不抹殺明顯的 事實偏見﹐我就必須提到這一點。
巴門尼德是意大利南部愛利亞地方的人﹐鼎盛期約當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根據柏 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年青的時候﹙約當公元前450年左右﹚曾和巴門尼德會過一次面﹐ ––當時巴門尼德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並且從他那裏學到好些東西。無論這次會見是 否歷史事實﹐我們至少可以推斷柏拉圖自己受過巴門尼德學說的影響﹐這是從其他方面 顯然可以看出來的。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的哲學家們﹐要比伊奧尼亞的哲學家們更傾向 於神秘主義和宗教。大體說來﹐伊奧尼亞的哲學家們的傾向是科學的﹑懷疑的。但是數 學﹐在畢達哥拉斯的影響之下﹐則在大希臘要比在伊奧尼亞興盛得多﹔然而那個時代 的數學是和神秘主義混淆在一片的。巴門尼德受過畢達哥拉斯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達 到什麼程度便全屬揣測了。巴門尼德在歷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創造了一種形而上 學的論證形式﹐這種論證曾經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後來大多數的形而上學者的身上直迄 黑格爾為止﹐並且包括黑格爾本人在內。人們常常說他曾創造了邏輯﹐但他真正創造的 卻是基於邏輯的形而上學。
巴門尼德的學說表現在一首《論自然》的詩裏。他以為感官是騙人的﹐並把大量的 可感覺的事物都斥之為單純的幻覺。唯一真實的存在就是“一”。一是無限的﹑不可分 的。它並不是象赫拉克利特所說的那種對方面的統一﹐因為根本就沒有對立面。舉例來 說﹐他顯然認為“冷”僅僅意味著“不熱”﹐“黑暗”僅僅意味著“不光明”。巴門尼 德所想象的“一”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上帝﹔他似乎把它認為是物質的﹐而且佔有空間 的﹐因為他說它是球形。但它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它的全體是無所不在的。
巴門尼德把他的教訓分成兩部分﹕分別地叫作“真理之道”和“意見之道”。後者 我們不必去管它。關於真理之道他所說過的話﹐就其保存了下來的而論﹐主要之點如下﹕ “你不能知道什麼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說出它來﹔因為能夠 被思維的和能夠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那麼現在存在的又怎麼能夠在將來存在呢﹖或 者說﹐它怎麼能夠得以存在的呢﹖如果它是過去存在的﹐現在就不存在﹔如果它將來是 存在的﹐那麼現在也不存在。因此就消滅了變﹐也就聽不到什麼過渡了。“能夠被思維 的事物與思想存在的目標是同一的﹔因為你絕不能發現一個思想是沒有它所要表達的存 在物的。”這種論證的本質便是﹕當你思想的時候﹐你必定是思想到某種事物﹔當你 使用一個名字的時候﹐它必是某種事物的名字。因此思想和語言都需要在它們本身以外 有某種客體。而且你既然可以在一個時刻而又在另一個時刻同樣地思想著一件事物或者 是說到它﹐所以凡是可以被思維的或者可以被說到的﹐就必然在所有的時間之內都存在。 因此就不可能有變化﹐因為變化就包含著事物的產生與消滅。
在哲學上﹐這是從思想與語言來推論整個世界的最早的例子。當然我們不能認為它 是有效的﹐但是很值得我們看一看其中包含有哪些真理的要素。
我們可以把這種論證表達為如下的方式﹕如果語言並不是毫無意義的﹐那麼字句就 必然意味著某種事物﹐而且它們一般地並不能僅僅是意味著別的字句﹐還更意味著某種 存在的事物﹐無論我們提不提到它。例如﹐假設你談到了喬治˙華盛頓。除非有一個歷 史人物叫這個名字﹐否則這個名字﹙看起來似乎﹚就是毫無意義的﹐而且含有這個名字 的語句也會是毫無意義的。巴門尼德認為不僅喬治˙華盛頓在過去必然存在過﹐而且在 某種意義上他現在也必然還存在著﹐因為我們仍然能夠有所指地在使用他的名字。這顯 然似乎是不對的﹐但是我們怎樣去對付這種論證呢﹖
讓我們舉一個想象中的人物吧﹐比如說哈姆雷特。讓我們考慮這種說法﹕“哈姆雷 特是丹麥王子”。在某種意義上這是真的﹐但並不是在樸素的歷史意義上。真確的說法 是﹕“莎士比亞說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或者更明白地說﹕“莎士比亞說有一個丹麥 王子叫作‘哈姆雷特’”。這裏面就不再有任何想象中的事物了。莎士比亞和丹麥和 “哈姆雷特”這個聲音三者都是真實的﹐但是“哈姆雷特”這個聲音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名字﹐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人叫“哈姆雷特”。如果你說“‘哈姆雷特’是一個想象中的 人物的名字”﹐這還不是嚴格正確的﹔你應當說﹐“人們想象‘哈姆雷特’是一個真實 人物的名字”。
哈姆雷特是一個想象中的個體﹐麒麟則是一種想象中的動物。凡有麒麟這個詞所出 現的語句﹐其中有些語句是真的﹐有些則是假的﹐但是在兩種情況中都並非是直接的。 讓我們看一下“一個麒麟有一隻角”以及“一頭牛有兩只角”。為證明後一句話﹐你就 必須去看一看牛﹔單單說某本書裏說過牛有兩只角是不夠的。但是麒麟有一隻角的證據 卻只能在書本裏才找得到了﹐並且事實上正確的說法是﹕“某些書裏說有一種獨角的動 物叫做‘麒麟’”。一切有關麒麟的說法﹐其實都是有關“麒麟”這個字的說法﹔正好 象一切有關哈姆雷特的說法﹐其實都是有關“哈姆雷特”這個字的說法。
但是在大多數場合之下﹐非常顯然地我們所說的並不是字﹐而是字所意味著的東西。 於是這就又把我們帶回到巴門尼德的論證上去了﹐即如果一個字可以有所指地加以應用 的話﹐它就必然意味著某種事物而不是意味著無物﹐因此這個字所意味的事物便必然在 某種意義上是存在著的。
