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5.1: 阿尔诸纳问:奎师那啊!您先是要我停止活动,后又建议我以奉爱的精神去活动。现在我请您明确告诉我,两者中哪一者更有益?
BG 5.2: 至尊人格首神回答说:停止活动和以奉爱的精神活动都能使人得到解脱,然而这两者中,以奉爱的精神活动比停止活动好。
BG 5.3: 臂力强大的阿尔诸纳啊!你应该知道:对活动结果既不渴望也不憎恨的人,永远是弃绝者。这样的人摆脱了相对性,能轻易超越物质束缚,获得彻底的解脱。
BG 5.4: 只有无知的人才以为,奉爱活动(活动瑜伽)不同于对物质世界的分析性研究(数论瑜伽)。真正有知识的人说:无论致力于两者中的哪一者,都会得到二者共同的结果。
BG 5.5: 看到事物真相的人知道:分析性研究和奉爱服务是同等的,用分析性研究能达到的境界,通过奉爱服务也能达到。
BG 5.6: 仅仅停止一切活动而不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不能使人快乐。但是,做奉爱服务的有思想之人,却能很快到至尊者那里去。
BG 5.7: 一个纯粹的灵魂,一个控制了自己的心和感官而做奉爱服务的人,对众生非常亲切,也深受众生的爱戴。他虽然一直在活动,却永远不会受束缚。
BG 5.8-9: 满怀神圣意识的人,虽然看、听、嗅、吃、触摸、行走、睡觉和呼吸,但心里永远知道自己实际上什么都没做;知道在自己说话、排泄、睁眼、闭眼和收受时,只是物质感官在与感官对象接触,自己与这些没关系。
BG 5.10: 履行职责但不执着,将结果献给至尊主,就会像莲叶不沾水一样,不受恶报的影响。
BG 5.11: 瑜伽师放弃执着,用其躯体、心念和智力甚至感官从事活动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净化自己。
BG 5.12: 坚定地做奉爱服务的灵魂因为把一切活动结果都献给我,所以能达到绝对的平静。相反,不与神相连却渴望享受自己活动结果的人,必然受束缚。
BG 5.13: 当有物质躯体的生物控制住自己的本性,在心里弃绝一切活动时,他便快乐地住在有九个门的城中(物质躯体中),既不活动也不引起活动。
BG 5.14: 有物质躯体的灵魂--躯体之城的主人,既不引起活动,不促使他人活动,也不制造任何活动的结果。这一切都是由物质自然属性做的。
BG 5.15: 至尊主也不对任何人的善行或恶行负责。有物质躯体的生物之所以迷惑,是因为愚昧遮住了他们真正的知识。
BG 5.16: 但是,当人受到驱除无知的知识启发后,那知识就会像升起的太阳一样,向他揭示万事万物的真相。
BG 5.17: 谁把智力和心念集中于至尊者,只信仰至尊者,完全托庇于至尊者,谁就能用完整的知识彻底清除怀疑,在解脱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BG 5.18: 谦卑的圣人凭真正的知识,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乳牛、大象、狗和吃狗肉的人(不属于四个社会阶层的人),以及博学、温和的布茹阿玛纳。
BG 5.19: 心中始终保持平静的人战胜了生死的制约。他们像梵一样完美无瑕,因此已经处在了梵的层面上。
BG 5.20: 谁无论遇到令人愉快还是不愉快的事都无动于衷,智力集中于自我,不受蒙蔽,了解神的科学,谁就已经处在了超然的境界中。
BG 5.21: 这种解脱之人不受物质感官享乐的吸引,相反总处在享受内心快乐的状态中。觉悟了自我的人就这样因全神贯注于至尊者而享受无限的快乐。
BG 5.22: 琨缇的儿子啊!物质感官与感官对象接触而产生的快乐是痛苦的根源。明智的人不觉得这种有始有终的快乐是快乐。他们回避这种痛苦的根源。
BG 5.23: 人如果能在离开这个躯体前忍受物质感官的冲动,控制住欲望和愤怒,那他的处境就会很好,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快乐。
BG 5.24: 内心快乐、活跃,充满喜悦并追求内在目标的人,实际上是完美的神秘主义者。他们已经觉悟了至尊者,获得了解脱,并会在最终到至尊者那里去。
BG 5.25: 谁超越由怀疑产生的相对性,将心念转向内在的自我,总忙于为众生造福,摆脱了一切罪恶,谁就必定获得解脱,觉悟到至尊者。
BG 5.26: 谁摆脱愤怒和一切物质欲望,觉悟了自我,自制,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完美,谁就必能很快获得解脱,觉悟到至尊者。
BG 5.27-28: 以解脱为目标的超然主义者停止感知一切外在的感官对象,把目光集中在两眉间,把呼气和吸气停在鼻孔内,以控制心念、感官和智力,从而摆脱欲望、恐惧和愤怒。总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必定已经解脱了。
BG 5.29: 完全意识到我的人知道我是一切祭祀和苦行的最终受益者,是一切星球和半神人的至尊主,是众生的恩人和祝愿者,因此获得平静,不再受物质痛苦的折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