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爱是什么和如何去爱

让我们了解一下哲学家、心理学家对爱的最高理解是怎么样的。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对爱做了很多理性的分析思考,他认为:

爱的定义

爱是一门艺术,要获得爱就得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作出一定的努力。注:结合韦达经典理解,真爱意味具备绝对真理的知识,在知识的基础上去行动。

爱是行为,是人的能力的实现,此行动不可来自强迫只能源于自由。注:灵魂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对奎师那的真爱,而灵魂要利用自由意志去选择爱神还是不爱。

关切和责任表示爱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征服人的激情,也不是“感动”人的感情。真正的爱能增强人们的爱的能力和为人奉献一切的能力。注:爱这种行为本身能增强爱的能力。即使在物质世界里,人存在扭曲了的爱这种本能,但这种活动本身还是为了达到真爱。

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通过自己对一个具体对象的爱而显示出他或她对整个世界的爱。注:真爱的真正对象是主奎师那,而奎师那也即是一切。

爱不为了什么,爱的唯一重要性就在于爱本身;爱是人类的自我表达,是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式。在我们这种以功利、创造和消费为企图的文化中,人们根本失去了认识这种爱的能力。它离我们是那么遥远,以至于无法想象它的存在。注:爱是灵魂存在的意义,爱的对象是主奎师那。

爱即是一种主动行为。人通过爱和理性,从心智上和情感上理解世界。他的理性力量使他能通过和客体发生能动的联系,透过事物的表面抓住它的实质。他的爱的力量使他冲垮他与别人分离的围墙并去理解别人。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注:灵魂自由意志选择的一种主动行为。灵魂存在即为了服务于至尊灵魂,服务意味着付出,获取意味着灵魂想要自己享受当主宰的欲望。从描述的理性力量的作用,也可以得知理性才能正确的引导爱这种行为。爱是给予因为主的喜乐一种给予能量。


爱的范围有多大

真诚地爱一个人意味着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生活。要是我能够对某人说,“我爱你”,那末我必定可以说,“我通过你而爱每个人,爱整个世界;同时,也通过你而爱我自己。”注:爱主奎师那也意味着爱所有的人,所有的一切,因为主奎师那就是一切。没有人能声称自己爱神但却不能去爱他人,那并不是真的爱。

人们常常看不到性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意志。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这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永远相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种感情既然能够产生,也就可能消失。注:真爱取决于自由意志的选择,决定并去坚持。

爱完全是意志的承诺和行动,因此基本上无所谓所涉及的对象是谁。无论是别人安排和自己选择的结果,婚姻一旦缔结,意志的行动就应保证爱的延续。

如何去爱

这里必须提一下另一个常见的谬误,或者说,一个幻想,即以为爱必然意味着没有冲突。正如人们习惯于相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痛苦和悲伤,他们也坚信,爱就是没有冲突。他们替这种信念找出了种种理由,大多基于同一个事实,就是双方之间的冲突似乎总是破坏性的,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好处。但是,出现这种情形的真实原因是,大多数人发生“冲突”都是因为想逃避真正的冲突。他们的“冲突”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分歧和无聊的争吵,这些分歧和争吵从本质上看是无助于澄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俩人之间的真正冲突,既不用遮掩也不用相互指责,它是内心深层世界的真实体验,不是破坏性的。这种冲突可以导致明确的结论,使人净化,从而使双方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力量。注:真正的冲突是虚假自我意识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学习应该选择纯粹意识还是坚持假我,一旦放弃假我,就是一种净化。凡是生活中的冲突矛盾无非都是至尊主奎师那教人们学习选择的课程。

纯真的爱植根于创发性(指的是使用自己的力量和实现自己固有的潜力)之中,因此可以恰当地称之为“创发性的爱”。尽管爱的对象不同,造成爱本身的强度和质也不同,但是某种基本因素仍可被称为所有创发性爱的形式的特征。它们是关切、责任、尊重和知识。

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他能否从自恋中解脱出来,也取决于能否在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倾向。在这一萌发、诞生、苏醒的过程中,需要一种不可缺少的品质:信仰。实践爱的艺术就需要实践自己的信仰。

对于信仰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区分理智的信仰和非理智的信仰。我对非理智信仰的理解是,它是人们对某人或某种观念的信奉,其基础是对非理智权威的屈从。与此相反,理智的信仰是一种植根于自身的思想经验和感觉经验的信念,它不是信奉某一事物,而是对某种必然性和确定性所怀有的坚定信念。信仰是一种渗透整个人格的性格特征,而不是什么具体的信奉。

理智的信仰来源于创造性的智慧活动和情感活动。人们素来以为信仰在理性思维中并无立足之地,而事实上,理智的信仰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智的信仰不但存在于思想和判断的经验中,也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它是任何诚挚的友谊和爱情不可缺少的性质之一。“对某人有信心”就是相信此人的基本态度、人格核心和爱是稳定可靠的。这并不是说他不会改变其见解,而是指他的基本动机是保持不变的。比如说,他对生活和人格尊严的尊重,已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是决不会改变的。

爱的产生取决于我们能否相对地排除自恋情绪,而这要求我们能够形成和发展谦卑、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一个人应该终生致力于这一目标。谦卑和客观是不可分割的,就如爱也是不能与之分割的一样。我们若不能客观地对待陌生人,也就不能真正客观地对待家里人,反之亦然。如果我们要学习爱的艺术,就必须努力在任何场合保持客观,并对我们不能客观处之的情形保持敏感和警惕。我们必须尽力去发现,一个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和行为(这是受到自恋性歪曲的),跟他那不以我们的兴趣、需要和恐惧而转移的实际情况之间有什么差别。获得客观和理性的能力,这才是爱的艺术的旅程的一半,我们还必须对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抱以同样的客观态度。一个人倘若仅仅对所爱的人客观,而对其他的人则以为大可不必,那他很快就会看到,他最终在两个方面都将失败。注:这和经典中讲谦卑是知识的开端一样,没有谦卑就不可能客观的看待事情。

训练、专一、耐心、全力以赴是进行爱的艺术实面的基本要求。艺术实践还要求人们在整个生活中严于律己。

注:看这些和学习奉爱瑜伽的艺术并没有什么两样,要遵守规范原则,注意力集中在奎师那身上,通过不同的阶段稳定信心才能到达最终的目标,能够全力以赴就能更快达到爱神的最高境界。

以上关于爱的艺术的描述,了解这些得出的结论就是培养爱和培养灵性智力并无分别,两者都强调基于知识之上采取正确的行动,理性的活动。就象常说的“没有哲学的宗教就是狂热”一样,没有理性,所谓的感觉只是心意臆造的假象。如果没有理性,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感觉是真实的呢?我们怎么能分辩什么样的行为是恰当的?在灵修路途上能够将理性与感性恰当的结合,才是最佳的方式。而这个年代,人们缺失的是理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