然而關於喬治˙華盛頓我們應該說什麼呢﹖似乎我們只能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說他 仍然還存在著﹔另一種是說當我們用“喬治˙華盛頓”這幾個字的時候﹐我們實際上並 不是在說著叫這個名字的那個人。兩者似乎都是一種悖論﹐但是後者的困難似乎要少些﹐ 我將要試著指出它在有一種意義上可以是真的。
巴門尼德認為字匯有著經常不變的意義﹔這一點實際上就是他論證的基礎﹐他假定 這一點是毫無問題的。然而﹐儘管字典或者百科全書給一個字寫下了可以說是官定的﹑ 並且為社會所公認的意義﹐但是並沒有兩個人用同一字的時候﹐在他們的心目中恰好有 著同一的思想。
喬治˙華盛頓本人可以用他的名字和“我”這個字作為同義語。他可以查覺他自己 的思想以及自己身體的動作﹐因此他要比任何別人使用這個名字的可能意義都更為充分。 他的朋友們在他面前也能夠查覺他的身體的動作﹐並能猜測他的思想﹔對他們來說﹐喬 治˙華盛頓這個名字仍然是指他們自己經驗中的某種具體的事物。但在華盛頓死後﹐他 們就必須以記憶來代替知覺了﹐當他們使用他的名字的時候﹐那就包含有一種心理過程 所發生的變化。對於我們這些從來不知道他的人來說﹐則心理過程又有所不同了。我們 可以想到他的畫像並對我們自己說﹕“就是這個人”。我們可以想著“美國的第一任總 統”。如果我們是非常之孤陋寡聞的話﹐那麼他對於我們可能僅僅是"那個叫作華盛頓的 人"罷了。無論這個名字提示我們的是什麼﹐既然我們從來不知道他﹐所以它就絕不能是 華盛頓本人﹐而只能是目前出現於感官或者記憶或者思想之前的某種東西。這就說明瞭 巴門尼德論證的錯誤。這種字的意義方面的永恆不斷的變化﹐卻被另一種事實給遮蔽住 了﹐那就是一般說來﹐這種變化對於有這個字出現的命題之真假是毫無關繫的。如果你 提出任何一個有“喬治˙華盛頓”這個名字在其中出現的真語句﹐那末﹐你以“美國第 一任大總統”這個詞去代替它的時候﹐這個語句照例仍然會是真的。這條規則也有例外。 在華盛頓當選以前﹐一個人可以說“我希望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任總統”﹐但是他 不會說“我希望美國第一任總統是美國第一任總統”﹐除非是他對於同一律有著一種特 殊的感情。但是我們很容易提出一條把這些例外情況排除在外的規則﹐而在其餘那些情 況中﹐你就可以使用任何只能應用於華盛頓的描敘語句來代替“喬治˙華盛頓”。而且 也只有憑借這些詞句﹐我們才知道我們是知道他的。
巴門尼德又論辯說﹐既然我們現在能夠知道通常被認為是過去的事物﹐那麼它實際 上就不能是過去的﹐而一定在某種意義上是現在存在著的。因此他就推論說﹐並沒有所 謂變化這種東西。我們所說的關於喬治˙華盛頓的話﹐就可以解決這種論證。在某種意 義上﹐可以說我們並沒有對於過去的知識。當你回想的時候﹐回想就出現於現在﹐但是 回想並不等於被回想的事物。然而回想卻提供一種對於過去事件的描述﹐並且就最實際 的目的來說﹐並沒有必要去區別描述與被描述的事物。
這整個的論證就說明瞭從語言裏抽出形而上學的結論來是何等之容易﹐以及何以避 免這種謬誤推論的唯一方法就在於要把對於語言的邏輯和心理方面的研究推進得比絕大 多數形而上學者所做的更遠一步。
然而我想巴門尼德如果死而復生﹐讀到了我所說的話﹐他會認為是非常膚淺的。他 會問﹕“你怎麼知道你關於華盛頓的敘述指的是過去的時候呢﹖根據你自己的說法﹐直 接的推論必須是對於現存的事物﹔例如﹐你的回想是現在發生的﹐而不是發生在你以為 你是在回想的時候。如果記憶可以被當做是一種知識的來源﹐那麼過去就必須是現.在. 就在我們的心目之前﹐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便必然應當是現在還存在著”。
我不想現在來解答這種論證﹔它需要討論記憶﹐而那是一個很困難的題目。我在這 裏把論證提出來﹐是要提醒讀者﹕哲學理論﹐如果它們是重要的﹐通常總可以在其原來 的敘述形式被駁斥之後又以新的形式復活。反駁很少能是最後不易的﹔在大多數情況下﹐ 它們只是更進一步精煉化的一幕序曲而已。
後來的哲學﹐一直到?近時期為止﹐從巴門尼德那裏所接受過來的並不是一切變化 的不可能性﹐––那是一種太激烈的悖論了––而是實體的不可毀滅性。“實體”這個 字在他直接的後繼者之中並不曾出現﹐但是這種概念已經在他們的思想之中出現了。實 體被人設想為是變化不同的謂語之永恆不變的主詞。它就這樣變成為哲學﹑心理學﹑物 理學和神學中的根本概念之一﹐而且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如此。在後面﹐我還要詳盡地談 到這一點。目前我只是想要指出﹐為了要對巴門尼德的論證做到公平而又不抹殺明顯的 事實偏見﹐我就必須提到這一點。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第十八章 结论——弃绝的完美境界
BG 18.1: 阿尔诸纳说:啊!臂力强大的人,杀死凯希魔的人,感官的主人!我想了解什么是弃绝,什么是生活的弃绝阶段。
BG 18.2: 至尊人格首神说:伟大而有学问的人把不按物质欲望活动的阶段称为生活的弃绝阶段,明智之人把放弃一切活动的结果称为弃绝。
BG 18.3: 一些有学问的人声称:所有的功利性活动都有缺陷,该一律停止。然而,另一些智者则主张,永远不该停止祭祀、施舍和苦行。
BG 18.4: 巴茹阿特族人中最优秀的人啊!现在听我给弃绝下结论。人中的虎将啊!经典宣布,弃绝分三种。
BG 18.5: 必须进行祭祀、施舍和苦行,不要停止。事实上,祭祀、施舍和苦行甚至净化伟大的灵魂。
BG 18.6: 从事所有这些活动时,不该有执着心和任何获得结果的期望。普瑞塔的儿子啊!应该把它们当作义务去履行。这就是我最终的看法。
BG 18.7: 永远不该不履行规定职责。在错觉的影响下停止履行规定职责,是在愚昧属性控制下的弃绝。
BG 18.8: 出于害怕麻烦或身体不适而停止履行规定职责,是在激情属性控制下的弃绝。这种弃绝永远不会使人达到通过弃绝取得进步的目的。
BG 18.9: 阿尔诸纳啊!当人仅仅出于义务而履行规定职责,放弃一切对物质的依附和对结果的执着时,其弃绝就是在善良属性控制下的弃绝。
BG 18.10: 处在善良属性层面上的明智的弃绝者,既不憎恨不吉祥的活动,也不执着吉祥的活动,对活动没有疑惑。
BG 18.11: 有物质躯体的生物确实不可能停止一切活动。放弃活动结果的人才是真正的弃绝者。
BG 18.12: 不弃绝的人死后会得到想要的、不想要的和混杂的活动结果,但弃绝之人却不会得到任何令自己痛苦或快乐的结果。
BG 18.13: 臂力强大的阿尔诸纳啊!根据韦丹塔哲学,所有的活动都含有五个因素。现在听我解释。
BG 18.14: 活动的五个因素是:活动场所(躯体)、活动者、各种感官、各种不同的努力和超灵。
BG 18.15: 用身、心或言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无论对错,都是由这五个因素引起的。
BG 18.16: 因此,谁以为自己是唯一的活动者,不考虑五个因素,谁就无疑不是很有智慧的人,无疑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BG 18.17: 不受假我驱使的人,智力不被执着所束缚。他即使在这世上杀了人,也不算杀。他不会受自己活动的束缚。
BG 18.18: 知识、知识的对象和知悉者,是引起活动的三个因素,感官、活动和活动者是活动的三个组成部份。
BG 18.19: 根据物质自然三种不同的属性,知识、活动和活动者也分为三类。现在听我解释。
BG 18.20: 你该明白:使人在看到众生无数不同的形象时不将其灵性本性加以区分的知识,是善良型的知识。
BG 18.21: 你要知道:使人在不同的躯体中看到不同的生物这种知识,是激情型的知识。
BG 18.22: 使人把一种活动当作一切的一切去执着而认识不到事物真相的知识,是愚昧型的知识。这种知识极为可怜。
BG 18.23: 善良型的活动是:在行动时既没有执着和爱憎,也不欲享受结果的规范化活动。
BG 18.24: 但是,受假我驱使,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去拼力奋争的活动,是受制于激情属性的活动。
BG 18.25: 在错觉的影响下,不理会经典的指示,不顾将来的束缚,不在乎对他人施暴或使他人痛苦的活动,是受制于愚昧属性的活动。
BG 18.26: 处在善良属性层面上的活动者,履行自己的职责时怀着巨大的决心和热情。他们切断了与物质自然属性的联系,没有假我,对成败无动于衷。
BG 18.27: 受制于激情属性的活动者,执着于活动和活动的结果,希望享受那些结果。他们贪婪,总是嫉妒、龌龊并被快乐和悲伤所左右。
BG 18.28: 受制于愚昧属性的活动者,总做违反经典指示的事。他顽固、不诚实、懒惰,只重视物质,精于污辱他人。他总是心情阴郁、办事拖拉。
BG 18.29: 赢得财富的人啊!现在请听我详细地告诉你,受物质自然三种属性的影响,智力和决心的种类也不同。
BG 18.30: 普瑞塔的儿子啊!受制于善良属性的智力,使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怕,什么不可怕;什么使人受束缚,什么使人得解脱。
BG 18.31: 普瑞塔的儿子啊!受制于激情属性的智力,使人分不清宗教和非宗教;分不清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BG 18.32: 普瑞塔的儿子啊!受制于愚昧属性的智力,使人在错觉和无知的迷惑下把非宗教当宗教,把宗教当非宗教,总朝着错误的方向努力。
BG 18.33: 普瑞塔的儿子啊!受制于善良属性的决心,是通过练瑜伽培养起来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决心。这种决心控制心念、生命之气和感官的活动。
BG 18.34: 但是,阿尔诸纳啊!受制于激情属性的决心,使人执着于从事宗教活动产生的结果,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感官享乐。
BG 18.35: 普瑞塔的儿子啊!不能使人摆脱梦想、恐惧、悲伤、阴郁和幻觉的愚蠢决心,是受制于愚昧属性的决心。
BG 18.36: 巴茹阿特族中最优秀的人啊!现在请听我解释有关受制约的灵魂所享受的三种快乐。这些快乐有时使他解除所有的痛苦。
BG 18.37: 受制于善良属性的快乐,开始时也许像毒药,结束时却像甘露,能唤醒人去觉悟自我。
BG 18.38: 受制于激情属性的快乐,来自感官与感官对象的接触,开始时像甘露,结束时像毒药。
BG 18.39: 受制于愚昧属性的快乐,是对觉悟自我一无所知的快乐。它来自睡眠、懒惰和迷惑,自始至终都是虚幻的。
BG 18.40: 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半神人居住的高等星球上,没有摆脱物质自然三种属性而存在的生物。
BG 18.41: 惩罚敌人的人啊!布茹阿玛纳、查锤亚、外厦和庶铎,按他们各自本性的物质属性被区分开来。
BG 18.42: 布茹阿玛纳本性平静,自制,苦行,纯洁,宽容,诚实,有学问,明智,虔诚。他们以这种本性从事活动。
BG 18.43: 查锤亚本性勇敢、有力,果断,机智,慷慨,有领导才能,打仗时英勇无畏。他们以这种本性从事活动。
BG 18.44: 符合外夏本性的活动是经商、务农和保护乳牛,而符合庶铎本性的活动是向他人提供服务和体力劳动。
BG 18.45: 按自己的本性去从事活动,能使人变得完美。现在请听我解释如何做。
BG 18.46: 履行自己的职责,崇拜众生的源头——无所不在的至尊主,可以使人达到完美。
BG 18.47: 履行自己的职责,即使做得不完美,也比完美地履行他人的职责强。按人的本性规定的职责永远不受恶报的影响。
BG 18.48: 就像烟遮火一样,每一项活动都被某种缺陷覆盖着。因此,琨缇的儿子啊!一个人不该不从事来自他本性的活动,即使这种活动充满缺陷。
BG 18.49: 谁自制,不执着,漠视所有的物质享乐,谁就能通过练习弃绝达到摆脱报应的最高完美境界。
BG 18.50: 琨缇的儿子啊!从我这里学习,达到这个完美境界的人以什么方式能达到至高无上的完美阶段——梵——知识的顶峰。我现在就来总结。
BG 18.51-53: 以自己的智力及用决心控制着的心念来净化自己,抛弃感官享乐的对象,摆脱执着与憎恨;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只吃一点点;控制住自己的躯体、心念和说话的能力;总处在冥想的状态中;超越,摆脱错误的自我意识、虚假的力量、骄傲,摆脱物质欲望、愤怒和错误的拥有感,不接受物质事物,平静:这样的人无疑已达到自我觉悟的境界。
BG 18.54: 这样处在超然境界中的人,立即觉悟至尊梵,变得充满喜悦。他永不悲伤,不再想得到什么。他平等对待众生。在这种状态下,他达到为我做奉爱服务的境界。
BG 18.55: 只有做奉爱服务,才能如实地了解作为至尊人格首神的我。当人充满奉爱之情地全然意识到我时,他就能进入神的王国。
BG 18.56: 我的纯粹奉献者即使从事各种活动,也能在我的保护下,靠我的恩典到达我永恒、不灭的住所。
BG 18.57: 从事所有的活动都只依靠我,永远在我的保护下行事。这样做奉爱服务,充分意识到我。
BG 18.58: 你如果意识到我,就会靠我的恩典跨越受制约的生存中所具有的一切障碍。但是,如果你不怀着这种意识去行事,而凭假我去做事,不听从我,那你必遭劫难。
BG 18.59: 如果你不按我的指示行动,不作战,就将被误导。你的本性注定了你必会作战。
BG 18.60: 你现在受错觉的迷惑拒绝按我的指示行动。但是,琨缇的儿子啊!你的本性将迫使你去做同样的事。
BG 18.61: 阿尔诸纳啊!每个生物都坐在一台由物质能量制成的机器上,至尊主处在他们心中,指导他们周游四方。
BG 18.62: 巴茹阿特的后裔啊!彻底归依祂。你将靠祂的恩典获得超然的平静,到达永恒而又至高无上的住所。
BG 18.63: 这样,我给你讲解了更机密的知识。仔细想想,然后做你想做的。
BG 18.64: 由于你是我特别珍爱的朋友,我才给你讲解我至高无上的指示——绝密的知识。听我说,因为它对你有好处。
BG 18.65: 永远想着我,崇拜我,向我致敬,成为我的奉献者。这样,你就会成功地来到我这里。我向你保证这一点,因为你是我特别珍视的朋友。
BG 18.66: 抛弃一切种类的宗教,只向我归依。我将把你从所有的恶报中解救出来。不必害怕!
BG 18.67: 永远不要向不苦修、不虔诚、不做奉爱服务的人解说这门机密的知识,也永远不要向嫉妒我的人解说这门机密的知识。
BG 18.68: 向奉献者解说这至高无上的秘密之人,保证能达到纯粹奉爱服务的层面,并在最终回到我这里。
BG 18.69: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仆人比他更让我珍爱,将来也不会有。
BG 18.70: 我宣布:研习我们这神圣对话的人,是在用他的智力崇拜我。
BG 18.71: 谁怀着信心聆听,不嫉妒,谁就能摆脱恶报,到达虔诚人居住的吉祥星球。
BG 18.72: 啊!普瑞塔的儿子,赢得财富的人!你专心听了吗?你的愚昧和迷惑现在是否消除了?
BG 18.73: 阿尔诸纳说:我亲爱的奎师那,永不犯错的人啊!现在我的错觉已去。您的仁慈使我恢复了记忆。我现在坚定,毫无疑虑,准备按您的指示行动。
BG 18.74: 桑佳亚说:这就是我听到的奎师那与阿尔诸纳这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对话。如此绝妙的信息令我毛发直竖。
BG 18.75: 凭借维亚萨的恩典,我直接听到了一切神秘主义的主人奎师那,亲自对阿尔诸纳说的这番绝密的话。
BG 18.76: 国王啊!我反复回忆奎师那和阿尔诸纳之间这令人惊叹的神圣对话,时时刻刻都感到快乐、激动不已。
BG 18.77: 国王啊!我每当想起主奎师那神奇的形象,就感到惊奇倍增、欢喜不已。
BG 18.78: 我的看法是:哪里有一切神秘主义者的主人奎师那,哪里有最优秀的弓箭手阿尔诸纳,哪里就一定有财富、胜利、道德和非凡的力量!
BG 18.2: 至尊人格首神说:伟大而有学问的人把不按物质欲望活动的阶段称为生活的弃绝阶段,明智之人把放弃一切活动的结果称为弃绝。
BG 18.3: 一些有学问的人声称:所有的功利性活动都有缺陷,该一律停止。然而,另一些智者则主张,永远不该停止祭祀、施舍和苦行。
BG 18.4: 巴茹阿特族人中最优秀的人啊!现在听我给弃绝下结论。人中的虎将啊!经典宣布,弃绝分三种。
BG 18.5: 必须进行祭祀、施舍和苦行,不要停止。事实上,祭祀、施舍和苦行甚至净化伟大的灵魂。
BG 18.6: 从事所有这些活动时,不该有执着心和任何获得结果的期望。普瑞塔的儿子啊!应该把它们当作义务去履行。这就是我最终的看法。
BG 18.7: 永远不该不履行规定职责。在错觉的影响下停止履行规定职责,是在愚昧属性控制下的弃绝。
BG 18.8: 出于害怕麻烦或身体不适而停止履行规定职责,是在激情属性控制下的弃绝。这种弃绝永远不会使人达到通过弃绝取得进步的目的。
BG 18.9: 阿尔诸纳啊!当人仅仅出于义务而履行规定职责,放弃一切对物质的依附和对结果的执着时,其弃绝就是在善良属性控制下的弃绝。
BG 18.10: 处在善良属性层面上的明智的弃绝者,既不憎恨不吉祥的活动,也不执着吉祥的活动,对活动没有疑惑。
BG 18.11: 有物质躯体的生物确实不可能停止一切活动。放弃活动结果的人才是真正的弃绝者。
BG 18.12: 不弃绝的人死后会得到想要的、不想要的和混杂的活动结果,但弃绝之人却不会得到任何令自己痛苦或快乐的结果。
BG 18.13: 臂力强大的阿尔诸纳啊!根据韦丹塔哲学,所有的活动都含有五个因素。现在听我解释。
BG 18.14: 活动的五个因素是:活动场所(躯体)、活动者、各种感官、各种不同的努力和超灵。
BG 18.15: 用身、心或言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无论对错,都是由这五个因素引起的。
BG 18.16: 因此,谁以为自己是唯一的活动者,不考虑五个因素,谁就无疑不是很有智慧的人,无疑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BG 18.17: 不受假我驱使的人,智力不被执着所束缚。他即使在这世上杀了人,也不算杀。他不会受自己活动的束缚。
BG 18.18: 知识、知识的对象和知悉者,是引起活动的三个因素,感官、活动和活动者是活动的三个组成部份。
BG 18.19: 根据物质自然三种不同的属性,知识、活动和活动者也分为三类。现在听我解释。
BG 18.20: 你该明白:使人在看到众生无数不同的形象时不将其灵性本性加以区分的知识,是善良型的知识。
BG 18.21: 你要知道:使人在不同的躯体中看到不同的生物这种知识,是激情型的知识。
BG 18.22: 使人把一种活动当作一切的一切去执着而认识不到事物真相的知识,是愚昧型的知识。这种知识极为可怜。
BG 18.23: 善良型的活动是:在行动时既没有执着和爱憎,也不欲享受结果的规范化活动。
BG 18.24: 但是,受假我驱使,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去拼力奋争的活动,是受制于激情属性的活动。
BG 18.25: 在错觉的影响下,不理会经典的指示,不顾将来的束缚,不在乎对他人施暴或使他人痛苦的活动,是受制于愚昧属性的活动。
BG 18.26: 处在善良属性层面上的活动者,履行自己的职责时怀着巨大的决心和热情。他们切断了与物质自然属性的联系,没有假我,对成败无动于衷。
BG 18.27: 受制于激情属性的活动者,执着于活动和活动的结果,希望享受那些结果。他们贪婪,总是嫉妒、龌龊并被快乐和悲伤所左右。
BG 18.28: 受制于愚昧属性的活动者,总做违反经典指示的事。他顽固、不诚实、懒惰,只重视物质,精于污辱他人。他总是心情阴郁、办事拖拉。
BG 18.29: 赢得财富的人啊!现在请听我详细地告诉你,受物质自然三种属性的影响,智力和决心的种类也不同。
BG 18.30: 普瑞塔的儿子啊!受制于善良属性的智力,使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怕,什么不可怕;什么使人受束缚,什么使人得解脱。
BG 18.31: 普瑞塔的儿子啊!受制于激情属性的智力,使人分不清宗教和非宗教;分不清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BG 18.32: 普瑞塔的儿子啊!受制于愚昧属性的智力,使人在错觉和无知的迷惑下把非宗教当宗教,把宗教当非宗教,总朝着错误的方向努力。
BG 18.33: 普瑞塔的儿子啊!受制于善良属性的决心,是通过练瑜伽培养起来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决心。这种决心控制心念、生命之气和感官的活动。
BG 18.34: 但是,阿尔诸纳啊!受制于激情属性的决心,使人执着于从事宗教活动产生的结果,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感官享乐。
BG 18.35: 普瑞塔的儿子啊!不能使人摆脱梦想、恐惧、悲伤、阴郁和幻觉的愚蠢决心,是受制于愚昧属性的决心。
BG 18.36: 巴茹阿特族中最优秀的人啊!现在请听我解释有关受制约的灵魂所享受的三种快乐。这些快乐有时使他解除所有的痛苦。
BG 18.37: 受制于善良属性的快乐,开始时也许像毒药,结束时却像甘露,能唤醒人去觉悟自我。
BG 18.38: 受制于激情属性的快乐,来自感官与感官对象的接触,开始时像甘露,结束时像毒药。
BG 18.39: 受制于愚昧属性的快乐,是对觉悟自我一无所知的快乐。它来自睡眠、懒惰和迷惑,自始至终都是虚幻的。
BG 18.40: 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半神人居住的高等星球上,没有摆脱物质自然三种属性而存在的生物。
BG 18.41: 惩罚敌人的人啊!布茹阿玛纳、查锤亚、外厦和庶铎,按他们各自本性的物质属性被区分开来。
BG 18.42: 布茹阿玛纳本性平静,自制,苦行,纯洁,宽容,诚实,有学问,明智,虔诚。他们以这种本性从事活动。
BG 18.43: 查锤亚本性勇敢、有力,果断,机智,慷慨,有领导才能,打仗时英勇无畏。他们以这种本性从事活动。
BG 18.44: 符合外夏本性的活动是经商、务农和保护乳牛,而符合庶铎本性的活动是向他人提供服务和体力劳动。
BG 18.45: 按自己的本性去从事活动,能使人变得完美。现在请听我解释如何做。
BG 18.46: 履行自己的职责,崇拜众生的源头——无所不在的至尊主,可以使人达到完美。
BG 18.47: 履行自己的职责,即使做得不完美,也比完美地履行他人的职责强。按人的本性规定的职责永远不受恶报的影响。
BG 18.48: 就像烟遮火一样,每一项活动都被某种缺陷覆盖着。因此,琨缇的儿子啊!一个人不该不从事来自他本性的活动,即使这种活动充满缺陷。
BG 18.49: 谁自制,不执着,漠视所有的物质享乐,谁就能通过练习弃绝达到摆脱报应的最高完美境界。
BG 18.50: 琨缇的儿子啊!从我这里学习,达到这个完美境界的人以什么方式能达到至高无上的完美阶段——梵——知识的顶峰。我现在就来总结。
BG 18.51-53: 以自己的智力及用决心控制着的心念来净化自己,抛弃感官享乐的对象,摆脱执着与憎恨;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只吃一点点;控制住自己的躯体、心念和说话的能力;总处在冥想的状态中;超越,摆脱错误的自我意识、虚假的力量、骄傲,摆脱物质欲望、愤怒和错误的拥有感,不接受物质事物,平静:这样的人无疑已达到自我觉悟的境界。
BG 18.54: 这样处在超然境界中的人,立即觉悟至尊梵,变得充满喜悦。他永不悲伤,不再想得到什么。他平等对待众生。在这种状态下,他达到为我做奉爱服务的境界。
BG 18.55: 只有做奉爱服务,才能如实地了解作为至尊人格首神的我。当人充满奉爱之情地全然意识到我时,他就能进入神的王国。
BG 18.56: 我的纯粹奉献者即使从事各种活动,也能在我的保护下,靠我的恩典到达我永恒、不灭的住所。
BG 18.57: 从事所有的活动都只依靠我,永远在我的保护下行事。这样做奉爱服务,充分意识到我。
BG 18.58: 你如果意识到我,就会靠我的恩典跨越受制约的生存中所具有的一切障碍。但是,如果你不怀着这种意识去行事,而凭假我去做事,不听从我,那你必遭劫难。
BG 18.59: 如果你不按我的指示行动,不作战,就将被误导。你的本性注定了你必会作战。
BG 18.60: 你现在受错觉的迷惑拒绝按我的指示行动。但是,琨缇的儿子啊!你的本性将迫使你去做同样的事。
BG 18.61: 阿尔诸纳啊!每个生物都坐在一台由物质能量制成的机器上,至尊主处在他们心中,指导他们周游四方。
BG 18.62: 巴茹阿特的后裔啊!彻底归依祂。你将靠祂的恩典获得超然的平静,到达永恒而又至高无上的住所。
BG 18.63: 这样,我给你讲解了更机密的知识。仔细想想,然后做你想做的。
BG 18.64: 由于你是我特别珍爱的朋友,我才给你讲解我至高无上的指示——绝密的知识。听我说,因为它对你有好处。
BG 18.65: 永远想着我,崇拜我,向我致敬,成为我的奉献者。这样,你就会成功地来到我这里。我向你保证这一点,因为你是我特别珍视的朋友。
BG 18.66: 抛弃一切种类的宗教,只向我归依。我将把你从所有的恶报中解救出来。不必害怕!
BG 18.67: 永远不要向不苦修、不虔诚、不做奉爱服务的人解说这门机密的知识,也永远不要向嫉妒我的人解说这门机密的知识。
BG 18.68: 向奉献者解说这至高无上的秘密之人,保证能达到纯粹奉爱服务的层面,并在最终回到我这里。
BG 18.69: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仆人比他更让我珍爱,将来也不会有。
BG 18.70: 我宣布:研习我们这神圣对话的人,是在用他的智力崇拜我。
BG 18.71: 谁怀着信心聆听,不嫉妒,谁就能摆脱恶报,到达虔诚人居住的吉祥星球。
BG 18.72: 啊!普瑞塔的儿子,赢得财富的人!你专心听了吗?你的愚昧和迷惑现在是否消除了?
BG 18.73: 阿尔诸纳说:我亲爱的奎师那,永不犯错的人啊!现在我的错觉已去。您的仁慈使我恢复了记忆。我现在坚定,毫无疑虑,准备按您的指示行动。
BG 18.74: 桑佳亚说:这就是我听到的奎师那与阿尔诸纳这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对话。如此绝妙的信息令我毛发直竖。
BG 18.75: 凭借维亚萨的恩典,我直接听到了一切神秘主义的主人奎师那,亲自对阿尔诸纳说的这番绝密的话。
BG 18.76: 国王啊!我反复回忆奎师那和阿尔诸纳之间这令人惊叹的神圣对话,时时刻刻都感到快乐、激动不已。
BG 18.77: 国王啊!我每当想起主奎师那神奇的形象,就感到惊奇倍增、欢喜不已。
BG 18.78: 我的看法是:哪里有一切神秘主义者的主人奎师那,哪里有最优秀的弓箭手阿尔诸纳,哪里就一定有财富、胜利、道德和非凡的力量!
2009年2月3日星期二
日本作家:日本应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受尊敬的小国
凤凰资讯 > 评论 > 今日声音 > 正文
日本作家:日本应放弃做亚洲领袖
2009年02月02日 10:57中新网
中新网2月2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当地时间1日刊文说,著名日本作家五木宽之最近撰文认为日本必须放弃成为亚洲领袖的目标,而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受世界尊敬的小国。对于日本出现的这种情绪变化,美国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对美国来说,日本是“患了自闭症的伙伴”。
文章摘录如下:
日本的《中央公论》月刊曾经是一份非常有分量的杂志,据说过去有的作家接到《中央公论》的约稿通知顿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作为一个专业作家终于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以后靠稿酬就能够养活家小了。
如今,《中央公论》被日本最大的报业集团读卖新闻社所收购,成了读卖旗下的一份杂志,分量已不及当年。不过,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余威犹在,《中央公论》在当今的日本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9年第2期《中央公论》上刊有著名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写的文章,题为《面对衰退时代日本应该持有的精神准备》。读后令人慨叹。
首先,五木宽之在文中呼吁日本人应该“断念”。他解释说,这种断念“不是一种绝望,也不是依托于一种虚无缥缈的希冀,而是勇于面对事实”。“今天,我们作好了衰退的精神准备之后,就应该追求‘优雅的缩小’。做一个像希腊、葡萄牙、西班牙那样的国家。这些国家当年拥有无敌舰队等,海外的财富如海浪一般滔滔流入。可是,如今游客走在曾经荣华富贵得流油的这些国家的大街上,却会遇到少年凑过来想给你擦皮鞋。”
五木宽之认为日本也会步这些国家的后尘。“日本必须放弃今后也会继续高度增长、必须成为亚洲领袖的这样一种目标,而应该往这样一个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受世界尊敬的小国。”“至今仍有人抱有(日本是)‘制造业大国’的信仰,但是,今后成了小国的日本不可能在制造业方面和其他国家并驾齐驱,……(日本)应该提高‘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附加价值,做一个理性的、受人尊敬的国家”。
近几年,笔者在日本各地的演讲中,就已经反复提醒日本要做好当“亚洲老二”的精神准备,并认为眼下中日关系为什么纠葛不断,那是因为中日两国都面对着一个心理调整期之故。在私下和一些日本人吃饭议论时,也曾多次指出过,时间会解决问题。从日本人尊敬强者这一国民性来看,当中国的经济实力完全超过日本后,大家可能都会更加心平气和地来看待中日之间的一些问题。
笔者还估计再过几年日本就会出现很多日本应该接受“亚洲老二”地位之类的主张和出版物。当然,笔者也告诉日本人,即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在数字上超过日本后,但是,中国的软实力还是远远不及日本,中国人还有许多应该向日本学习之处。这不是社交应酬中的客套话,而是笔者的真实看法。
可是,没有料到会在这么早的时候,而且是由五木宽之这样一个以思索见长的作家来提出“做葡萄牙、西班牙那样的小国”这么彻底的主张。五木宽之在文章中并没有怎么提到中国,这反倒使他的文章带有一种孤傲的悲凉和先知者的痛楚。
对于日本出现的这种情绪变化,美国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不久前还在美国防部负责亚太地区国际安全事务的代理副部长理查德·劳利斯(Richard P. Lawless)曾“恨铁不成钢”地指出: “日本缺乏自信和自我主张,自己把自己赶到角落里”,对美国来说日本是“患了自闭症的伙伴”。(莫邦富)
日本作家:日本应放弃做亚洲领袖
2009年02月02日 10:57中新网
中新网2月2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当地时间1日刊文说,著名日本作家五木宽之最近撰文认为日本必须放弃成为亚洲领袖的目标,而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受世界尊敬的小国。对于日本出现的这种情绪变化,美国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对美国来说,日本是“患了自闭症的伙伴”。
文章摘录如下:
日本的《中央公论》月刊曾经是一份非常有分量的杂志,据说过去有的作家接到《中央公论》的约稿通知顿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作为一个专业作家终于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以后靠稿酬就能够养活家小了。
如今,《中央公论》被日本最大的报业集团读卖新闻社所收购,成了读卖旗下的一份杂志,分量已不及当年。不过,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余威犹在,《中央公论》在当今的日本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9年第2期《中央公论》上刊有著名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写的文章,题为《面对衰退时代日本应该持有的精神准备》。读后令人慨叹。
首先,五木宽之在文中呼吁日本人应该“断念”。他解释说,这种断念“不是一种绝望,也不是依托于一种虚无缥缈的希冀,而是勇于面对事实”。“今天,我们作好了衰退的精神准备之后,就应该追求‘优雅的缩小’。做一个像希腊、葡萄牙、西班牙那样的国家。这些国家当年拥有无敌舰队等,海外的财富如海浪一般滔滔流入。可是,如今游客走在曾经荣华富贵得流油的这些国家的大街上,却会遇到少年凑过来想给你擦皮鞋。”
五木宽之认为日本也会步这些国家的后尘。“日本必须放弃今后也会继续高度增长、必须成为亚洲领袖的这样一种目标,而应该往这样一个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受世界尊敬的小国。”“至今仍有人抱有(日本是)‘制造业大国’的信仰,但是,今后成了小国的日本不可能在制造业方面和其他国家并驾齐驱,……(日本)应该提高‘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附加价值,做一个理性的、受人尊敬的国家”。
近几年,笔者在日本各地的演讲中,就已经反复提醒日本要做好当“亚洲老二”的精神准备,并认为眼下中日关系为什么纠葛不断,那是因为中日两国都面对着一个心理调整期之故。在私下和一些日本人吃饭议论时,也曾多次指出过,时间会解决问题。从日本人尊敬强者这一国民性来看,当中国的经济实力完全超过日本后,大家可能都会更加心平气和地来看待中日之间的一些问题。
笔者还估计再过几年日本就会出现很多日本应该接受“亚洲老二”地位之类的主张和出版物。当然,笔者也告诉日本人,即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在数字上超过日本后,但是,中国的软实力还是远远不及日本,中国人还有许多应该向日本学习之处。这不是社交应酬中的客套话,而是笔者的真实看法。
可是,没有料到会在这么早的时候,而且是由五木宽之这样一个以思索见长的作家来提出“做葡萄牙、西班牙那样的小国”这么彻底的主张。五木宽之在文章中并没有怎么提到中国,这反倒使他的文章带有一种孤傲的悲凉和先知者的痛楚。
对于日本出现的这种情绪变化,美国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不久前还在美国防部负责亚太地区国际安全事务的代理副部长理查德·劳利斯(Richard P. Lawless)曾“恨铁不成钢”地指出: “日本缺乏自信和自我主张,自己把自己赶到角落里”,对美国来说日本是“患了自闭症的伙伴”。(莫邦富)
2009年2月2日星期一
第十七章 信仰的划分
BG 17.1: 阿尔诸纳询问道:奎师那啊!不遵守经典原则而按自己的想象进行崇拜的人,其处境是什么?他们是受制于善良属性,还是受制于激情属性或愚昧属性?
BG 17.2: 至尊人格首神说:有物质躯体的灵魂按其得到的自然属性,可以有受制于善良属性、激情属性和愚昧属性的三种信仰。现在听我解释。
BG 17.3: 巴茹阿特的子孙啊!在不同的自然属性控制下生存,就会逐渐发展出不同的信仰。生物根据他得到的属性而具有某种特定的信仰。
BG 17.4: 受制于善良属性的人,崇拜半神人;受制于激情属性的人,崇拜恶魔;受制于愚昧属性的人,崇拜鬼魂。
BG 17.5-6: 谁受物质欲望和执着的驱使,愚蠢地出于骄傲和自私而从事经典没推荐的苦行,干扰物质躯体元素的组合,折磨住在躯体内的超灵,谁就被认为是恶魔。
BG 17.7: 根据物质自然的三种属性,就连人们所喜爱的食物,所进行的祭祀、苦行和施舍也分三类。现在请听其中的区别。
BG 17.8: 受制于善良属性的人所喜欢的食物能延长寿命,净化生存,给予力量、健康、快乐和满足。这种食物多汁,含脂肪,有益健康,令人快乐。
BG 17.9: 受制于激情属性的人,喜欢的食物太苦、太酸、太碱、太辣、太干、太烫、太刺激。这种食物引起痛苦、烦恼和疾病。
BG 17.10: 受制于愚昧属性的人,喜欢吃烧好后放置三小时以上的食物,喜欢淡而无味、腐烂发霉的食物,喜欢残羹剩饭和碰不得的东西。
BG 17.11: 谈到祭祀,由不求回报的人出于义务而按经典指示所举行的祭祀,是善良型的祭祀。
BG 17.12: 但是,巴茹阿特后裔中的魁首啊!你该知道:为获取物质利益或因骄傲而举行的祭祀,是激情型的祭祀。
BG 17.13: 任何祭祀如果不按经典的指导举行,不派发供奉过的灵性食物,不吟唱韦达赞歌,不给祭师报酬,不信神,就被认为是愚昧型的祭祀。
BG 17.14: 躯体的苦行包括:崇拜至尊主、布茹阿玛纳、灵性导师和像父母一样的长辈,保持清洁、简朴、禁欲和非暴力。
BG 17.15: 说话的苦行包括:说真实、令人高兴、对人有益的话,不说扰乱人心的话,有规律地朗读韦达经典。
BG 17.16: 心的苦行是,知足、简朴、庄重、自制和净化自我。
BG 17.17: 不期待得到物质利益而只为满足至尊主去苦行的人,怀着超然的信仰所从事的这三种苦行,是善良型苦行。
BG 17.18: 出于骄傲并为获得尊敬、荣誉和崇拜而进行的苦行,是激情型苦行。这种苦行既不稳定,也不持久。
BG 17.19: 出于愚蠢,为杀死、伤害他人而进行折磨自己的苦行,是愚昧型苦行。
BG 17.20: 善良型的施舍是: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对恰当的人给予出于义务、不求回报的施舍。
BG 17.21: 但是,激情型的施舍是:怀着期望回报的动机施舍,带着享受结果的欲望施舍,或心不甘情不愿地施舍。
BG 17.22: 在不纯洁的地方、不恰当的时间,向不值得的人施舍,或者漫不经心、缺乏尊重的施舍,被说成是愚昧型的施舍。
BG 17.23: 从创造的一开始,欧么(oà)、塔特(tat)、萨特(sat)这三个词就用来专指至尊绝对真理。婆罗门在吟诵韦达赞歌和为取悦至尊者而举行祭祀时,都用这三个象征性的词。
BG 17.24: 因此,超然主义者按经典的规定祭祀、施舍和苦行时,总以欧么一词为开始,以觉悟至尊者。
BG 17.25: 应该不求享受结果地用塔特一词进行各种祭祀、施舍和苦行。这种超然活动的目的是要摆脱物质束缚。
BG 17.26-27: 普瑞塔的儿子啊!萨特一词指奉爱祭祀的目标——绝对真理,也指举行这种祭祀的人,还指为取悦至尊人而从事的一切与绝对本性相吻合的祭祀、施舍和苦行活动。
BG 17.28: 普瑞塔的儿子啊!在对至尊者没有信心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任何祭祀、施舍和苦行,都称为阿萨特。它们是不持久的,对今生和来世都没有用。
BG 17.2: 至尊人格首神说:有物质躯体的灵魂按其得到的自然属性,可以有受制于善良属性、激情属性和愚昧属性的三种信仰。现在听我解释。
BG 17.3: 巴茹阿特的子孙啊!在不同的自然属性控制下生存,就会逐渐发展出不同的信仰。生物根据他得到的属性而具有某种特定的信仰。
BG 17.4: 受制于善良属性的人,崇拜半神人;受制于激情属性的人,崇拜恶魔;受制于愚昧属性的人,崇拜鬼魂。
BG 17.5-6: 谁受物质欲望和执着的驱使,愚蠢地出于骄傲和自私而从事经典没推荐的苦行,干扰物质躯体元素的组合,折磨住在躯体内的超灵,谁就被认为是恶魔。
BG 17.7: 根据物质自然的三种属性,就连人们所喜爱的食物,所进行的祭祀、苦行和施舍也分三类。现在请听其中的区别。
BG 17.8: 受制于善良属性的人所喜欢的食物能延长寿命,净化生存,给予力量、健康、快乐和满足。这种食物多汁,含脂肪,有益健康,令人快乐。
BG 17.9: 受制于激情属性的人,喜欢的食物太苦、太酸、太碱、太辣、太干、太烫、太刺激。这种食物引起痛苦、烦恼和疾病。
BG 17.10: 受制于愚昧属性的人,喜欢吃烧好后放置三小时以上的食物,喜欢淡而无味、腐烂发霉的食物,喜欢残羹剩饭和碰不得的东西。
BG 17.11: 谈到祭祀,由不求回报的人出于义务而按经典指示所举行的祭祀,是善良型的祭祀。
BG 17.12: 但是,巴茹阿特后裔中的魁首啊!你该知道:为获取物质利益或因骄傲而举行的祭祀,是激情型的祭祀。
BG 17.13: 任何祭祀如果不按经典的指导举行,不派发供奉过的灵性食物,不吟唱韦达赞歌,不给祭师报酬,不信神,就被认为是愚昧型的祭祀。
BG 17.14: 躯体的苦行包括:崇拜至尊主、布茹阿玛纳、灵性导师和像父母一样的长辈,保持清洁、简朴、禁欲和非暴力。
BG 17.15: 说话的苦行包括:说真实、令人高兴、对人有益的话,不说扰乱人心的话,有规律地朗读韦达经典。
BG 17.16: 心的苦行是,知足、简朴、庄重、自制和净化自我。
BG 17.17: 不期待得到物质利益而只为满足至尊主去苦行的人,怀着超然的信仰所从事的这三种苦行,是善良型苦行。
BG 17.18: 出于骄傲并为获得尊敬、荣誉和崇拜而进行的苦行,是激情型苦行。这种苦行既不稳定,也不持久。
BG 17.19: 出于愚蠢,为杀死、伤害他人而进行折磨自己的苦行,是愚昧型苦行。
BG 17.20: 善良型的施舍是: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对恰当的人给予出于义务、不求回报的施舍。
BG 17.21: 但是,激情型的施舍是:怀着期望回报的动机施舍,带着享受结果的欲望施舍,或心不甘情不愿地施舍。
BG 17.22: 在不纯洁的地方、不恰当的时间,向不值得的人施舍,或者漫不经心、缺乏尊重的施舍,被说成是愚昧型的施舍。
BG 17.23: 从创造的一开始,欧么(oà)、塔特(tat)、萨特(sat)这三个词就用来专指至尊绝对真理。婆罗门在吟诵韦达赞歌和为取悦至尊者而举行祭祀时,都用这三个象征性的词。
BG 17.24: 因此,超然主义者按经典的规定祭祀、施舍和苦行时,总以欧么一词为开始,以觉悟至尊者。
BG 17.25: 应该不求享受结果地用塔特一词进行各种祭祀、施舍和苦行。这种超然活动的目的是要摆脱物质束缚。
BG 17.26-27: 普瑞塔的儿子啊!萨特一词指奉爱祭祀的目标——绝对真理,也指举行这种祭祀的人,还指为取悦至尊人而从事的一切与绝对本性相吻合的祭祀、施舍和苦行活动。
BG 17.28: 普瑞塔的儿子啊!在对至尊者没有信心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任何祭祀、施舍和苦行,都称为阿萨特。它们是不持久的,对今生和来世都没有用。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